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5 15:18: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在这环节能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环节教学中也有个人反思的地方,比如当学生回答“角的样貌是那些物体留下来的”时,如果能及时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话去引导“生活中能没有角吗?”这样就更能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导学生,调控整个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上完这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3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仅贴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以前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能够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自己觉得最有进步的地方就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节课讲完了习题,以前总是讲不完自己准备的内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对本节的一个环节——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设计的不合理,通过修改,最后把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以后还需要注意,有的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就舍去。

  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1在导入时,说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之前还是要加入让学生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东西这一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个做活动角的过程,而且要求边长长度一样。然后让同桌进行小组合作:变大变小、一样大等。接下来可以加入折角。这样目的很明确,让学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与什么有关的。

  3为了体现合作探究,不能怕时间不够,而放弃学生自己先尝试画角的过程。

  4学习卡用途不大,以后书上的习题直接在书上做,还有画角可以在练习本上做。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5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角的知识,虽然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并不陌生,但是有些知识学生学起来还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在讲的时候组织孩子们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7

  一、游戏引入新知,激起兴趣

  开课前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现在带你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好吗?请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动手操作活动开启学生认识新知的旅途,让学生对“角”产生浓厚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验证思维假设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都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动手操作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创造角这一环节中,老师说我们对角有了这么多了解,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创作一个角吧!

  (1)折角:在小组内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谈一谈对角的具体感知。

  (2)摆角:(可以用小棒摆、可以用水彩笔摆等)

  (3)用钉子板和毛线拉出一个角

  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动手创造角,鼓励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加深了对角的认识,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课堂中学生参与到观察、比较、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不足之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强大尤其是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好被教案绑架,不能灵活处理生成资源。如:有位同学讲了一个关于角的童话故事,在这里可以直接引入角的顶点和边的知识,老师没处理好生成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8

  今天的我,进行了新课,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知道是为什么,是有的地方进行太慢了。课到了最后,第一个讲的班连画角都没有讲完。后来慢慢回想,我的课确实存在问题。

  1、角的初步认识,刚开始的我以图形开头,出示圆、半圆、之后盖住最后一个图形露出一个角,让同学们猜,有的`猜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问学生原因,学生说因为有一个尖尖的角。导入课题

  2、然后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校园,让他们找到角。他们找到很多地方都有角。然后让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三样物品,剥去他们美丽的外衣,看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尖尖地、直直地两条线。

  3、让学生用三角板扎自己的手心,留下一个点。引出数学家把它叫做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4、发现生活中的角。(这点忘了讲了)

  5、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在4班讲的时候让他们用学具了,所以进行地有点慢。之后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大小有关,与角的长短无关。

  6、画角,先画顶点,然后从这个点出发分别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

  总结:时间把控还是有问题,应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20分钟内把重难点讲完。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9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本堂课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最后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让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整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操作贯穿始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和图形的大小概念有些模糊,有些同学还是没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句话,应该借助两个角的`比较来使学生加深印象。折角时,有些学生对于角的概念模糊,有几个学生把弧形的也当作角,所以不会折角,在折角之前,应该让学生认识角,并把判断是否是角的环节放在前面部分。再是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还不能正确描述怎样的是一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2.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比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

  “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不足之处:

  1)从不同的侧面我了解到,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民币中的“角”。

  2、牛角、羊角……

  3、墙角、屋角、书角……

  4、角是尖尖的,最顶端的地方……

  足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这是角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学习的起点。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运用这些资源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联系和区别呢?

  我在这节课中也关注了这一点,但临近课末却发现还有几个学生把“角”与“三角形”混为一谈。显然我在此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如果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根据初步感知环节中“多数学生指角都是点一下角的顶点”这一信息进行如下点播:老师在黑板上点上一点设问:“角是这个样子吗?”“想想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互相指指。让学生充分体验,形成清晰的认识,可能错误的生活经验能更好地得以纠正。

  2)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一些时间,对角的大小认识没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只感知、体验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来不及进行两个边的长度不同,大小相同角的比较,导致了知识块的割裂。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习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教学角的初步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识别角,判断角的大小。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学生也能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4、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不足之处: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本人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学生生活情景和校园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角的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角的画法。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取决定因素的是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

  1、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动手折出不同的角,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于动手。让学生通过思考,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在活动过程中,我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再多让学生动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1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0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0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1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1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5篇06-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5篇)06-14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4篇06-15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5篇02-24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在这环节能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环节教学中也有个人反思的地方,比如当学生回答“角的样貌是那些物体留下来的”时,如果能及时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话去引导“生活中能没有角吗?”这样就更能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导学生,调控整个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上完这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3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仅贴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以前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能够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自己觉得最有进步的地方就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节课讲完了习题,以前总是讲不完自己准备的内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对本节的一个环节——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设计的不合理,通过修改,最后把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以后还需要注意,有的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就舍去。

  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1在导入时,说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之前还是要加入让学生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东西这一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个做活动角的过程,而且要求边长长度一样。然后让同桌进行小组合作:变大变小、一样大等。接下来可以加入折角。这样目的很明确,让学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与什么有关的。

  3为了体现合作探究,不能怕时间不够,而放弃学生自己先尝试画角的过程。

  4学习卡用途不大,以后书上的习题直接在书上做,还有画角可以在练习本上做。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5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角的知识,虽然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并不陌生,但是有些知识学生学起来还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在讲的时候组织孩子们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7

  一、游戏引入新知,激起兴趣

  开课前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现在带你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好吗?请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动手操作活动开启学生认识新知的旅途,让学生对“角”产生浓厚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验证思维假设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都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动手操作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创造角这一环节中,老师说我们对角有了这么多了解,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创作一个角吧!

  (1)折角:在小组内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谈一谈对角的具体感知。

  (2)摆角:(可以用小棒摆、可以用水彩笔摆等)

  (3)用钉子板和毛线拉出一个角

  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动手创造角,鼓励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加深了对角的认识,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课堂中学生参与到观察、比较、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不足之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强大尤其是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好被教案绑架,不能灵活处理生成资源。如:有位同学讲了一个关于角的童话故事,在这里可以直接引入角的顶点和边的知识,老师没处理好生成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8

  今天的我,进行了新课,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知道是为什么,是有的地方进行太慢了。课到了最后,第一个讲的班连画角都没有讲完。后来慢慢回想,我的课确实存在问题。

  1、角的初步认识,刚开始的我以图形开头,出示圆、半圆、之后盖住最后一个图形露出一个角,让同学们猜,有的`猜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问学生原因,学生说因为有一个尖尖的角。导入课题

  2、然后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校园,让他们找到角。他们找到很多地方都有角。然后让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三样物品,剥去他们美丽的外衣,看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尖尖地、直直地两条线。

  3、让学生用三角板扎自己的手心,留下一个点。引出数学家把它叫做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4、发现生活中的角。(这点忘了讲了)

  5、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在4班讲的时候让他们用学具了,所以进行地有点慢。之后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大小有关,与角的长短无关。

  6、画角,先画顶点,然后从这个点出发分别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

  总结:时间把控还是有问题,应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20分钟内把重难点讲完。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9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本堂课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最后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让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整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操作贯穿始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和图形的大小概念有些模糊,有些同学还是没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句话,应该借助两个角的`比较来使学生加深印象。折角时,有些学生对于角的概念模糊,有几个学生把弧形的也当作角,所以不会折角,在折角之前,应该让学生认识角,并把判断是否是角的环节放在前面部分。再是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还不能正确描述怎样的是一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2.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比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

  “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不足之处:

  1)从不同的侧面我了解到,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民币中的“角”。

  2、牛角、羊角……

  3、墙角、屋角、书角……

  4、角是尖尖的,最顶端的地方……

  足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这是角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学习的起点。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运用这些资源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联系和区别呢?

  我在这节课中也关注了这一点,但临近课末却发现还有几个学生把“角”与“三角形”混为一谈。显然我在此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如果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根据初步感知环节中“多数学生指角都是点一下角的顶点”这一信息进行如下点播:老师在黑板上点上一点设问:“角是这个样子吗?”“想想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互相指指。让学生充分体验,形成清晰的认识,可能错误的生活经验能更好地得以纠正。

  2)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一些时间,对角的大小认识没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只感知、体验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来不及进行两个边的长度不同,大小相同角的比较,导致了知识块的割裂。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习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教学角的初步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识别角,判断角的大小。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学生也能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4、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不足之处: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本人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学生生活情景和校园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角的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角的画法。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取决定因素的是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

  1、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动手折出不同的角,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于动手。让学生通过思考,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在活动过程中,我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再多让学生动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1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0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0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1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1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5篇06-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5篇)06-14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4篇06-15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