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6 07:48: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选】《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选】《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

  胡适对母亲的爱、母亲对他的爱满溢于全文,这是学后的最大感受。虽然作者的笔调很平实,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歌功颂德,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平实,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看到他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虽然我现在早已成家,但她对我的.关心更甚从前,每个星期的吃、用都是她准备好给拿来。昨天是二月二,打电话说给送糖豆。我说太冷别送了,但她坚持。我知道拗不过她,下午顶着风和爸一起除送来糖豆还有调好的饺子馅。我无言,这就是一个母亲对子女永远的牵挂与爱吧。爱,这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感情中最最宝贵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我们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

  我想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爱与被爱,那么他的人生会有多么的的遗憾与不堪啊!在胡适平实的笔调中见识了世间伟大母亲的一种,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与所拥有的一切。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2

  教学本文时,我有意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换位思考、拓展延伸、发展其健康的个性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等准备工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搜集整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第一节课开课时的故事导入,不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气氛,还唤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奠定了学习新课的感情基调。第二节课合作探究的几个问题,就是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的基础上,由教师整合了学生发现的问题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课时的学习,尝试性的运用了拓展迁移的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来,让学生在“鉴赏母爱”、“畅谈母爱”、“体悟母爱”、“抒写母爱”等环节的学习中,学会由此及彼,换位思考,感悟形式多样的母爱,不但水到渠成的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还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形成了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另外,在主题探讨方面,我也大胆的引领学生做了尝试性的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这篇散文涉及的内容很多,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同。对此,我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与实际相符的东西:①作者是一位教育家,通过对自己单调乏味的童年生活的描写,是否也间接的批判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写母亲早期对“我”做人方面的教育的描写,是在揭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说明了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②“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可见,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严爱结合,以“严”导其行,以“爱”温其心,方能使其健康成长,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既体现了教师合理引导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语文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特点。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3

  《我的母亲》是一篇人物传记,也可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文章内容详实,同时包含了母亲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学完课文,我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仅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的教导,掌握了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同时感受到了母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因此我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写这篇课文会如何写,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当堂用学到的截取法做练笔,并找学生展示,同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找出不足。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帮助。

  但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课上所提的问题,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都能理解并且回答出来,而对于一些较差的学生,对文章的具体事例就不能做出准确的概括。这表明我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才能照顾到学生全体。另外,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朗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我也更了解了学生的情感生活,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展现更加充沛,这对我以后做学生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和生活的密不可分。我以后会多做这样的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刘银新老师的带领下,由陶然老师设计,在全备课组成员的多次讨论下,集合大家的智慧而形成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提炼,分析的能力,并且尽可能的在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让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穿插了配乐朗读,细节描写,写作指导等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们在我的带领下,以自我阅读,集体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几处多媒体的使用很到位,从开始的歌曲阎维文的《母亲》的导入就能很快的让学生进入到预想的情境中,中间部分《妈妈洗脚》公益广告的播出更能唤起子女对母亲的情感,而配乐朗读更是能使这种情感得以升华。这三处多媒体的使用对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

  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细节描写”时,我认为我们的处理也是很到恰当的。细节描写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方法也不一而同,而本文的细节描写主要是通过动词的连续使用达到最终的目的的',因此,我找出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背影》片段,通过对背影片段的回忆与简单讲解来引出本文的细节描写。学生们找到并能说出其中的妙处所在,就完成了目标的第一步。一种好的方法在于学习更在于使用,领会了方法就应当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这就是第二步,因此在课堂上,我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种动词连续使用的方法”。略感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在课堂上立刻进行训练。

  以上是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不足之处亦有不少。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还是讲的略多了一点,在日后的教学中应更注意这个问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再如,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否能更加的灵活多样,摆脱单一的“问题教学法”。还有像上面已经说过的,方法的讲解已经到位,训练却没有跟上等等。这些问题希望能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解决。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5

  人教版《我的母亲》(胡适)是一篇自传体式文章,文章的前四段是写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五至十三段写的母亲对我做人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处理这一节课的时候,考虑到教授的是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接触到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处理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梳理课文的结构。然后,重点处理课文对母亲的描述,写了几件事以及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品质。最后,便是当堂检测。

  整堂课下来,首先是没有完成课前的打算,课前的预设不充分。在讲授的内容上,不能做到精讲精练,切实做到使学生在课堂之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总之,这一堂课是不成功的课。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6

  跟历史上许许多多具有传统美德的优秀母亲一样,母亲具备了许多优秀品质:勤劳朴实、宽容忍让、爱清洁、守秩序、热情好客、坚韧刚强、感情细腻、深爱子女。一名优秀的母亲造就了成功的孩子,母亲虽然没文化,物质上贫穷,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言传身教教给我做人处世的'道理。为了孩子,母亲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现在的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给不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加上教育的方法不当,孩子成了婚姻的牺牲品。对照我的班级,父母离婚的很多。其实,父母离婚也没什么,关键是看孩子有没有得到关爱。一个在爱的灌溉下的孩子才会健康茁长成长,一个很少得到关爱的孩子会孤独无助,甚至走上歧途。作为一名老师,去深层发掘学生犯错的深层原因,及时给予帮助和关爱,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才是明智之举。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7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深刻感悟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是学生对文本的读与品及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细节细细品读母亲的形像,并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这个形像。但是存在许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教师的个性解读缺少力度,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深入文本,查阅大量资料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

  其次,由于学生紧张,课堂交流不够,很多学生不敢大声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分享。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环节口头表达训练:我最想对妈妈说

  这个环节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去爱自己的母亲,把对妈妈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孩子们发言不够大胆,表达感情过于拘谨,因此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我表现的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大胆与泼辣欠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有待提高,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与学生们一道努力去做。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8

  汲取《藤野先生》一课的教训,我在上《我的母亲》一课前仔细的分析了这一课的特点:《我的母亲》一课在感情上可以说是《藤野先生》的延伸,在写法上都是借助两三件相关的事来刻画人物,同时正面侧面相结合。不同的是《我的母亲》这一课很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这一课我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式,再阅读中兼有写作。第一课节时我先让学生读完课文并按以下要求写作:借助两三件相关的事来刻画人物,同时正面侧面相结合(可参照课文从学习、做人即为人处世方面去写)以《我的--》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第二课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篇朱德的《我的母亲》,把学生习作,课文和朱德的《我的母亲》三篇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加深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理想以及文本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彻悟。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这样的课充实,能学到真本领。从这一课我也懂得语文教学已经不在是守着一本课本纵横天下的时代,课前课后我们要准备的有很多很多。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9

  首先,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字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我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训练延伸阶段,学生讲述与母亲的故事时,全班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我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阅读与写作》中写人叙事散文中的'一篇文章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作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我的母亲》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在教学之前,我再三吟诵,反复咀嚼,使得自己对本文的研究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发展中的个体,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丰富、提升了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我首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继而诱导其发现问题,最后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始终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调度者。如果说以前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如果说以前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那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0

  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后反思这两节课,我觉得还是收获多。

  收获一:收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涨热情。我从没有体验过孩子们人人激情参与的语文课,就是后几名的从不举手的同学,现在的语文课上不但屡屡举手而且是满脸兴奋地抢着举手,希望我点他们的名字。我真恨一堂课就45分钟,不能给每个同学一个展示的机会。不过我的公平原则就是一节课不叫一个同学两遍,这也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

  收获二:以后必须深备课。自主预习的八项任务,教会了学生查阅资料了。以前孩子们是张着口等着老师“喂”,现在孩子们不但自己“吃”,而且想把自己吃后的幸福和快乐与大家一块分享。好几个同学都能讲讲胡适的故事,我都很吃惊的.。这让我认识到以后必须深备课备好课。

  收获三:学生学会语文思维了。这不但表现在孩子们的欣赏字词句段上,更表现在孩子们的“三问同学”上。上节课,还能听出有些同学是“明知故问”,而这节课却是“虚心请教”的问。比如,王蒙蒙问的为什么“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而不是“一万分之一”。这个问题已提出,同学们都笑了,但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得了。自然是我出马了,可是这样调动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也启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再如,赵琦问的“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中为什么说自己“混”呢?所问的第一个同学没有回答对,然后多半的同学举起了手,抢答这个问题。第二个同学回答对了,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是表达的课堂也是幸福的课堂,还是师生其乐融融的课堂。为自己这学期改变教学方式而高兴,也为孩子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而庆幸!

  收获四:一个善意的谎言,教育孩子们爱上阅读传记文学。本篇文章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趁机告诉孩子们这篇文章是选自《胡适自传》。我想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同时,我想告诉同学们作为学者教授的胡适曾经劝说中学生朋友读书应该多读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因为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读一些伟人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名人伟人的志向、思想、毅力、胸怀等等影响自己一生,化为自己的血液和脊髓。孩子们从学这篇文章就有点钦佩胡适,这样一个“爱的谎言”孩子们深信不疑,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买课外书,就买传记文学。哈哈……真希望我的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高级阅读!

  收获五:借胡适的话,教育孩子们。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拿着我刚刚网购的薛瑞萍老师的书对同学们说:“大家请看一看,这是胡适先生说的一段精彩的话,正好在我刚买的这本书的封面上,我读给大家听,大家把他这句名言记在书上更要记在脑海里。‘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是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天的努力,必将获得将来的大收成。你要相信,世间没有白费的努力。——胡适’记下来后,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句话背过。”孩子们没有用上一分钟就都把手举起来了。我借此机会教育大家,反思自己的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再想想自己怎样奋斗自己的将来。

  也许我追求的目标较低,这节课下来,我反思来反思去,还是觉得比较成功,当然是于我昔日的语文课堂相比。我相信自己和孩子们教学相长的。

  加油,我的孩子们!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1

  教学不光光是教学生知识,上完一节课就完事,应该用我心交我生。

  本学期我教初一的语文,全班61为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且多数是留守儿童。几乎90%的学生父母远离家乡外地打工,父母一年就清明节,和春节回家两趟。有的父母甚至就春节回家。学生每周回家只能和爷爷奶奶相处。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亲的疼爱和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了现在学生倔强,固执,我行我素。没有吃吃过苦,体会不出苦尽甘来的内在含义。

  我上《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朱老总写于1944年4月5日,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1944年2月25日,朱总司令的母亲钟太夫人去世,总司令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总司令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母亲及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赞歌。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

  末了交谈中,很多学生很不理解总司令那么大的官,怎么让自己的母亲如此含辛茹苦?为什么不给自己母亲盖个大房子让母亲不要那么劳碌等。

  作为教师只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需要等跟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到有80%的学生不知道朱德是谁,有什么背景一切不清楚,其母亲是谁更是懵懂。学生问及我便一一做答,具言相告。

  只有与学生交心,才会了解你那节课学生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交心可以让课堂更加轻松,活跃。

  作为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交谈,课堂上教者和学者才互相为有收获。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2

  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此文比较通俗易懂,文笔细腻。通过老舍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塑造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以及这样一位母亲对老舍的影响,再有就是老舍对母亲情感的抒发。全文以晴为出发点,比较能落实好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整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的读为主,通过对文中细腻文字的品读去理解课文,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一句“失了慈母便像花瓶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失了跟。”不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孩子们。他们从文中相关语句的品读中,不仅领会到了老舍母亲的品行,也感受到了老舍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这些情感也调动了孩子们对自己的母亲深深的理解和感恩。

  带着这种情感,我留下了作业,请你观察妈妈的一言一行,感受妈妈对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并把你自己的感受记录到日记本中。学生们在观察和书写中,不仅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也提升了对浓浓亲情地珍视。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3

  教读散文时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的眼睛盯着用得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可是,有时关注一个不起眼的甚至会让人遗忘的词语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教邹韬奋先生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课时,我把课文反复通读了好几遍,这次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妹仔”一词。课文是这样写她的: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这个“妹仔”究竟是谁?和邹韬奋是什么关系?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释说“仔”(方言)小孩子,那当然应该是邹韬奋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对,因为下文还有这样的文字:“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们两人便都热泪盈眶……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 如果是邹韬奋的妹妹,那么他身为哥哥怎么会听不懂母亲讲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却听得如此动情动容?显然不能想当然地把“妹仔”猜测成是邹韬奋的妹妹。

  后来我查阅了资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来 “妹仔”不是邹韬奋的妹妹,而是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

  于是我决定把这个容易被大家遗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阅的经过跟我的学生们说,结果课上学生们和我一样有了不一般的收获……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候要善于去发现一些细节,并且不轻易将它放过,这样对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将会更准确、到位、深刻。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4

  《我的母亲》课后反思湖州四中沈旦在12位选手中,我想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不仅自己上了课,而且因为是第一个上课就有了静心听11位同伴课的心情和时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怎样的课称得上好课?”“我的这堂课与他们的距离在哪里?”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反思一:王曜君老师的话好像是说给我听的。从教有7个年头了,“教师眼里要有学生”这句话也听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这堂不算成功的课之后,王特的这一句“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反复地回顾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最大的遗憾是:华茂如此优秀的学生竟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展现他们的才华。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没有你(学生),只有它(教案)”。

  我想就两个片断谈谈这份遗憾:

  片断(一),在引导学生品读“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

  这一环节时,第一位学生就一下子把母亲的`性格全说出来了,当时我的心里就一惊,接下去怎么办?情急之中就随便敷衍了一句让他坐下了,为了让课堂能沿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便请了另一位学生谈母亲一方面的性格,并没有让第一位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发现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讨论中他很少举手。这应该是一位语文素养很高的学生,但是正是我的“无视”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可能也打击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

  片断(二),在进行“用文中5—7段的相关内容仿照例句,说出胡适的心声。”

  这一环节时,站起来两个学生都用8—12段的内容来回答,很明显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然而课堂上因为急于赶时间,并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前一部分进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带过,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也错失了让课堂呈现精彩的机会。以上的两个片断留给我深深的遗憾,这不仅说明我教学机智的薄弱,更说明我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把学生装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终考虑和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进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语文课的兴趣,也一定会呈现活跃而生动的课堂生命力。

  反思二:曾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课不新就不要拿出来。”是的,循规蹈矩、平平淡淡的课有什么必要给人看呢?反思我的课确有独特之处,但与几位优秀者相比,真的很难说出一个“新”字来。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围绕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面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其次,主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缺乏深度。整堂课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在作者的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做人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显然这两个问题形式的区分度不够,难度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对第二部分的品读也就达不到一个高潮。然而,在这堂课整个准备过程中始终找不到一个最佳的主问题,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

  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

  20xx年3月19日,我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讲了一节语文生本汇报课:《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我个人感觉《我的母亲》还没有完全放开,其实事实也是这样。出于对课本重点的考虑,还是先让学生分析课本一半时间,课外拓展一半时间。如果完全放开,课内知识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课外知识可以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就会很快上来。

  课后领导说:“活而不乱,把传统课堂与生本课堂的优点有机融合,打造了全新的高效生本课堂。”老师说:“有思想、有高度、有方法,确实让我们学了不少知识。”学生说:“连校长都知道我写的诗好,真高兴!”附学生原创诗:

  骨肉情

  诗/刘信志 20xx级2班

  骨肉亲情千世缘,母爱如瀑剪不断。

  母亲宽容皆为我,我身为子怎偿还?

  如果您认为我只会吹牛,那就错了。我是由这节课的比较理想想到了另一节课的不理想。两节课的相同之处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老师。不同的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方法。3月15日我在一班用师本法讲《我的母亲》,不成功;3月19日我在二班用生本法讲《我的母亲》,很成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因为这之前我详细备了课,特别是了解了许多关于胡适的材料,3月15日那天,我在一班按照正常进度讲《我的母亲》,拓展了知识,拔高了内容,因为把课备细了就总想一吐为快,讲着讲着就刹不住车了,都是详细备课惹得祸。下课铃响时,我和学生都长舒一口气:终于讲完了。我讲得好累,学生听得好疲惫。

  我边往二班走边想:生本前我也是这样讲课,生本后学生怎么就突然不适应了呢?啊,知道了。原来是生本七周学生已渐渐习惯了说自己想说的,听自己想听的教学模式,突然换成老师“一言堂”,他们就都蔫蔫的了。当学生习惯了生本,对老师的`“一言堂”是多么没兴趣。所以到3月19日讲生本汇报课时,我毅然推翻了这之前的师本讲法,坚定不移的用了生本法讲《我的母亲》,虽然课堂上会增加很多不可预知的情景,但我和我的学生们还是成功了。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内容,就是因为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便产生了云泥之别,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生好学的教育,才是绿色无公害教育,这正好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内涵。

  当学生习惯生本之后,学习是那样简单。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6-14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7-17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4-17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4-18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篇11-09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20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篇)06-20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篇06-14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