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11:06: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热】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热】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体验促阅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句,感悟情境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三,联系实际,感悟文章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同学通过讨论找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形象的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四,不足及改进措施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抓重点词,感悟情境。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

  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2

  《钓鱼的启示》记叙了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的开放还差两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我”不理解,但还是依依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个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的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在讲《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到钓鱼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文中的“是”与“非”具体指什么。这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说明此时只有父子俩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放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并和同桌展开讨论、交流。几分钟后,进行集体交流。这样让学生换位思考,说说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可以使原来强制性的“要我学”变成自觉地“我要学”。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深入人物内心。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这句话中,“好一会儿”说明父亲在思考、在犹豫,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父亲想:这么大的鲈鱼太难得了,放了多可惜呀!”还有的同学说:“父亲会想: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鲈鱼让他放了,他一定很舍不得”等等。从而使学生从父亲的犹豫中体会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从文本描写的语言文字入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优化课堂教学,选择能激发学生质疑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阅读思考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好的挖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3

  要上公开课了!不能说久经沙场,但也见过几年的风雨,经验还是有积累的.第一步,深读文本.诵读,听录音读,跟读,品读,反复练读……读到心中有感觉了,读到可以和文本好好做朋友了,读到再读便是"他乡遇故知"方休矣.第二步,海纳百川.下载一大堆的教案,从中吸取百家之精华,自己的功夫不够深,只能遍访名师,相信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可以达到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境界.第三步,抓好重点难点,形式可以多样,但文本的内涵是固定的,重点难点正如文本的枝干,教学的各个步骤都是从中派生与拓展的.第四步,设计教学过程,那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自问不是聪颖之人,但我一天想一点,也能积土成山,积水为海.

  学成下山,是时候让"精心的准备"发扬光大了.教学演主角的是学生,我要给他们一桶水,"长流水"那是以后不断努力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们重视这次公开课,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当然许多准备工作已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以锻炼了,如回答问题,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万万不能讲的是关于公开课的内容,哪怕是片断只言.几年的经验告诉我,准备得过于"充分",那失败的机率会更大,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敷衍了事,觉得在演一场老掉牙的破戏;老师疲于背记,越怕错,往往越多错.因此准备是心理上的调动,学术上问题要守口如瓶,惊喜才会不断嘛.

  上课过程那是准备好的,我的头脑里只记得两个原则: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让自己多引导,语言更精练.一节课下来,尽管不能说惊世骇俗,但已尽力,效果还是不错的.

  如各位老师所评议的:能把握中心,重点,难点;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很好地感悟了作者的心情;结合实际教育学生……

  有时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旁观者清啊!知不足而厚学,我自然重视自己的'不足了.更重视用什么方法来改之补之.第一,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读是读了,但何以感天动地,何以平淡中见真情,是我以后努力提高的一项技能.方法何在,现在我还是毫无头绪,因材施教,其他老师的方法也略试了一二,但每班都有本难念的经,我班的经书内涵还是比较深奥,需要时间"书读百遍".第二,本人语言表达有所提高,不过还达不到校的平均水平.那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上学那么多久总不见积极举手或交流,二十多年的恶习,是需要时间来改改,不过这个我能靠自身努力完善.第三,老师课堂艺术需提高.教育机智讲究随机应变,可遇不可求,注意就是,刻意之后就会变成守株待兔或画蛇添足了.有些老师还提出设计方面还可以如何更顺理成章,有些老师传授如何调动课堂讨论气氛的妙招,有些老师研讨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协调……研讨会上大家把我的课分析得如此透彻,提高了我的认识,真有种"一语道破玄机"的感觉,这是以前作为旁观者不能体会到的收获.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4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故事没什么困难,但要真正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语感”作为教学重点,把“感悟作者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引起感情共鸣”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抓住“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钓到这条鱼容易吗?”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和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抓住关键字词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非常顺利,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也很透彻,读的也比较有感情。可是对倒数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能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启发,但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道理。有位同学就直言不讳的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放掉鲈鱼实在可惜,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鲈鱼,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再说了,放回湖里,那条鲈鱼也有可能会死掉,因为它已经受伤了。”尽管我也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了讨论,关于“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等学生细思量,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感觉还是课前“备学生”不够深入,现在看来其实“钓鱼”、“放鱼”只需读就完全可以理解,“启示”既是难点也是重点,而在我的课堂上时间分配就显得不够合理。

  今天看到网上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总结引导出“诱惑”,让学生知道在那个时候“鲈鱼”就是一种诱惑,理解词的意思之后,问学生:“假如父亲没管他,作者受不了诱惑会怎么做?”“这样做之后,他长大在遇到这样的诱惑会怎样?”还引用我们民间的一句话“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来让学生理解。现在更加对自己的课堂感到遗憾,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我在课堂上做的还不够,这一点,在复习的时候还必须补上。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5

  推荐《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有关钓鱼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但是却折射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

  教学目标很简单:

  一、读准课文里面的生字词,会写15个生字。

  二、理解父亲的话给我带来的影响,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句话。

  存在的问题:

  1、由于在讲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所以在认字过程中比较顺利,其中“涟漪”“抉择”这两个词学生不能读准字音,在这里,我只是简单地提了提,这个过程过于简单,应该列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记忆。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接下来就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问题的环节设计的不好,造成学生比较被动,最后就完全变成我主宰课堂,并且一直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这个过程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里面,提的问题太大学生无法理解。

  3、由于教案设计的不好,在朗读的过程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时没有指导朗读。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把最重要的'点题“钓鱼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疏忽了。最后有一个环节,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都哪些事属于这样的道德问题,当你面临这些事的时候都是怎样做的?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进行完。

  这篇课文看似是一篇简单的叙述文,但是从情感教育的这个角度来说很难将里面的感情真正地挖掘出来。由于学生对课文不是很熟悉,而且也比较被动,课堂气氛很差!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6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体验促阅读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句,感悟情境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三、联系实际,感悟文章

  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同学通过讨论找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形象的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四、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

  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我"得到的启示,从而能把这个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懂得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能抵制出生活中的种种诱惑。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围绕“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爸爸是怎么想的?‘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等问题引导学生朗读,同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会怎样?”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但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让孩子自己去体验道德实践难。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阅读完材料《心灵的忏悔》后,有些学生的想法,让我大开眼界,孩子们也给我上了一堂课,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想法,真应该蹲下来,静听花开的声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遗憾与不足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方面。当学生都朗读不够好的时候,该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方面还明显不够。二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比如在感受儿子的心理变化时,我分析儿子在月光下乞求父亲和依依不舍放鱼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够深刻,此时我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思考:此时的儿子可能会在心理想什么?可能会对父亲说些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明白: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诱惑给孩子列举出来,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让学生充分说,有点遗憾。三是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尚不够机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多思索,多揣摩,多学习。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8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人文哲理,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

  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我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开始揭题时,先引导学生关注“钓鱼”,从“钓鱼”入手,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话的含义,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受到启发。

  其次注重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读中感悟。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学生在体验中朗读,不但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再次抓住重点句子,重点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文中的“鱼”是什么意思?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启示”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有不少学生不善于思考,上课发言不积极,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内容比较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9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学生通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后,你觉得哪他词最引起你的兴趣?(启示)

  “启示”是什么意思?在你的生活中有哪句话或者哪件事对你有过启示的吗?

  2、钓鱼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现在我们来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把握课文大意。

  1、读了课文后,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2、你从课文中哪句描写父亲的话中知道的?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能么样的呢?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说明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4、“我”做了什么事情父亲会这样说呢?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父亲 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5、“我”听了父亲的话又是怎样做的呢?谁来说一说。

  6、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7、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 放)

  三、精读描写钓鱼部分内容,体会钓鱼乐趣。

  1、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我”钓鱼的内容的?(1—3自然段)

  2、作者钓到的是一条怎能么样的鱼呢?(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你从哪个句子里知道的?

  句子一: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句子二: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句子三: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

  四、品读放鱼部分,领悟钓鱼的启示。

  1、过渡语:但父亲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录音.

  2、当父亲对“我”说:“孩子,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的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呢?

  3、是啊,像这么大的鲈鱼,如果我是作者,我也舍不得把它放回去。我们先自由读一读4—9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编一编父子之间的对话,同桌演一演。

  4、现在老师来演儿子,你来演父亲,我们演一演父子之间的对话。

  五、学习受到的启示,升华教育主题。

  1、齐读第十、十一自然段,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难理解的句子:

  (1)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六、小结:

  钓鱼这件事对“我”的启示是那么深刻,影响了“我”一辈子,那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呢?或者课文中有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谈谈你的收获。

  我学完这篇课文,我想起了在《大学》、《中庸》里说过:“君子必慎其独”这句话。意思是说:人在公众场合要你做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公德,做个有道德人并不难,难就难在在独自一个人,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做到严格地要求自己,超越于自己的处境,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不觉得惭愧。这才是难宁可贵。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1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搞笑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状况,我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刚开始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证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贴合文本特点。

  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

  二是主角体验法。课文对“我”的主角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主角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样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务必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样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潜力也得到必须的训练。透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少,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潜力差,自主学习潜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资料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务必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2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文章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一:钓到大鲈鱼,“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

  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启示”的揭示不够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3

  《钓鱼的启示》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的重点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领会作者从中得到的启示。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的`人文道德。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的启示,是有必须难度的。在"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难"字展开教学。问: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作者说实践起来却很难。接下来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作者难在哪里?"就在学生感受到了鱼很诱人,放掉实在舍不得的时候,我让学生转化主角,此刻你就是手捧大鲈鱼的小詹姆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透过对关键词语的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钓到大鱼时的兴奋、得意,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的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同时注重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结合换位思考,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实践道德的"难",也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移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父亲难在哪里"我觉得这是升华主题的问题,所以在学生交流后,我点拨"父亲是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儿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要自觉遵守道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大写的人。此时的课堂氛围到达了高潮,学生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板书中那个大大的人字,我明白他们正在内化这一人文道德观。这一情感体验为后面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启示"奠定了基础,当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生活中遇到道德难题做法时,他们的思想再次经过了洗礼。此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什么状况下,当面临道德选取时,都务必自觉遵守道德。从而突出主题。

  当然,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遗憾。比如: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人物心理变化的体验、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却忽视了让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用心改善,让语文课堂永久不乏语文味。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4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词句来谈体会,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条鱼!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探寻“我”惊讶表现背后深层的含义,真正体会鱼之“大”。又如:课文没有明写父亲教导孩子的情节。我就引导学生充分自主阅读8—9自然段基础上,展开情境对话,并且一反常规让学生演父亲,教师演“我”。不但激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也调动了读书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更加进取投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亲的情怀,避免了说教。

  当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在研读“为什么不愿放时”,处理不够灵活。预设中将“钓鱼的细节”与“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的理解联系起来。即:学生说到“鱼大”时引导从哪里看出来?生必然会读到“啊,好大的鱼……”;再引导质疑,从这句话必须能看出鱼大吗?如果“我”是个新手,第一次钓到鱼呢;引导读钓鱼的细节,一是读懂我是个钓鱼“高手”,在“高手”眼里大得吃惊的.鱼,必然是真正的大鱼;一是品味钓鱼过程的不易,“不仅仅是技术活,也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实践下来感觉这样的处理,教师牵引痕迹过重,不如简单处理——学生说到“大”,就引导抓住“啊,好大的鱼……!”读出鱼大;说到钓鱼“很不容易”,引导读悟钓鱼的细节,相机点拨从中也可看出“我”是个“高手”,进一步说明鱼大,顺势再读“啊,好大的鱼!我……!”一句。使对鱼“大”的品悟更加丰满,教学流程的推进也更为自然流畅!

  就整堂课而言,教师“控制”的痕迹明显,体此刻各环节推进上,教师“教路”主宰一切,学生“学路”被严重弱化。如何让教学的推进,由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引导,而非教师的预设来主宰?这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课题。除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必须供给小组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有个展示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给予小组准备的时间少,所以,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浪费时间比较严重,所以,出现了教师代替的多的现象。

  孙双金教师曾说: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这正是我们听许多名家大师上课娓娓道来,徐徐推进中,彰显沉稳大气;稍加点拨,令学生豁然开朗,体现举重若轻,四量拨千斤的精妙;润物无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中闪耀教育的智慧。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以第一人称为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 “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的开放还差两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我”不理解,但还是依依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个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的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教学了这篇课文后,觉得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效果较好。

  初读教材,我感觉父亲的告诫及最后34年后的感悟,是个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使教学达到有效的效果呢?于是,我首先用名人名言导入,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是自然引出父亲告诫的话语:“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初读前让学生先弄明白“是”与“非”的意思,然后,通过朗读课文,结合钓鱼这件事说说,怎样做是“是”,怎样做是“非”。孩子们都明白当时放掉鱼是正确的,作者“我”也知道,而重点在于体会,实践起来的难!在教学时,我抓住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这句话的含义。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这句话中,“好一会儿”说明父亲在思考、在犹豫,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父亲想:这么大的鲈鱼太难得了,放了多可惜呀!”还有的同学说:“父亲会想: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鲈鱼让他放了,他一定很舍不得”等等。从而使学生从父亲的犹豫中体会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而这位父亲也用实践行动告诉孩子要自觉遵守规则,自觉遵守道德。

  2、鱼是那么大、那么美,钩起它又是那么不容易,当时又没人看见。从描写孩子心情变化的词中,体会孩子采取道德实践的行动有多么艰难。衔接上文质疑:“孩子理解父亲的举动吗?你从那些心情变化的词中体会到的?”这样引导学生关注心情变化的词,有:得意、急切、哭、祈求、依依不舍。孩子明明知道对错,还“急切”、“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这样,由事件出发,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品读感悟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课的结束处,我又引用孟德斯鸠的名言,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话语。然后,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抉择,你又是怎样做的呢?这个语文训练更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师傅也给出了我许多意见。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教师自身的语言不够简单明了,净则清,繁则乱,少重复孩子的话,站在三尺讲台前更要落落大方。

  90课时的培训,让我在教学之路上向前大跨了一大步。十分感谢我的师傅倾心地指点。我会继续不断摸索前进。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0-15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1-28

钓鱼启示教学反思02-09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2-16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热门】06-22

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4-17

钓鱼启示教学反思15篇02-09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01-08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15篇03-02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03-03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热】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热】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体验促阅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句,感悟情境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三,联系实际,感悟文章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同学通过讨论找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形象的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四,不足及改进措施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抓重点词,感悟情境。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

  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2

  《钓鱼的启示》记叙了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的开放还差两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我”不理解,但还是依依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个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的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在讲《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到钓鱼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文中的“是”与“非”具体指什么。这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说明此时只有父子俩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放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并和同桌展开讨论、交流。几分钟后,进行集体交流。这样让学生换位思考,说说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可以使原来强制性的“要我学”变成自觉地“我要学”。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深入人物内心。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这句话中,“好一会儿”说明父亲在思考、在犹豫,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父亲想:这么大的鲈鱼太难得了,放了多可惜呀!”还有的同学说:“父亲会想: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鲈鱼让他放了,他一定很舍不得”等等。从而使学生从父亲的犹豫中体会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从文本描写的语言文字入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优化课堂教学,选择能激发学生质疑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阅读思考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好的挖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3

  要上公开课了!不能说久经沙场,但也见过几年的风雨,经验还是有积累的.第一步,深读文本.诵读,听录音读,跟读,品读,反复练读……读到心中有感觉了,读到可以和文本好好做朋友了,读到再读便是"他乡遇故知"方休矣.第二步,海纳百川.下载一大堆的教案,从中吸取百家之精华,自己的功夫不够深,只能遍访名师,相信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可以达到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境界.第三步,抓好重点难点,形式可以多样,但文本的内涵是固定的,重点难点正如文本的枝干,教学的各个步骤都是从中派生与拓展的.第四步,设计教学过程,那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自问不是聪颖之人,但我一天想一点,也能积土成山,积水为海.

  学成下山,是时候让"精心的准备"发扬光大了.教学演主角的是学生,我要给他们一桶水,"长流水"那是以后不断努力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们重视这次公开课,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当然许多准备工作已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以锻炼了,如回答问题,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万万不能讲的是关于公开课的内容,哪怕是片断只言.几年的经验告诉我,准备得过于"充分",那失败的机率会更大,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敷衍了事,觉得在演一场老掉牙的破戏;老师疲于背记,越怕错,往往越多错.因此准备是心理上的调动,学术上问题要守口如瓶,惊喜才会不断嘛.

  上课过程那是准备好的,我的头脑里只记得两个原则: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让自己多引导,语言更精练.一节课下来,尽管不能说惊世骇俗,但已尽力,效果还是不错的.

  如各位老师所评议的:能把握中心,重点,难点;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很好地感悟了作者的心情;结合实际教育学生……

  有时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旁观者清啊!知不足而厚学,我自然重视自己的'不足了.更重视用什么方法来改之补之.第一,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读是读了,但何以感天动地,何以平淡中见真情,是我以后努力提高的一项技能.方法何在,现在我还是毫无头绪,因材施教,其他老师的方法也略试了一二,但每班都有本难念的经,我班的经书内涵还是比较深奥,需要时间"书读百遍".第二,本人语言表达有所提高,不过还达不到校的平均水平.那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上学那么多久总不见积极举手或交流,二十多年的恶习,是需要时间来改改,不过这个我能靠自身努力完善.第三,老师课堂艺术需提高.教育机智讲究随机应变,可遇不可求,注意就是,刻意之后就会变成守株待兔或画蛇添足了.有些老师还提出设计方面还可以如何更顺理成章,有些老师传授如何调动课堂讨论气氛的妙招,有些老师研讨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协调……研讨会上大家把我的课分析得如此透彻,提高了我的认识,真有种"一语道破玄机"的感觉,这是以前作为旁观者不能体会到的收获.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4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故事没什么困难,但要真正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语感”作为教学重点,把“感悟作者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引起感情共鸣”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抓住“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钓到这条鱼容易吗?”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和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抓住关键字词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非常顺利,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也很透彻,读的也比较有感情。可是对倒数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能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启发,但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道理。有位同学就直言不讳的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放掉鲈鱼实在可惜,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鲈鱼,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再说了,放回湖里,那条鲈鱼也有可能会死掉,因为它已经受伤了。”尽管我也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了讨论,关于“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等学生细思量,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感觉还是课前“备学生”不够深入,现在看来其实“钓鱼”、“放鱼”只需读就完全可以理解,“启示”既是难点也是重点,而在我的课堂上时间分配就显得不够合理。

  今天看到网上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总结引导出“诱惑”,让学生知道在那个时候“鲈鱼”就是一种诱惑,理解词的意思之后,问学生:“假如父亲没管他,作者受不了诱惑会怎么做?”“这样做之后,他长大在遇到这样的诱惑会怎样?”还引用我们民间的一句话“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来让学生理解。现在更加对自己的课堂感到遗憾,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我在课堂上做的还不够,这一点,在复习的时候还必须补上。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5

  推荐《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有关钓鱼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但是却折射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

  教学目标很简单:

  一、读准课文里面的生字词,会写15个生字。

  二、理解父亲的话给我带来的影响,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句话。

  存在的问题:

  1、由于在讲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所以在认字过程中比较顺利,其中“涟漪”“抉择”这两个词学生不能读准字音,在这里,我只是简单地提了提,这个过程过于简单,应该列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记忆。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接下来就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问题的环节设计的不好,造成学生比较被动,最后就完全变成我主宰课堂,并且一直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这个过程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里面,提的问题太大学生无法理解。

  3、由于教案设计的不好,在朗读的过程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时没有指导朗读。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把最重要的'点题“钓鱼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疏忽了。最后有一个环节,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都哪些事属于这样的道德问题,当你面临这些事的时候都是怎样做的?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进行完。

  这篇课文看似是一篇简单的叙述文,但是从情感教育的这个角度来说很难将里面的感情真正地挖掘出来。由于学生对课文不是很熟悉,而且也比较被动,课堂气氛很差!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6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体验促阅读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句,感悟情境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三、联系实际,感悟文章

  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同学通过讨论找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形象的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四、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

  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我"得到的启示,从而能把这个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懂得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能抵制出生活中的种种诱惑。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围绕“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爸爸是怎么想的?‘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等问题引导学生朗读,同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会怎样?”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但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让孩子自己去体验道德实践难。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阅读完材料《心灵的忏悔》后,有些学生的想法,让我大开眼界,孩子们也给我上了一堂课,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想法,真应该蹲下来,静听花开的声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遗憾与不足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方面。当学生都朗读不够好的时候,该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方面还明显不够。二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比如在感受儿子的心理变化时,我分析儿子在月光下乞求父亲和依依不舍放鱼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够深刻,此时我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思考:此时的儿子可能会在心理想什么?可能会对父亲说些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明白: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诱惑给孩子列举出来,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让学生充分说,有点遗憾。三是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尚不够机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多思索,多揣摩,多学习。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8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人文哲理,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

  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我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开始揭题时,先引导学生关注“钓鱼”,从“钓鱼”入手,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话的含义,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受到启发。

  其次注重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读中感悟。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学生在体验中朗读,不但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再次抓住重点句子,重点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文中的“鱼”是什么意思?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启示”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有不少学生不善于思考,上课发言不积极,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内容比较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9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学生通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后,你觉得哪他词最引起你的兴趣?(启示)

  “启示”是什么意思?在你的生活中有哪句话或者哪件事对你有过启示的吗?

  2、钓鱼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现在我们来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把握课文大意。

  1、读了课文后,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2、你从课文中哪句描写父亲的话中知道的?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能么样的呢?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说明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4、“我”做了什么事情父亲会这样说呢?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父亲 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5、“我”听了父亲的话又是怎样做的呢?谁来说一说。

  6、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7、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 放)

  三、精读描写钓鱼部分内容,体会钓鱼乐趣。

  1、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我”钓鱼的内容的?(1—3自然段)

  2、作者钓到的是一条怎能么样的鱼呢?(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你从哪个句子里知道的?

  句子一: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句子二: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句子三: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

  四、品读放鱼部分,领悟钓鱼的启示。

  1、过渡语:但父亲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录音.

  2、当父亲对“我”说:“孩子,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的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呢?

  3、是啊,像这么大的鲈鱼,如果我是作者,我也舍不得把它放回去。我们先自由读一读4—9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编一编父子之间的对话,同桌演一演。

  4、现在老师来演儿子,你来演父亲,我们演一演父子之间的对话。

  五、学习受到的启示,升华教育主题。

  1、齐读第十、十一自然段,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难理解的句子:

  (1)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六、小结:

  钓鱼这件事对“我”的启示是那么深刻,影响了“我”一辈子,那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呢?或者课文中有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谈谈你的收获。

  我学完这篇课文,我想起了在《大学》、《中庸》里说过:“君子必慎其独”这句话。意思是说:人在公众场合要你做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公德,做个有道德人并不难,难就难在在独自一个人,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做到严格地要求自己,超越于自己的处境,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不觉得惭愧。这才是难宁可贵。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1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搞笑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状况,我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刚开始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证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贴合文本特点。

  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

  二是主角体验法。课文对“我”的主角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主角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样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务必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样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潜力也得到必须的训练。透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少,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潜力差,自主学习潜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资料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务必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2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文章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一:钓到大鲈鱼,“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

  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启示”的揭示不够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3

  《钓鱼的启示》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的重点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领会作者从中得到的启示。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的`人文道德。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的启示,是有必须难度的。在"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难"字展开教学。问: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作者说实践起来却很难。接下来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作者难在哪里?"就在学生感受到了鱼很诱人,放掉实在舍不得的时候,我让学生转化主角,此刻你就是手捧大鲈鱼的小詹姆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透过对关键词语的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钓到大鱼时的兴奋、得意,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的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同时注重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结合换位思考,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实践道德的"难",也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移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父亲难在哪里"我觉得这是升华主题的问题,所以在学生交流后,我点拨"父亲是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儿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要自觉遵守道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大写的人。此时的课堂氛围到达了高潮,学生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板书中那个大大的人字,我明白他们正在内化这一人文道德观。这一情感体验为后面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启示"奠定了基础,当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生活中遇到道德难题做法时,他们的思想再次经过了洗礼。此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什么状况下,当面临道德选取时,都务必自觉遵守道德。从而突出主题。

  当然,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遗憾。比如: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人物心理变化的体验、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却忽视了让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用心改善,让语文课堂永久不乏语文味。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4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词句来谈体会,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条鱼!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探寻“我”惊讶表现背后深层的含义,真正体会鱼之“大”。又如:课文没有明写父亲教导孩子的情节。我就引导学生充分自主阅读8—9自然段基础上,展开情境对话,并且一反常规让学生演父亲,教师演“我”。不但激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也调动了读书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更加进取投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亲的情怀,避免了说教。

  当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在研读“为什么不愿放时”,处理不够灵活。预设中将“钓鱼的细节”与“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的理解联系起来。即:学生说到“鱼大”时引导从哪里看出来?生必然会读到“啊,好大的鱼……”;再引导质疑,从这句话必须能看出鱼大吗?如果“我”是个新手,第一次钓到鱼呢;引导读钓鱼的细节,一是读懂我是个钓鱼“高手”,在“高手”眼里大得吃惊的.鱼,必然是真正的大鱼;一是品味钓鱼过程的不易,“不仅仅是技术活,也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实践下来感觉这样的处理,教师牵引痕迹过重,不如简单处理——学生说到“大”,就引导抓住“啊,好大的鱼……!”读出鱼大;说到钓鱼“很不容易”,引导读悟钓鱼的细节,相机点拨从中也可看出“我”是个“高手”,进一步说明鱼大,顺势再读“啊,好大的鱼!我……!”一句。使对鱼“大”的品悟更加丰满,教学流程的推进也更为自然流畅!

  就整堂课而言,教师“控制”的痕迹明显,体此刻各环节推进上,教师“教路”主宰一切,学生“学路”被严重弱化。如何让教学的推进,由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引导,而非教师的预设来主宰?这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课题。除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必须供给小组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有个展示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给予小组准备的时间少,所以,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浪费时间比较严重,所以,出现了教师代替的多的现象。

  孙双金教师曾说: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这正是我们听许多名家大师上课娓娓道来,徐徐推进中,彰显沉稳大气;稍加点拨,令学生豁然开朗,体现举重若轻,四量拨千斤的精妙;润物无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中闪耀教育的智慧。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以第一人称为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 “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的开放还差两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我”不理解,但还是依依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个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的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教学了这篇课文后,觉得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效果较好。

  初读教材,我感觉父亲的告诫及最后34年后的感悟,是个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使教学达到有效的效果呢?于是,我首先用名人名言导入,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是自然引出父亲告诫的话语:“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初读前让学生先弄明白“是”与“非”的意思,然后,通过朗读课文,结合钓鱼这件事说说,怎样做是“是”,怎样做是“非”。孩子们都明白当时放掉鱼是正确的,作者“我”也知道,而重点在于体会,实践起来的难!在教学时,我抓住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这句话的含义。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这句话中,“好一会儿”说明父亲在思考、在犹豫,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父亲想:这么大的鲈鱼太难得了,放了多可惜呀!”还有的同学说:“父亲会想: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鲈鱼让他放了,他一定很舍不得”等等。从而使学生从父亲的犹豫中体会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而这位父亲也用实践行动告诉孩子要自觉遵守规则,自觉遵守道德。

  2、鱼是那么大、那么美,钩起它又是那么不容易,当时又没人看见。从描写孩子心情变化的词中,体会孩子采取道德实践的行动有多么艰难。衔接上文质疑:“孩子理解父亲的举动吗?你从那些心情变化的词中体会到的?”这样引导学生关注心情变化的词,有:得意、急切、哭、祈求、依依不舍。孩子明明知道对错,还“急切”、“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辨别道德是非容易,而实践起来很难”。这样,由事件出发,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品读感悟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课的结束处,我又引用孟德斯鸠的名言,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话语。然后,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抉择,你又是怎样做的呢?这个语文训练更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师傅也给出了我许多意见。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教师自身的语言不够简单明了,净则清,繁则乱,少重复孩子的话,站在三尺讲台前更要落落大方。

  90课时的培训,让我在教学之路上向前大跨了一大步。十分感谢我的师傅倾心地指点。我会继续不断摸索前进。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0-15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1-28

钓鱼启示教学反思02-09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2-16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热门】06-22

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4-17

钓鱼启示教学反思15篇02-09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01-08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15篇03-02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