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锦集【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好多习题。从习题的编写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显。第10页第2题6道小题分成三组,每组上下两题是加减配合,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减”的思维水平。
“练习三”第1题用图形的形式来暗示“想加算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决两道减法”的思路;第2题第1小题意图同上,只不过在形式上变换一下,第2小题则有所拓展,在一个部分量未知的情况下做减,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功能。但从总体而言,教材练习设计突
出“想加算减”的思路,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算法加以训练,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法。问题是“十几减几”的'基本算法仅仅是“想加算减”一种吗?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比较快解决问题的、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平十减”,此时,“破十减”或“平十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反思“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一下几点:
1、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巩固练习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虽结束兴趣还存在。
2、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在教30+4=?时,我是让学生先自己摸索解题方法,感悟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的异同——数的组成,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小猴爱吃桃的情景,力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提供探索与交流时间和空间。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4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总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注重将数学与学生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的生活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课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助手,我的任务是提供教学反思,因此我将结合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的实践,提供一些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一年级的学生还在学习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来理解问题,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2.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并尝试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步骤和方法应该被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4.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解决问题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5.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反馈,以便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感受数学魅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并注重学生的反馈。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平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比如: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数豆子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本文中,我将回顾我在数豆子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进行数豆子教学之前,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数数、分类等方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排序、比较、量化等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耐心、细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资源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豆子的概念,我精心准备了一些教学资源。首先,我准备了一份精美的数豆子图片,其中包括了不同数量和颜色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数数的概念。其次,我还准备了一些实际的豆子,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数豆子的过程。
三、教学方式的选择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首先,我进行了直观示范,通过展示数豆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数数,引导他们在思维层面上理解数量的概念。其次,我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手里拿着一定数量的豆子,让他们进行分类和比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巩固与拓展
为了巩固学生对数豆子的理解和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和游戏。例如,我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数量和颜色,在纸上进行绘制,并进行比较大小、排序等操作。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情景游戏,如“拨豆子”,让学生在游戏中迅速进行数数和判断,培养他们的反应能力和速度。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在引导学生操作实际豆子时,我并没有充分重视一定数量的选择性,导致了学生在操作中的混乱和困惑。其次,我没有利用好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对在数豆子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细节,严格管理学生的活动,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给予个别指导和差异化教学。
结语:
通过对一年级数学下册数豆子教学的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数豆子教学的重要性,并找到了一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第六单元的标题“购物”点明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即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熟悉的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通过“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通过“小小商店”学习正确使用人民币等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放在购物活动中体会人民币的功能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方法,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进行等值兑换方法的多样性。但是一年级小学生比较缺乏购物的实际经验,学起来非常抽象,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算钱。4张20元+6张1元=()元,3张5元+5张2角=()元。这部分内容学生出错,看到5张2角马上会算成10元,看到4张2元会算成6元,从而导致最终结果出错。
2、付钱。刚开始有的学生会写1张30元、1张80元等等,闹了不少笑话。3、找钱。5角-2元7角=()元()角,20元-4元5角=()元()角,50元-31元9角=()元()角,这部分内容也较难,运用已学的减法知识,学生慢慢地在接受,但还是容易算错。
我的想法:
1、学生实在是没这方面的经验,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别说用钱了,就连最常用的人民币都没摸过,现在会认人民币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兑换和算钱实在是太拔高要求了。长大后连傻瓜都会用钱,为何非这么“拔苗助长”不可?
2、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如果低段非安排不可的话,可以分梯度进行,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让孩子有个初步的接触;二年级“兑换”人民币,因为二年级孩子已经学了乘除法,兑换、互换相对好算;三年级再学习“付钱、找钱”,学生有了用钱的直接经验,“付钱、找钱”就不在话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课的口算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教材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标明各种儿童玩具价格的情境图,由图中所提供的素材引出例题。在备课时,我感到这幅图设计的购物情境很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但是,这幅图是静止的,不利于学生和教师操作。所以我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现实情境,并对教材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我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教学过程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猜测玩具价格,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大大增加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为每组学生准备的人民币有两种:10元的和1元的,总数都是两位数的。只准备以上两种人民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算法时,如遇到困难,就可以把人民币当作学具来摆一摆。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很好地掌握了计算方法。摒弃了原始学具小棒,体会生活数学,达到学以致用。
在学习新知时,我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双边活动丰富,全体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教学气氛好,学生学得主动,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获取知识快,掌握牢固。
在课后练习时,我先设计了两组口算练习题,巩固了新知。然后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具有比赛性质的“摘苹果”和“夺智慧星”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并在最后让学生到智慧王国进行了思考题的`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觉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
2、教学时还要注意调控课堂纪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第一次改行教数学,当我拿到数学课本时,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资料、每一道练习题都能够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搞笑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资料,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齐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明白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透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个性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透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向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用心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潜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好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潜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能够把活动课与复习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习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习课。
2.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可以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摸牌和下棋》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安排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这项内容与学生课余生活接近,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如何合理安排,以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和锻炼学生生动的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能力?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活动准备:扑克牌两副,小正方体八个(涂上不同颜色),红棋、黑棋各24个,棋纸24张。统计表每人一张,条形图每人两张。学生自己准备好彩笔。
二、活动步骤:
(一)摸牌(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
1、发牌:每组发给四种花色的牌各两张,共8张。
2、估计:摸40次,估计各种花色的牌可能摸到多少次?
3、实际摸一摸,并把摸到的结果用画正的方法记录到统计表中,并用涂条形图的方法来统计。(注意:每组六人,一共摸40次,很可能带来诸多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之间的争执,甚至引发混乱,降低活动效果。为此,要教育学生加强合作。让他们知道,共同完成实践活动,证实自己的猜想,必须小组每一个成员团结一致,相互谦让。)(点评:严格要求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并以数据来说明问题,体验从实验中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关注学生用正字记录数据和画条形图的情况,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必要的统计技能。)
4、与自己估计的次数相比较,并交流摸牌结果。各组交流活动经过、并统计全班摸牌结果。(点评:通过交流,了解和比较同伴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组之间的活动竞赛,看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顺利,有条不紊,以此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等。并通过汇总,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的功能,总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并训练学生正确表述自己活动情况的能力。)
6、思考:如果再放进四张红桃的牌,再任意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样?
(二)下棋(下棋规则:两人一组轮流抛小正方体,红色面朝上,红棋走一步;黑色面朝上走两步。先走到最后一格的获胜。)
1、发放小正方体(五面红色,一面黑色)和棋纸。
2、估计:执红棋与执黑棋,谁胜的可能性大些?
3、开始下棋。哪种颜色的棋胜一盘,就在条形图上涂一格。(点评:让全体学生熟练掌握条形图的绘制方法。)
4、两人交换红棋和黑棋,再下几盘,看哪种颜色的棋胜得多,并思考为什么。(点评:下棋规则本身就不公平,学生在活动中,执黑棋的肯定有抱怨。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探究清醒的认识事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本质原因。同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之后应用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5、全班交流:把自己的体会与同伴交流,总结得失。
(三)改变纸牌的花色和小正方体六个面的颜色比例,先估计一下摸到的次数或下棋的胜负,再自主进行实践活动,至少一次。并进行交流。(点评:教材中没有安排这项内容。如果说(一)(二)两次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话,那么这次活动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活动的表现。他们能不能全部成功的进行实践活动,有没有正确估计并经历验证并不紧要。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他们是不是积极生动的参与探究活动,能不能有效的顺利的组织活动。交流的内容除认知方面,还可以是怎样互相合作的情况以及成功的乐趣与失败的原因等,以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四)思考: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哪些发生的可能性小些?哪些一定会发生?哪些不一定会发生?哪些一定不会发生?
反思一:统计与可能性等有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活动之前,学生已经通过摸红球黄球、掷小正方体等诸多实践活动,初步掌握了两种统计的方法:画正字和画条形图。并能根据统计表正确运用差不多、经常、偶尔来表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此基础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摸牌和下棋,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探索和体验事实真相的空间。这项活动,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学生喜闻乐见,丰富有趣,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建构自己对统计与可能性的认识创造了情境。
反思二:研究性学习是指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强调通过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摸牌和下棋这两个活动,就充分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多次实践活动,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这一重要知识,而且为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在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我们使用了“摆一摆想一想”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和思考问题,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我们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效果,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准备与目标
在开始教学前,我们认真设计了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准备了相应的素材和教具,保证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都围绕着数的概念、加减法口算和几何形状展开,既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实施
1. 摆一摆:
通过让学生摆放具有特定规律的物品,如积木或小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整体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摆放任务,要求学生按照给定条件,摆放物品的数量和位置。例如,让学生摆放5个红色积木和3个蓝色积木,观察是否可以摆成等量关系。
2. 想一想:
通过提出问题和情景模拟,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给学生出示一系列图形,让他们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请学生思考图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对不同图形的讨论和总结,学生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分类规则。
3. 教学反思:
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教学反思,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学效果分析。我们发现,虽然通过“摆一摆想一想”方法,学生在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有些学生在表达和解答问题时仍然存在困难。因此,我们决定在后续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口头交流和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成效与评价
通过使用“摆一摆想一想”教学法,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们更主动地思考和探索问题,能够通过操作实物进行数学计算和推理。同时,学生对于几何形状的分类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能够举一反三地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间的互动,我们得出了以下教学成效和评价:
1.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的方式,发现物体之间的规律和关联。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数学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3. 加深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的理解:学生能够通过摆放物品和模拟情景,感受数的大小关系和加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
4. 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学生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答思路,展示出较好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结语:
使用“摆一摆想一想”教学法对于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学具有明显的好处和优势。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然而,在教学实施中,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左右》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
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注重课堂师生情感的沟通。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中间,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
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体验左、右相对性时,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同时又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参加实践活动——走楼梯,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贵在用,走出教室,开放课堂,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左右”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
《位置》教学反思
按行、列x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六年级还要学习用数对来表示)。
这节课我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学生能准确而熟练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让他们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数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只能这样了。
《十几减九》教学反思
“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讲完这节课有以下感受:
1.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同时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7??的计算上来。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3.在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反馈计算方法时,出现了许多好方法,在备课时预设的方法都出来了。学习减9时,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没有进行方法的择优。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这几种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在本课中,我还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解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能用多种方法来算同一道题,以此来感受几种方法之间不同的思考与转化的思想。同时也让这些学生有一些挑战,而不至于总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4.课后的练习创设了“智慧屋”,把各种练习题安排在里面,形式多样,以课件来演示,学生非常感兴趣,都争先恐后的来回答问题。5.算法多样化。6.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平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
(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注意力当中转移到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拿来的的学具不同,在操作活动中不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l,激活封存的记忆,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归纳与引伸。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校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我们不能够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归纳与引伸。《数数、数的组成》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数,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本节课的教学,从课前数数谈话导入到数生活中的种子,到游戏中的估计糖的数量,无处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读数写数》教学反思
《读数写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出示24支彩色笔,让学生说出几支,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让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师生一起读写24.教师再摆出30支彩色笔,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并让学生知道各位上一个也没有的时候用0表示。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数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本内容是在读写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孩子前面数数时已经接触到数的顺序问题,明白相邻的数的概念。教材主要通过学生填表复习数数、写数,又更加清楚100以内数的顺序,再通过选数读一读,巩固读数,发现有趣的排列规律。教学主要一个是填表一个是找规律,同时利用规律框数。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孩子填表是需要时间的,差异很大,填完大致需要十分钟,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利用课前时间带领孩子填表,把重点放到观察规律,运用规律,拓展思维上,所以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首先改变了百数表数字出现方式,一改冰冷的数字,冠以情境、动画、音乐让死板的百数表活起来,接着选择一些让孩子填数,唤起孩子的回忆(因为课前填表),然后直接完成想想做做2的按顺序填数。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横着竖着观察百数表,交流发现,重点引导,然后在斜着、拐着弯等让孩子大胆交流它们的发现,教师预设一些斜排规律,以及重叠数颠倒数等、数位和相等等。然后完成想想做做1,改变想象做做3做成抽奖形式,第二个部分是框数研究规律,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我还及时进行了田字格十字格已知数各个不同位置的拓展,最后让孩子欣赏不同的各种魔力框,试着填数,让孩子相互出数考一考,最后自己设计各种魔力框。
也一直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教学时间如何把握,让孩子课堂填,时间来不及,探究规律无法深入,课前填好像又不妥。二是练习题的设计与取舍,尽管都明白课后的习题不一定都要讲解,但是谁也不敢轻易放弃,生怕没有理解教材意图,另外我的练习呈现方式和时间都进行了改变,不知道是否合理?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寻找100以内数目表的排列规律,进一步巩固数的含义、数位、数的读与写等知识;难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数的顺序,掌握一些排列规律。根据教材的编排思路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更加明确,我安排了“课前准备”和“两观察两利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前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
2、“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知识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3、“两利用”是在“两观察”之后进行的。一是利用数目表找数,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目表中的位置。二是利用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尤其在学习例8时,引导学生由“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这是阶梯式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根据例8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比较数大小的方法。第三步是猜数游戏。这是阶梯式的最后一步,也是本课知识的延伸,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在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以下是我对这一学期数学教学的反思,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许多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使用教具和实物物品等。例如,在教授加法运算时,我使用了彩色豆子作为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加法运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
其次,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巩固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在每节课的结束时,我都会安排一些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通过反馈,我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此外,我还会设置一些课后练习和作业,以巩固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反馈和巩固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另外,我还意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我设计了一些拓展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此外,我还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了一些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我设置了一些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材是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不仅使用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还借鉴了其他教材、教具和互联网等资源。通过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我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总之,在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反馈和巩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情境化教学以及灵活应用教材等因素对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我相信我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体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本文将针对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清晰、明确。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体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尽量多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并能够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问题进行解决。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结合教材,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在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找零的问题,或者在小区里寻找朋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度,增加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应具体、生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方式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他们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六、教学反思和改进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学生反思,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体验和感受。基于反思,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具体生动的教学过程,并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本次磨课课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上下》。初看教材,感觉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教学应该相对轻松。但是通过不断地解读教材、上课议课、修改教案,发现看似简单的一节课,教师要想讲清楚,使学生真明白,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经历多次备课,反复磨课,使我意识到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就在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充分解读和了解。
一、对教材的解读使教师明白教什么
从表面来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会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师不教,学生也会。其实深入解读教材,发现简单的表面下面蕴含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最初的教材解读中,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有以下几点:
1、《上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有关“位置”内容的起始课,根据学生日常积累的经验来看,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参照物”容易被忽视。因此,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参照物”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及“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新授环节,设计让学生用“上下”说物体的位置,并关注学生用不同参照物说2个物体的位置及理解3个物体时“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我自认为对教材的解读已经够全面、深入了。但是通过第一轮的磨课,老师的指点,发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中缺少让学生通过“同一参照物描述不同物体位置”的理解。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想当然”,必须塌下身子仔细研究、反复琢磨。因为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明白教什么,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呈现一个饱满、有效率的数学课堂。
二、对学生解读使教师清楚怎样教
在对教材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我对新授部分设计了4个环节,一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为了体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第一个环节:说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南京长江大桥”图中3种交通工具的位置,主要为了让学生说清“参照物”,注意语言完整。第二个环节:同一参照物说位置。出示:( )在火车的( )面。让同学们都以“火车”为参照物描述了不同物体的位置。第三个环节:不同参照物说2个物体的位置。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就在汽车的下面”。第三个环节:不同参照物说3个物体的位置,体会“上下”位置相对性。出示:火车在( )的( )面。使学生明白:因为比的参照物不同,火车相对于汽车在下面,相对于轮船在上面,位置是相对的。
我设想的是将新授部分讲的细一点儿,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逐步体会“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使之,有条理、分层次,学生掌握的扎实一点儿。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教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用“上、下”说交通工具的位置说的很好,虽然学生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同一参照物” “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但学生会不自觉的应用。如果一旦给学生架设问题的框框,学生并不能如我所愿。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说出交通工具的位置,这样势必要加强教师引导的强度及学生反复说图的次数。使“南京长江大桥”图承受太大的教学压力,教师引导的累,学生理解的累,拿着一幅图反复的描述,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
一节课的落实,不是老师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仿照老师的例子按照“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来说图中物体的位置,他们感到很困难,不知道如何去说。学生并不能体会教师分层次的教学设想,他们只会感到:我刚才已经说出这3种交通工具的位置了,为什么还让我说。有的学生甚至怀疑我刚才是不是说错了,所以老师还一直让我说。
在对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将新授环节的“南京长江大桥”图设计为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提炼、小结,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再通过后面的练习逐步深化学生认识。这样化繁为简,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参与数学学习。
总之,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选择、设计,都要建立在对教材、对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28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3-07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4-17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7
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03-18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1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28
(热)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7-08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07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