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08 13:26: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

  初拿到教材的时候,有点担心:生怕自己在课堂上,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的,帮学生形成一种虚假的情感。这可是误人子弟的做法。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从当时的背景引入。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真实的中国背景再现。当时的中国国力不强,国民精神麻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领土上猖狂肆虐,“东亚病夫”称号沉重地紧扣在我们的头上……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与我一样走进了当时落后的中国。从文字的字里行间,他们得到的信息是“帝国主义的无耻行经,中国这种腐败落后的国情,让中国的`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跟随着伯父的叹息,学生也了解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和伯父的无奈。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有志的中国人也为之一惊。

  课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长一样在班级里进行了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教室里安静了片刻,立刻有学生举起手来……

  生:我是为了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而读书。

  师:好目标,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真好!

  生:我是为了生我养我的父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读书的。

  师:有孝心,国家国家就是由家组成的。

  生:我是为了今年能得到实小之星,证明我自己的实力而读书的。

  师:这样的目标就在你的眼前容易达成,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

  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庆幸,孩子们的读书目标都很现实,也许他们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大家努力的目标是不一样的。目标不一定要远大,让学生能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并有学习的动力就够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小时侯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一、教学效果

  1、名人轶事,走进文本。

  课前搜集有关周恩来读书的故事和做了总理之后的小故事,一上课便让学生展示。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周总理的家国情怀,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接着板书课题,齐读两遍后郑重地在课本上抄写两遍。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牢记先人的思想精髓,好指引自己的行动。然后激发阅读兴趣: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当时的旧中国是什么情况呢?与他人志向有何不同呀? 2、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首先创设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你为什么读书呢?学生畅所欲言。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人的读书志向呢?在浏览中发现有的为名,有的'为钱,有的为利益,还有的为家族,只有周恩来为救国难而读书。那么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最后交流归纳总结出三件事曾触动了周恩来的心灵,才立下此志向,并为之奋斗了终生。第一件: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练习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3、走近内心,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课文中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借助资料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结合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此环节注重让学生课内外结合,小组交流合作,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聚焦第二件事,想一想:当时周恩来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在朗读的训练中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也进一步培养语感,激发读书的兴趣。

  4、小练笔,迁移运用。

  聚焦课后最后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话题是什么,接着自由撰写,写出自己的心声和理由。学生即兴创作,教师来回巡视,发现优秀的当堂表扬并读给大家听,最后找几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评出最佳小作家。

  二、成功之处

  整堂课学生们都乐于参与,既动口又动脑,思维得到了发展,还丰富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要求。

  三、不足之处

  关注优生的预设较多,中等生有点跟不上节奏,学得不扎实。

  四、教改措施

  我会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多关注后进生的表现,争取均衡发展。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主要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在设计时,我围绕着“中华不振”,由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出“中华不振”,又由“中华不振”带出周恩来总理之所以立下这个宏愿的原因。

  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反复的渲染,突出气氛,通过三个为什么,一次比一次强烈的语气来突出“中华不振”,然而,到后来却发现,整个课堂内真正进入课文的只有我一个人,有些同学见我神情激昂还在下面暗自发笑。悲哀。究其原因,课外知识的匮乏,以及教育的断层让他们对那个年代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我只好无奈的下课了。

  课间,我反复地思考,因为教材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是学生不熟悉的、人物是学生感到陌生的,学生在理解时存在难度。如果他们不了解这一段历史,不了解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不知道老百姓生活在那样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敢怒不敢言,整个课堂没有形成共同的感情积淀,那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仅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表面的浅显的理解上,并没有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沟通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4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指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热爱。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设置了“如果你是周恩来,那么你会想些什么?”接着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少年周恩来,学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最后能以文带诗,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我严格按照“速度速记速写”的新的课堂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9-0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优秀03-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5篇)02-2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精选21篇)11-0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汇编15篇04-1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2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3-0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2-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