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0 12:13: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平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平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习调查,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习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习,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平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环节,最后一道练习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习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学生对测量在大脑里不知是怎样做的,因此先了解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如,量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量橡皮差有多长,量一条线段有多长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1厘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同时用手势分别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在大脑中感知长度概念,再引导学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接着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证,让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接下来我安排了10厘米长的硬纸条给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把学生带入思考问题当中。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地位,引导学生估一估再测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测量纸条、针线以及线段和身边的实物,如圆珠笔、铅笔、笔盒、粉笔、课桌等长度。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不会用直尺来测量,第三是测量的方法不灵活。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比眼力”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猜测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我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周长的概念,同时可强化长、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在总结长、正方形周长公式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学生在探索大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练习的设计,应有层次和坡度。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两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的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两个班基本上都能认识钟面上的时间,但还是有学生不能正确算出求经过的时间,这是一个难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好事多磨吧!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而这节课是研究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例题之前,出示了一个准备题:“猴王把一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目的是复习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教学实践证明,这确实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当出示例题时,学生就能准确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这节课另一个设计比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题。在学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拿,并且上台来展示分的过程(其实这里有两种思考的方法:一种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种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直接拿出6 根小棒。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快。)。通过分法的交流,在进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能迅速而准确的拿出来。最后,我把每个分数和对应的根数列成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上完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

  1、板书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今天,我板书的核心内容是三句完整的话。我的初衷是通过这些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并能完整的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而事实上,这样做并不好。学生在说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就有依赖思想,会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读,没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的话,只要写出重点的几个字就可以了。 “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写重点”,能迫使学生去思考,将黑板上的重要信息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表扬”、“纠正”、“示范”。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明确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调动其他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的'习惯。例如:①表扬:学生说得很到位,可以说:“他说得真好!谁能象他这样说一说。”②纠正:学生说得不正确或不完整时,可以说:“他说得对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③示范:如果请了几个学生说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师要先示范说一遍,然后说:“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

  3、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以想想做做1为例。做完4小题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较①—④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点:都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然后说说①②两题的相同点(每份都是1个);再比较③④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 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同);最后可以问:“你还能发现什么?”(这些分数都是几分之一,每份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这节课带给我的启示是丰富的,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前行……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身份证号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课前多方调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收集,了解有关身份证号码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并在收集过程中对所收集的`资料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很多情况下离不开日常生活的丰富素材,数字编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数学内容生活化去展开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在学习中自觉主动的把具体问题化为数学问题。

  3.以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交流中,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展开对新知的学习。

  4.加强实际应用。动作的技能是比知识的记忆要让人难以遗忘的。只有通过练习、操作、知识才能得以更好的巩固与加深。因此在新课教学结束后,我联系实际创设了与身份证号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教学反思一: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还要加以巩固,做到熟练运用。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 )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主要得益于前些天从光盘上听到张齐华版的《平均数》,并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设计巧妙、穿插自如,将这一内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迹,一切似乎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经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现在是用导学案上课,而他所设计的课更注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虽不能复制,但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教学设计,但总感觉不太理想。每天都绞尽脑汁的在想,创设一个怎样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到了可以用班里同学得到红星的数量导入,而且人数不同,在质疑中使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切入点,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只是我们不曾去发现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随后我又想到了在练习题中统计班里一部分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及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等。思路有了,怎样进行呢?导案、学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难的,也是我的短板课件的制作。因为都是本班学生真实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华、小丽。下载的课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还要绘制条形统计图,更是难上加难。求助于微机老师吧。赵媛老师试着从 excel中输入数据后转化成图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没办法,从word中画吧。我也就跟着学会了从视图中先画出网格线后,再画横、纵坐标轴以及打格子,选中矩形画出长条,改变颜色,添加名字、组合,真的是收获多多。后来,又在李杰老师的帮助下把课件进行了整理完善。一切准备好后,已是周二了,抓紧时间印学案吧。

  周四第一节课,我对前面的自主学习部分进行了检查,孩子们太浮躁了,和我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准备的课,难道真的要这样收场。正式上课了,在多媒体教室里,有大屏幕,有投影仪。同学们的情绪已不再像第一节课那么躁了。个个精神抖擞,发言积极。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锦上添花。如最后一道拓展题,张嘉铭就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除了我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和多媒体课件密不可分。鲜艳的颜色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再加上学生熟悉的统计内容,让孩子们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说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还有由于整节课的内容较多,时间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几分钟等等。

  课后,我一直在想,我们总是在埋怨学生不注意听讲,其实是我们的心思花的还不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就能与学生同快乐,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付出终有回报,曾经的风雨也变得那样美丽,那样难忘。风雨兼程,一路成长------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里的第二个学习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材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本节课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棋子游戏为素材,课中我改为摸球,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执教了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要看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从听故事引入,让学生猜测黄狗会不会答应狐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抓住了知识的切入点。

  其次,在学生已经会用正字进行统计数据,并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亲历试验的.全过程,用所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新的实验结果。

  二、创设有效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设计了幸运52的情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乐学,善学,并不断地接受挑战。学习情境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转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商家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等奖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很高。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经常看到小组合作,不过有时小组合作多流于形式,今天我们在研究课堂实效性的时候,又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废除小组合作,看到小组合作就觉得就是在搞花架子,其实,必要的小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并在小组合作中让他们人人有事做,通过分组摸球试验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小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试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运用,让学生的生成落实在开放的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不回避小概率的发生

  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中,学生容易产生偏差,例如:在摸球试验中,个别小组摸的是白球数量多,黄球数量少,在教学中我不回避矛盾,让学生明确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可能的,只是和全班同学的摸球情况比较,摸到白球的次数还是少一些,黄球的次数还是多一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正确的概率概念。

  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练习中我插如了运用可能性的大小来把成语分类,使学生能根据数学知识理解成语。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如:我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而且也初步建立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了一些1分钟之内所做的事情,如: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这些课外知识的增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还增加估测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 )秒。(3)你系红领巾大约需要用( )秒。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力度不够,多数学生虽然能从1分钟可以做许多事中体验时间的宝贵,但很明显他们只认识到了,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也是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再次,本课结束前,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节课研究图形进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4、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从开始的课题引入到练习活动的各顶比赛,我都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而生动的课件演示恰到好处,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新知。

  不足之处: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编写意图不够深入透彻,如在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时,只简单的说明先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条边都折两次,再用对角折一次。而没有说清楚对边折是验证对边相等的、对角折是验证临边相等的方法。

  2、在变魔术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环节的演示过程中,操作欠细致,学生没有很好的领略在这个演示过程中的奥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不足之处:

  1、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2、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3、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6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0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估算》教学反思04-17

(优秀)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优选】07-0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1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篇06-22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平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平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习调查,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习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习,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平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环节,最后一道练习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习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学生对测量在大脑里不知是怎样做的,因此先了解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如,量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量橡皮差有多长,量一条线段有多长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1厘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同时用手势分别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在大脑中感知长度概念,再引导学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接着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证,让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接下来我安排了10厘米长的硬纸条给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把学生带入思考问题当中。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地位,引导学生估一估再测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测量纸条、针线以及线段和身边的实物,如圆珠笔、铅笔、笔盒、粉笔、课桌等长度。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不会用直尺来测量,第三是测量的方法不灵活。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比眼力”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猜测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我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周长的概念,同时可强化长、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在总结长、正方形周长公式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学生在探索大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练习的设计,应有层次和坡度。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两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的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两个班基本上都能认识钟面上的时间,但还是有学生不能正确算出求经过的时间,这是一个难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好事多磨吧!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而这节课是研究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例题之前,出示了一个准备题:“猴王把一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目的是复习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教学实践证明,这确实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当出示例题时,学生就能准确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这节课另一个设计比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题。在学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拿,并且上台来展示分的过程(其实这里有两种思考的方法:一种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种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直接拿出6 根小棒。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快。)。通过分法的交流,在进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能迅速而准确的拿出来。最后,我把每个分数和对应的根数列成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上完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

  1、板书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今天,我板书的核心内容是三句完整的话。我的初衷是通过这些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并能完整的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而事实上,这样做并不好。学生在说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就有依赖思想,会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读,没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的话,只要写出重点的几个字就可以了。 “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写重点”,能迫使学生去思考,将黑板上的重要信息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表扬”、“纠正”、“示范”。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明确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调动其他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的'习惯。例如:①表扬:学生说得很到位,可以说:“他说得真好!谁能象他这样说一说。”②纠正:学生说得不正确或不完整时,可以说:“他说得对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③示范:如果请了几个学生说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师要先示范说一遍,然后说:“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

  3、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以想想做做1为例。做完4小题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较①—④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点:都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然后说说①②两题的相同点(每份都是1个);再比较③④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 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同);最后可以问:“你还能发现什么?”(这些分数都是几分之一,每份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这节课带给我的启示是丰富的,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前行……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身份证号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课前多方调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收集,了解有关身份证号码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并在收集过程中对所收集的`资料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很多情况下离不开日常生活的丰富素材,数字编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数学内容生活化去展开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在学习中自觉主动的把具体问题化为数学问题。

  3.以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交流中,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展开对新知的学习。

  4.加强实际应用。动作的技能是比知识的记忆要让人难以遗忘的。只有通过练习、操作、知识才能得以更好的巩固与加深。因此在新课教学结束后,我联系实际创设了与身份证号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教学反思一: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还要加以巩固,做到熟练运用。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 )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主要得益于前些天从光盘上听到张齐华版的《平均数》,并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设计巧妙、穿插自如,将这一内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迹,一切似乎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经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现在是用导学案上课,而他所设计的课更注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虽不能复制,但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教学设计,但总感觉不太理想。每天都绞尽脑汁的在想,创设一个怎样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到了可以用班里同学得到红星的数量导入,而且人数不同,在质疑中使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切入点,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只是我们不曾去发现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随后我又想到了在练习题中统计班里一部分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及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等。思路有了,怎样进行呢?导案、学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难的,也是我的短板课件的制作。因为都是本班学生真实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华、小丽。下载的课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还要绘制条形统计图,更是难上加难。求助于微机老师吧。赵媛老师试着从 excel中输入数据后转化成图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没办法,从word中画吧。我也就跟着学会了从视图中先画出网格线后,再画横、纵坐标轴以及打格子,选中矩形画出长条,改变颜色,添加名字、组合,真的是收获多多。后来,又在李杰老师的帮助下把课件进行了整理完善。一切准备好后,已是周二了,抓紧时间印学案吧。

  周四第一节课,我对前面的自主学习部分进行了检查,孩子们太浮躁了,和我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准备的课,难道真的要这样收场。正式上课了,在多媒体教室里,有大屏幕,有投影仪。同学们的情绪已不再像第一节课那么躁了。个个精神抖擞,发言积极。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锦上添花。如最后一道拓展题,张嘉铭就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除了我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和多媒体课件密不可分。鲜艳的颜色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再加上学生熟悉的统计内容,让孩子们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说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还有由于整节课的内容较多,时间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几分钟等等。

  课后,我一直在想,我们总是在埋怨学生不注意听讲,其实是我们的心思花的还不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就能与学生同快乐,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付出终有回报,曾经的风雨也变得那样美丽,那样难忘。风雨兼程,一路成长------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里的第二个学习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材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本节课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棋子游戏为素材,课中我改为摸球,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执教了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要看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从听故事引入,让学生猜测黄狗会不会答应狐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抓住了知识的切入点。

  其次,在学生已经会用正字进行统计数据,并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亲历试验的.全过程,用所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新的实验结果。

  二、创设有效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设计了幸运52的情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乐学,善学,并不断地接受挑战。学习情境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转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商家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等奖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很高。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经常看到小组合作,不过有时小组合作多流于形式,今天我们在研究课堂实效性的时候,又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废除小组合作,看到小组合作就觉得就是在搞花架子,其实,必要的小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并在小组合作中让他们人人有事做,通过分组摸球试验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小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试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运用,让学生的生成落实在开放的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不回避小概率的发生

  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中,学生容易产生偏差,例如:在摸球试验中,个别小组摸的是白球数量多,黄球数量少,在教学中我不回避矛盾,让学生明确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可能的,只是和全班同学的摸球情况比较,摸到白球的次数还是少一些,黄球的次数还是多一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正确的概率概念。

  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练习中我插如了运用可能性的大小来把成语分类,使学生能根据数学知识理解成语。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如:我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而且也初步建立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了一些1分钟之内所做的事情,如: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这些课外知识的增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还增加估测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 )秒。(3)你系红领巾大约需要用( )秒。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力度不够,多数学生虽然能从1分钟可以做许多事中体验时间的宝贵,但很明显他们只认识到了,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也是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再次,本课结束前,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节课研究图形进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4、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从开始的课题引入到练习活动的各顶比赛,我都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而生动的课件演示恰到好处,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新知。

  不足之处: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编写意图不够深入透彻,如在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时,只简单的说明先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条边都折两次,再用对角折一次。而没有说清楚对边折是验证对边相等的、对角折是验证临边相等的方法。

  2、在变魔术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环节的演示过程中,操作欠细致,学生没有很好的领略在这个演示过程中的奥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不足之处:

  1、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2、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3、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6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0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估算》教学反思04-17

(优秀)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优选】07-0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1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篇06-22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