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08:48: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

  苏教版第二册《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一共有两句话“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等词句,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这一段是,我借助音乐边演示投影片边深情地讲述:“天快亮了,无边的草原静悄悄的。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勤劳的`牧民们赶着羊儿开始放牧了,草原顿时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仿佛也感受到了辽阔草原的蓬勃生机。接着,我又让学生们看图练读,读好象声词“啪!啪!”,讨论理解“打破”,“黎明”,“宁静”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草原的“宁静”。虽然同学们的感情朗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可我总感到还不够。于是,我让大家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又是什么声音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

  “喔!喔!喔”响亮的公鸡啼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小鸟的歌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笛!笛!笛”汽车的喇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丁铃铃!丁铃铃!”清脆的铃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刷!刷!”清晰的扫地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嘀嘀嗒嗒!嘀嘀嗒嗒!”一阵大雨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

  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重要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把学的东西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一个个例子互为补充,丰富了常识,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理解。

草原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可草原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农村孩子亲眼见的机会可以说不可能(我们老师也不一定人人见过),这就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借助文本的朗读来体会。因此,我借助网络准备了草原风光图及跟课文基本相符的视频资料。把学生带进情境,读中去感悟。

  教学伊始,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图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印象,缩短了草原和学生的距离。

  贴近了草原,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草原的美丽和热闹就不再是个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如指导朗读“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我引导:“读了这句话,小朋友似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美丽的花儿醒了!”有的说:“草儿也醒了,伸了伸懒腰!”有的说:“我听见羊儿在羊圈里咩咩地叫着!”还有的说:“牛儿马儿也醒了,牧民们甩着鞭子准备去放牧。”……孩子们真棒,真正体会到醒来后的草原热闹的情景,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呀,那你就读读你眼中刚醒来的草原吧!”孩子们自然把“醒来了”读得各有各的特色!

  再如,当读“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这一句时时,孩子们好象知道该怎么读了,我说,当你读这句话时,就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读出来就行,练了一会,他们(包括中下生)读得还令我满意。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兴奋极了,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看见羊儿都往外挤,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兴,就这样读了!”“我想,羊儿一个晚上没吃东西了,肚子早就饿了,现在一定急着出圈门,到大草原上去吃鲜嫩可口的小草。”“我看见大草原了,小羊撒欢往外跑!”几个学生说完,真的象小羊一样,挤出教室门外,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找一找“羊群”与“白云”的相似点,认识这种打比方的方法。“回荡”一词理解有难度,我借鉴了“精彩片断”里老师的教学手法,借助音乐听中感受,从而理解,解决难点。

  教完了这一课,我感受颇深: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真是不可低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还会继续尝试放手,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草原教学反思3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草原教学反思4

  这次草原教学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在这次教学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感悟和思考。在这里,我想就我的感悟和反思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我认为草原教学的最大收获是体验了一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草原教学中,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和参与到教学中去。例如,在野外采集植物标本时,我们需要自己动手操作、识别和记录,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植物分类学的知识。此外,草原教学还强调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这些都是在传统教学中无法体验到的。

  其次,草原教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在草原上,我们需要面对各种自然环境和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草原教学也让我更加珍惜时间和机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去。

  最后,草原教学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我希望将来能够从事与生物相关的.工作,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草原教学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方面,例如科学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总之,草原教学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和经历。通过这次教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感悟和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感悟和经验会成为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支撑。

草原教学反思5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学反思6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草原教学反思7

  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是多么美妙的景象。我课前就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朗诵,要为这第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今天电教设备居然用不了,精心准备的图片完全没派上用场。在这样一篇草原风景描写名篇的课上,如何再现那美妙的图景?我有点不知所措了。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深情的朗诵,丰富的想象,把他们的老师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这一切比我所准备的图片视野更辽阔,美得更极致。

  看来学习这种情景交融的美文,可以没有图片、没有音乐,但是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融入作者的世界,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草原教学反思8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1、《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淳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2、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生答: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一设计,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习,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在进行“夕阳话别”教学环节时,我创设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情境:找同学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乡。设计了一道拓展练习题: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环节,使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2、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3、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最后,创设一个夕阳话别时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草原教学反思9

  小学课文《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听歌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有(),有()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词句的欣赏、品味,应与朗读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好词好句的欣赏,进一步入情入境,以至与最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用朗读来抒发美的情怀,达到我口诵我心的境地。

  四、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五、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草原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详细记叙了作者一次难忘的访问活动。中心思想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美景,表现了草原的独特风光;又写出了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时,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线索的基础上借助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料边读边想象,特别是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美读来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当美仑美奂的图片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学生们都发出了一阵阵惊呼,觥筹交错,杯盏相欢,民风淳朴的异域风情一幕幕地浮现于孩子们幼小的心扉之间。在不知不觉中使他们受到了一次民族团结的教育。

草原教学反思11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高二(9)班准备在艺术节合唱比赛中演唱的曲目。我在和学生排练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感想。

  怎样能让学生唱好一首歌、喜欢唱一首歌成了我追求的目标。高中的歌唱教学,仍然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性质,音乐审美教育理应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它不但要注重歌唱实践,也应该注重音乐鉴赏。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格。

  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唱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在演唱《青春舞曲》这首歌上下功夫之外,还在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八骏赞》、《乡音、乡情》、《阿瓦人民唱新歌》、《曲蔓地》等歌曲上下了功夫,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格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理性认识,他们不仅知道了形成这种音乐风格的`深层原因,还适度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学生很喜欢这种学习的方式,因为这些歌曲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通过欣赏这些不同民族风格的歌曲,学生能正确的把握《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风格,他们把精力投放在表演音乐、对音乐艺术目标尽力追求和作出正确反应的方向上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不是浅尝即止,而是对音乐进行充分、完整的感受、体验和表现。

草原教学反思12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光;又写出了蒙古同胞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闹欢腾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的美。于是我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听一首描述草原美景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词想象那儿的'景。

  让学生爱上想象,为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从此在智慧的天空自由翱翔。

草原教学反思13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草原》这篇课文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文。当时班中有一半的学生喜欢本课,为了让另一半学生也感兴趣,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

  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2、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3、大胆使用综合和开放性强的问题,发挥语文综合性的功能特点:

  在最后当我问到“课文的主要笔墨都放在了蒙族人民的描写上,而开头又为什么写景呢?”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学生

  A说:“景色与人物相互映衬”。B说:“草原的景美人更美”。C说:“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昏暗的小屋中,可能他的心胸就会变的非常狭隘,生活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可以使人的心胸变的宽广。”看,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极好体现吗?一节课下来,我的话并没有几句,而学生却把课文理解的如此深刻,也就是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在体会思想感情时,抓重点句进行分析,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品读,从而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三、缺乏点睛之笔

  当学生说到人与景的关系时,我只是积极的肯定,而缺少精练的小结和精彩的点评。如果当时加一句“这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那么会更精彩。

草原教学反思14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简单、易唱,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进行了四大步骤。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我用谈话导入(风车转啊转,火车开呀开,我们今天的音乐之旅要到祖国的北方,那里有绿色的摇篮——草原,住着一个被称之为草原骄子的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是蒙古族,让我们骑着马儿唱着歌儿出发吧。)引导学生进行马儿发声练习演唱,接着很自然的进入播放蒙古美丽景色片段请学生欣赏,把学生的心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初步感受到蒙古音乐的特点;,

  了解蒙古从而导入新课,体验情感,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首先我让学生学唱了音符宝宝,让学生掌握旋律中的难点(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音符的唱法)然后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反复练唱,让学生自己找演唱难点,接着就是歌曲处理,挖掘情感,(如果你们也骑上小红马奔驰在草原上,心情会怎样?(欢快、神气地),一句话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就很自然的把声音处理得很好。

  最后是歌曲延伸,升华情感,学生观看了一段蒙古舞蹈,很高兴的`加入了歌曲的表演中。整个教学以“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景为主线,层层推进,突出审美的愉悦性,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多提供探索的空间,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互动交流;以文本教材为主题,表达体验的课堂,带着童心走到学生中去,教态轻松、自然、亲切,增加对学生精彩的评价,认真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授课的反馈;平时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听课,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其课改后的创新观念思维方式。

草原教学反思15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简单、易唱,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进行了三大步骤。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我用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走进56个民族中的蒙古族,接着很自然的进入播放蒙古美丽景色片段请学生欣赏,把学生的心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初步感受到蒙古音乐的特点。

  了解蒙古从而导入新课,体验情感,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首先我让学生认真聆听了歌曲,之后让学生尝试着按着节奏读歌词,然后教师的伴奏,学生的轻声哼唱为之后学唱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唱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节奏。

  最后是歌曲延伸,升华情感,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加入了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击乐器的运用,使学生们学生很高兴的加入了歌曲的表演中。 整个教学以“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景为主线,层层推进,突出审美的愉悦性,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多提供探索的空间,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互动交流;以文本教材为主题,表达体验的课堂,带着童心走到学生中去,教态轻松、自然、亲切,增加对学生精彩的评价,认真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授课的反馈;平时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听课,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其课改后的创新观念思维方式。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的教学反思06-19

《草原》教学反思02-20

草原教学反思06-13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8-30

草原上教学反思02-07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11-25

《草原》教学反思(热)07-05

草原教学反思【必备】07-05

《草原》教学反思(荐)07-05

《草原》教学反思(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