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2 16:11: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门]《大雁归来》教学反思1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雁归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大雁归来》教学反思13篇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1

  《大雁归来》节选自《沙乡年鉴》,这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

  反复研读文本以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大雁归来》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而不是科学小品,由此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2)对《大雁归来》的主题有多种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浅了一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的观念,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其实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如何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这一观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推进。既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又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范例七 1、培养学生骨干,落实学困生辅导。我通过安排两次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骨干的培养,让骨干带动其它学生学习,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内容,既是拓宽所有学生的'视野,更是对学困生进行有益帮助,他们从课件的内容上感受到了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又可以帮助其记笔记,平时教师只是一味点拨,板书少量内容,学困生记笔记很困难,多媒体完全解决了这一困难,还节省了大量教学时间,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让优生吃个饱,学困生学个好!

  2、图、文、声完美结合,生动有趣。教学中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很丰富,图、文字、声音完美结合,学生听起课来就不觉的枯燥无味了,从而减轻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尤其是激发了学困生学习知识的热情,这是传统课堂根本不能办到的。多媒体教学真是趣味无穷!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整合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做到将知识性、美观性、娱乐性容为一体,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让全体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学困生乐学,优生更优!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2

  上《大雁归来》是在星期二早晨的朝读课。6:50——7:35一节课,原本打算上完的,结果未完成。

  上周六放学后,简单备了一下课,再没时间读课文。今天一上课,问题全都出来了。

  用《敬畏自然》中“我们不应该仅仅把生物当作桌上的美味佳肴……”导入,接着谈对大雁的了解。本来想用一个“家”字贯穿贯穿全文的。从认识“家”,到谈自己崇拜的“家”,引出对本文作者伦理家,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认识。由本文“家”的“学识”“情趣”“精神”来展开课文,带动全文。最后发散学生思维,自己理想的“家”。

  课堂进入第三个重要环节时,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介绍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点。最大失败也在此。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完课文交流时,学生仅都木无表情,他们感到太难了。我在解读时,这里也琢磨了好半天,最后,我自己也是模糊不清。茫茫然,上了讲台。现在想来,是太辜负。

  节奏慢。迟疑。学生都一声不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冷清清的课堂。我那样地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毫无一丝机制。完全不像一个熟练课堂的人。我完全没有预设,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我该怎样引导。我也没想过,学生哪里的思考会有难度。文章的重难点的把握也没有。

  我们坐在资料室里,伍老师一边早餐,一边给我谈了课存在的`问题。

  一、文章的文体意识不明。本文寓情于叙,寓情于描写的科普文。应该讲清楚。我没讲。因为备课时,教参上没有,我就想不到。科普文的写法很灵活。议论,叙事,抒情和报告文学一样表达方式多元化。

  二、对学情了解意识不强。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答,你应该心中有数。伍老师说她坐后面,也没读懂什么。老师自己都要读那么长时间,还有教参资料,学生不更难?有些文章思路本来也不清晰。《大雁归来》思路就很模糊。当你让让学生找文中介绍有关大雁的知识点时,学生找不出来,就全是老师自己说自己板书的。

  三、启发性思维过程意识不强。的确,当时学生没反应,我以为是学生想不到,就自己说了写了。伍老师说,学生想不到,你可以提示启发他们从某段中先找找,引导学生找一处,再让他们自己找。才会有独立思考。

  四、问题切入意识不强。问题提的太虚,学生不好回答。你的问题要有预设,学生会怎么答,心中要有数。问题要靠近学生。

  五、文题知识点意识不强。文题上面做文章。《大雁归来》从“归来”,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欢情感。

  六、临场机制意识不强。和学生的沟通融合力还很不够。

  七、对知识点的理解意识不强。课文中的“威斯威”的方位地址要搞清楚。在哪?大雁是从那儿来还是到那儿去,大雁从哪儿到哪儿,是是春天去还是冬天去?

  大雁的“联合”力介绍中,一连串的地名,我也没来得及查清楚。

  总之,这节课非常清晰地凸现了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问题——文题与文体,问题与启发,学情与机制,知识点与重难点,时间与内容,都是我应该致力于改进之处。

  很清晰地明了这是我上得最糟糕的一节课。尽管糟糕之极,但我很喜欢——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认清自己的问题。

  期待我课堂教学的“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教学这课时,是将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进行自我培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我认为教师不要再一味地逞“口舌之能”,而应充分让学生去想、去做,教师只需做个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就行。在学习目标制定时,可尝试着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实践“我要学”。分值的计算,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衡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坚信“我能学”。

  我们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4

  《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认真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声情并茂,跃然纸上。从内容上讲,课文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更用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而细致研读后就会发现,作者的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所以教学的重点,也应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但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从此入手?仔细斟酌后,决定以探究“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以“趣味导入(谜语导入)—感知知识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为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有准备的课才上得有滋味。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自学,学生得知要上公开课,也预习得特别认真,对课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点的解读不留痕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怀。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拟人句的分析与感悟,让学生体会了作者对大大雁的喜爱之情,这为把握作者的情怀打下了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写法,领会作者在分析对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从而表达喜爱之情。再次,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质疑探究中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过对目前世界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形势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形势严峻,总结出本文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应敬畏生命,关爱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5

  《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认真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声情并茂,跃然纸上。从内容上讲,课文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更用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而细致研读后就会发现,作者的'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所以教学的重点,也应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但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从此入手?仔细斟酌后,决定以探究“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环环深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现对本堂课进行总结:

  1、有充分准备的课才上得有滋味。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自学,学生预习得特别认真,对课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内容,既是拓宽所有学生的视野,更是对学困生进行有益帮助,他们从课件的内容上感受到了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又可以帮助其记笔记,平时教师只是一味点拨,板书少量内容,学困生记笔记很困难,多媒体完全解决了这一困难,还节省了大量教学时间,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让优生吃个饱,学困生学个好!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整合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做到将知识性、美观性、娱乐性容为一体,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让全体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学困生乐学,优生更优!

  4、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迁移做得不够好。可以增设写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交流写雁的诗词等环节。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6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轻知识,重文理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2.浅阅读,深感悟语文课程的目标包含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到《大雁归来》为翻译作品,其语言文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译者的“个性解读”,显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3.小课堂,大世界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就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

  二、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活”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3.课堂气氛不够“和”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7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认真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声情并茂,跃然纸上。从内容上讲,课文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更用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而细致研读后就会发现,作者的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所以教学的重点,也应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怀。

  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拟人句的分析与感悟,让学生体会了作者对大大雁的喜爱之情,这为把握作者的情怀打下了基础。

  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写法,领会作者在分析对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从而表达喜爱之情。再次,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质疑探究中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最后,通过对目前世界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形势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形势严峻,总结出本文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应敬畏生命,关爱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样,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也升华了主题。遗憾的是由于前边几个教学环节占用时间过长,于是赏析这一环节就删去了。归根结底备课不够充分的原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备课上还要多下功夫。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8

  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课堂才能够活起来。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语文中的听说读写练习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这节课,我总结出四点,即注重引导、注重贯穿、注重联系、注重灵活。

  这篇文章对于老师来说没有任何难度,但对于学生,某些句子还是不容易理解的,毕竟这是篇翻译过来的文章。当然,我没有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学生,而是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们。我看到了学生自己经过努力获取知识后的喜悦。教师在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时一定考虑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自己一定不要代劳。那么教师就无事可做了吗?不是的,教师的引导者身份一定要发挥重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导的到位与否往往决定着课堂的成败。

  如果说提问就像贯穿课堂的线索 ,那么追问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它一步步引发着学生的思考,并最终走向谜底。课堂中不可能没有提问。不仅教师能创设问题,学生也要能主动发现问题。然而,教师绝不止步于学生对表面现象的解释和对一个问题的解答,也从来不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划句号,必须不断的.启发和引导。长此以往,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大有益处。比如在案例中我从来不在学生的首次回答后就此打住而是紧接着往深入处启发,一次鼓励他进一步思考。

  加强课内、课外的联系,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充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通过灵活改进教学设计上课情况的反馈,可以看出处于新课课程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师都应重新审视教学的意义,重新构建新的教学观念,自觉变革自身的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行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而要想创造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大胆尝试,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尊重学生读书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去钻研。如在调整后的《大雁归来》上课过程中,我只是让学生们在默读课文后找作者迎接大雁归来的感情句,而在第二环节中,通过学生再次阅读归纳提炼,小组讨论谈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学生情绪和课堂需求调整教学设计。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只是设疑、倾听,几乎没有过多的言语,而学生却有了交流的时间,这样的改进便遵循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新理念。

  总之,关于本次案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和值得反思的地方,我将继续探讨。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9

  《大雁归来》是美国著名环保人士利奥波德的作品。文章用极为细腻的语言讲述有关大雁知识,并更多的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对大雁对自然的情怀。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我在教学中应该使我的学生也喜欢上这篇文章,如果学生能喜欢上这篇文章,我就算成功了。

  单纯把讲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的话是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更何况语文课不是生物课。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语感,我觉得语感就像打篮球一样,要有球感。教练在训练球员打篮球时,一般是通过大运动量的练习。语文课我想应该与之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反复朗读。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就把重头戏放在朗读上。我用了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但我的学生竟然都选择了默读,通过这次朗读我解决了关于大雁生活习性的一些知识的查找。第二次我要求学生放声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基本上做到了。然后是精读课文,我要学生找出描写大雁的'几幅画面,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朗读学生完成的还行,最后是检验这几次朗读的成果,要求学生仿写句子,后来验证学生完成的也很好。我觉得我这样的设计也是有梯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我对这次公开课的结果很不满意。首先是情境创设还不够,我讲课有些着急,如果我能让学生把那首诗朗读一遍,最好把那首歌放给学生听就好了。本来我想把我国那首《雁南飞》放给学生听,后来我觉得这首个太伤感,就改成现在这首外国歌,从网上下载这首歌有些费事,我就把歌词打到大屏幕上。第二是学生的预习情况不佳,这通过学生的朗读情况可以看出来,这说明我平时强调的不够。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切都应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这次公开课我觉得我是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距离优秀教师差的还很远。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10

  一堂语文课,由于教师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就可以说是基本成功了。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

  2、调控不够“灵”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

  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3、课堂气氛不够“和”

  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11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轻知识,重文理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

  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2.浅阅读,深感悟

  语文课程的目标包含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到《大雁归来》为翻译作品,其语言文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译者的“个性解读”,显

  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3.小课堂,大世界

  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就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

  二、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

  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3.课堂气氛不够“和”

  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已经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通过对大雁的描写,激发了人们热爱大雁,保护大雁,从而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语文综合能力普遍偏低。有百分之十的同学基础很好,学习,认真;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学虽然能读课文,但对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欠认真,课堂纪律有待加强;有百分之四十的同学不会拼音,不会朗读,更不会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所以为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设计了这一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猜一猜,这种动物是哪一种?

  有一种动物,它们寒则自北而南,热则自南而北,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的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是人类共同的朋友。它的到来给大地带来了许多的生机和情趣。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雁归来的情景,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雁

  学生自主学习,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本文内容,共同分享文中可爱的大雁,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找出文中描写大雁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2)概括作者笔下大雁的特点,然后学生齐读这些句子。

  (三)品读课文,欣赏大雁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识语言,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一:“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

  称呼大雁为“我们刚到的客人”及“我们的大雁”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见到大雁归来后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在这种一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把三月迁徙中的天空大雁,比喻成一首诗歌,它们的鸣叫,它们的飞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

  (四)合作探究,理解大雁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理解,分组讨论下面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到来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五)拓展延伸,抒写大雁

  1、积累有关描写大雁的诗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的对话,抒写自己所观察到的大雁,字数在一百字左右。

  (六)小结课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自然界的许多野生动物是人类共同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回归自然与它们为伴,并与它们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了,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有两点:(1)选用朗读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品读,讨论,读与写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2)老师饱满的教学热情,振奋的情绪状态,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的心灵,达到了学生与作者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共鸣。

  通过以上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归纳文章的主旨,我用了充满激情的语言过渡,如“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大雁是人类共同的朋友,同学们,我们应怎样对待大雁呢?”大部分同学都能说“保护大雁,珍惜大雁,热爱大雁”等。

  我虽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适合本班学情的几个问题,但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欠认真,未把活动当回事,有些同学借此机会讲话,玩耍,部分基础差的同学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不高。

  我认为作为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理念,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13

  《大雁归来》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品味的环节。

  一是让学生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以“读了 ,我知道了 。”的句式讲述你所知道的内容。并给学生作了示例: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大雁通常是在三月飞回来的。

  二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品味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句式:“读了 ,我感受到了 。”和上一个环节一样,给学生一个示例:读“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在对比中,我感受到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在作者心中,大雁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同时还设计了一个仿写的环节,给学生一个句子:“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先让学生对句子进行分析,找到特点,然后进行仿写练习。许多学生都写出了较好的句子。

  例如:一根白发说明不了岁月的苍老,但当银发占据全部的黑发时,人就老了。

  一只青蛙的来临说明不了夏天的到来,但当一阵蛙鸣冲破了六月的暖和的细雨时,夏天就来到了。

  一滴雨点的`掉落说明不了暴风雨的来临,但当狂风雷电冲破那乌云密布的昏暗时,暴风雨就来到了。

  一片儿雪花的来临说明不了冬天的到来,但当一场狂风暴雪击破了腊月的寒气时,冬天就来到了。

  一棵小草的萌发说明不了春天的到来,但当大地披上绿纱时,春天就来到了。

  这一节课使我又一次深刻的意识到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课堂才能够活起来。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语文中的听说读写练习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06-13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03-25

《大雁归来》教案03-07

大雁归来的教案02-23

《大雁归来》教案15篇03-07

《大雁归来》读后感10-17

大雁作文300字04-06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实用的大雁作文300字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