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2 10:00: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物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中,我先后在三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没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学生提出跟泡沫块浸入的深度有关;有提出跟烧杯中的水有关;也有提出跟泡沫块的体积有关等等,就是没能提出跟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课后反思中,就教师的启发提问做了调整。第一次上课时问,

  (1)“你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

  (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

  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将问题细分了,并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了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方向明确。

  随后问(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

  最后再问(3)“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第三次上课时,将最后一问改成“通过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后,学生顺利的提出了猜测。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

  二是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引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来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在明确了实验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学生实验过程中,分成四组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验证,第一组:钩码浸没在水中;第二组:钩码浸没在浓盐水中;第三组:铝块或铜块浸没在水中;第四组:钩码部分浸在水中。

  在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和归纳结论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两次上课时,小组的位置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课时,从新安排,将前后左右的四桌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做到小组交流的目的,所选代表也能反映小组的实验结果。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做了改进。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张,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没有在黑板上做记录,因此之后的实验归纳存在一定困难;在第二次课堂教学时,先将每一组的实验前提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填写完整。

  第一组: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第二组:浸没在浓盐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浓盐水的重力;第三组:浸没在水中的铝块或铜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第四组:部分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每一组同学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1:是浸没在液体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结论1与第三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结论2与第四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2

  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

  (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3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观念应该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个人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太适用,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的去猜想,不能对于学生的猜想不加考虑的一票否决,当有学生问到:房屋究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人站在车里向上扔东西东西会怎么样物体为什么下落而不向上掉?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却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如果当初牛顿没有在苹果树下看书或者牛顿坐在榴莲树下看书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学生的创新思想,学生的思想很活跃,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教师所不及的,当我们所讲到这些知识的时候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答案当他们知道答案后印象非常深刻,这样不断的质疑不断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物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去找到问题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答案。这样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物理打下一定的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一项技术都是以兴趣为先,物理也不例外。对于学生而言应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让物理从生活中发现,也要让物理走进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实验比如说降落伞实验比谁的成果下降的速度慢,自制电动小车实验比比谁跑的远、谁跑得快,这些实验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因为这些都贴近于生活中的玩具,但在物理中让玩具变成工具。还有很多的有趣的实验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所以实验必不可少,当然由于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不能够达到所有事实验都能够做的目的甚至一些实验不能进行。那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基本步骤自制生活中的小实验,比如说:声音是怎样的.?音是有振动产生的,但是我们要以实验的方法去告诉学生,这节的实验器材需要音叉,我们不能说没有了音叉这个实验就不能做,教师可以改进方法,在没有音叉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用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直尺)放在桌边,让学生拨动刻度尺,当刻度尺振动的时候声音也及产生了,当用手按住刻度尺的时候发声停止,这样简单的小实验既让能每一位同学动手做,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振动,学生知道这些事生活中的实验,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学习也就不会产生很大的困难。有很多的同学都是学习物理很困难,其实初中物理是从生活的实践出发,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产生及过程,所以物理的学习不是盲目的记一些概念,关键是掌握实验方法,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

  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告诉学生实验的过程,不能简单按照教材所说来告诉学生,这样做法让很多的学生很疑惑,甚至根本不知道方法的原因、过程、影响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物理的教学方法是重点但兴趣是前提,是我们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4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与生活接触密切,学生的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精心选择事例,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条件形成实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接触声音的有关现象比较多,对于声音的产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现象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本节课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络,汇集大量的电子课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利用电脑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进行自主的探究,然后再利用学生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的达到了优质高效的生本愉悦课堂。

  将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常见的现象利用网络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对重点的掌握,促进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利用媒体可以变老师的讲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知识引导和解疑,教学效果比传统课堂好很多。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5

  初二物理对学生是一门新的课程,刚接触到这一门课时,学生往往有新鲜感,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兴趣上,或者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在物理教学上,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多做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而这方面教学方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会使课堂更搞笑!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就应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尽量多做实验。在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时,我利用三棱镜让同学们观察白色光的色散现象。我还从生物实验室借用了试管,让同学们研究敲击装有水的试管时,到底是不是空气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还有,在讲究凸透镜的习题时,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凸透镜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总结实验的结果。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课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多做物理实验。在学习色光的三原色时,我就要求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装有水的圆形塑料瓶)观察自己家的电视机的颜色,是否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色光组合而成的。

  二、让同学们学会观察,多观察

  首先,我上课时尽量多做演示实验,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并用心的思考总结实验结论。对错误的结论,并不是立刻指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却是很多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表扬那些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就透过自己查阅资料,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还有问老师来解决。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的乐趣。

  三、尽要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物理知识的应用

  看看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例子。透过学生自己的参与,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再用来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噪声,同学们能够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减弱噪声的三个环节来控制噪声。也能够利用回声,来估测一些生活中的距离。这样,同学们既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又会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对拥有知识的自豪感,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四、不要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恐惧感

  刚接触物理,在带给同学们新的知识的同时,也让有些同学产生了恐惧。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状况,要求他们写物理总结,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向。对感到物理有困难的同学,及时进行问题的解决。不让他们的困难和疑惑,越积越多,从而感到物理很难,一点都不懂。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何时刻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个老师,在任何时候都务必思考的的问题。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6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比较难观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出发,利用小组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通过判作业发现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效果要好。

  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设置了一个小游戏:“闻气味 找东西”,通过这个游戏,在激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升华有一个感官。

  (2)将演示实验设置成分组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实验中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

  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给碘锤加热时,应微微加热,否则将会有液体的碘出现。

  (2)应提前设置导学稿,让学生自己自主的完成本节课。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7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 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 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符号:F

  3。 单位:牛顿(牛) 符号: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 三、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 力的示意图

  五、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

  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

  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总体来说,已经实现教学目标,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教学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努力,已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紧扣课标 灵活高效 ———————简评林雨萱老师主讲课题《7。1力》

  一、情景创设

  扳手腕,同学们都熟悉的游戏,男同学可能更喜欢并玩得更多,但在上课时玩,可能是第一次。课堂上男女同学都积极参入,甚至有女同学挑战男同学。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为新课学习提供课堂体验。看似简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林老师良好的课程理念:从生活到物理,同时也反映林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的良好素养。作为一位年轻老师,非常难能可贵。 二、新课学习 1、力的认识

  提供几组生活中图片,让同学们判断是否有力的作用。在前面游戏的基础上,通过再现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并回答:是否有力产生?通过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归纳出力的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8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

  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两节练习试卷的分析,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对新课标的这两点要求认识不够,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

  2、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3、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没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后进生辅导。

  2、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9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了解并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有很大的作用。

  就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积极性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好奇作为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引发和激励,如:精心设计相关情景,充分利用相应实验和小故事。

  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及时鼓励和尊重,教师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好动,是中学生积极思维的和一种表现。精心准备探索性实验器材,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意识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好玩,是中学生的天性,要启发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玩得有出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易受挫折是中学生心理弱点。在学习困难知识时,学生易受挫,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应鼓励学生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多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多与学生沟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给他们讲科学家、伟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励学生确定短期学习目标,为目标不懈地努力。

  总之,初二物理课堂教学要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0

  在今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担任了初二物理教学工作,初中孩子比较活泼好动,课上纪律是一大难题,为了较好的掌控课堂秩序,我不断的跟别的老师取经,但通常是屡试成效不大,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方法要符合老师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老师才适用,不同的学生才管用。但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发现了适合自己和所教学生的方法,简单说就是两个“抓住”,一抓住自身学科的特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初中,可操作的实验更多,所以不管其他老师做不做,只要是有条件做的实验我都会经过精心准备把它搬到课堂上,用有趣或精彩的实验现象锁定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一长也就连带所定了他们的兴趣;二抓住学生的感情,我尽量课前提早进入教室和课后也不急着离开,为自己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起初没人理我,时间一长就有好多学生围在我身边和我聊天,我会在不经意间把已经找了许久的某个同学的优点拿出来表扬或投以赞许的目光。此后课堂上无论是晓之以理或恩威并施对维持纪律都颇有成效。课堂纪律有了保证只是学好知识的一方面,初中孩子学习自主性较差,非书面作业(如,记定义、公式等)很难完成,为了督促学生,我每讲完一节新课第二天都要进行过关,然后及时批改,及时反馈,一学期下来学生对需要记忆的知识掌握的很好,遗忘率和错误率都较低。而且我所任班级的成绩也在不断的进步,这次期末初二4班平均分达到了85分。

  高中的教学纪律不成问题,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上,而且还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在昌平区举行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但我知道这只是对我今后教学的鼓励,并说明不了什么,因为教学路上还有那么多问题在等着我,耳边响起最多的问题就是“老师,我上课都听懂了可是为什么一做题还是不会?”我总是找不出原因,但经过一年的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

  以前在我眼里“高一”和“初二”分别是初、高中的起始年级,我在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从未想过看一眼初中的物理知识,想一下初中孩子的学习方法。但今年我担任高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后,我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才知道原来高一不是一个新的起点,要想顺利的完成高中物理的教学既不能弃初中学生原有知识于不顾,也不应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

  我原来总是抱怨高中学生太笨,一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没有,就知道套公式。现在才知道这是他们初中学习物理的方法和认识上的沿袭。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因为初中是义务教育,从要求上看,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正因为初中物理要求较低,所以利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也能取得较好成绩。上了高中学生也会误认为只要上课听懂了,公式记住了,考试就不怕了,但高中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进度也较快,课堂上反复练习时间少,而且高中必须适应高考的要求,达到选拔人材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但当学生认识到这些的时候,可能高中物理这列飞快的列车早已经离他们远去了,所以今年我不是等学生自悟,而是时刻提醒他们,而且下一轮的高一绪论课我也要把初高中物理的区别作为重点。

  为了顺利帮学生转化思想,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我认为开始教学时应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第一章力的教学时,对于按性质分类的第一个力——重力,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

  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磨擦力。注意纠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知识时养成的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例如初中学习速度时,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结果不少学生误认为“物体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的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一定不会等于零”。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学便是其中之一,我觉得可以利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在学习磨擦力时,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弄清磨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同时让学生判断:“磨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说法是否正确。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强调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理论性强,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做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我相信每个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都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想顺利的完成高中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这样才能教好高中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中物理的学习任务。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1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了解并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有很大的作用。

  就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积极性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好奇

  作为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引发和激励,如:精心设计相关情景,充分利用相应实验和小故事。

  好问

  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及时鼓励和尊重,教师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好动,是中学生积极思维的和一种表现。精心准备探索性实验器材,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好胜

  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意识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好玩

  是中学生的天性,要启发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玩得有出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易受挫折是中学生心理弱点。在学习困难知识时,学生易受挫,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应鼓励学生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多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多与学生沟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给他们讲科学家、伟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励学生确定短期学习目标,为目标不懈地努力。

  总之,初二物理课堂教学要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2

  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情景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但很难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限于学生的能力,只有极个别小组能顺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组连实验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别的小组,动动手而已,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无法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于是在第二个班级开展实验课的时候在我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这样的处理:(1)在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后,由教师直接设问“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开液体的多少?”,通过对“多少”应该是指哪一个物理量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在实验前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可以逐步优化实验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方案确实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让学生一步进入较高的探究要求,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决不应该是一位旁观者,应该是参与者、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下进行。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3

  《力》一课是取自农村中学的一堂课,该课未经任何修饰,没有作秀的成份,朴实求真,简洁明了,依托农村中学的实际条件,紧贴新课标,是一堂典型的农村中学创新型的物理课。该课的创新及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新型全方位情景导学

  以前的物理课,多以简单的实验室器材作单一演示为主,但在本堂课中,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从不同侧面以情境来导学。例如课堂一开始,就精选了一个踢足球的片段,选择这个片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喜欢足球;二是多数学生喜欢观看周星驰的电影;三是这个片段能典型的突出力对足球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观看后一是迅速对本堂课有了兴趣,二是从情景中感受到了力的存在及其体现出来的效果。又如教师以引导学生分析力使物体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电吹风,使下落中的泡沫块改变了运动方向,在这个情景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力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还使学生体会到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施力的物体与受力的物体不一定要互相接触。其它诸如力的几个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都有目的的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典型的情景,通过这些情景的导学,一是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学生极易接受,三是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了物理课标中的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

  2、创新型自制探究实验

  以前的物理课,在处理力的三要素时,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多以“推门”为例,从而得出力的三要素,学生也能勉强接受。但这只能定性的得出这些结论,缺乏实际论证,更重要的是没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只是象征性的告诉了学生结果。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一个情景来定性的得出力的大小与力的作用效果有关,即弯“健身棒”,女同学没能使之变弯,男同学能使之变弯,从而顺利的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但是还有两个问题没解决,一是如何出实验数据中得出力的大小与力的效果有关,二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此时一个自制器材被推到了前台,这是一个自制长方体木盒,在木盒的朝上一面有三个不同的点钉有线圈,侧面有一面涂有黄颜色。课堂进行到完成力的大小的定性关系后,教师提出了探究实验: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木盒,如何得出结论。同时告诉学生拉木盒的结果是要让涂有黄颜色的一面朝上。然后进行学生实验。从学生实验的过程来看,有的'在证明力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先对力的要素进行了猜想,再去验证,有的在通地实验中不断总结力的要素。最后由两名学生的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而且两个小组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但第二个小组的实验更完整更科学。

  除探究力的三个要素,本课后面还利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探究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器材简单,采用的方法是让一个弹簧测力计不动,用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前者,读出两测力计的示数,并观察方向、作用点的关系。这样就从实验中得出了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异体这三个关系。

  在农村中学,多数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是严重不足的,许多学校的物理课均未进行实验,多以“讲实验”为主,像这样能自制器材同时探究出力的三个要素的实验非常之少。

  3、创新型学生互助协作

  以前的物理课,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极易忘记所学知识,而且往往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喂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到的情况。在本课中,学生在多个地方都有了互助协作的机会,如在学生力的相互作用时,分别分组讨论分析了滑旱冰鞋现象、火箭起飞原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拔河问题等。不仅仅让学生理解了物理知识,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除以上三个方向的创新之外,本课还具有以下亮点:

  1、多次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对比法、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例如在情景力使物体速度变慢这个实验中,采用了一个自制器材,底部铺有两段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让小车从斜面上滚下,通过对比分析小车的速度得出受力的效果,又如对比分析泡沫块自由下落和水平受力后的下落。在学习力的示意图时,总结出模型法的应用。在实验中抓住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用当前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讨论拔河问题时,没有去涉及到摩擦力、平衡力等后面的内容,而是紧紧抓住“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讨论、争论,最后教师作指导性总结。

  3、处处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都是从生活中的情景中得出,又如讨论拔河现象,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案例。

  4、注意了物理课与高科技相结合。如引力力的相互作用时,由长征2号视频引入,一方面通过视频放松学习气氛,另一方面了解我国最新科技动态,最后思考火箭升空涉及到了物理问题。

  5、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独立思考、情景导学等多方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这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堂涉及到力学的课。通过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其达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是了解并熟练运用力的基础知识,二是巩固并突出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三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力学部分的兴趣和热情,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4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认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并授之于探究物理科学的独立思维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我通过08年最后一节探究串联电路电流关系的实验教学后“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生交流,学生说:“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并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了思考,还做过家庭小实验,学习起来比以前更轻松,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也感觉到物理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而是生动有趣的。”他们的谈话对我触动很深,使我认识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新的实际情景中,是由于我所教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处理(理想化、模型化)后形成的结构性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具体表现在:

  1.孤立地讲解复杂事物的各个部分,以为重新整合这些部分时,各个部分的特征仍能保留。例如我认为,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讲清楚了,学生自然会解决综合问题了,从而忽视对综合问题的处理及讲解。例如:有个实际问题都是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综合起来就能解决的,可大多数学生为什么不会?开始我认为是他们做的题还不够多,这就产生了“题海战术”。

  2.将连续性的事物,分割为两个极端,将连续的过程分解成断续的步骤。例如:电路的连接方式既有串联、并联,也有非串非并的连接方式但我们给出的知识结构只有两类。通常我们把复杂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段处理,这对许多问题都行之有效。

  3.孤立地处理实际上极其相倚的概念要素,散失了它们相互作用的一面,“瞎子摸象”就是如此。有些同学在处理问题时缺少对整体的'“大局观”,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种结果。

  4.我平时的教学以讲解抽象的概念、规律为主,这些概念、规律的纵横联系构建出一张“平面”网。但这一知识体系是理想化、纯粹化的,

  与实际相分离的。在这一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虽然也讲一些实例,但由于多从单一角度分析或过分简化,学生仍未能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与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实例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针对以上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切实贯彻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应用好学校现有实验用具和教学资源,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比较多地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弄清确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依据,明确由这些现象、过程,提出哪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中采用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明确解题的关键和格式。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5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四、再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先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等现象的短片引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实验也可加一个“雪”的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霜以及雾凇的形成。

  在整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应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发展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的方法,将科学研究渗透到教学中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二的物理教学反思02-27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范文12-17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5篇02-17

初二上册物理教学反思04-07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通用20篇)09-16

物理教学反思10-08

物理教学高中教学反思01-22

初二物理教学总结11-06

物理重力教学反思03-27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物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中,我先后在三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没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学生提出跟泡沫块浸入的深度有关;有提出跟烧杯中的水有关;也有提出跟泡沫块的体积有关等等,就是没能提出跟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课后反思中,就教师的启发提问做了调整。第一次上课时问,

  (1)“你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

  (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

  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将问题细分了,并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了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方向明确。

  随后问(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

  最后再问(3)“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第三次上课时,将最后一问改成“通过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后,学生顺利的提出了猜测。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

  二是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引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来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在明确了实验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学生实验过程中,分成四组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验证,第一组:钩码浸没在水中;第二组:钩码浸没在浓盐水中;第三组:铝块或铜块浸没在水中;第四组:钩码部分浸在水中。

  在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和归纳结论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两次上课时,小组的位置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课时,从新安排,将前后左右的四桌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做到小组交流的目的,所选代表也能反映小组的实验结果。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做了改进。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张,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没有在黑板上做记录,因此之后的实验归纳存在一定困难;在第二次课堂教学时,先将每一组的实验前提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填写完整。

  第一组: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第二组:浸没在浓盐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浓盐水的重力;第三组:浸没在水中的铝块或铜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第四组:部分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每一组同学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1:是浸没在液体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结论1与第三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结论2与第四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2

  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

  (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3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观念应该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个人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太适用,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的去猜想,不能对于学生的猜想不加考虑的一票否决,当有学生问到:房屋究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人站在车里向上扔东西东西会怎么样物体为什么下落而不向上掉?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却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如果当初牛顿没有在苹果树下看书或者牛顿坐在榴莲树下看书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学生的创新思想,学生的思想很活跃,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教师所不及的,当我们所讲到这些知识的时候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答案当他们知道答案后印象非常深刻,这样不断的质疑不断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物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去找到问题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答案。这样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物理打下一定的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一项技术都是以兴趣为先,物理也不例外。对于学生而言应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让物理从生活中发现,也要让物理走进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实验比如说降落伞实验比谁的成果下降的速度慢,自制电动小车实验比比谁跑的远、谁跑得快,这些实验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因为这些都贴近于生活中的玩具,但在物理中让玩具变成工具。还有很多的有趣的实验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所以实验必不可少,当然由于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不能够达到所有事实验都能够做的目的甚至一些实验不能进行。那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基本步骤自制生活中的小实验,比如说:声音是怎样的.?音是有振动产生的,但是我们要以实验的方法去告诉学生,这节的实验器材需要音叉,我们不能说没有了音叉这个实验就不能做,教师可以改进方法,在没有音叉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用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直尺)放在桌边,让学生拨动刻度尺,当刻度尺振动的时候声音也及产生了,当用手按住刻度尺的时候发声停止,这样简单的小实验既让能每一位同学动手做,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振动,学生知道这些事生活中的实验,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学习也就不会产生很大的困难。有很多的同学都是学习物理很困难,其实初中物理是从生活的实践出发,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产生及过程,所以物理的学习不是盲目的记一些概念,关键是掌握实验方法,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

  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告诉学生实验的过程,不能简单按照教材所说来告诉学生,这样做法让很多的学生很疑惑,甚至根本不知道方法的原因、过程、影响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物理的教学方法是重点但兴趣是前提,是我们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4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与生活接触密切,学生的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精心选择事例,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条件形成实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接触声音的有关现象比较多,对于声音的产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现象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本节课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络,汇集大量的电子课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利用电脑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进行自主的探究,然后再利用学生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的达到了优质高效的生本愉悦课堂。

  将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常见的现象利用网络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对重点的掌握,促进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利用媒体可以变老师的讲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知识引导和解疑,教学效果比传统课堂好很多。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5

  初二物理对学生是一门新的课程,刚接触到这一门课时,学生往往有新鲜感,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兴趣上,或者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在物理教学上,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多做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而这方面教学方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会使课堂更搞笑!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就应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尽量多做实验。在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时,我利用三棱镜让同学们观察白色光的色散现象。我还从生物实验室借用了试管,让同学们研究敲击装有水的试管时,到底是不是空气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还有,在讲究凸透镜的习题时,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凸透镜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总结实验的结果。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课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多做物理实验。在学习色光的三原色时,我就要求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装有水的圆形塑料瓶)观察自己家的电视机的颜色,是否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色光组合而成的。

  二、让同学们学会观察,多观察

  首先,我上课时尽量多做演示实验,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并用心的思考总结实验结论。对错误的结论,并不是立刻指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却是很多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表扬那些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就透过自己查阅资料,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还有问老师来解决。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的乐趣。

  三、尽要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物理知识的应用

  看看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例子。透过学生自己的参与,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再用来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噪声,同学们能够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减弱噪声的三个环节来控制噪声。也能够利用回声,来估测一些生活中的距离。这样,同学们既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又会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对拥有知识的自豪感,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四、不要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恐惧感

  刚接触物理,在带给同学们新的知识的同时,也让有些同学产生了恐惧。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状况,要求他们写物理总结,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向。对感到物理有困难的同学,及时进行问题的解决。不让他们的困难和疑惑,越积越多,从而感到物理很难,一点都不懂。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何时刻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个老师,在任何时候都务必思考的的问题。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6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比较难观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出发,利用小组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通过判作业发现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效果要好。

  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设置了一个小游戏:“闻气味 找东西”,通过这个游戏,在激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升华有一个感官。

  (2)将演示实验设置成分组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实验中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

  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给碘锤加热时,应微微加热,否则将会有液体的碘出现。

  (2)应提前设置导学稿,让学生自己自主的完成本节课。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7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 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 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符号:F

  3。 单位:牛顿(牛) 符号: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 三、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 力的示意图

  五、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

  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

  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总体来说,已经实现教学目标,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教学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努力,已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紧扣课标 灵活高效 ———————简评林雨萱老师主讲课题《7。1力》

  一、情景创设

  扳手腕,同学们都熟悉的游戏,男同学可能更喜欢并玩得更多,但在上课时玩,可能是第一次。课堂上男女同学都积极参入,甚至有女同学挑战男同学。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为新课学习提供课堂体验。看似简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林老师良好的课程理念:从生活到物理,同时也反映林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的良好素养。作为一位年轻老师,非常难能可贵。 二、新课学习 1、力的认识

  提供几组生活中图片,让同学们判断是否有力的作用。在前面游戏的基础上,通过再现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并回答:是否有力产生?通过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归纳出力的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8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

  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两节练习试卷的分析,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对新课标的这两点要求认识不够,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

  2、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3、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没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后进生辅导。

  2、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9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了解并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有很大的作用。

  就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积极性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好奇作为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引发和激励,如:精心设计相关情景,充分利用相应实验和小故事。

  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及时鼓励和尊重,教师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好动,是中学生积极思维的和一种表现。精心准备探索性实验器材,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意识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好玩,是中学生的天性,要启发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玩得有出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易受挫折是中学生心理弱点。在学习困难知识时,学生易受挫,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应鼓励学生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多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多与学生沟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给他们讲科学家、伟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励学生确定短期学习目标,为目标不懈地努力。

  总之,初二物理课堂教学要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0

  在今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担任了初二物理教学工作,初中孩子比较活泼好动,课上纪律是一大难题,为了较好的掌控课堂秩序,我不断的跟别的老师取经,但通常是屡试成效不大,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方法要符合老师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老师才适用,不同的学生才管用。但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发现了适合自己和所教学生的方法,简单说就是两个“抓住”,一抓住自身学科的特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初中,可操作的实验更多,所以不管其他老师做不做,只要是有条件做的实验我都会经过精心准备把它搬到课堂上,用有趣或精彩的实验现象锁定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一长也就连带所定了他们的兴趣;二抓住学生的感情,我尽量课前提早进入教室和课后也不急着离开,为自己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起初没人理我,时间一长就有好多学生围在我身边和我聊天,我会在不经意间把已经找了许久的某个同学的优点拿出来表扬或投以赞许的目光。此后课堂上无论是晓之以理或恩威并施对维持纪律都颇有成效。课堂纪律有了保证只是学好知识的一方面,初中孩子学习自主性较差,非书面作业(如,记定义、公式等)很难完成,为了督促学生,我每讲完一节新课第二天都要进行过关,然后及时批改,及时反馈,一学期下来学生对需要记忆的知识掌握的很好,遗忘率和错误率都较低。而且我所任班级的成绩也在不断的进步,这次期末初二4班平均分达到了85分。

  高中的教学纪律不成问题,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上,而且还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在昌平区举行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但我知道这只是对我今后教学的鼓励,并说明不了什么,因为教学路上还有那么多问题在等着我,耳边响起最多的问题就是“老师,我上课都听懂了可是为什么一做题还是不会?”我总是找不出原因,但经过一年的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

  以前在我眼里“高一”和“初二”分别是初、高中的起始年级,我在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从未想过看一眼初中的物理知识,想一下初中孩子的学习方法。但今年我担任高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后,我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才知道原来高一不是一个新的起点,要想顺利的完成高中物理的教学既不能弃初中学生原有知识于不顾,也不应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

  我原来总是抱怨高中学生太笨,一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没有,就知道套公式。现在才知道这是他们初中学习物理的方法和认识上的沿袭。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因为初中是义务教育,从要求上看,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正因为初中物理要求较低,所以利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也能取得较好成绩。上了高中学生也会误认为只要上课听懂了,公式记住了,考试就不怕了,但高中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进度也较快,课堂上反复练习时间少,而且高中必须适应高考的要求,达到选拔人材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但当学生认识到这些的时候,可能高中物理这列飞快的列车早已经离他们远去了,所以今年我不是等学生自悟,而是时刻提醒他们,而且下一轮的高一绪论课我也要把初高中物理的区别作为重点。

  为了顺利帮学生转化思想,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我认为开始教学时应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第一章力的教学时,对于按性质分类的第一个力——重力,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

  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磨擦力。注意纠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知识时养成的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例如初中学习速度时,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结果不少学生误认为“物体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的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一定不会等于零”。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学便是其中之一,我觉得可以利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在学习磨擦力时,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弄清磨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同时让学生判断:“磨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说法是否正确。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强调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理论性强,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做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我相信每个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都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想顺利的完成高中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这样才能教好高中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中物理的学习任务。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1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了解并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有很大的作用。

  就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积极性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好奇

  作为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引发和激励,如:精心设计相关情景,充分利用相应实验和小故事。

  好问

  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及时鼓励和尊重,教师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好动,是中学生积极思维的和一种表现。精心准备探索性实验器材,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好胜

  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意识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好玩

  是中学生的天性,要启发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玩得有出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易受挫折是中学生心理弱点。在学习困难知识时,学生易受挫,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应鼓励学生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多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多与学生沟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给他们讲科学家、伟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励学生确定短期学习目标,为目标不懈地努力。

  总之,初二物理课堂教学要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2

  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情景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但很难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限于学生的能力,只有极个别小组能顺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组连实验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别的小组,动动手而已,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无法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于是在第二个班级开展实验课的时候在我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这样的处理:(1)在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后,由教师直接设问“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开液体的多少?”,通过对“多少”应该是指哪一个物理量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在实验前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可以逐步优化实验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方案确实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让学生一步进入较高的探究要求,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决不应该是一位旁观者,应该是参与者、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下进行。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3

  《力》一课是取自农村中学的一堂课,该课未经任何修饰,没有作秀的成份,朴实求真,简洁明了,依托农村中学的实际条件,紧贴新课标,是一堂典型的农村中学创新型的物理课。该课的创新及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新型全方位情景导学

  以前的物理课,多以简单的实验室器材作单一演示为主,但在本堂课中,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从不同侧面以情境来导学。例如课堂一开始,就精选了一个踢足球的片段,选择这个片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喜欢足球;二是多数学生喜欢观看周星驰的电影;三是这个片段能典型的突出力对足球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观看后一是迅速对本堂课有了兴趣,二是从情景中感受到了力的存在及其体现出来的效果。又如教师以引导学生分析力使物体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电吹风,使下落中的泡沫块改变了运动方向,在这个情景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力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还使学生体会到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施力的物体与受力的物体不一定要互相接触。其它诸如力的几个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都有目的的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典型的情景,通过这些情景的导学,一是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学生极易接受,三是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了物理课标中的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

  2、创新型自制探究实验

  以前的物理课,在处理力的三要素时,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多以“推门”为例,从而得出力的三要素,学生也能勉强接受。但这只能定性的得出这些结论,缺乏实际论证,更重要的是没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只是象征性的告诉了学生结果。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一个情景来定性的得出力的大小与力的作用效果有关,即弯“健身棒”,女同学没能使之变弯,男同学能使之变弯,从而顺利的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但是还有两个问题没解决,一是如何出实验数据中得出力的大小与力的效果有关,二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此时一个自制器材被推到了前台,这是一个自制长方体木盒,在木盒的朝上一面有三个不同的点钉有线圈,侧面有一面涂有黄颜色。课堂进行到完成力的大小的定性关系后,教师提出了探究实验: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木盒,如何得出结论。同时告诉学生拉木盒的结果是要让涂有黄颜色的一面朝上。然后进行学生实验。从学生实验的过程来看,有的'在证明力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先对力的要素进行了猜想,再去验证,有的在通地实验中不断总结力的要素。最后由两名学生的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而且两个小组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但第二个小组的实验更完整更科学。

  除探究力的三个要素,本课后面还利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探究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器材简单,采用的方法是让一个弹簧测力计不动,用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前者,读出两测力计的示数,并观察方向、作用点的关系。这样就从实验中得出了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异体这三个关系。

  在农村中学,多数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是严重不足的,许多学校的物理课均未进行实验,多以“讲实验”为主,像这样能自制器材同时探究出力的三个要素的实验非常之少。

  3、创新型学生互助协作

  以前的物理课,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极易忘记所学知识,而且往往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喂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到的情况。在本课中,学生在多个地方都有了互助协作的机会,如在学生力的相互作用时,分别分组讨论分析了滑旱冰鞋现象、火箭起飞原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拔河问题等。不仅仅让学生理解了物理知识,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除以上三个方向的创新之外,本课还具有以下亮点:

  1、多次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对比法、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例如在情景力使物体速度变慢这个实验中,采用了一个自制器材,底部铺有两段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让小车从斜面上滚下,通过对比分析小车的速度得出受力的效果,又如对比分析泡沫块自由下落和水平受力后的下落。在学习力的示意图时,总结出模型法的应用。在实验中抓住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用当前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讨论拔河问题时,没有去涉及到摩擦力、平衡力等后面的内容,而是紧紧抓住“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讨论、争论,最后教师作指导性总结。

  3、处处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都是从生活中的情景中得出,又如讨论拔河现象,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案例。

  4、注意了物理课与高科技相结合。如引力力的相互作用时,由长征2号视频引入,一方面通过视频放松学习气氛,另一方面了解我国最新科技动态,最后思考火箭升空涉及到了物理问题。

  5、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独立思考、情景导学等多方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这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堂涉及到力学的课。通过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其达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是了解并熟练运用力的基础知识,二是巩固并突出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三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力学部分的兴趣和热情,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4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认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并授之于探究物理科学的独立思维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我通过08年最后一节探究串联电路电流关系的实验教学后“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生交流,学生说:“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并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了思考,还做过家庭小实验,学习起来比以前更轻松,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也感觉到物理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而是生动有趣的。”他们的谈话对我触动很深,使我认识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新的实际情景中,是由于我所教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处理(理想化、模型化)后形成的结构性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具体表现在:

  1.孤立地讲解复杂事物的各个部分,以为重新整合这些部分时,各个部分的特征仍能保留。例如我认为,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讲清楚了,学生自然会解决综合问题了,从而忽视对综合问题的处理及讲解。例如:有个实际问题都是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综合起来就能解决的,可大多数学生为什么不会?开始我认为是他们做的题还不够多,这就产生了“题海战术”。

  2.将连续性的事物,分割为两个极端,将连续的过程分解成断续的步骤。例如:电路的连接方式既有串联、并联,也有非串非并的连接方式但我们给出的知识结构只有两类。通常我们把复杂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段处理,这对许多问题都行之有效。

  3.孤立地处理实际上极其相倚的概念要素,散失了它们相互作用的一面,“瞎子摸象”就是如此。有些同学在处理问题时缺少对整体的'“大局观”,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种结果。

  4.我平时的教学以讲解抽象的概念、规律为主,这些概念、规律的纵横联系构建出一张“平面”网。但这一知识体系是理想化、纯粹化的,

  与实际相分离的。在这一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虽然也讲一些实例,但由于多从单一角度分析或过分简化,学生仍未能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与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实例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针对以上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切实贯彻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应用好学校现有实验用具和教学资源,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比较多地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弄清确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依据,明确由这些现象、过程,提出哪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中采用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明确解题的关键和格式。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5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四、再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先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等现象的短片引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实验也可加一个“雪”的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霜以及雾凇的形成。

  在整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应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发展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的方法,将科学研究渗透到教学中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二的物理教学反思02-27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范文12-17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5篇02-17

初二上册物理教学反思04-07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通用20篇)09-16

物理教学反思10-08

物理教学高中教学反思01-22

初二物理教学总结11-06

物理重力教学反思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