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中访友》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充满童心和好奇心,富有浪漫色彩。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谰的大自然图景。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与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七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训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妙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拟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段,感受美好意境。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中,应以各种形式的诵读为主、点拨为辅来突出重点,以拟关键句、改重点段来突破难点,读赏结合、读想结合,从而体味大自然的美好。
4.课时安排
本课属自主阅读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
5.教具准备
(1)旋律轻松优美欢快的VCD音乐,与课文感情基调吻合,烘托气氛,增加美感。
(2)美轮美奂的山林风光资料片。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抒情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
2.学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落实“教——扶——放”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读议结合,以读促进”的方法学习,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课上适当练笔能够活学活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故应积极实践。
三、说教学程序
1.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诵读,比比谁读得有味道。再依据唐诗内容改编成故事,看谁编得生动而富有创意。随之教师为唐诗另起名(《山中访友》),由此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读诗有两大功效,一是温故而知新,二是为新课的导入作辅垫。编故事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一石三鸟。
这样的导入自然、水到渠成。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教师先设疑:唐诗中诗人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课文中作者探访的又是怎样的朋友呢?既而请学生大胆猜测课文内容,并简述交流。接着请学生读课文,前后共读三遍,要求由浅入深。第一遍的要求是:小声自由快速地诵读一遍课文,遇到字词碍
查工具书解决,思考课题的含义。第二遍的要求是:美读课文(指名读)读出感情来,思考:作者探访的“朋友”是谁?怎样探访的?第三遍的要求是:师生(男、女生)配乐分读,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读前设疑及读前悬测都是为了引发学生读书的强烈欲望,为后面的三读蓄势。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花样翻新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冼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
3.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林的种种美景,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进而与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最后归结主旨: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本环节力图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虚幻世界,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情境再现法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4.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构画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前者可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后者可通过讨论第三节原文与改文的差异来达到。改编后的第三节如下: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它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固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请学生说出个人最喜欢的语句,就是尊重其审美选择的表现,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积累优美词句、品味赏析精彩语段的好习惯。改写课文、对比分析是化难为易、促进理解的一种好方法,本环节中这一步骤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学习模仿,练笔实践
在上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其一,当堂完成并交流。
(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2)国庆节后,太湖广场一片狼藉。假设你就是广场上的草木,请你与游人倾诉心声,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注意角度)。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两则练笔各有侧重,前者重在想象力的训练,后者重在第二人称的运用。让学生任选其一,折射出教师以人为本的思想。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2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板书】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在新授过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六、说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人教版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的进山观景的所见所闻,《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文章是一篇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对于拟人化的描写仿佛让所有的景物都活跃了起来,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融入到整个画面当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根据本课课时的安排安排,学生已经在上一课时扫清了文字障碍及总结出了段落大意,对文章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课当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最后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拟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讨论和总结出作者对这些老朋友的采用的拟人状物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以上的分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文章中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
难点:掌握及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发现文章中的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拟人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运用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并且通过上节课下课时布置的作业导入到本节课当中(文章讲述的是作者进山观景的一个过程,但是作者用很有特点的文字描写了这么一个过程,为什么?)。
设计意图:前后知识内容的复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已学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今天的课堂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中的第三——倒数第二自然段,勾画出作者遇到的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关键词。
2、通过板书让同学们走上黑板进行罗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大部分内容是让同学们自己去通过阅读来探索,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使他们自己发现文章段落的特点——大量拟人化的描写手法。
(三)、深入研读
结合整体感知的知识提问学生:
1、作者为什么要景物这样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进行3分钟讨论,讨论结束后,提问学生起来回答
2、引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对这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3、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拟人状物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拟人化的景物与去拟人化景物的不同,进而体会作者索要表达的情感,深入浅出的衔接可以让学生自然的掌握修辞手法并加以运用。
(四)、拓展提升
设置环节:
第一、让学生以自己身边的事物为对象模仿作者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写一段话,例如描写自己的课桌、钢笔等等。
第二、小组评议,全班同学进行体会学习,说说谁写的好,为什么写的好?
第三、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单能力并掌握已学知识,
小组评议的方式把课堂还与学生,老师进行指导和整体评价,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程理念。
(五)、小结作业。结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和板书,提问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相关知识点,与学生互动共同对今天所讲主要内容。作业部分,启发学生,本文是作者景物拟人化的一个描写,但“如果你是某一景物,怎样与游人互诉心声”在课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5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习,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发情趣。
(师)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找朋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1、圈出疑难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划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读出自己(多媒体展示: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师)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欢自己成为——-----因为——————”的句式作答。
(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 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充满智慧……)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可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比喻、拟人之美)
1、 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2、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之美。
五、 联想创作(作业)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 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 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结束语
走进大自然,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的朋友;走进大自然,我们品味了许多美的情感;走进大自然,我们抒发了最美的心声。最后,让我们高声对大自然说一声:大自然,我的朋友,我爱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不在课堂里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
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和美丽的大自然有关,文质兼美。编者这样编排的意图,不仅想让学生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更是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提供了鲜活的文字材料。《山中访友》是一篇想象丰富、构思新奇、语言清新的优美散文。“我”满怀着好心情,去山中访问那些大自然中的朋友。“我”的这一份兴致、这一种清雅,无不让我们对那美丽的大自然充满了心仪和向往。编者把它安排在两篇精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之后,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优美散文的赏析,还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那醉人的美。
★语文的学习,其根本就在于文本的朗读和语言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这篇课文宜从读这点切入,进而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品味那美的语言、感受那美的想象、体会那美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人称的变化,学会感受、品味、积累、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文本,领悟语言的美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6M"K!x;y$R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人称的'变化;学会品读文章;学会感受、品味、积累、运用语言;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作者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者从美丽的大自然中获得了人性的回归。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文)
三、教学法设计
1、教法设计:美读感染法,启发点拨法
2、学法设计:品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么优美的散文,学生读一遍,胜过老师讲十遍。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启发才能发挥其作用。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动态设计
利用大自然的美丽图画导入新课。
活动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如果我是一名朗诵家,我会深情地朗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直接去感受文本,老师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得好的,老师可以问问他(她)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朗读还有待提高的,大家就共同来探讨,怎样朗读才更合适。如,能不能将“山泉姐姐”改为“山泉弟弟”或者“山泉哥哥”呢?能不能把“瀑布大哥”改成“瀑布妹妹”呢?在这里可以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融入到里面进行讲解,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语的准确生动和描绘形象的鲜明。
这一环节落实文本的朗读和语言的感受。
活动二:议一议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里有哪些地方是自己不懂的,或者是有疑问的。小组讨论不能够解决的,拿到班上共同讨论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一些字词句的意思;为什么有的朋友用第二人称写,有的则用第三人称写;如为什么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为什么自己去拜访朋友,什么也不带;山泉照出我的浑浊,瀑布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云雀不说人是非,我头戴小花……上面列举出来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老师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思考,并作适当的点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把题目“山中访友”改为“山中看景”?还可以借助板书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人性的回归。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质疑、讨论,并落实语言的学习。
活动三:品一品
★用“我最喜欢,因为。”的句式来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老师可以从修辞、表达效果、抒发的感情、用词的准确生动等方面引导学生发言。如:“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了个满怀。”(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这一环节落实语言的品味和语言的积累。
活动四:写一写
★选取自然界的一个景物,也如“山泉姐姐……”这样的句式来仿写一个句子,让学生在想象力的驱使下,学会运用语言。
如:树叶妹妹,你那轻盈的飘落的身影,是为了回归大地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吗?
这一环节放飞学生的想象,落实语言的运用。
活动五:说一说
★用“通过这篇文章,我学到了”的句式,让学生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感想。学生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的思想感情、得到什么启示等方面进行思考发言。
这一环节也是落实语言的运用。
老师小结,结束课文。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同学们,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感受,我们一定能够徜徉在大自然那美的海洋里。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9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安排加以说明。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
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
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课件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课件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文章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四)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附一:时间安排:
引入新课(4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课后练习与创新练习(15分钟)
归纳总结 (1分钟)
附二: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童话般的世界
(想象)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二、学生心理分析: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三、教学目标: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初步尝试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模式为: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自答――教师补充
七、教学程序: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推荐喜爱的`语句和段落,简略说明喜欢理由;教师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习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
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平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平,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山中访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二、学生心理分析: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三、教学目标: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初步尝试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模式为: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自答――教师补充
七、教学程序: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推荐喜爱的语句和段落,简略说明喜欢理由;教师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习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
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平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平,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山中访友》。整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欣赏这样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上还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课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3个整合点。
一、 音乐视频,入情入境
学习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 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多媒体使文字醒目,画面简洁清晰、和谐,色彩协调、自然,利用色彩对比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快乐。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在品味语言上就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我通过多媒体将这段话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文字醒目,且对仗有序,采用分组轮读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发现了排比、拟人、比喻这些表达上的特点和如诗一般的文字,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会更深入,水到渠成进行仿写,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随意指名有感情地读文时,学生都读得特别有韵味,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寂静山林的曲子,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学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书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之后学生踊跃举手,习得了语言,练习了表达,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语文味十足的课。
三、网络链接,拓宽视野
科技的进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的信息来源,我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适合学生的网络素材。在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李汉荣后,我合理的利用东北师大的这个网页给学生进行拓展,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到到李汉荣的简介,还了解了他的诗文,以及相关评论。在拓展阅读时,充分利用这个网页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让学生们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时将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了主题,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进行美文赏读,因为美文赏读比常规的齐读课文,指名读文更能让学生美美地做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利用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语段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网站的合理选用,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的指正与谅解。谢谢!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山中访友》。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并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对这样一篇童话色彩浓重的散文,一定会特别感兴趣,通过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样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我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⑵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图画。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写进而受到美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投影仪、照片。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拟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自读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从而达到既培养解读、鉴赏能力又提升人与自然应和谐交融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下面我就具体地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说明一下。
1、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拍摄美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积奠人与自然交融所产生的和谐美的'感情,初步蒙发人在自然中的意识,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本课。
2、在导入课文后,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由于初一学生入学仅有两个月,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须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但老师建议你们:
⑴要左手翻书右手钩画。
⑵用“ ”画出你不认识字词。
⑶用“口”画出景物的名字,用“○”画出你认为最妙的词,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教师巡视、释疑、解难,把集中出现的生字词在黑板上集中讲解,学生初读结束。接下来听课文录音,这时我又设计几个问题:我是什么时间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指出“在好天气里独自步行带着好心情去的(对于好心情教师要适时点出哼、踏等词的好处),具体朋友学生说,老师板书。
3、在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后,接下来的环节是品味课文写景语言的比喻之美,人称之美,这是本节教学重点。为解决重点问题设计如下环节,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⑴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可做适当的评价。
⑵指导学生分组,每组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中精美的词句,精读品析。
⑶小组代表谈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并说出它的好处,然后用这幅画好在的句式起个好听的名字,每小组选一个人做汇报的记录。
⑷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板书,如将写物拟人化的称呼,弟弟、大嫂、爷爷、姐姐……学生说出比喻句的喻体等等。
这样在学生品析及教师板书里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本文写景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拟人化人称的使用,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景物变得栩栩如生,另一个是使用比喻句使文章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4、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节课能否成为一节好课,除了引导学生“画龙”之外,关键还在教师的“点睛之笔”,这个点睛之笔指的就是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到突出,使难点得以突破,为了这个目标,我又作了如下设计:
⑴你认为朋友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种,但教师应抓住平等、互助,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称自然景物为朋友?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⑵你与作者有同样的想法吗?就把它写下来,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成一段景物描写用拟化人称呼与比喻修辞来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小组选代表读,大家互评。
这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又有拓展延伸的训练,既有思想的升华又有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使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相融、相依,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写作方法及思想方面谈收获。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使本文教学不流于形式。
5、作业的布置:
本文既然讲的是我们和大自然是朋友,那么我们能不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和人类对话呢?把它写下来。
这个作业的布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要有“宽泛”的精神。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老朋友树──知已
山泉──姐姐溪流──妹妹
童话般的世界白云──大嫂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自主化、活动化,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13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许多好朋友吧?平常放假休息的时候,大家会去拜访朋友吗?都拜访过哪些朋友呢?那么,你们有没有住在山里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体会作者那童话般的世界。思考: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作准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3、回答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说说拜访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4、教师小结:出示作者拜访的“朋友”的`图片,学生喊出它们的名字。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那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4、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5、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悟“知己”
1、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3、领悟写法:从作者的联想中,真切的感受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五、模拟情景,感悟“友情”。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3、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这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4、配乐美读。以诗歌的形式,课件出示第五段,让学生配乐朗读。
5、拓展“友情”。
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美丽的蝴蝶————
你——————
你好,可爱的蚂蚁————
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六、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1、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七、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家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14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图景。本文放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有利于巩固学生赏析美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2、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博望山和石海洞乡自然风光资料片。
一、说教法
1、情景教育法:
通过音乐渲染,图象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2、自渎点拨法:
本文属自渎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二、说学法
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2分钟)
导入设计:(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我闭上演讲,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根,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想象使我们变成了一棵棵老树,想象真实魅力无穷!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板书:山中访友)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10分钟)
⑴解读课题,猜测作者所访之友。
⑵速读课文印证自己的猜想,再由学生自由跑上黑板写出作者所访之友。
⑶课件展示山中众朋友,是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
⑷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学生轻声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探究语言,领会手法。(15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勾出最喜欢的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
⑴探究奇特浪漫的想象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
⑵探究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通过第三节原文与改文对比赏析体会。
改文: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他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应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课件展示改文)
4、想象意境,体会感情。(6分钟)
⑴伴随优美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中的美景,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
⑵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课件展示问题)
⑶教师引导学生归结: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练笔实践,拓展延伸。(12分钟)
⑴欣赏博望山和石海洞乡的资料片。
⑵课件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一,当堂完成,交流展示。
A、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写法自由。
B、把自己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想象奇特浪漫
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热爱大自然
珍视大自然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15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和五(1)班的同学们一起去山中访友。短短的四十分钟眨眼而过,我不知道有没有给各位评委老师带来好心情。那么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反思一下有没有达到简单、有效。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和内容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但和之前学过描写景物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截然不同。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体会到这种情感。我选择了最能表达情感的三、四、五自然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样处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我想说说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化。因为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况且这篇文章句句含情,很适合同学们朗读。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以读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表达上的特点;在读中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文熏陶。我的主导主要放在引导同学们学习语言文字上。在教学环节上,从课文的导入到默读,以及到品味课文内容,再到最后的回顾拓展,力求简单有效。例如第四自然段的读中想象、质疑导读,第五自然段的配乐朗读,我想都落到实处,扎扎实实训练了同学们的语言文字能力。
第三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整堂课我以为什么用山中访友作为题目展开教学。我想这一堂课留在同学们心中的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是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文章浓浓的深情,领悟到文章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当然教学无止境,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六年级《山中访友》说课稿
学习目标: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温习内容。学生带着几个小问题去读。(快速默读)
1、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做上记号)
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2、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
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是因为作者十分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能体现出作者与这些自然界朋友的深厚情感。
二.讨论问题2(题略,见前面)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回答。
1.作者都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说课稿12-12
《山中访友》说课稿12-25
《山中访友》说课稿15篇02-17
《山中访友》说课稿(15篇)03-14
《山中访友》教案02-26
山中访友教案03-18
《山中访友》教案04-22
《山中访友》的教案03-04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