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31 12:19:2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荐]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1

  说到三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很多人认为这三个中,离统一天下最近的人便是曹操了,因为统一天下的人是他手下的司马氏,许多人都因为这点,而觉得曹操十分成功,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不否认曹操是个成功的人,他手下大将如云,每一个都肯为他付出生命;他手下的谋士也是大排长龙,而且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再说说他本人,更是聪敏绝顶,对他看中的人,可以说是开诚布公,什么好东西都给他;可是,对所有人,他似乎都不会完全信任,有时甚至会因为一点小动作引起了他的疑心就大开杀戒……我想,曹操是一个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了,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有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隘;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这些极其矛盾的`性格,同时在他的身上体现,就造就了一代奸雄。

  我认为这也是他的可悲之处,无论他是和性格,都离不开“猜疑”二字,而就算他猜疑了一辈子,他一手建立的曹氏王朝,也被他最得力的手下司马一族夺去,猜疑了一辈子,也没出掉一个真正的“祸害”。无论对谁,他都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待降将蔡瑁张允,只因一点疑心就杀了他们;对待关羽,宁可自己战败也不然他又见到刘备的机会,是为了想留住关羽;对待刘备,即使他有了皇亲国戚的身份,也不将兵权交给他,连荆州都还要派一个车胄去镇守、监视……曹操每次做起决定来都是闪烁不定,都把人派出去了,还要找两个人跟着,还不放心,偏要自己也一起去。

  我觉得这就是曹操的悲剧之处,是他失败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哎呀,终于写完作业啦!”我拿起身旁的《三国演义》趴在床上看了起来。慢慢地眼前的宇迹模糊起来,我的眼也合上……

  恍惚间,一座简陋的草庐出现在我面前,这是哪?正当我疑感之时,几声交谈吸引了我的注意。走进草庐,看到一人身长八尺,面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髦。他对另三人说:吾受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他竟是绪葛亮!他看向我,说:“收拾东西,明天去刘备营中拜会。”我不知怎么的`,收拾着东西,身前的场景又变了。

  “哗,哗”滚滚的长江在我眼前奔腾。我急向边看去,只见诸葛亮正在一船上向我招手。我急忙跑过去,诸葛亮开船,徐盛追赶。诸葛亮说“我已经约定赵云迎接,不要追了!”回船而坐,徐盛已退。他大笑着:“吾舌战群儒,联合刘孙;草船借箭,巧授连环;借东风,火烧赤壁。纵曹操百万大军,又有何用?"我听后不禁问一句“您如此有才华,为何在刘备下伏侍呢?”他看着我“吾受三顾之恩,岂能枉其一片真心!”说罢,下了船。正当我想追上时,场景又变。

  在白帝城永安官,诸葛亮正跪在刘备床前。听闻道“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在刘备出去后,我不禁跑来问道:先生,您知道刘备将死,为何不取而代之?”他转过头,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我说:“受人之恩,就要以涌泉相报!吾受三顾之恩,岂取代之?“我看到诸葛亮眼中的决然,心里莫名触动。回想到自己,在别人来寻求帮助时,置之不理,受人帮助,自己就感觉这是理所应当的。

  场景再换,诸葛亮数谏后主,出师北伐,写下出师表,望后主采取。我看到诸葛亮如此坚持,不禁问道:“是什么让您如此坚持呢?”诸葛亮说:“先帝有恩于我,我就要一直效尽于他,报答知遇之思。”我正想说些什么,我妈妈的话传到耳边,“起床了!"我悠悠地醒来,原来是一场梦啊!

  我要学习诸葛亮,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今天我讲的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主要讲: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被西晋统一。故事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再次出现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我觉得最厉害的人物是曹操和司马炎。曹操是《三国演义》最有名最有名的奸雄,他除了害人之外什么都不干,他比一般的坏人厉害,他还逼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他,曹操把就去灭蜀国。蜀国灭亡了之后,司马炎就建立了西晋。接着司马炎攻击东吴,他们攻下了东吴之后,孙皓就带领着文武百官,去西晋投降于司马炎了。曹操和司马炎这两个人物,他们厉害不厉害?我觉得他们很厉害,你们呢?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有一次要打仗,但是要用箭。诸葛亮出了个计谋,就在船上面搞了很多个草人,他们就把船行驶到曹营附近。曹营以为那些草人都是真的人,就射了非常多的'箭到船上,射到了草人身上。明知故问,如果是人的话早都倒下来死了。接着,有个士兵说:“谢丞相借箭!”曹操这才知道上了当,赶紧派船去追击,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很聪明,他比奸雄曹操还聪明,他就是想出草船借箭这个计谋的人。你们知道他有多厉害吗?他比周瑜和刘备,还有吕蒙都要聪明,还比司马炎、邓艾、姜为等等等等人都更有计谋。有一次打仗前,诸葛亮突然病死了,他就叫士兵们去做他的雕像。司马懿准备去攻打他们,看到诸葛亮的雕像后,以为是真的诸葛亮,就吓跑了。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刻画了上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其中最令我欣赏的是诸葛亮,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与“火烧赤壁”,我从中获益匪浅。

  “草船借箭”展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心胸狭窄的周瑜发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于自己,于是他一心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周瑜就想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不但满口答应了他,还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能完成任务。果然,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利用草船“借”了十万支箭,当周瑜知道了诸葛亮的借箭详情后,对他称赞不已、自叹不如。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我从书中得知:他通过刻苦钻研,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宽宏大量,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火烧赤壁”又一次展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识。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让曹操不知所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把缺点弥补。我们还需要智慧和勇气,在遇到困难是不能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去面对。如考试遇到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实在不会了,蒙也得蒙上。智慧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抢劫的,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并存,才能制服强盗。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身上精忠报国、勤俭节约的美德与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三国演义》身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整书写了从桃园三结义到天下归晋的故事,这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其本身作为一部小说确是无愧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称誉。

  但也正因如此,我认为我们更应认清其局限性,而不能一味鼓吹。

  在此仅举第一回为例,说明其部分局限性。

  第一,三国演义具有浓烈的封建迷信色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雌鸡化雄”“黑气”等描写,都体现着这一点。当然,这种迷信色彩也并非一无是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以对鬼神之事适当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增强了小说本身的可读性,但绝不能因此便对此只字不提。同时,封建色彩也同时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严重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正是这种束缚也被罗贯中留在了《三国演义》里。

  第二,对于历史轨迹的认识不清。比如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对这一点最好的阐释。当然我们不能去要求罗贯中在元末明初之际,便能高度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普适真理,但也不能因时代背景所限就完全忽略其在历史观上的`缺陷性。又如第一回中对黄巾军的定位。黄巾军,本是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却在文中被指为“贼军”这就体现出其维护封建制度的本质,如果说这种显而易见的局限性还不能被承认的话,便有些强行“洗白”的嫌疑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并不能影响我们把《三国演义》作为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一。相反,可能正因为这些缺点才造就了它如今的盛名;正因为这些缺点他才有了如此之高的文学价值,但对于全盘的肯定,我们要给予拒绝。

  唯有“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真正使《三国演义》这一经典作品延续下去,一味鼓吹或贬低都会使其湮灭于时间维度之下!

三国演义读后感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拉开了《三国演义》的序幕。

  在书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了,刘关张的兄弟情谊,凤雏卧龙的智慧以及许许多多的三国英雄都是那么值得人们敬佩。

  其中,关羽是令我最敬佩的。

  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武器是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后来统治者尊称他为“武圣”。关羽也是“忠、勇、义”的化身。孙权听说刘备夺得了西川,就打算要回荆州,使计策打算要回荆州,可是关羽执意不还荆州,鲁肃打算让关羽第二天过江赴会,没想到关羽一点也不惊慌,派关平收到信号后去江边接应。宴会上,关羽假装喝醉,拉着鲁肃去江边,手里提着青龙偃月刀,其他人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的看着关羽回到荆州。这就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敢为这样的`与勇气世间有几个人有?在学校,同学连打针都会哭,这与单刀赴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催人泪下,能够让我学会许多。其中涌现的无数故事也给了我启迪。比如《张飞绣花》让我知道了粗鲁的人也有细心的一面;《火烧赤壁》中孙刘五万联军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奇迹,让我知道了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可以战胜一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武力不能解决一切,感化人心才是化敌为友的金点子……

  《三国》中,人们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那些热血男儿骨子的坚贞不屈,都令我热血沸腾,心中充满豪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7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一定会觉得非常难过,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所以,我们要打开诚信的大门,要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读后感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调寄《临江仙》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一个世纪。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是刘备。他仁慈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有妇人之仁,感情用事。曹操虽然阴险,奸诈,但靠自己打拼创造自己的事业。孙权,他是位明主,文官有鲁肃、周瑜,武官有程普,在他的统治下的江东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他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诸葛孔明号称“卧龙先生”,他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精通天文学等,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

  魏、蜀、吴三国争天下,魏曾经显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称霸江东。魏国的曹操用兵用计,可以说举世无双,还有他的司马懿更是用兵如神。可曹操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蜀国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法布阵,让后人叹为观止。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强大国家,谋士里周瑜可说最了得,少年时期的.他,熟读兵书,经过努力,当上了水军大都督。不过心胸狭窄,嫉妒心太强,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

  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赔了夫人又折兵;草船借箭;这一个又一个的典故,我最喜欢的就是孔明先生的草船借箭。

  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周瑜刁难孔明先生,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先生却说他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并且立下了军令状。他要了20条船,每条船都扎了1000个草人,排列在船的两侧。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操水军,军士擂鼓呐喊,让曹操以为有人攻打,命人对草船放箭。结果20条草船带回来了满船的箭,足足有十几万支。

三国演义读后感9

  我最喜欢看的名著是《三国演义》,书里面包涵了人生哲理的兵法故事,让人读了受益匪浅,无不让人叫绝,而在三国里,有许多让我敬仰的英雄,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刘备;义薄云天的赵云等。今天,就让我带您去读读我眼中的“英雄三国”!

  蜀国是三国时期最“危险”的国家。皇帝刘备在丞相诸葛亮等帮助下一步步让蜀国变得强大起来。刘备少时贫穷,但是也因信念打下了一片天下,一生以仁义为先,三顾茅庐足以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精神。诸葛亮料事如神,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可见多么有才智;张飞、关羽、赵云等蜀国虎将,哪个不是让敌人胆颤心惊,所以蜀国能算得上十分完美的国度。

  魏国才智多谋,曹操用兵天下无双,司马懿用兵如神,这也是三国统晋的一个重要原因。曹操虽奸,但他就是用奸计成功成为一代“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他的智谋,这也为建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显示出他的阴险,但也转念一想,如果当时他不杀吕伯奢,万一他回家后发现曹操杀了他家人,而带兵追杀,曹操极有可能就退出历史了!

  吴国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国家,拥有三江六郡,国险民附,孙权时期最为昌盛。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之。”像周瑜、鲁肃等豪杰,让吴国变得更加厉害,其实东吴算中了一点,就是助弱抗强。刘备败落时,东吴联蜀抗魏,刘备强大时,东吴就联魏抗蜀。但也因为这样,让司马懿灭了蜀国,打了吴国统一了天下。

  这是我眼中的三国战况,怎么样?建议同学们也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本书,相信你们也会有收获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近期,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作者是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便是这本让人读的津津有味的《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主要内容是:周瑜听闻诸葛亮早已知晓他借蒋干除去蔡瑁,张允的事,更觉得应除去诸葛亮。于是他让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听了,说:"军区紧急,10天造好想必会误了大事,只要3天便可。”并立下军令状,造不好甘愿受罚。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草船,600多名军士和若干草人,直到第3天五更才趁着漫天大雾,和鲁肃向曹营出发。曹操见漫天大雾,担心出兵会失利,于是命手下朝船放箭。此时诸葛亮正和心惊胆战的鲁肃喝酒。船的一边箭满了,他又把船掉转方向收箭。直到所有草人都密密麻麻的插满箭,他才令船急回,并让士兵大喊:“谢谢丞相箭!”后来鲁肃一五一十的把借箭经过告诉给了周瑜,周瑜知道后,自叹不如!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凭一己之力就借到了十万支箭,还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著名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桃园三结义、关羽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这些故事都描写了书中人物的英勇无畏、机智勇敢。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序词,无疑是家喻户晓。我也不例外,因为这句诗常使我想起另外一句诗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该诗作者正是被世人称为乱世奸雄的曹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少放荡不羁,好侠,在任洛阳北部尉期间,以五色棒威震京城。自谯县起兵以来,上兵伐谋,屡战屡胜,平黄巾,讨董卓,站袁绍,一统中原,气势之盛,无人敢撄其兵锋。纵使赤壁一场大败,天下也无人可撼动其天下第一诸侯的地位。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是曹操身上的大众标签,而在这标签下的则是一颗孤独的雄心。他深夜杀死吕伯奢全家,留下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偏执一面,又有诚待关羽,送赤兔锦袍的慷慨一面。这种种的表现我称之为“大忠大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为君?何为臣?各个诸侯雄踞一方,献帝刘协,只能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曹操深知百姓疾苦,天下需要尽快统一,为此他可以抛去一切名声,荣誉,亲人甚至生命。他的忠是忠于百姓,忠于天下。他的义是以不负本心为义,以实现夙愿为义。既然如此就不必在意世俗的目光。

  公元213年,曹操进九锡,封魏王,建立曹魏。在他终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第二步时,他已59岁。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中之战,襄樊会战,他仍用一颗跳动的雄心来支撑起疲弱的身躯,向人生的终点慢慢踱去。只可惜,天不待人。公元220年,一代明主陨落。

  说他冷漠,那只是忧民忧天下的伪装;说他多疑,那只是要亲手统一天下的保障。这是一个悲情的人,天下的夙愿在心中燃烧,从而迸发出屹立于那个时代顶端的豪情。想象中,赤壁下,营盘林立,铁甲洪流,魏武挥鞭,大江东去。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20xx字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马踏斜日,象飞田角,一条楚河汉界给予后人多少遐想;摘一片龙井,饮一口西湖水,给予后人多少留恋;泼一幅水墨,诵一句《论语》,给予后人多少诗情。而今我举杯邀明月,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而俗语说“乱世出英雄”,而今我想再与孟德铸就,论一番天下之英豪。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

  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墨子将义摆在了很高的位置,如果做不到“义”,就不必谈后者。而这位英雄是忠义的化身,桃园之中,你义结金兰,随后为大哥奔走一生。因为最初的誓言,你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嫂。而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你大义放走了他,因为你深知以前他对你的厚待,这是你对他的回报。因为“义”你没有选择曹操的位高权重,八千里路云和风只为和刘备相聚;因为“义”你为蜀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此刻只剩赤兔在风中哀鸣。你为后人留下了“待人需重情义”。当今时代,物欲横流,许多人最纯真的一面已被物质冲击,但我们应该反思,虽然社会有黑暗之处,但是我们依旧应该以情义待人,给他人以温暖。

  再饮一杯,再论英雄。

  所谓治国者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为古人推崇。而蜀国后期之所以富国强兵是因为有这位英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家训中告诫后人的`名言。诸葛亮一直严于律己,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这使他为“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卧龙岗一出,认为天下三分,以连吴抗曹;三寸不烂之舌战败群儒,赤壁之火吓退曹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但只怪天妒英才,刘禅不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以一生未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留给后人多少“财富”、多少“宁静‘’和‘’致远”,你使中华文化大放光彩。

  中华之精华太多,我受益匪浅;中华之英雄太多,我数不过来。你们给予后人的是遐想,是留恋,是诗情,是榜样。

  最后,此杯已罢。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年一个群雄争霸的恢宏历史时代,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于是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叹蜀亡,遥想三国,最可悲的莫过于蜀国了。想想那刘备,本来是仁义之师,又有五虎将,卧龙、先生相佐,怎么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呢?原因只有三点:一时刘备的妇人之仁。有一些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常被刘备的仁推得一干二净。所以,刘备的仁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二是后主刘禅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总认为自己拥有蜀国就够了,不想与魏、吴两国争夺天下,这怎么行呢?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诸葛亮的顽固。诸葛亮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智者诸葛亮却不敢有此非分之想,以至于最后六出祁山,客死五丈原。论五虎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都写得栩栩如生,我最喜欢其中的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

  先说关羽,手执一把青龙偃月刀,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力拔山河,武艺超群,有武圣的美称。他义薄云天,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等,可谓是五虎之最。

  再说张飞,他豹头龙须,虎背熊腰,好不威风!他声如洪钟,一声大喊,足以让三山五岳黯然失色,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是一条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

  还有马超,一柄寒光枪如银龙出海,一件银袍与日月同光。侠肝义胆的他艺压群雄,纵然置身于百万大军中,也能杀出一条血路安然脱险。

  接下来是赵云,他英俊潇洒,文武双全,既有过人的胆识,又有不同寻常的智谋。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最后便是黄忠。他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百步穿杨的黄老将军可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神射手,一箭可射的山开石裂。虽说已是老将,但他老当益壮,战场经验丰富,真是宝刀不老!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让经典《三国演义》伴你成长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读了《水浒传》不久,我又翻开了也是元末明初时期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兴衰史。

  《三国演义》是一本有着四百多个主要人物的书,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刘备的三兄弟、曹操、夏侯惇,孙权等一帮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羽和曹操。

  关羽是刘备的兄弟,并且排行老二,也是五虎上将之一。

  他战功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刘备开辟了广阔的江山。

  在被吕布打败、投奔到曹操那里时,他斩了袁绍手下最厉害的颜良和文丑,这使袁绍没了左右臂。

  在去找刘备时,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又斩了前来追杀的蔡阳,简直是战无不胜,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武圣”。

  不仅如此,他还被称为“义绝”,因为他非常重情义。

  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放曹操走了,这是因为曹操以前对他很好,所以他觉得不能忘恩负义。

  曹操是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名叫做阿瞒,他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曹操是三囯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他的作品主要是《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

  他和别人一样,都想统一天下,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他未能如愿以偿。

  他用雄才大略统制了北方,与蜀、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

  但他却十分残暴,因为他非常喜欢杀人,而且他每次一杀人都要杀成千上万的人。

  三国人物,个性鲜明,人性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而那些糟粕,我们则应敬而远之,以之来做警钟。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于是写下这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高超,而且人也正直。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刘备,因战败而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去投奔。我认为刘备是一个君子。

  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勇双全的人最多,那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诸葛孔明。他机智过人,对兵阵的布阵、破阵了如指掌,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都各有所长。吴是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只有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可是最后因心胸狭窄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忘记诚信。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没有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0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3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7-28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1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8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7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2-0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