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17:47:1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上》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上》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上》读后感

《北上》读后感1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过河的人。”

  人所经历的兴衰荣辱,时光所带来的悲欢离合,河流照单全收,然后生生不息地继续奔流,千万年的奔流化作历史的叹息、逝去的时光。

  河还是那条河,但百年之后的河,奔流的已不是当年的故事。

  正如《北上》这本书的结尾所写:“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

  这是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也是运河沿岸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故事。

  我生长在京杭大运河的发源地,家不远的地方即是运河的支流,学校旁边是运河的另一条支流。听起来它好像伴我长大,其实不然,我和它一点也不熟。读这本书前,运河于我而言,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条河,最多作为一个可以偶尔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同去欣赏的景点,它甚至没承载下我的什么记忆。

  读了这本书后,运河不再只是一条河。它使我看见了运河背后的历史,它有繁荣,也有衰败。它是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它是一条在我的故乡入海、奔流过我成长岁月的河。

  《北上》不是为了书写苦难岁月本身。它跳脱出来,从一个意大利人小波罗先生以及他身边的翻译谢平遥的旁观者角度,叙述了一段不平凡的过去。一个意大利人在清末的风雨飘摇中,沿着那条奔流的运河一路北上。在这段旅途中,那些在这片水域生长的人陪着小波罗先生一起,经历了闻所未闻的事情,也让那些与生死相关的故事和末世的辉煌、破败,逐次铺陈在我们的面前。

  也许是一直逆流的缘故,书中所言的北上过程其实并不顺利。但是作者一直用很松弛的态度讲述,使得读者所读到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与随和,像包容一切的大运河。就连最后的生离死别,作者也讲得委婉克制。先是一个人去世了,然后是一条河的历史终结了,最后的最后,一个王朝也在动荡中分崩离析。个人造化和国家命运,在冥冥之中息息相关。

  故事的第二部分从几个家族的历史言起,反推出一条河的奔流;又以一条河的奔流,反过来描述了中国千千万万家族的历史。运河养育了一代人,成就了一代人。守住这条河,也就守住了这个曾经饱受屈辱的民族魂魄。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第二部分内容写得很短、很清爽;故事很短,但意味很长。

  结尾的时候,谢望和(谢平遥的后人)说,也许我们的祖先都曾真的聚集在一起,陪着那个洋人一路北上。他其实什么也不知道,这只是晚辈对长辈们过往的一种猜想。但这段话忽然就模糊了所有的界限,他们所看到的故事,看似一个个毫无关联,却是奔流在一起的一段历史。

  此去经年,运河犹在。那条蓬勃的生命一直奔流,它不会让那些离家的游子在回望来路的时候找不到归宿……顺流而下,逆流而上,那是他们梦里可以回去的地方,是可以借以追溯他们祖先来路的地方。

  “芳岁若奔流,羲光不停辔。感物悼前期,谁知此时意。”

  《北上》这部小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作者徐则臣,通过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将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大运河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都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揭示了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也探讨了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剖析,使得读者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生活与大运河紧密相连。大运河的变迁,也映射出他们生活的起伏和命运的变化。

  此外,作者通过书写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于大运河精神的描绘,使得读者对这条古老的人工河有了新的认识。

  然而,虽然这部小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但在我看来,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人物塑造略显单薄,有些情节安排略显生硬。但总体来说,这并不影响这部小说的阅读价值。

  《北上》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还通过大运河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精神。虽然有些情节安排略显生硬,但总体来说,这并不影响这部小说的阅读价值。

《北上》读后感2

  《北上》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作者是徐则臣。

  最初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不是一本历史文学著作就是一本纪实文学著作,或许会讲讲一个人由南至北的见闻和经历,以此来凸显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本书的主干是京杭大运河——在我看来,它的主人公其实也是大运河。书中存在的所有人和事都是围绕着大运河展开的。

  这就像师陀的《果园城记》一样,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果园城”,而《北上》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京杭大运河。

  说起京杭大运河,谁都不由感慨,这真的是一个古老沉静又力量十足的名字,在华夏儿女的文化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神州大地,河水汤汤,人们最初都逐水而生,而劳动者依靠智慧,造就了中国新的动脉——京杭大运河,实现了水顺人便,养育了无数的劳动者。

  在20xx年,历经重重波折,大运河终于成功申遗,这也是徐则臣写下这本小说的契机。从意大利到中国,从陆地到水上。整本书由个人深入到时代与社会,随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从杭州走上北京,描绘出了运河沿岸烟火气十足的乡土中国生活。围绕大运河展开的一系列故事,是几个家族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之间相互的牵扯和一种近乎命运的偶然将铺展于读者眼前。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所有人都在“寻根”,但他们寻的根不只是“家乡”这个根,他们寻的更是大运河这条根。

  首先从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进行分析。《北上》的整体结构属于历史与现实的穿插:《北上(一)》《北上(二)》讲的是意大利人小波罗1901年来到中国沿运河寻找他的弟弟;《沉默者说》则是站在小波罗的弟弟马福德的角度去讲述他被征兵加入了联军来到中国,并在中国一直生活下去的事;《鸬鹚与罗盘》、《大河潭》、《小博物馆之歌》、《在门外等你》分别讲述陪小波罗北上邵常来、谢平遥、孙过程、周义彦,以及小波罗的弟弟马福德等人的后代的故事。

  从他们的祖先,也就是最早陪着小波罗北上的那一批人开始,所有人的命运都已经和大运河牢牢地捆在了一起——似乎大运河已经不仅仅只是一条横亘在中华大地的河流,更是在他们的内心时刻奔腾的信念。

  就像邵秉义对自己的儿子说的那样:“跑船不跑船,咱们家都是船民。”

  在小说中,小波罗死后,他的东西也因着他的离世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并落地生根,最终在时间的滋养之下逐渐发芽成长。小说涉及了几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视角与时空在不断跳转变化,但结构却是依旧整齐清晰的。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推进,小波罗当时赠出去的所有物品都再次出现并被逐一解释——甚至于他那根在受到河盗袭击那晚丢失的手杖。

  再说一说这本书的历史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它所使用的“反历史描写”。这种写法即是与人们对某段历史的`传统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使用这种写法的比较有名的著作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上》也是一样的:它告诉了我们八国联军里的士兵并不一定都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坏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喜爱中国,渴望和平交流发展。“八国联军”只是一个代名词,构成它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自己的思想与理想的人。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本书会带给读者以最深刻的感受,也就是那冥冥之中的缘分,甚至可以称之为近乎命运的偶然。他们的先祖陪伴着来到中国寻亲的意大利人小波罗一起北上,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后,逐渐消除隔阂,在小波罗死后每个人带着小波罗给的礼物安家立业。

  而几十年后,他们的后代又神奇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聚在一起重新认识,但他们的后代并不知道自己的祖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自己的祖辈怎样互相陪伴着在那样的乱世从南走到了北。

  仔细想想还是会觉得挺遗憾的,过往的人那样传奇动人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不再有人记得,就连他们的后代也不曾窥见那冰山一角的真容。他们的故事逐渐地湮灭在时间长河之中,如同大运河,慢慢沉寂下来。

  就像周海阔说的:“想想人类也真是可悲,不过百年,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在这样的缘分背后却有着中国传统的宿命论的观点。例如,最初是谢平遥搭救了孙过程,但百年后,却是孙宴临救赎了谢望和的灵魂与生活。或许作者本身就希望能通过这样浓重的宿命论在一定程度上来反映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吧。也可能是想表达:即使祖辈的故事无人知晓、即使大运河已经沉寂,但它早已融入我们的骨血,我们仍旧会坦荡奔扬,随它善良成长吧。

  这本小说或许并没有完完全全地表现出大运河千百年来流动的灵魂和气势,故事线总体有些平淡,爱情线也略显俗套和突兀。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略显不足的故事,才造就了《北上》独特的烟火气息,如果只单纯写大运河的历史感反而会少了一些真实而触动人心的东西。

  人和运河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以前是这样,现在仍是如此。中国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早期农耕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定理注定我们对大江大河的深厚感情,对于我们而言,河流早已不仅仅是一些地理要素,更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部分。

  就像葛亮在《北鸢》里写的:“再卑贱的骨头里,也流着江河。”

【《北上》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活法读后感06-07

读后感 将心比心读后感06-07

读后感面人的读后感06-07

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06-07

读后感集结号 读后感06-07

读后感触摸春天 读后感06-07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读后感06-07

《简爱》读后感_《简爱》读后感范文06-07

童年读后感600字读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