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三重门》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三重门》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三重门》有感 篇1
读韩寒的《三重门》是和这萧瑟的天气一起进行的,窗外的雪纷纷扬扬的,天越来越冷,我的兴趣也在骤降,在未读完全书之前就都当了“逃兵”。
读上去,韩寒文笔的老成和文风的辛辣的确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的阅历,他的思想很难让人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个18岁的少年之手,但是总觉得他的深沉是那么不自然,那么辛辣的讽刺从这个少年口中说出是那么不伦不类,不尴不尬。
虽然按着韩寒的意图一路笑过来,但阖上书册,却发现能值得回味的快乐并不多。小说中四处伏击的`调侃和存在着语法错误的比喻不仅没有加强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题显得七零八落,语焉不详。真正要引起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却又像退潮一样逐渐暗淡。
因为《三重门》,一场有关教育的话题正讨论的如火如荼。韩寒何去何从,教育又回如何,我想时间证明一切。
读《三重门》有感 篇2
不知道韩寒起这个书名是不是为了招揽读者,反正我听了这书名后,觉得挺有意思,于是便买来看看。尽管看完全书,却仍是一头雾水,不知“三重门”究竟何意。
韩寒这个名字,不久前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被炒得沸沸扬扬,而后又传出他偏科得厉害,多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引发了社会上的大讨论,可谓一炮而红,想必大家对这个名字也不会陌生。
综观《三重门》,这是一个讲述市郊中学生的故事,以前也读过《花季·雨季》、《我爱阳光》等诸如此类的学生作品,感觉大多主旨比较雷同,总脱离不了学习生活的烦恼,以及早恋等问题,只是结局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总体上《三重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男一号林雨翔是一个成绩平平的男生,却阴差阳错地遇上了年级中成绩第一,清纯美丽的Susan,于是两人借借懂懂间彼此有了好感,可中考后他俩没能在一个高中。开后门进了市重点的林雨翔在体育班中到处树敌,被人揭发逃夜,接受行政处分,正当他垂头丧气的时候,Susan打电话告诉他中考时她为了进区中放弃了10分的选择题,却没能和林雨翔在一起,故事就此结束。
故事的结尾给人一种瓶丧的感觉,或许是韩寒在玩深沉吧。他还喜欢玩文字游戏,讥讽人可以贬得一文不值,褒奖人又能吹得天花乱坠,他描写的东西总是一针见血,活灵活现,似乎他拥有的是透视眼,能洞穿一切。这是同龄人所不及的,也是我最钦佩的。
对书不对人,不管韩寒的性格如何、成绩如何,就书而言,能有很成熟的笔锋是很了不起的,尽管有时字里行间总能读出少年尚显稚嫩的霸气老成。尽管我无权判断这过分的.成熟到底是好是坏,但我有点担心他,过分地谙熟世故对自己并非有益。
《三重门》的精盆就在其题目,无人能给一个确切的诊释,各人有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不知书中那个成绩平平喜爱文学又带着点叛逆的林雨翔是否是韩寒的影子,他的一生,又有几重门要闯呢?很难说。
读《三重门》有感 篇3
20xx年2月25号读完韩寒的《三重门》,时间用了一周,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就特别好奇,为什么作者起这个名字,于是,我便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给出的评价就是很无聊,没什么吸引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因为我读着读着睡着了。还好,我没有放弃继续阅读下去。在工作闲时,便在手机微信读书上继续读,越看越有吸引力,看到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就会联想到自己当时学生时代是个什么样子,有没有同主人公类似的经历。
书中的主人公林雨翔是一个小心眼,在意别人眼光,胆小,自夸自大,喜欢炫耀自己,而自己也没有太大本事的人。书中有一处林雨翔与罗天诚的对话,是来说林雨翔的,特别的精辟。
罗天诚解剖人性:“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徐志摩是大雅,马德保是大俗,但他们都是快乐的人,可你却半俗不雅,内心应该非常痛苦。”这段话可能在文章前面体会不深,等你读完全文就会发现原来这句话为后文做了铺垫。就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林雨翔在文学社和同学一起游周庄,碰到了Susan,便对Susan产生爱慕之情,但在交流过程中,Susan的谈话也可以看出对林雨翔有好意,但林雨翔不敢表明自己的心意,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他对Susan写信还是在别人的鼓励和出主意下才行动的,而且行动迟缓、犹豫不决,就想一个过马路的老人,不停的踱步。Susan是一个懂事而又美丽大方的姑娘,总是在鼓励林雨翔好好学习,以后大学相见。因为Susan知道现在不是恋爱的年龄,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可林雨翔没有体会到这些,最后错失一切。
林雨翔从小在林父的逼迫下去看古文,去读书,这对他来说,还是非常有用处的,可以在别人面前有卖弄的资本。林雨翔喜欢炫耀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林父的影响,林父是一个杂志社的编辑,爱好就是喜欢收藏书,收藏归收藏,但也从来不翻,这也是他炫耀的一个资本。但他转念一想,我不读也不能让书浪费,于是就让儿子去读,而且是耐心的为儿子挑选书籍。林雨翔因此在那个年龄才算学识博学,在初中,林雨翔因为偏科厉害内心选了文科,当时一个“散文老师”马德保阴差阳错进了学校当语文老师加管理文学社,马德保当时看中林雨翔,便邀请林雨翔加入,林雨翔加入文学社不是因为喜爱文学,而是因为文学社有出去游玩的机会,不能说是游玩,而是出校找灵感。林雨翔在文学社还有一个大成就就是获得了全国佳选作文第一名,这又再一次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他唯恐天下不知道,到处宣扬。
后来,在中考的时候考了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可以上县学校的自费,但是她妈认识一个镇长,托关系拿钱以特长生去了市学校,人家都说进入这所学校算是半只脚踏入大学的大门在高中却不是初中那样好混,因为市学校的学生要么有钱,要么有学问,而林雨翔什么都没有,又高调,算是没怎么处到朋友,也没学好习,整天就是在勾心斗角。拼命参加社团也是为了炫耀,他此生活着给人的感觉就是炫耀。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的初中与高中,每次考完试同学之间的打招呼就是感觉考得怎么样,同学都是谦虚的说:还行吧,能及格就行。而当成绩出来时确实令人吃惊,全是高分,因此别人说自己考得还可以默认为不错呀。也没有像林雨翔那样。
林雨翔身上也有作者的影子,作者在后文也提到过自己不太满意中国教育的方式,总是按照死板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死啃教材,属于一个应试教育。而且还分什么理科和文科,有碍于学生特长的发展。
完整的读完这本书,可以回答之前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取名为《三重门》,三重门三个字在书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我百度出来的解释是:《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三重”指的是“礼仪”,“制度”和“考文”。作者年轻时为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经过反复的思量,才取下了这个为人多次误读为“三种考试,三道门”的名字。而第二次出现这个名字是:林雨翔在校园散步时,描述校园三栋楼排列在一起。
读《三重门》有感 篇4
韩寒,这个80后的作家却是如此的盛名,我不知道《三重门》里的林雨翔是不是他年轻的写照,但却和我的影子有些相似,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小家庭里,我家不是十分富有,也不十分贫穷。但我的父亲是商人,母亲也是,父亲是高中毕业生,母亲是初中毕业生,五六十年代里的农村人有这么高的文化是很不错的了,但我不满足,或者说我一切事物的要求太高了,也许是自己不自信希望父母的成就给自己自信,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任何人都不可能会好的与人相处。我就是这样,因我的灵魂深处是自卑的,孤独的,所以相继暗恋了几位女生,记得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女生,但我没有寄出,害怕自己配不上,最终把信给烧了。
“不近女色”=“不禁女色”唉!真让人叫绝。此话不假,我在五六年级里,我认为我已经被爱情伤的伤痕累累了,不会再去爱了。确实不再有喜欢了人
这段时间前,我还是孤独的,自卑的。但自从和她同桌后,我变了,变得很大,我开始与同学一起踢球,一起疯,一起闹。与她同桌很开心。她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不像一些女生一弄就哭(我把我一个女同桌说哭3次),也不像某些女同学那么泼辣!
她总是以笑示人(我只记得她哭过一次,一次被老师问了不会答可惜我也不会)发佛她眼里满是快乐。她与我同桌总是写纸条(我也不知道那是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闲话,上课写,考试也写。几乎占了一半的学习时间)唉!与她在一起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在小学毕业后的`几个月里,我想起了她,我才是知道我喜欢上了她,只是我们已经失去了那段同桌的日子!初中,我们在同一所学校,但我不敢去打扰她,但总会是遇见的!她向我要QQ。我那时只知道QQ是什么,但我没用过,只有摇头SAY:“No,I dont have。”后来的半年里家里有了电脑,向同学要了她QQ,我们之间的友谊已经名存实亡了,更别说爱情了!后来她选择了卫校,我作为一个boy,我只有继续深造.
我记得一位知名的下骄傲作家被批为:“ 早熟的苹果不甜.”但她说:“早熟的苹果好卖."我一直喜欢这句话,但我不希望早熟,只是那乙烯来得太多了,使我不得不早熟!
读《三重门》有感 篇5
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感受到韩寒的幽默。这种幽默的力量真的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把我带回到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
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痛苦的噩梦。当村里的同伴都在铁路边玩耍的时候他被文绉绉的父亲关在黑暗的阁楼中,在孤独与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诵着诸如《史记》《大学》等古文。他必须始终听父亲的教导——现在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就出口成章了。也因为这样,在小学时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随着林父的升迁,雨翔的中学年代是在城镇中渡过的。因课业繁重他感到学习很吃力,他已没有了资本让同龄人称他为神童,他失落极了;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将,一无心思料理家务,二无心思管教小孩,最后闹得鸡犬不宁,在这种吵闹中,雨翔从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无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然而又伴随着无限的烦恼。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然而他只能把那种爱慕之情暗暗地放在心底,一遍一遍地思念。就因为这样那样的种种原因他中考失败,没能考上高中。最后无耐被父亲用钱送到市重点高中。
在市重高中他显得更加彷徨。他基础太差而且无心学习,他逐渐堕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什么都不顺,什么都不好。面对着生活的坎坷他该如何抉择,他该怎样冲破层层关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韩寒描写的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当代中学生的代表,很多中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缩影,或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读书写字,没有闲暇的时间;或父母感情不合闹离婚;或父母恋上赌博,对这个家不管不问;或学校根本就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给孩子因压增负;或在情窦初开的时期被感情困扰着……总之,《三重门》就好像在描写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与林雨翔一样是故事的主人公。
那么,主人公林雨翔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也许作者想留一个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去想像,也让我们反省省,他并没有在故事的结尾道出林雨翔的抉择。
林雨翔何去何从?当代的中学生像林雨翔一样叛逆的中学生该何去何从?有这样一则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香港著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在竞选期间,记者提了一个叼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她是这样回答的:“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毕业后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的确,我们无需烘烘烈烈,在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下我行我素就是最时智的选择!
读《三重门》有感 篇6
《三重门》是17岁的韩寒花了一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的长篇新作。这本书让我十分好奇,并不是因为作者,而在于它的题目——《三重门》,让我读起来有幽深神秘的感觉,仿佛一条路不仅曲折蜿蜒,而且恍如幽深、神秘、恐怖的迷宫。在同学的推荐下我一口气读完全书,不是因为此书优美的句子而是因为书中真实的人物。
我认为韩寒和其他的作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优点一大堆,而林雨翔呢,却是缺点一大堆,优点得从缺点里面找。
林雨翔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不懂装懂,当Susan向林雨翔切磋一点关于宋词的时候,为了得到Susan的好感,这个死爱面子的林雨翔明明脑中一片空白竟然也装模作样敢说略知一二,亏他当时的表情还十分镇定自若,其实内心一定够紧张兮兮的。唉!东拉西扯的说了一大堆,真是为他感到脸红啊。
真有作者的一手,文中创作了一首《卧春》诗:
卧春
卧梅又闻花,
卧知绘中天。
鱼吻闻石水,
闻是答春润。
用谐音一翻译便是:
我蠢
我没有文化,
我只会种田。
欲问我是谁,
我是大蠢人。
林雨翔爱出风头。你瞧他,一篇作文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当代文学研究组中获了奖,在同学面前炫耀不说,还要在学校广播台中广播,看他那高兴的样子,巴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变成录音机,放出“林雨翔获奖了”的声音。在市南三中的考试中,英语考试成绩差了,好学的谢景渊劝他注意点自己的成绩,没想到好心当成了驴肝肺,惹得一顿批评:“我这个文学社社长还用的着你来说吗?”瞧瞧,自己考得不好反倒,还要提及那个瞎猫碰上死耗子——撞上的“文学社社长”,不忘了自己的身份啊。
他还爱身在福中不知福。就像最后Susan说的那样:“后来,你反而进了市重点,那也好,市重点的教育比区中好多了,你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在市重点干什么呢?”大家用鼻子想也会知道他在市重点是整天的胡混日子了。最后当他失去了在市重点读书的机会是,林雨翔才知道后悔。
整本书里,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擎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该放不该放,一张寂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不过,这就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正是这样,书中情节常常让我为之捧腹大笑;为之牵肠挂肚,这可爱便在真实之中。正是因为林雨翔的种种缺陷,读林雨翔,不禁地总会想到我的同学,想到我们的不懂装懂,想到我们的大出风头,更想到我们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感到林雨翔,你就在我的身边。你就在我的身边。
读《三重门》有感 篇7
在读《三重门》的时候我几乎看不见孩子的踪影。若没有人告诉你这部作品是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你就可能以为它是出自于成年之手。在我的感觉上他是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
这番成熟首先表现在思想的敏锐上。一个少年对社会、对人世、对人生、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来既使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感到惊羡。这个少年不知由什么原因不再用少年所特有的清纯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了他用了挑剔的目光怀疑的目光甚至是很不留情的目光。一些情景一些关系一些问题即使是在成年人眼里也会一闪而过但却在他眼里显出一些破绽来一些漏洞来甚至是一些丑陋来。他太厉害了他会因为这份厉害而失去人们的喜欢。然而看来他已无法再回到童真状态了。由童真渡过到非童真是可能的甚至说是必然的。但由非童真再退回到童真却是绝对不可能的。也许一直到他在年龄上已成为成年人之前人们都会对他抱有疑虑、甚至戒备之心。因为通常来说人们希望少年是简单的幼稚的是好糊弄的是容易对付的。
《三重门》里还有的是更多的智慧。
智慧在于对世界能有自己的一份独特的看法在有了独特的看法之后能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智慧在于发现自己与世界有了紧张之后保持了一种弹性并发现了结构的妙法或者是发现了一条可以走出障碍的暗道。智慧在于思维不再是僵直的机械当路被堵死的时候能换另一种思路而思路已换则柳暗花明顿时发现了另一种价值事情又有了另一种解释。他有7门功课成绩糟不可言但在他的表述是:7门红灯。而7门红灯的'悲剧在他的脑海中一过又被转成了戏剧:“照亮我的前程。”在生活中的他如此面对“严峻的”、“严重的”事实的他更是由着他的个性显示了他的潇洒。
智慧显现在语言上就是幽默感。韩寒在《三重门》中从头到尾的幽默着。有些幽默还是黑色的。他习惯于幽默不幽默那几下他似乎就难以维系他的文字。
读《三重门》有感 篇8
韩寒成名已久,我却是近来才开始看他的书。我看的是《三重门》,应该是他的代表作了,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据说此书一经发行便销售一空,销量过二百万。处女作即是成名作,这对一个想成为作家的人而言,实属莫大的运气,好比一个以前从未买过彩票的人头一回买就中了大奖。一般来说,对于年轻作家,成名作恐怕也难免稚气(纵横文坛数十载的就要反过来了),所以,韩寒真正好的书可能还在之后。但我为什么要看《三重门》呢?一来,此书确实是他的代表作;二来,文艺界大不同于演艺界,后者是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前者的话,如果世道允许,以前说过的话都是不必掩盖的。
读者多了,书评自然也多,所以我希望我的这篇评论不是在以水济水。但我想我是多虑了,因为我连曹文轩的序也没去读,更别说别人的读后感了。但大家读同一本书,有些感受无法避免地总是相近的,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用同一个故事写同一篇小说,如此一来关键便在于文采了。
古今中外的'小说全都可以以此划类,一曰文采斐然;二曰情节跌宕;三就是情节跌宕的基础上再加上文采斐然。一般来说,小说的话只要有情节就可以了,因为散文、诗歌占去文学太多文采了,但有的人偏能把小说写得栩栩如生,但这类小说情节性一般也就不高,但也有文采、情节俱佳的作品,譬如《红楼梦》。《三重门》大体上属于文笔不错而情节不佳这类作品。
因我不是为其作序,所以不必专挑好的讲,倒是可以先讲这篇小说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上文说了,乃是其文的情节。一遍看下来,总觉得没有发现什么。诚如韩寒所言:“内容空洞,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就这么混混沌沌过着。”很容易使人念及俄罗斯文学史上“多余的人”。不过韩寒接着便说:“但这就是生活。”历史即过去的生活!由此,林雨翔似乎可以与“多余人”相媲美。但是,由于林雨翔只是一介中学生,又是媲美不了的。
所谓小说家言,不可尽信,也就是说,小说里的东西不全是真的,甚至大多是假的,但就这篇小说而言,韩寒却是把自己给写进去了。一般来说,作者笔下的人物肯定是有真有假的,但真也未必全真,假肯定也不是全假。“真”指的是某个人物身上有作者及作者认识的人的影子,我以为这种小说读起来才有味道,但《三重门》中林雨翔似乎太占韩寒的影子了,倒教韩寒成了他的影子。而这又是由于当时,韩寒的眼界还太小,写不出别的东西来,所以只好写自己。韩寒在“后记”中也是发了抱怨的,他说:“有些小孩子常用字还没认全,见过的东西还没见过的教科书多,只会从一根小草里看出什么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操起了长篇……光上课下课就十来万字,回家路上能走十几页……”要说当时的韩寒说这种话,可真叫一个“欺负小孩子”,所以,今天的韩寒未必不会想说当时的韩寒眼界还太小,阅历还十分浅,简直是小孩子。
诚如上文所言,小说的属性包括文笔和情节,而小说的标题却是二者兼而有之,标题就像是古代的男子,可以娶两个老婆。当然了,想享齐人之福得有能力才行。譬如说“菊与刀”,就是个很好的标题。而大多数作者,就取不出这样的标题来。而“三重门”这名取的大体是成功的。起初,我不知道“三重门”是什么意思,小说读到一半,也还是不知道,后来读到他引用《礼记》,说是什么三件重要的事,本以为韩寒古文功底深厚,喜欢学古人从古书中摘字来当标题,譬如《日知录》,后来却又读到什么林雨翔从教室出来,什么楼梯口,是个三重门,才又恍然大悟。所以,这是一个成功的标题,至少这三个字吸引了不少读者。有一个好的标题,尤其是尚未成名的作者的书,给读者的感觉仿佛拿到了一张藏宝图,使我们内心有种渴望想去探索它。
小说的标题取的很不错,至于说小说的文采,更是自不待言。整部小说,竟随处可见使人深刻的譬喻,作者的才华不可不谓高人一二三等。我做了书签,摘出几句来作为代表:一、那话仿佛绑架时被套在麻袋里的人东突西顶,挣扎着要出来;二、林雨翔的口才仿佛隆冬时的脚,白天被严严实实地裹起来,不能轻易示人,到了晚上方可显露;三、中国的文学仿佛伍子胥的心事,有催人老的本领;四、做了梦却回忆不起来的确是一种遗憾,正好比文章发表了收不到稿费;五、名气就仿佛后脑勺的头发,本人是看不见的,旁人却是一目了然。这样的比喻充斥着全书,读起来很有钱钟书《围城》的味道,而这味道是需要嚼的。但是,由于小说的情节实在是太弱了,所以读完的人会有种上半部较之下半部要好看的错觉,就好比你从前都只喝水,但现在忽然给你一桶牛奶,起初你会觉得很好喝,可越往下喝越不觉得好喝,因为喝到一半你大概已经记住了这个味道,但你喝的却也是牛奶。
古语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当然了,这句话未必就是对的。但将它应用到文学评论上来,《三重门》显然是文笔优于情节,而至于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到底是文笔成而上,情节成而下,还是情节成而上,文笔成而下呢,我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取向。
读《三重门》有感 篇9
话说,我怎么居然看起了《三重门》呢?按照我的性格,那简直是“难以忍(读成rěng)受”(学Pangerli状)。自韩寒出道以来,相继出现了许多“青年作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家极为熟悉的郭敬明。原来我一直对这些不屑一顾,这虽然也算得上是时代的产物,可我觉得这些实在是俗物一堆,看它们纯属浪费时间。确切一点讲,就像武侠小说,我也许并不是真的认为它有多么不好,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机会,当真正有机会时,又觉得自己太滞后了。所以,为了掩盖这种客观上的“失误”,才产生了主观上的这种想法。
有人会问,那这次呢?也许、可能、大概是因为前一阵看《沙漏》消磨美育课的时光时,感到在学习之余,确应该看些东西,不论他是低俗还是高雅,总之是“开卷有益”。上学期似乎什么都没看,想写东西时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实在是一种极为痛苦的感受。
那天在旧书摊上看到《三重门》,随手一翻,发现,竟是曹文轩先生为他写的序,好奇心顿时大增,便毫不犹豫地付了钱抱回宿舍去了。
昨天英语读译课,我实在无聊,适逢我们小组讲演,结束后被点名提问的几率也大大下降了吧。便躲在桌洞里,悄悄看了一节课。其中罗天成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
我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忽然想起我在龙潭上初中时,该是大俗了。那时候还小,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思考的乐趣,只知道要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去了汇文后,思考多起来,也体会了人可以思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汇文的环境很纯净。我也常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姑且算作大雅吧。来到师大,我困惑了,学业和生活交融在一起,思想也趋于大众化,却也常为自己制造些小小的闲适;捡落叶、写随笔、画漫画……学业却也像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书也没以前看得明白了。忽然感到心中痛苦不堪,便“恍然大明白”了:我现在的'状态就是传说中的“半俗不雅”……
想起这些,一股悲凉涌上心头。既而,竟感到些许愉快:在汇文时也不过是“小雅”,我想,没有人天生就是大雅的,都要经过一个半俗不雅的过程。有的人坚持不懈地追求大雅的境界,便终于熬过了这个痛苦的时期,超脱为大雅之士;有的人却被内心的痛苦折磨怕了,虽不舍曾经的“小雅”,却也只好“假装超脱”,沦为大俗了。
唉,不知我辞了学委的职务是不是不堪忍受的表现,我真的不够勇敢,既然如此,这时也不便再提了吧,只是以后不要这样了,我原来可不是知难而退的胆小鬼。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还是不愿沦为大俗的,所以,接下来该做什么,还是靠自己了。
读《三重门》有感 篇10
刚上高一的时候,遇到了个很不一样的语文老师。她患有严重的咽病,讲课的时候嗓音低沉,告诉我们要尝试着去蹦极多阅读,要看看《三重门》。我们都很听话,可学校对面的小书店库存也不几本,怎么也买不着,所以一直也没看。后来,语文老师也换了。不知那些有幸看过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然后就这样过了,恩,6年,重新翻看起这本描写中学生活的小说。似乎过了该看的年龄,但又似乎也正适合。那时的.心智,可能也就是当故事看了。
这本书里有大量的信息,古文的,西方的,都是我没听说过的。故事普通,文字戏谑,直接指向主题的句子不多。文字还是美的,不及郭敬明的细腻;感情也是有的,不及饶雪漫的悲情。结果,他告诉了我们,我们的穹庐之上是什么。
不能摆脱,家庭、学校、目光的局限,看着自己生活的圈子,不知道圈子的外围是什么。顺着惯性,和周围的其他人一样生活。当然,既然被制约在这个圈子里,也只能这样活。
总之,似乎是一把钥匙,让我进到了一个未涉足的领域。
读《三重门》有感 篇11
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屁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
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亲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三重门》不尊为经典之作,却也是一本少见难得的好书。希望这本书在开导了我的过程中,同样点化了下一个即将要看或是已经在看得你。
读《三重门》有感 篇12
林雨翔从小被父亲强迫背着那些《战国策》之类的古文,一开始父母常常斗嘴,后来因为母亲被“发掘”出了打麻将的才华,经常早出晚归,致使父亲想斗嘴的人也没有,一句“赌场出疯子,情场出傻子”说出了这个家庭的情况,一家人也过的心安理得。由于林雨翔小时候熟背的那些古文,使其十分骄傲,为此林雨翔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并不好,但是后来在学校认识了菜鸟老师,拍起了菜鸟老师的马屁,致使那位菜鸟的老师和林雨翔相处也是十分融洽。后来,文章中写到了林雨翔喜欢上了很漂亮的女孩Susan,写到了林雨翔和另外一名男孩对Susan的爱慕之情,以及林雨翔因为对Susan的痴恋成绩大退,又不得不即使补回来赶上平均分。在还有一个学期就要即将毕业的时候,父母开始担心林雨翔的成绩,而在他左右嘱咐,只可惜天空不作美,林雨翔并没有考上高中,最后无奈的`父亲只好用钱将他送到市重点中学。
读《三重门》,我会为Susan与林雨翔的朦胧爱情所感动,甚至流泪。心心相通却无以表达,朦胧爱情之美就在于朦胧。而对于林雨翔的遭遇,我更觉可惜。热爱文学却无以发挥,被其余学习所羁绊,与现实中的韩寒极为相似。
或许它打动人的地方就在这儿,韩寒受同龄读者爱戴的原因也在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永远是一个值得品读的话题。看《三重门》总是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也是一个高中生,也身处在三重门的怪圈里面。只是我没有像林雨翔那样严厉的父亲,我应该感到幸运。
读《三重门》有感 篇13
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但我认为,同他那精彩万分,无懈可击的杂文《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相比,《三重门》实在是大为逊色。
韩寒的知识就应是丰富的,所以他的小说随手拈来就有很多东西。只是,一涉及到社会场面的描述,多少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饭馆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节。用了大段的文字来描述双方如何互丢“生煎”,写得索然无味且毫无真实感。或许是到最后他自我也写得无趣,于是赶紧把笔锋一转,让主人公逃离现场——呵,什么都解决了。韩寒在《三重门》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识来代替生活阅历的不足。但我认为,阅历方面的东西是永远无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能够发现,在韩寒的小说中凡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情节,多是零星几笔,不敢多作停留。
韩寒的书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引人深思。可惜这种风格没能坚持到最后,当小说过半后,写到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起,也许是作者的智慧已经用尽了,也许是这段故事与他当时的处境太相近了,以致他无法如上帝般远距离地看着书中的人生。没有了距离,太贴近的故事似乎使韩寒写的时候施展不开,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几个人物,如和主人公同为体育生的几个同学,都无力再深入写下去了——隆重的出场,却无力的退出。
韩寒的小说中还有相当重的模仿痕迹,尚未构成自我的风格。感觉上,韩寒似乎是边看着《围城》边琢磨着如何下笔的——韩寒写林雨翔,说他的获奖作文是从旅游手册中翻过来的,说他评论着那首卧梅诗时候的尴尬,说他想争夺文学社社长时的处心积虑……一点情面也不给,把主人公一点一点地剥了皮,揭出他内心的软弱,无能和虚伪来——明明白白的钱氏风格。即使是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满了方鸿渐的影子,没有了自我独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韩寒最后不忍心再对小说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让女主人公Susan爱上了他,结尾的那几个电话,真是坏了他的风格。即使是差的小说,里面有一个人物形象鲜明一些,也会让这部小说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述着“轻舞飞扬”的小说。
《三重门》读后感读书笔记5
韩寒被誉为80后的代表人物,他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放荡不羁的个性?是一种超世脱俗的感官?还是一种叛逆出格的精神?
都是,也都不是。
韩寒所代表的是我们这个群体的观念,这个群体的想法,只是他敢于用文笔表达,用他那自诩的才华,让笔尖流露出一段段真实的情感。
<三重门>这本书,是韩寒的成名之作,他往后的著作我也多少拜读一二。从它们之中,并不能确切地说得到了什么,获悉了什么。看完<三重门>,并不像看完<雾都孤儿>后能感受到当时英国光怪陆离的一面,也不像看完<呼啸山庄>后惊叹人心的复杂险恶。而这本书,是一种现实,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各式各样的青年人。说青年人不稳重,浮躁,一点也没错,因为长者们走过的路确实比我们多了些。
但是,我们这一代有我们的个性,有我们的思想,思想就应是不断更新而并非传承。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理念固然可贵,但是令人厌恶的一面却无法磨灭。
中国传统理念中,家长为尊,师长为圣,他们的话就是至理名言,对于这些谆谆教导,我们本应无可非议全盘理解。家长说一,就是一,师长说二,就是二。
而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有极强的虚荣心理,他们从小教会孩子,什么叫做谎言,谎言越是动听,就越真实。新东方的郭将老师以前告诉我们这样的经历,他说:?你们的家长是不是也是这样,小时候让你们花一下午硬着头皮背一首奇难无比的诗,晚饭过后拉着你的小手到了邻居面前说:?你们看看,我家这孩儿多聪明,他过目不忘啊。你看他刚随便翻了一篇诗,随意瞄了几眼,就会背了,来,孩儿,背给大伙儿听听。?背完之后,赞许声如悦耳的鸟声接连不断,叽叽喳喳、哗啦哗啦。
作为家长的他们心里那个乐啊无法用言语形容,就好像中了百万大奖,嘴里含着永远不会化的蜜糖,那种笑容似乎上了天堂。而之后就立马把你们拖回家继续苦背诗歌,日复一日干着同样的累活儿,而他们天天享受飞向天堂的快感。?
听罢,我们都笑得前伏后仰,此刻想想,感觉这笑话酸味儿浓得很,家长的虚荣心,怎能去损害孩子纯白的内心世界呢?怎能建立在孩子们的痛苦之上?可能举这样一个例子有点偏激,无论如何,家长是尊者,师长是圣人,这个观念仍然会被中国传统教育所坚持着,就好像一块溃烂的肉,你无法阻止它继续溃烂下去,最终愈演愈练。没事儿,还是一块肉呢,还能吃,只是性质不一样了罢了。
郭将老师十八岁就大学毕业了,属于一个天才型学生,此刻是博士生,但是他的成就,并非和学业成正比,并且以前深受他学弟的欺骗,却始终蒙在鼓里。
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教育固然是严密的,是筛选智者的不二方法,但是应试教育方式,又怎能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又怎会真正适合所有的学生?对我们的前途真的有利吗?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了解历史,研读名著,是因为理科题目不断困扰着我们,禁锢着我们的思维。错不在于我们,也不知在于谁的身上,又能责怪谁呢,大纲上的要求一向如此,又怎能随意更改替换?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边的习题,烦恼时的牢骚,失落时的哀叹了。读好书就必须能升官发财?非也,但你所能得到的机会会比在学习潜力稍逊一筹的人多得多。
这只能说明,中国的俗人太多,注重的只是那张比一辆卡车还重的文凭,注重的是你的学历,而你的潜力,你是否适合这项工作,都是之后思考的因素。
在这个?俗?社会中,我们又能多说什么呢?说多了,会被人骂自视清高,不要脸,不说,憋在肚子里也怪难受的,憋着憋着,吐了一身并不雅观啊,破坏了中国的.传统道德美德,有失体统。
所以学学韩寒,学学这叛逆的精神,写点东西吧,写给谁看?写给要看的人看,不要看的人直接无视吧,反正总会有人要看的,除非你自我不当自我是个人,自我写的作品,多多少少还是会自我欣赏的。我想,尊敬的师长们,也无法对韩寒多评价什么吧,他的<三重门>,就是比你写过的任何一篇文章火,人家就是比你牛,你又奈何呢?无奈吧,师长们心里其实及其不期望我们接触韩寒的作品,因为太叛逆,太违背现实的道德伦理观了。
韩寒的作品会不会成为经典,这还有待考证,我们无从定论。但是这样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横亘在我们这年代的文化中,任机枪扫射,原子弹接连炸裂,都无法摧毁这种异调文化。
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可不是盖的。
同是一等奖获得者的郭敬明,就没有这么敢于吐露真言,高谈阔论了。那些催泪的作品,感动过后,十有八九也随着肠胃的蠕动消化了。我对郭敬明的文笔,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下此身如若有此造诣,也不妄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
然而,我更多地佩服韩寒,和他的共鸣是不期而遇的,从没看过有人敢这样写作,更确切的说,是在写自我大脑思维的映照,说它们无聊,确实有点,但是它们真实,真的很真实。我们这个社会,有这么多不足,但是俗人们总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所以低调点,不是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吗?所以在掌握权势,能够定你?罪名?的人面前,卑微地低下头,夸张点就磕个头吧,最好是磕响头,若是脑袋上挂点血渍就更好了。
那样做的话,吃亏的人永远不会是你,而会不会吃鳖那就说不准了。
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只能削去身上的一些棱角,尽量圆滑些,能忽略的种种缺陷就忽略吧,千万不要一根筋,你身上都那么多筋了,就不要紧握着那根凸现的筋不放呀,用点力,把它按进去,凸出来是有个性,但是不贴合传统的审美观念呀,所以还是按进去,牢牢按进去的好。
韩寒在老师面前大概是吃鳖吃胀了,便大笔一挥,用他那才高没八斗也有七斗的才华反驳起来,和传统较起劲来,引领这帮?现代人?,一个劲儿地叫好。而你呢?你又有什么才又有什么能和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斗争?没有吧?韩寒就一个,所以识相点,沉默与爆发,还是选取沉默吧,这么多人都沉默了,不多你一个也不少你一个,跟着大家混混总是对的,随波逐流,这么美丽的成语难道你没听过没学过吗?那么你真的很对不起那些呕心沥血的教导你的尊师。
对着墙壁练习拳击,拿着家里的器具练习天女散花,这一切可能都是你拿来发泄的手段。()那种敢怒不敢言的时代,在中国永远不会全然消退,反而是后患无穷,因此自我发泄为上上策。发泄过后,又痛又胀的是你的拳头,损失的是你的财产,那些你不爽的人,不爽的事情,好像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所以呢,还是冷静点冷静点,换种对自我利益没有损害的方式发泄发泄,总之在这个世界上呢,你看不惯的事情多了,你的眼球也就习惯了。
要敢于做一个俗人,你才能在社会上过得更加愉悦舒适,这种话在我这样一个学生的口中吐出,似乎不太适宜,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只是我比大家更早看清看穿罢了。
可悲啊,悲哉悲哉!抱怨为什么活在世界上天天都要受罪呢?上帝笑了,慈爱地对他的子女们说:?把你们送来这儿,你们以为是让你们玩的?美死你们了,来这儿,当然是苦汝心志,劳汝筋骨,饿汝体肤,让你们经受重重磨难,才知天堂来之不易啊!?
哦?原先是这样??
读《三重门》有感 篇14
这本书不适合上课的时候看,我是这样说的,因为看着看着会不由得笑作声来。这并不是一本笑话书,作者也没有有意地幽默,只是书中的内容让我孕育发生了共鸣,不由地从心底笑了出来。韩寒的书,在那华丽的笔墨上面涌动的是叛逆,是对社会的批判。能用这样的调侃笔墨,这样无厘头的笔墨来品评现实,大约除了他与蒲松龄之外没有第三人了。而这本书让人不得不在笑过之后覃思,覃思这个社会,覃思我们的教诲。我想,大约只有履历过书中所写的那样的教诲的人才会明白韩寒想表达的深意吧。
黑夜给了我玄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探求灼烁。
这是本不错的书。书中的人物描写让人觉得书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因为你总能在身边的同砚身上发现书中人物的影子。好的小说是让人感触真实的,是能让读者有现场感的。
黑夜给了我玄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探求灼烁。
看了韩寒的《三重门》,很受安慰,久睡而不着,越躺越精力。这个跟我同年出生的同道写的这个东西,还行。常觉得自己便是里面的`林雨翔,总说自己不近女色。其实潜意识里也晓得这不外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很受伤的捏词,久了,捏词也似乎成了究竟。直到有一天,谁人ta出现,心墙刹时崩塌,才晓得一切的捏词与坚固的外壳其实特脆弱,大约说只在ta前面很脆弱,在其它的ta前面永远是侏罗纪的铁壁铜墙。久埋心底的某个东西重又苏醒,生长。可是这只是可是,我的ta还不晓得在哪个宇宙。活到如今才有点明白,这世上没有不听话的女人,只有失败的男人。再温柔的女人在失败的男人面前也是个性统统,挑东拣西;再个性自豪的冰美人在乐成的男人面前也会酿成一只暖和的小猫。娶一个女人吧,如果她贤惠,你将生活得更幸福,如果它不贤惠,你将成为一个哲学家。常喜好一个人深夜看点东西,想点东西,写点东西,喝点东西,吃点东西,悄然默默地。韩寒的《三重门》《长安乱》例外,常是:夜深,关灯,一人,旧电脑前,烟头一地,脸上笑得五官不分,另有液体四行(眼泪、鼻涕各两行),巴掌还在拍得山响,这阵式,足以把鬼吓死。另有,西门吹沙这个名字如今觉得有点太少年,新名有身中......
【读《三重门》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重门》有感05-26
读三重门有感04-27
三重门读后感05-01
《三重门》读后感03-16
读窃读记有感04-24
读《窃读记》有感04-19
读《窃读记》有感01-07
读《等》有感05-30
读《窃读记》有感【热】08-09
读《茶馆》有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