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1
《西游记》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试著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地理环境跟妖魔和凶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读过《西游记》后,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计,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般差异,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所以,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斩邪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善长水性的沙和尚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顺利了。猪八戒力大无比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法海虽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终以美善,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带领徒弟们,终于取得了真经。
我们还要学习白蛇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虽然我们不会神通孙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们也要学习胜券在握他善于分辨真假善恶,不要被社会上林林总总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辩是非,才能撕碎一切伪装的画皮。
读过《西游记》使我领悟到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法海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了诸多的险难,并非全是玄虚离奇。就拿我们的研读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不能困难呢?我们小学毕业升一年级,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又何尝而仅九九八十一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着成功。这就是我读《西游记》从中得到的启示吧!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2
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他们取得真经靠的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无数,他们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一切,越过陡峭的大山,跨过宽广的大河。《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有时间干事情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3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单讲西游记,以我目前的个人思维能力,仅能探索到冰山一角罢了。
第一面:
不可否认,西游记是一部著作,它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传递深刻含义,孙悟空出世便追求长生,而在以后的情节里,妖怪们大多为了吃唐僧肉长生不老,招惹师徒四人,以此为主线,延伸出“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的机灵活泼,机智勇敢;唐僧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猪八戒吃苦耐劳,面对妖怪不屈服;沙和尚任劳任怨,淳朴憨实。在于妖怪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蜕变成长,正如意气风发的初二生一样,我们度过了青涩的初一时期,开始慢慢地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握住这柄利剑,我们向中考发起挑战!
第二面:
既然有成长,那之前也必定有缺点。三打白骨精时,唐僧不能分辨人与妖,误会孙悟空,他只看到事物的外表,没有看其内在,颠倒是非。孙悟空大闹龙王和阎王,才最终落得压在五指山下的下场,虽然好强能够督促人不断进步,但如果好强过了头,就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这就是反面例子了。观音等人考验他们师徒,猪八戒却贪恋美色,被绳子捆住,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之心会使得人迷失自我,修行上应无欲无求。再有偷人参果一事,孙悟空居然偷得理直气壮,事情败露以后,他们非但不认错,还将人参果树打倒。这一篇是最令我气愤的,如果孩子们看到其中一些负面能量的故事,却因为盲目喜欢孙悟空而去模仿,岂不会毁了他的前途?
第三面:
唐僧唠唠叨叨颠倒是非的性格和我妈颇为相似,而我就是那个被紧箍咒束缚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事,是唐僧目光短浅,委屈的`是孙悟空,而他们师徒二人初见时,孙悟空打死强盗,是因他当时初出五指山,性子浮躁,这件事是他的不对,所以和妈妈相处时,有些事的确是我的错,妈妈唠叨我也是一种关心,但我已经逐渐有了自我意识,有时我们会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即使是我对了,也依然会受“紧箍咒”惩罚,妈妈,我多希望你能够成为理解孙悟空的“唠叨唐僧”啊。
西游记拥有正负能量,只是看我们怎么学习,怎么发掘,怎么利用,也许负面能量是用来讽刺社会中的某些人,但我们要善于从负能中提取正能,切身体会般得阅读此类名著,探索最深处的含义,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4
《西游记》是一本能够震撼世界的小说。书中人物形象逼真,描写传奇,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本书内所描写的到底是真是假。我也被书内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西游记》中为我们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善良正直,胆小如鼠的唐僧;本领高强,顽皮好动的孙悟空;贪财好色,善良嘴馋的猪八戒;沉默寡言,为人耿直的沙僧。他们几个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像“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一些家喻户晓的都是发生在他的身上。孙悟空也是我在此书中最喜欢的角色。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保护唐僧等一路西天取经。而且在他的身上有一股蛮劲儿,凡事不做则罢,一旦要做,必定有始有终,我十分欣赏他的这一点。他还敢于挑战,不欺软怕硬,敢于同比他强大的势力做斗争。
而八戒则不同,他好吃懒惰,贪财好色。有时会撒个谎儿,可他嘴巴笨拙,又说不好,所以经常闹出笑话来。但是他有一点精神十分可贵,他在战斗中从不退缩,总是尽自己的努力去与敌人对抗。
唐僧和沙僧就更不同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慢热型”,他俩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急不慌的。但是唐僧为人善良,他慈眉善目的,许多人都愿意与他交往。沙僧随性子慢,但外表不俗,粗中有细,心地善良。
他们一行四人虽性格不同,武功高低不一,但他们十分团结,他们在取经的`旅途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坎坷,但他们都克服了,他们团结一心,走过了万水千山,最后迎接他们的,只有成功!
名著《西游记》读后感 篇《西游记》主要讲了孙悟空拜师学成了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等法术,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用法术压到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唐三藏将孙悟空救出,还收了他为徒弟一同去西天拜佛取经。取经路上,唐僧还收了猪悟能、沙悟净和小白龙一同去。这一去,师徒四人遇尽了尸、鬼、妖、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真经。师徒四人还分别成了旃檀佛、斗战佛、净坛使者和金身罗汉,小白龙则恢复原形,回归家园。
孙悟空之所以能够战胜妖魔鬼怪,全是因为他刻苦学习本领,用学到的本领解决取经路上遇到的一个个难题,披荆斩棘,保唐僧西天取经。因此,我要学习悟空这种精神,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活学活用,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切困难。
最近一段时间,我和妈妈一起读完了一部名著《西游记》,《西游记》内容精彩,很多细节描写让我记忆犹新。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第47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来到通天河,却被滔滔江水阻挡。在附近村镇落脚,却又赶上那里人正在用活人祭祀河神,唐僧师徒决定帮助人们除妖解难。孙悟空和猪八戒变作即将用来祭祀河神的童男童女,将其引出,最后将鲤鱼精消灭,为民除害。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从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他们都一个个的克服了。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火眼金睛、胆识过人——孙悟空。
起初孙悟空大闹天宫,非常放纵,横行霸道,最后在唐僧培养与教育之后,他非常拘谨、小心、不伤害无辜的人,但在三打白骨精时,唐僧是误错,误会了孙悟空,但孙悟空也知错就改,不再放诞无礼,也不再逍遥四海。
其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很多事例,比如像我本来自己很骄傲,心中自说道:我永远比别人高的很多,后来在几次作文中发现我的缺点和不足,前几次作文我写得挺好,老师也在夸赞我。我心中自喜,到了后期,我越是骄傲就越是落后,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我没有听劝,然后越是下降。经过妈妈的教育与批评我记住了,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我在房间里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我改过不足努力奋斗,好好学习。
一只玫瑰争强怒放,梅花虚心的`看着,到了冬天,梅花,粉的像天边的云霞,梅花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学到了两个精神。一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二是: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6
《西游记》这本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通过反复阅读,使我对唐僧师徒四人更加了解一些。唐僧一心向佛,孙悟空聪明、机智,猪八戒贪吃、懒惰,沙和尚忠诚、老实,因取经,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我特别喜欢孙悟空,因为他能七十二变,神通广大,做事坚强、果断,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孙悟空。
孙悟空是我学习的.榜样,让我也要做到坚强、勇敢、智慧的人。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7
重读《百科全书》,使我学到了许多地理、天文等知识;读完《水浒》,忍不住为一百单八将的命运所叹惋……许许多多的名著让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想。但是让我想到的感恩的只有《西游记》。
孙悟空也许是这一部经典名著中最会感恩的人物了,它虽然只是一只石猴,但却能俯无愧于天,仰无憾于地。为求长生,它走名山,访大川,拜师学艺,终于在菩提老祖处习得七十二变化,得长生不老之术。后来只因贪图炫耀自己本领。被师父逐出师门。在临走时磕三个头,以报师恩。以后虽三番四次经历磨难,也遵师命不说出师父之名。后大闹天宫,只为报天庭羞辱之仇。被佛祖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遇唐三藏救助,逃出生天,为报大恩,它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虽有顽性,但忠心不改,历次遭贬,却又重新回到唐三藏身边。当唐三藏遇到危险,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它走三山,访四海,遍寻各路神仙,直到救出师父。其心可彰日日,其情可动天地。师徒二人虽有离隙,却始终不离不弃,终成大果。它的忠心可见一斑。
读完整部《西游记》,我满脑尽是孙悟空的感恩之情,细细想来,父母不就是自己的师父,而我不就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吗?父母生我养我,不正是师父助悟空脱离苦海吗?细细想来,父母的每一次帮助都是一份爱,助我成功。每一次的帮助都是发自肺腑的,每一次的提醒都是源自内心的。我也才曾有几分感激,但更多的是认为这只是他们应该做的,很少真正的感恩,但小时候的有些事令我今生难忘:
那是一个风雨夜,我突发高烧,妈妈抱我拦下一辆出租车,我当时全身发热,唯身没有一点力气,坐在车上躺在妈妈的怀中,妈妈紧紧的抱着我,使我感到妈妈的怀抱好温暖。到医院挂号,看病,拿药,做完这些事把她也累坏了。我看在心里,胸中那颗感恩的'心也在跳动。那时的我小,胸中满腔感动写不出,现在的我大了,我要用手中的笔写出我的心声,父母的爱感动着我,也呵护着我。父母不管何时那灿烂的笑容,是我最感动的。他们教会了我乐观,教会了如何正视挫折。让我敢于面对,敢于承担,使我开心快乐度过每一天。细细想来,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帮助过我的人,我也应该要感谢他们。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8
我喜欢读书,更是喜欢像《西游记》这样的经典读物,是他们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让我贪婪的吸收他们的营养,满足我求知假设渴的思想精神。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小说,利用国庆小长假的七天时间,我看完了这部小说。
我这本书与其他的版本不同,全是古文,需要反复精读、细细品味方能奏效。其人物也别具精彩,其中我最喜欢孙悟空。他虽非人、非神、非魔、非仙,也非妖,但却有人的善良、神的法力、仙的智慧、魔的勇猛,是个不折不扣的猴王。在西天取真经途中时常与师傅发生争执,其原因并非妖魔作怪,是师徒之间互相猜疑所致。唐僧是一个凡胎肉骨,弱不禁风,分不清危险轻重、不识妖魔真假,但心地善良,是个十足的大好人。有时我真搞不清作者为何要刻画唐僧?孙悟空几个筋斗云就可以把真经取回来。如今我明白:红花没有绿叶相伴,展现不了婀娜的舞姿。同样,如果没有唐僧的参加,哪里有超凡的“齐天大圣”?幕后的“工作”是神圣的。
在书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都被刻画得精彩夺目。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好样的,个个英勇无比,不畏困难,面对凶狠的妖魔鬼怪,决不退缩。
我最喜欢一本书,它就是西游记。
这本书的主要写了大哥孙悟空、二哥猪八戒、老三沙和他们的师傅唐僧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了佛主的所在地,取得正果,成为神仙,并将经书带回了人间。
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了佛主的所在地,取得正果,成为神仙,并将经书带回了人间。
在这过程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惊心动魄,那就是“三打白骨精”。白骨精变化多端,数次欺骗唐僧、猪八戒,只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看穿她的真相,可惜唐僧一次又一次的错怪悟空,直到将悟空赶走。但是孙悟空并没有因为师傅的错误而记恨在心,到师傅有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又一次挽救了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
看了西游记这本书,我最喜欢孙悟空,它不仅神通广阔,还忠心耿耿。他一定要保师傅平安到达西天,期间曲折变化,悟空都能一一应对。二师兄猪八戒又懒又贪,难怪总是被妖怪抓了。三师弟沙和尚十分勤劳,多苦多累的活都是他干的。
看了这本书我还总结出一条道理,在任何团队里都有各自各样的人,唐僧、悟空、八戒和沙和尚的出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有共同想法:要取到真经送回大唐,然后才能回到仙界。正是共同的目标让他们一起度过各自难关。我们在团队活动中也要有一致的目标才能奋勇向前。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9
先是尝试着从网上找找《西游记》有没有什么未解之谜,结果找出来的全是已解之谜了。我小时候就抱着一本《西游记》翻来覆去地读,心里每次都因为唐僧的糊涂气愤不已,然后老是想为什么悟空不一走了之,不管这糊涂蛋,让他被妖怪吃了算了。他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听到妖怪之名就滚鞍落ma,被妖怪捉住就哭天抹泪;对待妖怪心慈手软,妖怪稍有变化就分辨不清;遭了难就盼着悟空来救,平时却又喜欢猪八戒——“悟空为什么甘心做唐僧的徒弟”一直是我内心的一个疑问,借这个机会好好与大家探讨一下,也希望能解释清楚,说服自己。
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论述:
一、恩仇需报的主题
重读《西游记》我们一定能够发现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报应。不论是报恩还是报仇,在文中全都得到了了结。我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一个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将报应看得非常重的具有一定封建主义思想的人。于是在《西游记》文中也充斥着各种因果报应,进而将整个故事用一个接一个的报应串联了起来,故事之间也就具有了很多的血脉联系。
文中有很多的报恩报仇的例子:《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这一回中提到了龙王要救唐僧生身父亲陈光蕊的魂魄是因为陈光蕊事先放生过一条金色的鲤鱼,这条鲤鱼就是龙王, “常言道:‘恩将恩报。’”于是龙王打主意帮忙。唐僧也是这样的性格特征。虽然是佛教中的僧人,但面对仇恨仍然是没有任何宽恕的余地的。当他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父母遭到了刘洪那样的迫害后“不觉哭倒在地道:‘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连佛教的高僧都这样,更何况是不像唐僧那样“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的孙悟空了。本次取经活动的根源也是来自于玄奘“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还有猪八戒也是,在第二十一回中西方太白金星给悟空八戒指了道路时,八戒想到太白金星对他的恩德,“慌得望空下拜道:“恩人,恩人!老猪若不亏金星奏准玉帝呵,性命也不知化作甚的了!”同样的,沙僧在第三十回中被黄袍怪困住,在妖怪要杀掉公主时想到:“分明是他有书去,救了我师父,此是莫大之恩。我若一口说出,他就把公主杀了,此却不是恩将仇报?罢、罢、罢!想老沙跟我师父一场,也没寸功报效,今日已此被缚,就将此性命与师父报了恩罢。”竟然打主意牺牲自己的性命来帮公主圆谎,救公主一命。可以说明这种报恩报仇的主线是贯穿了全文的一种线索。
而孙悟空本人更是如此一个知恩图报的角色。在第一回中,樵夫给猴王指明了去找到神仙的路径,然后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开篇就表现出了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随后的第二回中,在祖师怒喝悟空不该显摆自己学到的本事,想要赶他走的时候,悟空说:“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也在指明悟空的本性是恩仇必报的。而在经典的《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唐僧在赶悟空离开的时候“行者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叩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读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说明悟空自己是非常重视唐僧把自己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这件事的,认为自己有必须报恩的义务。最后在唐僧坚持驱逐行者的时候,由于唐僧不接受行者的跪拜,行者想办法变出分身围住唐僧行了跪拜礼,行者的坚持也说明了他对这种恩德的重视。
其实从表面上来说,孙行者为什么不离开唐僧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是放不下唐僧将自己从只能呼吸,或把手爬出来“摇挣摇挣”,饿了只能吃铁丸子,渴了只能喝溶化的铜汁的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已有名分,不容离去!孙悟空其实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执行者,并没有根本上反抗这种体制,这一点会在第八点中说明,所以他是像作者一样的,坚持着因果报应的理论,认为有恩情一定要报恩,没有报恩算不上英雄,有损自己的“名头”。这就是为什么悟空不愿意弃唐僧而去的直接原因。
二、沿用古话本的影响
不管怎么说,《西游记》这部作品的主角孙悟空是有历史原型的。孙悟空这个角色出现在了《诗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等等在内的历史作品中,其实这种故事都是说书人口耳相传,在民间流传的小说故事,具有很醇厚的民族气质风格和民族精神,所以无论怎样,这种故事的人物要让听众接受的,不可能一下子就从以前的作品中脱离出来,形成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所以《西游记》中的悟空必然不能一下子就脱离《诗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中的猴形象。所以悟空仍然具有几点特征:首先是他的外貌依然是“形若猿猴”;然后他一定是与玉帝等权威神佛战斗的;最后一点是他一定要去取经。
我们来看《西游记》中的悟空和古话本中的有什么联系。其实在上一段中提到的那三点相同的前提下《西游记》相较于古话本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我查到最开始的一些古话本中,行者即使具有神通但并没有去反抗天帝,只是去寻花觅柳,最多就是到天宫去偷窃仙桃或仙酒来同妻子享用,直到唐传奇,宋元话本和元明杂剧都是如此。直到《诗话》猴行者终于开始脱离这种妖性,开始于取经的事业联系到一起。到了《西游记杂剧》,悟空在取经前还是一种妖精的形象,抢妻偷仙桃仙衣等等,在取经之后,整个形象仍然不像《西游记》中孙悟空那样单纯有正气,而是庸俗低级的,甚至看到唐僧肥胖还想“好个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顿饱”;抢了金鼎公主为妻,一到女儿国见了美女就动了凡心,看到铁扇公主就说些下流话。到了《西游记平话》,悟空终于开始变得神通广大,开始有主动救人于危难中的意识,最后到了《西游记》孙悟空开始具有英雄的气场,具有实质上的佛的特质。
在这种演化中其实有很多特质悟空与以前的猴行者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没有改变。不仅仅是我们说的神通广大和取经事业等等,即使在一些小地方也可以发现一些古话本的蛛丝马迹。比如说第八回中菩萨问悟空是否认得自己时,大圣高喊:“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读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们可以把那一大串的名字看作是一种对菩萨的戏弄。后来的第四十二回中,读音怕悟空将貌美的龙女和宝物净瓶骗走,这时悟空回答她说:“我弟子自秉沙门,一向不干那样事了。”也就是说在之前他是做过一些非礼的事情的。然后读音让行者先走他却拒绝了,磕个头说:“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啊,掀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这可不仅仅是顽皮,真真切切是对菩萨的一种调戏和不敬。这样的小的地方都能与古话本遥相呼应,再加上那三个最基本的相同点,可以说悟空这个形象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根植于人们在古话本中所熟悉的`人物形象的。
于是悟空与唐僧有冲突有矛盾,但绝不能脱离开。因为在历史古文化本的影响下,人们已经接受了大体上的这种孙悟空的形象,一旦完全脱离开一定会给人民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要不就是完全与原故事无关却要强行将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要不就是勇接受一个全新的故事一样去接受《西游记》,这样作者将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所以悟空一定要成为唐僧的徒弟,神通广大,大闹天宫,最后跟随唐僧西天取经修成正果的。
三、有融入社会的渴望(或者说是对平等对待的渴求)
从全文很多的细节都可以发现孙行者非常渴望能够做人,并认为做人是一种很高的褒扬。因此在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时唐僧批评悟空说“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 于是“那大圣一闻得说他两个是人,止不住伤情凄惨”,对唐僧说我从五行山开始陪你历经千辛万苦走到这里,你就觉得他们也是向我一样的地位了,甚至听信猪八戒的教唆来惩罚我驱逐我。悟空心中的伤心溢于言表,他认为“人”就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一种与唐僧师徒情深的表现。
孙悟空本身是一只猴子,在他的性格中具有鲜明的猴子的属性,比如机敏灵活,顽皮好动等等。而唐僧却是与之不同的,他虽然木讷愚蠢,但是毕竟具有一些社会经验,懂得怎样有礼地与人打交道。这种人的属性恰好给了想要做人的具有动物属性的悟空一道桥梁。
悟空的动物属性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在妖怪提出要比坐禅时,“行者闻言,沉吟不答。八戒道:‘哥哥,怎么不言语?’行者道:‘兄弟,实不瞒你说,若是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月,换斗移星,诸般巧事,我都干得;就是砍头剁脑,剖腹剜心,异样腾那,却也不怕。但说坐禅我就输了,我那里有这坐性?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醹,莫想坐得住。’三藏忽的开言道:‘我会坐禅。’”才解了一急。这里充分表现出了孙悟空的动物属性,同时也暗示出唐僧是解救悟空的一剂良药。
而悟空渴望成为人也可以从字里行间发现。最有趣的是在第一回中,“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弔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这段话非常直接地表现出了猴王想要模仿人类生活进入人类社会的希望。而在第二回中的猴王在神仙处求学的时候“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俨然就是一种人的形象了,他在学习怎样做一个社会中的人,去做人做的事情,和人一样。在第二回中求学的猴王遇到祖师不传给他躲避三灾之法:“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就辩驳:“‘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这句话是悟空表现出的第一次希望与人类得到平等的权利,他不想因为自己与人长得不同就应受到差别对待,就不能学习一些有用的技法。另外,在第五回中说悟空“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就是说他想在神仙社会中融入神仙的社会中去。后来在第十四回中悟空看到了唐僧包袱里的衣服就说:“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这种央求的口气和“好师父”的口吻说明了唐僧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是非常大的诱惑。而在第二十回中三藏担心悟空、悟能长相丑陋吓到别人,行者叫八戒“呆子不要乱说,把那丑也收拾起些。”还教八戒: “把那个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了。”说明实际上悟空也是很在意自己的凶恶形象,很想长得同人类一样,认真考虑过怎样才能够不把别人吓到就能与人类生活在一起。
而唐僧实际上可以起到一种将猴王引导进入社会,教会他怎样像人一样地生活的作用。譬如说在第十六回中:在行者想要把唐僧的袈裟拿出来显摆的时候,“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唐僧再怎么说也是一个人,再怎么糊涂却也是懂得人事的,他明白这样的显摆很容易招致祸患,他的社会经验告诉他应当怎样避祸,而最后事实也证明了读音院的方丈确实打着袈裟的主意,寻思着要谋财害命。不管怎么说,悟空身上具有极强的动物性,需要唐僧人的引导才能又进入社会的门路。
唐僧对对悟空的引导主要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悟空在交际的时候捅了篓子于是唐僧要出来打圆场;另一种是直接地教育的方式。打圆场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见到人家的时候由于悟空的凶恶导致了对方备受惊吓,于是唐僧就要出来说说自己的徒弟心眼是好的,是神通广大的,是能帮忙解决问题的。第十四回中师徒两人看到一户人家,“里面有一老者,扶筇而出,唿喇的开了门,看见行者这般恶相,腰系着一块虎皮,好似个雷公模样,唬得脚软身麻,口出谵语道:‘鬼来了,鬼来了!’三藏近前搀住叫道:‘老施主,休怕。他是我贫僧的徒弟,不是鬼怪。’老者抬头,见了三藏的面貌清奇,方然立定”。人们往往是看到唐僧长得很清秀才安了心,并在唐僧的担保下接受了悟空。另一种方式也比较常见。十四回中行者“见师父洗浴,脱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过来披在身上,却将那虎皮脱下,联接一处,打一个马面样的折子,围在腰间,勒了藤条,走到师父面前道:‘老孙今日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这等样,才象个行者。’”唐僧将自己的衣服给了悟空穿,相当于是起到了一个教悟空怎样像人一样生活的作用。第二十三回中一行人看到一幢门楼,“行者就要进去,三藏道:‘不可,你我出家人,各自避些嫌疑,切莫擅入。且自等他有人出来,以礼求宿,方可。’”就是唐僧在教导悟空在这种情况下有礼节的人应当怎样做。包括前面提到过的三藏劝行者不要图慕虚荣把袈裟拿出来炫耀也是一种对悟空怎样为人处世的教育。
在唐僧的引导下,在第十六回中悟空说:“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俨然有了一些社会人的感觉。而十七回中,我发现悟空在劝说菩萨采用自己的计较时是这样说的:“菩萨若要依得我时,我好替你作个计较,也就不须动得干戈,也不须劳得征战,妖魔眼下遭瘟,佛衣眼下出现。菩萨要不依我时,菩萨往西,我悟空往东,佛衣只当相送,唐三藏只当落空。”这真是非常好的一段说服性的话:诱之以利即菩萨不用花费大力就可以收服熊罴,而且胁之以威即菩萨不依自己的方法就撂担子走人,而且语气诚恳有理有情。这说明悟空渐渐学会了怎样说话,怎样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这与他之前在大闹天宫时虽然想表达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想,但说出来的话却是过于针锋相对的“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自此敢争先”和“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另外有一处对比也表现了在唐僧辅助下悟空的进步:第十四回中,刚与唐僧结为师徒不久的悟空在面对老者对自己凶恶模样评价说一定不是唐人时,“厉声高呼道:‘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父,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齐天大圣。’”非常凶狠,唐僧不得不赶紧出来打圆场。过了一段时间后,第十八回在高老庄中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但悟空的反应却不同了:“行者道:‘老高,你空长了许大年纪,还不省事!若专以相貌取人,干净错了。我老孙丑自丑,却有些本事,替你家擒得妖精,捉得鬼魅,拿住你那女婿,还了你女儿,便是好事,何必谆谆以相貌为言!’”行者在给老高讲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啊,他开始承认自己长得凶恶,但是说自己丑,但是能够帮助到老高家除妖除魔,从利益的角度让老高接受自己——此时他的语气平和了许多,唐僧也没有说什么。才在一起几许唐僧那一套礼节就影响到了悟空的言行举止,开始教会悟空怎样让人接受自己,怎样不因为自己的凶恶长相而被隔离社会。到了第二十一回中悟空借宿时“行者躬身道:‘我们是东土大唐圣僧的徒弟,因往西方拜佛求经,路过此山,被黄风大王拿了我师父去了,我们还未曾救得。天色已晚,特来府上告借一宵,万望方便方便。’”八戒让行者去问路时,“真个大圣藏了铁棒,放下衣襟,上前叫道:‘老公公,问讯了。’”此时虽然唐僧不在身边但是悟空已经是非常有礼貌的,一点都没有毛躁的猴子的形象了。
四、英雄好“名”是本质
赵红娟在文章《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和喜剧的超越》中提到在百回的《西游记》中悟空哭了25次,比书中其他任何人物都哭得厉害。她有一个中心思想是说,哭的实质是好“名”,在悟空一生的战斗中,他宣扬追求的只是“名”。虽然我非常不认同她所认为的唐僧在悟空心中就是一种“名”的象征,但有一部分内容也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悟空的虚荣和好“名”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在第三回中学得本领回到花果山的猴王好不容易得到了定海神针,“他弄到欢喜处,跳上桥,走出洞外,将宝贝蒀在手中,使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战兢兢魄散魂飞,霎时收了法象,将宝贝还变做个绣花针儿,藏在耳内,复归洞府,慌得那各洞妖王,都来参贺。”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刚得到的宝贝的炫耀,对自己本领的显摆。他很难脱离这种根深蒂固的动物属性。同一回中太白金星带来圣旨让猴王上天宫时“猴王听得,大喜”而后发现自己干的是“弼马温”这么个活儿,愤然离开回到花果山,在小猴精问他官居何职时,“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羞杀人!’”说明因为自己做的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于是回到花果山后感觉自己名头不响抬不起头。而在妖怪嘲笑他曾经弼马温的身份时,“行者最恼的是人叫他弼马温,听见这一声,心中大怒,骂道:‘你这贼怪!偷了袈裟不还,倒伤老爷!不要走,看棍!’”以及后面常常出现的类似于“不好!不好!只是坏了老孙的名头!”这样的句子——充分说明悟空,或者说作者本身,对于英雄的名头是极为重视的,认为是英雄就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不能干不入流的小事。这就是为什么孙悟空的理想往往是高于现实的,他难以达到于是就反映出来是一种悲读的哭泣,是悲剧一样的碰壁,于是他需要有一个阶梯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膨胀的虚荣和名头读念。
唐僧可以说是这样的一个阶梯。我们发现在第十七回中,在熊罴怪问悟空是谁时,他说:“是你也认不得你老外公哩!你老外公乃大唐上国驾前御弟三藏法师之徒弟,姓孙,名悟空行者。”他没有先说自己是齐天大圣,没有说自己曾经轰轰烈烈地大闹天宫,因为这两个名头已经被死死地和“弼马温”联系了起来,他首先说的是自己是三藏的徒弟这个身份,更重要的是三藏的“驾前御弟”和“法师”的身份;同样地,在第三十九回中,当魔王询问时,行者骄傲地“昂然”而答:“我师父乃唐王御弟,号曰三藏。”其实可以说自己师父的这个身份是悟空所认为的能够撑撑门面的。在取经路上,悟空认为自己的名头是很拿得出手的,说“我是南赡部洲东土大唐国奉钦差前往西域天竺国大雷音寺拜活佛求真经者”。恰恰是唐僧的身份让悟空有了这种名头上的满足感。故事中悟空需要依靠唐僧的“名”才会去取经,才能最终修得正果成为“斗战神佛”,完成对“名”的追求。
五、“被”安排辅助唐僧修行
唐僧本身是一个比较脓包的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于是孙悟空这个角色设置就是要辅助这个没什么本事的人来完成西天取经的大业。
看看在没有悟空的时候唐僧有多么狼狈吧,第十三回中,“左有毒虫,右有怪兽,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又无奈那马腰软蹄弯,即便跪下,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牵又牵不动。苦得个法师衬身无地,真个有万分凄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这些小虫小兽比起后来的黄袍怪,金角银角大王真是什么都不算了,但是唐僧一个人是决计会死在半路上的,根本不可能到达雷音取回真经的。同时为了迎合整篇小说的为了取得真经冥冥之中必有神佛相助的一个主题,作者势必会设计出一个神通广大的角色来帮助唐僧实现目标,这个角色非悟空莫属。
悟空对唐僧的辅助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保护,还有思想上的纠正。
每次遇到了恶人或是妖怪,唐僧都是“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第十四回),“说着话,泪落如雨”(第十五回),“坐不稳雕鞍,翻根头跌下白马,斜倚在路旁,真个是魂飞魄散”(第二十回),“才坐将起来,战兢兢的,口里念着《多心经》不题”(第二十回),“一边嗟叹,一边泪落如雨”,遇到一点困难,唐僧也只知道催悟空想办法解决,例如十六回中丢了袈裟“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着头,十分难禁”,不问原委就惩罚悟空;后来第十七回中发现袈裟落到了妖怪手中,“那三藏想着袈裟,那里得稳睡?忽翻身见窗外透白,急起叫道:‘悟空,天明了,快寻袈裟去。’”人家悟空一翻身准备走了他又把人家拽住问“你往那里去?”“你这去,几时回来?”真真切切是一个脓包的形象。基本上可以说这81难都是悟空主导渡过的难关,唐僧总体上起到了“负”作用,没有悟空这取经的故事是一定进行不下去的。
而对于唐僧思想上的纠正可能不怎么好发现。第十三回中伯钦抄送三藏吃饭念经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说唐僧是太多计较连吃饭都要念诵——其实这就从侧面影射出唐僧虽然“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但其本质是收到了佛的桎梏,灭人欲童心,一些清规戒律并没有本质上使唐僧得到质的升华,只是在形式上念经,从形式上为善,充分体现出了这种思想的巨大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就要求有“灵性”的悟空来弥补。在第二十三回中,“正走处,不觉天晚。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那里安歇?’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行者是在教唐僧在取经路上一定要学会吃苦,不要老是想着歇息不能有怨心。第二十四回在万寿山处唐僧觉得是不是快到西天了,“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悟空就笑话他离西天还远者呢,但唐僧问“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时有提点他说 “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悟空是想告诉唐僧如果一天到晚地盘算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西天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见性志诚”,用一颗真诚的求经的心勤勤恳恳一步一步踏实走下去,就终会有到达的一天。可以说是悟空在启发唐僧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是一条心灵的历练之路。第三十六回中唐僧怄气说“读里才有道士,寺里只是和尚!”悟空就告诉他说“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让唐僧稍安勿躁;并在唐僧思乡的时候提点他月中之意,让他解悟明彻真言,自我升华,告诉他“梦从想中来。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回程,所以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儿到我”;在唐僧分心时提醒他“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什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而后面的第八十五回中悟空说唐僧“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唐僧顿悟“心神顿爽,万虑皆休”其实就是点明悟空对唐僧有着精神和思想上的指引作用。
可以这样说,佛教徒劝善惩恶,以慈悲为本,这些基本的信条在唐僧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不过他虽然口口声声说“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说“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犹有余”,可是他不辨正邪,八通妖怪做斗争也看做是作恶。因此一路上唐僧所宣传的佛教教义竟成为了孙悟空斩妖除魔的障碍。悟空斩妖除魔的过程,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在对唐僧心中根深蒂固的某些虚伪的有危害的进行一种揭露和批判。
六、童真童趣有缺陷
正如上文所说的,悟空是一个具有动物属性的角色。而他的动物属性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成一种童心童趣,这种童心扎根于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也是产生于明中叶以后的社会思潮和新兴的文化。
在十八回中,唐僧让行者去问路,行者就扯住一个小少年,“那人挣不脱手,气得乱跳道:‘蹭蹬,蹭蹬!家长的屈气受不了,又撞着这个光头,受他的清气!’行者道:‘你有本事,劈开我的手,你便就去了也罢。’那人左扭右扭,那里扭得动,却似一把铁钤听住一般,气得他丢了包袱,撇了伞,两只手,雨点似来抓行者。行者把一只手扶着行李,一只手抵住那人,凭他怎么支吾,只是不能抓着。行者愈加不放,急得爆燥如雷”,这种孩子气让读者们哭笑不得,明明就不一定要找他,悟空却非要戏弄这人。这种童心的具体表现就是悟空像孩子一样思考,容易被激怒,容易上当受骗。比如说十六回在读音院中,他向天王借“避火罩儿”时说:“借水救之,却烧不起来,倒相应了他;只是借此罩,护住了唐僧无伤,其余管他,尽他烧去。快些快些!”让我哭笑不得。他要保护唐僧不被火烧了,最先想到的不是借水来灭火,而是借个罩子把重要的东西一护住了其他的东西让坏人自己把自己烧得精光。一点便宜都不让别人占到,很典型的孩子的胸怀。而他又特别容易被激怒,在第十五回中唐僧激他,问他为什么自己说自己有降龙伏虎的本事现在却不能降了白龙。悟空“吃不得人急他”,“发起神威道:‘不要说,不要说!等我与他再见个上下!’”偏偏他又常常被骗。他被压了在五行山下也“只为那诳上的勾当,整受了这五百年的苦难”。这种童心最终是产生了一种悟空的“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第一回)的性格特点。其实这种性格是及其单一的对外物的反应模式,无论对方是否欺负了我,是否欺骗了我,我不恼不气,还要向对方赔罪。很多读者分析认为这是一种可怜或者是一种宽容什么什么的,但实际上我觉得这种分析是不对的。第一回中的悟空俨然是一个动物形象,完全没有办法去理解什么是欺骗或者宽容——也就是说,他选择了不思考。不论别人怎么对他,他的反应是单一的,绝对的,不需要思考的。我可以理解成这是一种消极的认知世界认知社会的方式,因为他不思考,所以一直没有办法识别人的心思。而他偏偏往往是处于与大多数人斗争的叛逆的位置,在天宫都毫不畏惧“挺身在旁,且不朝礼”(第四回),所以往往被骗往往在复杂的社会中处于劣势。
悟空的童心常常让读者感到一种单纯的欢喜,但是这种童心实际上就意味着悟空是很容易被骗的,这时他往往需要一个家长式的人物来引导,或者说是警示他不要上当受骗——这个角色就由唐僧来担当了。而唐僧这个角色的存在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猴王的童心的缺陷,虽然一开始《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一回中悟空就是被唐僧那“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欺骗了最后才戴上的紧箍儿。但是,后来唐僧的家长角色扮演得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第十六回在读音院遇到老者,“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行者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这里就体现除了行者自己一点都不懂得收敛,自己有什么底儿全部都一股脑儿让别人知道,全然不考虑别人会不会相信,还有说出来这事有没有什么好处,可不可能带来什么坏处。这时“三藏瞅了他一眼道:‘谨言!莫要不识高低冲撞人。’那和尚便问:‘老爷,你有多少年纪了?’行者道;‘不敢说。’”这时唐僧就会跳出来说悟空两句,好在悟空总是很听话,叫他不要冲撞人他也就收敛了锋芒,不再多话。在第二十五回中孙行者的幼稚有一个集中的体现。孙悟空偷偷打了三个人参果吃了,那两个小童子来质问他们,因为出言不逊惹怒了行者,行者一怒之下“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可怜叶落桠开根出土,道人断绝草还丹!”他就是受了气忍不住,一个冲动就去吧人参树给毁了。但是唐僧又是怎么给他说的呢?他说:“徒弟息怒,我们是出家人,休打诳语,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个礼罢。”此处唐僧显然是比悟空理智很多,人参果吃了就吃了,吐也吐不出来,他拿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只用赔个礼,实际上是我们占尽了便宜啊——可是悟空却偏偏想不通,没有听唐僧的劝说,最后招致了很多的麻烦。
同时唐僧也为悟空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富有童心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很容易几分钟热度,对于一个目标,悟空很可能会选择中途放弃,于是他就需要一个家长型的人物来不断地鞭策他提醒他自己的目标,激励他坚持下去。有例为证,第十五回中行者在骂了唐僧是“脓包”怪他太不济之后跑到菩萨那里扯住菩萨不放说:“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什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充分体现了悟空的孩子气。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唐僧的性格特征。一开始我们总会很讨厌唐僧的愚善,他不论对真正的人还是变成可怜人的妖精,都一视同仁的善良,都不杀——但再往深里想想,其实唐僧这种在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愚善起到的是一种象征作用。作者的目的在于用这种善恶不分的表现来象征唐僧具有一种极端的原则性,极端的对于目标的坚持。而悟空正是需要唐僧的这种特点来弥补自己的难以坚持。悟空的意志力并不强,他虽然在大方向上是愿意跟随唐僧到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面对困难,面对唐僧的误会时很容易选择半途而废,这样的意气用事会与他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而唐僧的存在可以不停地警醒他自己的目标是“向西向西向西”,不断让悟空坚定自己的西天取经的目标,从而达到弥补具有孩子性格的猴王可能半途放弃的缺憾,这也是作者的一个安排。
七、师徒冲突是全文线索
整个故事实际上是以这两师徒间的不断的冲突串联起来的。
对于悟空而言,由于悟空不知道人事,所以自己的想法相对简单。在两人刚刚结为师徒的时候,在蛇盘山白龙将唐僧的坐骑给吞了,师徒开始了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对话。“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那唐僧一发现自己的坐骑被白龙吃掉了,就只会抱怨流泪,根本不是在想办法;悟空说自己去寻,又被他扯住说要保护唐僧自己的安危。我相信悟空那句“脓包”和“不济”绝对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心声,又胆小怕事缺乏主见又要拖住有见识的人的后腿,两人的冲突在这里是第一次彻底地爆发,最后由于有神仙相助不了了之。同一回中还有两一次两人矛盾的体现,后来佛祖现身了,“慌得个三藏滚鞍下马,望空礼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恕罪。烦转达菩萨,深蒙恩佑。’你看他只管朝天磕头,也不计其数,路旁边活活的笑倒个孙大圣,孜孜的喜坏个美猴王。”对于神佛,唐僧的敬畏不用我多加赘述,而悟空却有着一种天性的不信和反叛,对于神佛的教化,唐僧永远是先默念很多遍记得真真切切,毫不怀疑,更不去理解和深究;而悟空却总是一种怀疑和辩证的态度,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原则和思想价值体系。所以悟空对唐僧是嘲笑的态度,看不上他的填鸭式的接受教诲;而唐僧更是看不惯悟空的狂妄自大,悟空说“他还敢受我老孙之拜”,“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时唐僧就恨恨地说他“不当人子!莫说这空头话!”(第十五回)。悟空看不惯的主要就是唐僧的怯懦怕事和迷信神佛。
而唐僧那里则相较更为复杂一些。首先是有上一段中提到的唐僧看不惯悟空在佛祖面前的狂妄自负。然后唐僧实际上有点把悟空看作工具的轻蔑的意思。比如说在第十六回中和尚问唐僧为什么要找这么个丑猴子当徒弟时,唐僧的回答是:“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多多少少显示出了一点唐僧的狡猾,他其实并不是不在意悟空长相凶恶给自己与人交流带来莫大的麻烦,而是因为行者神通广大,他想要利用他的能力帮助自己,很大程度上对于悟空的猴性有一种轻视。同时唐僧还有心机,孙行者在唐僧不断的催促下风风火火恐吓小和尚照看师父,自己腾空而去以后,三藏又去安慰他们说:“列位请起,不须恨了。这去寻着袈裟,万事皆休。但恐找寻不着,我那徒弟性子有些不好,汝等性命不知如何,恐一人不能脱也。”俨然将悟空脾气暴躁的原因全然归结于行者自己的性格特点,而没有说自己把行者催得都快疯了,还念紧箍咒来折磨行者快快找到袈裟。个人认为这是唐僧有城府的一个典型例子,说明他是个自私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愿意牺牲他人的人。而行者对待唐僧却是不同的,同回中,行者要小沙弥好好照顾师父,一再叮嘱他们“‘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他掣出棍子,照那火烧的砖墙扑的一下,把那墙打得粉碎,又震倒了有七八层墙。”第一次去找妖精没有拿回袈裟,怕师父担心专门回来报信,然后询问小沙弥“若稍有些须不虞,老孙可是好惹的主子!可曾有好茶饭与我师父吃?可曾有好草料喂马?”第十八回中悟空要离开师父去收拾猪八戒,走之前一定要“几个年高有德的老儿,陪我师父清坐闲叙,我好撇他而去”;第二十六回中也一再叮嘱“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儿,老孙回来和你算帐,先捣塌你的锅底。衣服禳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儿,我不要;若瘦了些儿,不出门。”很容易发现,悟空对师父是敬爱细心的,而唐僧对悟空却是不单纯的,有点功利的,而且常常偏袒善于逢迎的猪八戒。
类似的冲突和矛盾充斥着整部小说,唐僧和悟空之间的矛盾和磨合的过程其实也是故事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和取经等其他线索一起,让故事进行得更加流畅,让读者读来更加流畅,故事更有吸引力。
八、次要矛盾凸显主要矛盾
《西游记》中有几个主要的矛盾呢?我认为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自由与意义的矛盾;一个是民主与专制的矛盾。
关于自由与意义,其实不用我多说,这一点在悟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他不断追寻自由,他想上天入地,神通广大,想要长生不老摆脱宿命,甚至大闹天宫,想要做皇帝去!《西游记》最开头一部分基本上就是在说孙悟空自己的自由的膨胀,他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不断升级,最终达到顶峰。这时作者就面临一个选择,是让猴王当玉帝还是把他压在五指山下——可是,就算他当上玉帝,那就是绝对的自由了吗?不,依然不是,人民的意愿会约束他,他还是没有办法为所欲为,否则就牺牲了广大人民的自由和幸福。打个比方,我们小时候都想当校长管老师,但现在我们还想当吗,在我们发现校长依然被学生被家长约束之后?最终作者选择了让悟空被压在五行山,然后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一种绝对的约束和管制。但是这种约束实际上象征着一种意义,一种象征着救人、佛道、仁爱的人生的意义,于是悟空对自由的追寻在唐僧的影响下转变成了对佛道和意义的追寻——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目标越高,阻力就越大,激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强,最终获取的自由就更伟大更辉煌。唐僧一步一步引领了悟空的转变,他直接地帮助悟空找到了有意义的自由。
另一个就是对礼教和专制的叛逆了,也可是说是反映在了对佛道的反叛上。周先慎在作品《《亦真亦幻的孙悟空》中告诉我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已经开始发展了,这种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人们思想的某些转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个人价值的发现,反对专制封建和虚伪的道学。这就是孙悟空狂傲的叛逆精神的由来。在作者笔下的佛教并不是善的,相反有些恶的意味。如来给菩萨能让悟空“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的紧箍儿来收服他(第八回);卷帘大将打碎了玻璃盏就要被打八百贬下界,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回(第八回);江流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说“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最后活剜刘洪心肝,缺乏仁爱宽容之心(附录);唐僧称赞伯钦杀虎却见不得杀“人”(第十三回);读音院270岁的高僧却做出放火杀人偷取袈裟的勾当(第十六回);悟能悟净被贬后甚至选择吃人(第十九回、第二十二回)等等。但这种叛逆精神毕竟是不彻底的。悟空闹天宫其实只是认为玉帝“甚不用贤”并没有想要废除玉帝这个职位。作者本身也并没有走出封建专制的误区。阎王等神仙夸赞唐太宗是“好一个有信有德的太宗皇帝!”后文又说唐太宗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全并送了很大一批嫁妆,说他是“好一个有道的君王!”后来菩萨要送给唐王一件袈裟唐王还不收,说“你原说袈裟五千两,锡杖二千两,你见朕要买,就不要钱,敢是说朕心倚恃君位,强要你的物件?更无此理。朕照你原价奉偿,却不可推避。”将唐太宗写得仁爱贤明通情达理,可以说这也是作者心中所想:期盼着一位贤明的君主,想要推翻的是昏庸的帝王而不是专制制度本身。这就是孙悟空所具有的妥协性的由来。
作者实际上是寄希望于一个像悟空那样的善于并且乐于战斗的英雄出世,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作者通过猴王与唐僧的聪明与愚昧,乐读与悲读,勇敢与怯懦等等的强烈对比,刻画出了美猴王这个丰富的人物形象,最终体现出了新兴的社会思潮与旧的宋明理学和佛道教义的激烈冲突,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对新兴思想与个人价值的关注。
于是悟空成为唐僧的徒弟这件事俨然成为了一种必然。我觉得很惋惜一开始活泼和童真的孙悟空最终变成了一个懂得人情世故,社会关系的角色——我想很多读者想到这一点难免会叹息的。来看看:一开始叫嚣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泼猴,在第五十一回中说道:“打搅玉皇大帝,深为不便”,这说明他已经知道尊卑有别,知道维护领导的权威;后来对乌鸡国篡位的妖怪他说:“我把你大胆的泼怪!皇帝又许你做?”说明他在等级思想上有了根本的变化。黄眉怪变成如来的样子后,悟空喝道:“怎么加以佛名。败坏如来清德!”这和被压在五行山下心里愤愤不平的认为如来是骗了他才赢得赌局的孙行者完全不同了。再后来到了第八十六回,面对自称“南山大王”的的花豹子精时,他骂道:“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不要走!吃你外公老爷一棒!”他这话说得大义凛然,讲述道理的方式也与一般儒生没什么差别——纲常思想已经深入悟空的内心了。
这一点确实让我们觉得可惜,但是实际上唐僧的坚定和“愚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悟空这个角色的升华,引领了他脱离幻想中的自由而向有意义的自由靠拢,最终成为了最终的斗战神佛。所以表面上看来完全是悟空在辅助唐僧,唐僧在拖累悟空,而事实上唐僧却帮助了悟空产生真正的精神的成长,成为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复杂的形象。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10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先世涟水(今江苏)人。因随祖辈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著名小说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而对于《西游记》的作者,史学界存在很大争议。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贫老以终。
我的感受是: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只遗留丘度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吴承恩出生背景: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奋好学外,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我要学习吴承恩的那样勤奋好学的精神!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11
我读过许多书,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西游记》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吴承恩,这本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四师徒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经历的千难万险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伏魔歌赞了取经人艰难的战斗精神。
作为西天路上艰难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狮、虎、豹、狐等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困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这些都是拟人化的动物,也正是童话中的人物,动物有如此变化多端、神通广大,具有超人能耐和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作为,情节如此曲折离奇,语言又如此优美、幽默。便成了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
记得有一次,我乘车去阿姨家,在车上我又从包里拿出《西游记》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渐渐的,车子开到了终点站,售票员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小朋友,到站了,你该下车了。”这时,我才从故事里醒过来,下车后,发现阿姨家过去了好几站,于是我又乘上了方向相反的车。
听完我的介绍,你也想去看看这本书吧,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喜欢这本书的!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12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这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战胜了妖魔鬼怪,历经了千难万险,终于取到了真经。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孙悟空了,他本领高强,机智灵敏,不怕苦,不怕累,不管取经的路上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能坚持到底。而且他很尊重他的师傅,爱护他的'师弟,是个善良的人。我要向他学习。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13
星期三的下午,我在家里又一次捧起了我最爱看的《西游记》,越看越起劲,那精彩曲折的情节又一次把我带进了故事之中,仿佛我成了其中的一员,忽喜忽悲,忽怕忽惊,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提起《西游记》,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篇巨著。它曾被拍成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甚至还是绍剧的著名曲目,许多来自国外的友人还专门前来学习这出戏呢!
《西游记》是以唐代陈玄铁取经故事为线索,从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写到与师弟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班师回朝。
大徒弟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他机灵、勇敢、善良、聪明,一路除恶扬善,和那些妖魔鬼怪作顽强斗争。二徒弟猪八戒被称为“天篷元帅”,虽然他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但他和猴哥一起打妖怪时还是非常勇往直前,决不贪生怕死。三徒弟“卷帘大将”沙僧憨厚、老实、忠心耿耿、吃苦耐劳,一路上吃尽千辛万苦,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
《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孙悟空,他身怀绝技:七十二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识妖魔,还拥有一样至宝——东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做武器,你说厉害不厉害!连玉皇大帝见了他,也要让他三分,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的男孩子想变成孙悟空呢!孙悟空还有一点让我佩服的是:他不怕困难,做事尽心尽力。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我想,学习就像西天取经一样,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是不容易的`,要像唐僧师徒那样不畏艰辛,特别是像我心目中的英雄孙悟空那样聪明机智、勇往直前,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以后在学习上会更加努力、努力、再努力!
《西游记》将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的好书!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14
终于把《西游记》看完了。这本书我看了很长时间,从暑假一直看到现在。看的这么慢的原因,一是我看的是原版,有87万字,而且带着文言文,看起来有点累;二是我看的断断续续,中间又看了不少其他书。老爸为此发过好几次火,觉得我也太不重视四大名著了。看完《西游记》,捧着厚厚的书,觉得很有成就感。
吴承恩真了不起,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们留下了一本千古名著。如果没有《西游记》,中国的文化会失去多少魅力呀,我们小朋友会失去多少欢笑呀。
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去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斩妖除魔,花费了十四年,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了真经。他们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但终于坚持到底,取得了胜利。取经那么辛苦,他们还是完成了,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许多难事,但只要像他们一样不懈努力,总会成功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呀。
我来说说唐僧师徒给我的印象。唐僧这个人目标明确,一心想着去西天取经,不管有多大困难,不管是美色还是荣华富贵,都不能动摇他取经的决心。但他辨别真假的本领太差,经常不听孙悟空劝,把妖怪当好人,最后差点被吃掉。不过,唐僧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每次被捉住,妖怪要么想着请客,要么想把另外三人抓全了再吃,最后什么也没吃着。要是我是妖怪,早就一口把唐僧吃掉了。还有,我有一个疑惑,唐僧肉真能延年益寿吗既然没人吃过,这个结论是谁得出来的呢
孙悟空是个英雄好汉,可谓智勇双全,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取经是寸步难行。不过,我翻开书细细品味,发现孙悟空自身的本领并不是超级厉害,常常遇到妖怪就没办法。但他人缘不错,很会搬救兵。每次遇到厉害的妖精,就去请菩萨帮忙,实在不行再请如来佛亲自出动。孙悟空很喜欢捉弄猪八戒,他最爱看师弟出丑,猪八戒无可奈何,就常常挑拨师傅和孙悟空的关系,弄得孙悟空又得受“紧箍咒”的痛。
猪八戒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他的胃口不是一般的大,在人家寺庙里用斋,一口就吞了几十碗饭,还要笼满两袖子馒头才肯上路,要是供他一月,寺庙大概就破产了。猪八戒长相不是一般的`丑,人见人怕,他说以前在高老庄的时候,一次能吓死十来个人呢!不过,丑八戒在我们的心目中却是非常的可爱,这是因为猪八戒性格上有好多缺点,反而让我们觉得亲切、有趣。
沙和尚能吃苦耐劳,取经的一路上,都是他挑的重担子。打妖怪时,沙和尚一般都是留下来保护师傅的,只有缺人手的时候才会去帮忙,但沙和尚的武艺也不差,好歹也是卷帘大将嘛。沙和尚在这次取经途中,并没有孙悟空、猪八戒那么重要,但也缺不了他。
白龙马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如果是平常的马,根本吃不消这样的长途跋涉,只有他才能担此重任。有一回,孙悟空被师傅赶到花果山去了,猪八戒和沙和尚也被抓了。白龙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变做倒酒的侍女,趁机刺杀妖王,可惜没有成功,还受了伤,白龙马在危难之时奋不顾身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西游记》原著,爸爸推荐我看一本书——《话说西游》,这是一位叫张国风的大学教授写的《西游记》读后感,写了整整一本书呢,我也要好好研究研究人家是怎么评论《西游记》的。
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15
遇到挫折和困难,一定要坚持到底读<<西游记>>有感北厍中心小学六(4)班沈燕君<<西游记>>是一本老少皆知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名著,他受到了中外朋友的亲睐和支持。在这个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一遍。故事中的唐僧: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阻止不了上西天取经。不过,人总不是十全十美的,他的缺点就是:心肠太软,人妖颠倒;大徒弟孙悟空:他见义勇为,顽皮好动,但无拘无束还具有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无所不能的本领;二徒弟猪八戒;我最讨厌他了,他好吃懒惰,自私自利,贪图美色,一见到漂亮美妹就两眼发直,口水直流。他还喜欢说别人坏话,挑拨离间;三徒弟沙僧:他是一个老实人,他永远服从师傅的命令。虽然话不多,本领不大,但在保护师傅,救师傅的时候却很勇敢。书中写了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其中《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这一回最为精彩。孙悟空为了能取回袈裟,就飞到了黑风山黑风洞,找黑汉,取袈裟。突然,孙悟空找到了黑风洞,他又立刻找到了黑汉。这时,我觉得孙悟空很有毅力。他一直要找到黑汉才甘心。 我也要和孙悟空一样,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一定要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才甘心。
不一会儿,他们就打起来了。只见:“如意棒,黑缨枪,两人洞口逞刚强。这个横丢阴棍手,那个直捻意三枪。白虎爬山来探爪,黄龙卧道转身忙。”我认为这段话写得十分精彩。 孙悟空与黑风王又一次厮杀起来的时候的段落时,书中写道:“他俩从洞口打到山上,又从山上打到云外,直斗到日落西山,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始终还是不分胜负,真是棋逢对手,只杀得难解难分。”我认为这句话体现了他们的势力和能耐都是十分强劲的'。
因为他们直斗到红日西沉的时候,也没有分出胜败。 最后,孙悟空他们的最终能取回心爱的袈裟了,他们心里是欢天喜地,喜出望外的样子。他们那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深有感动。他们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再想想自己,做事半途而废,遇到“拦路虎”就打退堂鼓。嗨,我情不自禁的惭愧起来,如果我当初也像他们一样,那老师在成绩单上的凭语不是鼓励而是赞扬了。对,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遇到困难,勇敢地去面对那困难就会被我打倒。其实人生也就如此,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遭到挫折也是正常的。有挫折时,我们就得鼓起勇气,把它消灭。但一帆风顺时,我们也不能骄傲,应该鼓励自己要更上一层楼。呵呵,也许有的人想永远都顺顺利利的,希望这一生都不会有挫折,那他就是在白日做梦,即使有可能,那他的人生也就是一根快要点光了的蜡烛黯淡无光。从此以后,我也要变得很坚强,在困难面前不做缩头乌龟,要勇敢,坚持到底。因为胜利的曙光在等着我呢!
【西游记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西游记读书心得(精选)07-18
西游记读书心得[精选]08-08
西游记读书心得[经典]09-01
西游记读书心得【精选】08-17
《西游记》读书心得经典11-25
西游记的读书心得12-13
《西游记》读书心得[经典]03-12
西游记读书心得06-12
《西游记》读书心得07-26
西游记的读书心得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