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管理制度

时间:2023-11-28 11:32:34 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注射管理制度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制度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注射管理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射管理制度

注射管理制度1

  安全注射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基本路径和根本保障之一。应定期进行安全注射培训,使医务人员树立安全注射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在预防接种、医疗注射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查对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2、注射前需确保注射器和药物处于有效期内且外包装完整,疑似有污染的器械和药品不得使用。

  3、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及其针头不能重复使用(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4、使用同一溶媒配置不同药液时,必须每次更换未启封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抽取溶媒。

  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各种溶媒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灭菌物品(棉球、棉签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6、使用合格的在有效期内的皮肤消毒剂,使用时必须注明开启时间;皮肤消毒后应完全待干再进行注射。

  7、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仔细检查药物的质量,如出现药液变质、变色、浑浊、沉淀、过期或安瓿有裂痕等现象,不可使用。

  (二)严防锐器伤,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1、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直接分离注射器针头。

  2、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3、进行侵袭性治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4、锐器使用后应立即放入防渗漏、防穿透的锐器盒内,锐器盒放置的位置应醒目且方便使用。

  5、锐器盒内的锐器在3/4满时应立即密闭,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内容物外漏或溢出。

  6、接触血液、体液时,需戴手套。

  7、建议推广使用回缩自毁型安全注射器。

注射管理制度2

  一、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二、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三、无菌物品专柜放置,按灭菌日期依次排列,过期重新灭菌;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操作前后应洗手。

  五、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六、碘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七、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治疗车、换药车应每天用消毒液擦洗。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有警示标识的防渗漏污物袋(桶)内,及时焚烧处理。

  九、各室要保持整洁,每日清洁、消毒2次,地面湿式清扫,拖把、抹布应专用,用后清洁消毒晾干。

注射管理制度3

  1、工作人员要着装整齐,热情接待病员,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注射室注意保暖。

  2、凡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过敏的药品必须按规定做好过敏试验。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病员热情体贴。

  4、密切观察注射后的情况,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应及时进行处理并报告医生。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器械要定期消毒、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应做到每人一针一管。

  6、准备急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

注射管理制度4

  为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用药安全,进一步加强我院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及救治管理,根据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规定如下:

  一、中药注射剂的购入、储存、调剂管理

  1、医院药事委员会负责审核本院拟购入中药注射剂的品种、规格等。

  2、药剂科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的管理。严格执行药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建立完整的购进记录,保证药品来源可追溯,坚决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医院;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药品储存条件储存药品;在调剂药品时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进行审核。

  3、医院药事委员会不定期组织专家分析本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评价本院所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决定淘汰中药注射剂品种。

  二、中药注射剂使用原则:

  1、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2、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5、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6、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7、中药注射剂应当在医院内凭医师处方使用,一般不允许门诊患者带出院外使用,确需带出院外治疗时,应有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务处方,并由科主任签字方可带出院外使用。

  8、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三、中药注射剂异常情况的处理

  1、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及救治管理工作。发现可疑不良事件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出现损害的患者及时救治,并按照规定报告;妥善保留相关药品、患者使用后的残存药液及输液器等,以备检验。

  2、临床医生、护士严密观察临床使用的中药注射剂,发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刻停药,实施及时的救治,必要时上报医务科,由医院组织抢救。

  3、发现可疑的群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和使用异常时及时上报医务科和药剂科,并及时停药,积极救治。一旦确定为群体药品不良反应时及时,医院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四、要求

  1、各临床科室应严格按照本规定使用中药注射剂。

  2、药剂科要完整的保存好中药注射剂的购入使用记录,以备检查。

  3、医院组织专家不定期的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管理进行检查,发现违反规定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

注射管理制度5

  1、定位放置:注射泵定位放置、标识明显,不得随意挪动位置。

  2、定人保管:各抢救仪器有专人负责保管。

  3、定期检查:

  (1)每班专人清点记录,保持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

  (2)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

  4、定期消毒:注射泵表面每次使用后由治疗班次以250—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5、仪器不得随意外借,经相关领导同意后方可出借。

  6、定期保养:

  (1)白班每日清洁保养一次。

  (2)保养人每周清洁保养一次并记录。

  (3)设备科定期检修。

  7、使用中若注射泵出现报警等故障,应立即检查报警原因,必要时更换注射泵同时通知设备科检修,已坏或有故障的仪器不得出现在仪器柜。

注射管理制度6

  医院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二。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三。无菌物品专柜放置,按灭菌日期依次排列,过期重新灭菌;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操作前后应洗手。

  五。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六。碘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七。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治疗车、换药车应每天用消毒液擦洗。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有警示标识的防渗漏污物袋(桶)内,及时焚烧处理。

  九。各室要保持整洁,每日清洁、消毒2次,地面湿式清扫,拖把、抹布应专用,用后清洁消毒晾干。

【注射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注射工作总结02-04

管理制度02-19

管理制度12-13

大门管理制度01-16

少先队管理制度01-11

自习管理制度01-14

仓库管理制度06-23

车间管理制度06-23

病案管理制度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