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管理制度

时间:2024-06-25 18:06:32 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制度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那么拟定制度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危险因素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1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和控制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潜在风险。这一制度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从生产作业到员工行为,再到设施维护和应急预案。

  内容概述:

  1、危险源识别:对工作场所、设备、工艺、材料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找出可能产生危险的因素。

  2、风险评估:量化每个危险源的潜在影响和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风险等级。

  3、预防措施:制定并执行预防策略,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4、应急响应计划: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程序,确保快速有效地减轻事故影响。

  5、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使他们了解如何识别和处理危险情况。

  6、监控与审查: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对不安全行为和条件进行纠正。

  7、持续改进:根据新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和完善管理制度。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2

  危险因素场所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员工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通过规范管理流程,识别、评估、控制和消除工作场所的潜在危险。该制度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危险源识别与评估

  2、风险控制措施

  3、安全教育培训

  4、应急预案与演练

  5、审核与改进机制

  内容概述:

  1、危险源识别与评估: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风险排查,确定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的因素,如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气等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风险等级评估。

  2、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工程技术、管理措施、个体防护设备等,以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

  3、安全教育培训: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他们了解工作场所的潜在危险及应对方法。

  4、应急预案与演练:建立应急响应计划,定期进行演练,以检验和优化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迅速、有效地响应。

  5、审核与改进机制:定期进行安全审核,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查找不足,及时调整和完善管理措施,持续改进安全绩效。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3

  1.目的

  为提高对本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2.职责

  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3.协助机构

  生产经营部门。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4.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使用的物品的性质来识别有害成分。

  4.2根据生产机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进行识别。

  4.3通过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部门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来识别。

  5.识别后的处理

  5.1检查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项目是否已经如实向当地卫生部门申报,如未申报应及时申报或补充申报,并保留申报回执。

  5.2发现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现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5.3发现存在《高毒物品目录》里的毒物,或者经常发生职业病事故的高危险化学品时,检索有无低毒或无毒的替代品。若有,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若无,当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通过工程控制(如改善工艺流程和加强防护设施)、行政控制(如减少接触时间)、加强个人防护等途径来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6.检测项目的'确定

  6.1参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根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检测项目。

  6.2若工作场所中存在《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三氯乙稀、正已浣,应作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重点项目。

  6.3检测项目经所委托的检测机构现场调查确认。

  7.检测机构的确定

  应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检测。

  8.检测周期的确定

  8.1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要求,对《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及三氯乙稀、正已浣,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

  8.2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8.3对检测结果有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下,必须按卫生部门规定的期限进行整改,直至检测合格为止。

  9.检测结果的记录、报告和公示

  9.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应建立检测结果档案。

  9.2每次检测结果应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所在地卫生部门。

  9.3每次检测结果应及时公示,公示地点为检测点及人员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如食堂),公示内容包括检测地点、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检测结果、职业接触限值、评价等。

  10.检测费用列入职业病防治经费开支。

  1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检测情况的内部审核,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

  9.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4

  为了加强施工现场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管理,使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了解和认识危险、危害因素的严重性,控制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本制度,望各有关部门遵守执行:

  1、工作用电、起重设备、焊接作业必须严格按照措施、方案、规范进行施工,不得违章作业,不得违章指挥,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大力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火管理,现场电气焊作业必须有审批手续,并对作业周边的易燃物品清理至安全位置,方可施焊,加强雨季、暑期安全生产管理。

  3.对具有较大危险、危害因素场所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牌(如变压器、配电柜),并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作业人员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思想而提高自己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4、装窑之前对窑体进行详细检查,对检查出的隐患要及时维修,每年冬季生产结束后,对整个窑体进行一次大规模维修,确保来年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5、采土场的最终边坡角不大于60度,最小工作平台宽度不小于(25米———45米),人工采土工作坡面角不大于50度或不大于采土场的自然安息角,且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

  6、采土坑必须设置“严禁游泳”的警示牌。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5

  针对工程的特点和现场的情况,为确保工程施工期间的安全和工程顺利完成,对现场存在的危险场所制订以下规定:

  1 油料库房的管理要求

  1.1 油料库房应单独设置库房,不能与其它材料混放。

  1.2 油料库房应挂好防火标识。

  1.3 库房内应有完好的消防器材。

  1.4 性质相抵触、灭火方法不同的品种应分开存放。

  1.5 库房距离明火作业区不少于30米。

  1.6 库房内应通风良好,禁止一切烟火。

  2 大模板堆放区的管理要求

  2.1 大模板堆放区场地应平整坚实。

  2.2 模板存放区必须挂好标识,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2.3 大模板堆放区架子必须牢固,大模板安放的角度不大于75度。

  2.4 大模板吊入、吊出堆放区时必须专人指挥,指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5 大模板存放区必须有良好的排水措施。

  3 氧气、乙炔存放的管理要求

  3.1 氧气、乙炔瓶分开存放,存放距离不小于2米。

  3.2 氧气、乙炔瓶存放场地应封闭,禁止太阳下暴晒。

  氧气、乙炔瓶存放场地与明火作业区域的距离不小于10米。

  3.4 氧气、乙炔瓶设置专人管理、存放,并在存放区做好防火标识。

  4 木工棚的管理要求

  4.1 操作间应用阻燃材料搭设。

  4.2 电气设备安装符合要求。抛光、电锯等部位的电气设备应采用封闭式。刨花、锯末角度的部位的电动机应安装防护罩。

  4.3 操作间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

  4.4 木工棚内应规定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4.5 木工棚内只能存放当班的木料,成品和半成品应及时清运完成。木工应及时清理当天的刨花和锯末。

  4.6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于旧木料必须将木料内的金属取出后再上设备。

  4.7 工作完毕后应拉闸断电,并经检查无火险后离开。

  5 电焊、气割场所的`管理要求

  5.1电焊、气割场所与氧气、乙炔瓶的安全距离不小于10米,与易燃、易爆品的距离不小于30米。

  5.2 乙炔发生器和氧气瓶之间的存放距离不小于2米,使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米。

  5.3 氧气瓶和乙炔发生器等焊割设备上的安全附件应完整有效,否则严禁使用。

  5.4 未经办理动火手续,不准焊割。

  5.5 焊割作业时必须配备消防器材。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危险设备、危险作业管理制度06-24

危险货物管理制度05-08

小学危险管理制度02-09

危险作业管理制度01-31

危险废物管理制度07-21

学校危险化学管理制度03-10

小学危险化学管理制度02-07

危险源管理制度06-29

危险作业审批管理制度06-11

危险品管理制度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