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读后感

时间:2024-06-12 14:28: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间失格》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失格》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1

  "我总是因为不能拒绝别人,而承受痛苦"

  "真希望去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

  "人总是这样虚伪,我最好的朋友也一直认为我是个入过监狱,且总是害女人死,用女人钱的烂人。"

  其实叶藏小时候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他总是能找到拿高分的诀窍,也是一个爱看书有思想的孩子。他喜爱世界上的真与善,可总是被伪善包围,连父亲也总是强迫他做不爱做的事,所以他总委曲求全。

  其实叶藏青年时代是个有梦想的孩子,他想成为画家,想去艺术学校学习。却被父亲逼到高中以便将来从政,他屈服了。最后遇见掘木,这个将他带入地狱的人。于是本来就厌世,内心孤独空虚的人,从此沉迷酒色。他流连在一个又一个女人身边,在沉沦中填满寂寞,也靠着女人维持穷困潦倒的.生活。

  直到遇见常子,这个终于让他产生爱情的女人。一个贫穷,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女人,两个同样孤独,同样寂寞,同样悲惨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厌倦了人生,于是决定一起自杀,可偏偏造化弄人,常子死了,叶藏却活了下来。因此,叶藏还被带入警察局调查。

  出狱后,叶藏跟着杂志记者静子还有她的女儿一起生活,自己画漫画赚点零碎。可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掘木却一直嘲讽他骗女人钱,靠女人生活。最终,他决定离开,留她们女子好好过日子。

《人间失格》读后感2

  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听许多人谈起,他们大都面色凝重,说读得非常压抑。《人间失格》主人公叫叶藏,其实他就是太宰先生的化身。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与叶藏融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于叶藏的独白。他说:“这是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叶藏一生是逐渐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太宰治在完成作品的同年,携他的爱慕者自杀,二人以生命完成了怯懦者的深度。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底沉了一颗大石头,很想大哭一场。难过已经到了嗓子眼上,涩涩的在喉咙里,使任何声音喑哑。我想,叶藏,他是个被上帝放逐的人,也是被自己放逐的人,他极不自由,被自己禁锢着。他对人类本身的未知性的恐惧与排斥,引发了他的荒诞与颓废,以至于他的一生都在取悦他人。他逃避自己,不停地伪装自己来取悦他人,而他人的存在更衬托了他的悲剧——他再怎么取悦他人,扮演着可悲的小丑,但最终也只剩下自己孤独一人。一个取悦他人的人,在取悦之中阅尽了人性,他的对于人的阅读,形成了一个怯懦者的深度。

  叶藏经常想,自己究竟有没有必要活着,活着又怎么活?他这样的追问,已经违背了天赋人权的义理。他不是在叩问人生意义,他只不过是丧失自我的人格罢了。(丧失自我或许已经无法称其为人了吧?)加缪说,你反抗啊,别逃避别自杀,你反抗啊。可叶藏不会,他只会因循苟且,继续演戏,怯懦而软弱——用习惯伎俩去讨好别人,以此感受自己的存在,他是一个影子一样的存在,是一个碰到棉花糖都会受伤的胆小鬼。他是一个“极好的演员”,同时带着不想被人发现的可耻的天性。他矛盾且复杂,好像“活着”对他人而言轻而易举的小事,在他敏感细小的神经上成了一件要花费很大很大力气的事。正是这种敏感的性格,使他充分感受他人,感受社会,却完全丧失自己,最终只能选择死亡。

  可是读这样卑怯的书,我居然心里得到了安慰。我想,原来遭受心灵困苦的`人不止我一人。但我又有一种恐惧,那种内心世界被剖析的恐惧。叶藏问:难道相信别人也有罪吗?难道纯真无暇的信任是罪恶之源吗?在良子被人玷污后,叶藏心中的痛苦愈加深重,认为自己是“罪恶的集合体”,“不该再奢望骑着自行车去欣赏绿叶掩映的瀑布了”,活着,似乎成了叶藏的罪恶之源。二次大战后,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些极为善良的人,担负着人类的罪行,他们善良,甚至善良近于怯懦。

  太宰治先生在这个“怪人”和“这个神一般的好孩子”中重现了自己生的困惑与爱的无能。或许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的格调,认为它只是矫情的呻吟病语,不知所云。更有人认为这本书充满了负能量与压抑。我想,太宰治先生落笔时绝不是想让读者感同身受他的悲哀,而是想告诉我们:“不要这样。”不要悲哀,要活下去。叶藏说“一切都会过去”。想要在人的世界里好好地活下去,那种不能实现的焦虑和那种认认真真活下去的渴望,才是他的本质。

  坂口安吾在《致郁》里说:“活着,是最重要的事,可偏偏这简单的话,又最难理解。其实也不是懂与不懂的问题,生或死,是没有说得清楚的。况且,选择死亡的话,只需要从人间消失,其他什么也不用,多么简单,可试着生存,试着去解决问题,就要一直战斗下去,无论何时,都可以选择死亡,所以不要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还是不要做了。” 坂口安吾说得太平淡,太容易,他没有抵达怯懦者的深度。我想到的是“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他说,其实人存在的过程就是一个死的过程,人只要还未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叶藏丧失了自我。丢弃了做人的资格,在“向死”的过程中选择了提前亡故。虽然我在《人间失格》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还未及叶藏的悲哀,我只是带着他认认真真活着的渴望,向死而生。

  读完第一遍,接着又读了第二遍,心里仍然有着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混合着一种灵魂被透析、被表达的共鸣,以及意识到这种共鸣的羞耻与无力。有人问我,这本书好不好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对我来说,这绝不是一本好看或不好看的书。

  看到书评中有人写道:“在那些立于洪荒之上,观百川灌河的人的眼里,每一条小溪流的喧闹是不是显得愚蠢而又徒劳;那些敏感聪明、善于体察人心的人,是不是习惯演戏时,感受着悲哀与自怜。”我想,这种悲凉与自怜正映在人间的每一个叶藏的影子上。

  我的苍白的语言无法表达我心中的波涛,但我永远难以忘怀怯懦者的深度,以及从深渊里散发的冷静的气息。在每一个孤独彷徨的日子里,我将带着太宰治先生的慰藉,向死而生。

《人间失格》读后感3

  你是否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你的态度,而忽略了内心最纯粹的快乐。放下坚定的脚步被困在孤独的牢笼之中,心中也曾有过困惑和无能的彷徨。

  在读完《人间失格》的最后一页,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书中出现的一次次场景都历历在目,这种感受足以给人带来绝对的震撼。

  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家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这种压抑的气氛导致他在童年里充满了恐惧。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小叶藏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也许是因为天生的性格阴郁,以及少与人接触,让他从此画地为牢永远停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极度的善恶是非从此为自己戴了枷锁。当他看到世间与他所想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正常的。他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挣扎而痛苦。颇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可这只不过是他自以为的。

  在短短八十多页的内容中,看到了主人公怀着一种对人的不解和恐惧生活着。他觉得人与人的内心有一种不可越过的隔阂,在别人劝他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觉得拒绝就会在别人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中剜开一道不可愈合的伤口。实际上他渴望和别人交流,渴望坦诚、平等、没有阶级和人性中最美的寄托。但是人间不只是美好偶尔也会存在苦楚,正因为有片刻的苦楚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添加色彩。

  可曾想我也有过那样一段艰难的时光。但是我选择的是拥抱阳光。现在看来,年少时多一些坎坷和碰撞,未必是坏事。若不残酷,哪得顿悟。若是像叶藏一样不断地伪装和逞强,终有一天会不堪负累。我十分理解主人公但我却不能同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叶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个小圈子里,他的所有痛苦挣扎都是真实的,痛彻的。可是,外人终究是外人,永远没有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情感。

  我很遗憾,叶藏没有和这个世界和解。最后倾尽所有。他在做出了那么多努力之后发现,还是无法做一个正常人,他的灵魂依然无法得到救赎。更可悲的是,这些并非是别人的过错,而是他自己。是他的灵魂出了问题,难以修补。这无疑是最绝望的事情。就好像一个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忽然残缺的身体,难以挽回的那种悲恸。他再也没有勇气,也找不到办法去融入人间了。

  愿所有迷茫的人,坚定的做自己,都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解。快乐的生活。悲伤和苦楚只是暂时的,迎接我们的更多的是美好,当我们累了、困了、厌倦了请不要放弃你所面对的生活,因为我们还有朋友和亲人值得我们守护,那里才是我们温馨的港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间失格》读后感4

  我们吃饭。我们睡觉。我们欢笑后哭泣再破涕。我们交谈。我们拥抱彼此。我们互相倾诉爱慕发泄憎恶。我们心无旁骛地向着理想奋斗。我们轻而易举地沉溺于诱惑之中。我们中有好人,有坏人,也有不坏不好的人。我们降生于世,然后踏踏实实地奔赴死亡。我们就这样称自己为人类。

  然而这世上是有无法如此理所当然地活着的灵魂的。

  我们把文学当作消遣。我们说哲学是吃饱了没事的人才搞的。我们把思考叫做故作深沉,把痛苦叫做无病呻吟。我们说有那时间看闲书,还不如多多工作赚钱养家。

  或者,我们喜欢文学,因为那使我们谈吐优雅气质宜人。我们热爱哲学,因为我们乐于显得高深莫测。我们勤于思考,觉得这样可以洞察真相。我们享受痛苦,因为那使我们与众不同。我们乐于花时间在自己独特的爱好上,因为我们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厉害的、独一无二的人类。

  然而这世上是有彷徨至死的灵魂的。

  随便套用个句式,当我们抱怨生活艰辛的时候,当我们想要活出所谓风采的时候,他们仅仅想要明白为何而活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

  不敢说自己知道这道题的答案,可出自对太宰的爱,虽然不一定能有什么价值,还是情不自禁地想写点东西。思绪混乱见解肤浅文笔拙劣还望见谅。

  太宰是一个让我觉得十分悲哀的人。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认真地看完人间失格后,少有地兴起了了解一下作者的愿望。

  搜索一番之后我就用有点惊奇的口气向旁边的某君感慨:“太宰治居然自杀过五次诶。”

  某君说:“我觉得这种人就是想要哗众取宠而已。”

  他皱着眉头,一脸义正辞严疾恶如仇的样子。

  那感觉真真如同被泼了一身冷水。

  他没有看过太宰的任何一部作品,除了他是个有名的作家之外对他的人生一无所知,而他就断言他不过是在哗众取宠。

  最重要的是世界上还有多少某君这样的人。

  太宰,那是怎样一种孤独。

  -

  不过当然,那位某人君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感受力(暂且这么形容吧)的人,我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是不会轻易下如此判断的。

  但是不加以指责并不就是理解。欣赏也并不就是理解。甚至觉得就是理解了也并不一定真的'理解。

  人类虽然各有特点,在很多本质上还是相同的。集体无意识什么的阿赖耶识什么的似乎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我不是这个专业也不太懂。

  稍微想一想合适的例子……也或许不太合适:

  就像是说,虽然大多数人都喜欢波霸,但喜欢平胸并不会就让我产生什么对自己的怀疑。因为毕竟我们都喜欢胸部,再说还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喜欢贫乳(应该吧?)。

  如果情况糟糕一点,我是个gay,那么我可能会开始惊慌了。因为我所受的教育是异性相吸,目之所及尽是男女成对,我就是“异类”。不过感谢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虽然缓慢,但人们渐渐还是接受了同性恋的存在。哪怕在生活中会受到一些议论,我也能轻易以各种途径找到同样是gay的人以获得认同感鼓励。同性恋会给我带来些困扰,但已经不会产生自我怀疑了。

  那么再极端一点,恋童癖、恋物癖之类的呢?

  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它们是不是病症,而是假如我是,我会看到怎样的世界。无论在他人眼中是多么难以理解,可能被大部分人认为恶心并罪恶,对我而言,那是既成事实,或许一生都要与之抗争。我惊恐着,怀疑着,痛恨着自己,不敢也不能对任何人说。一旦被人发现在世人眼中我就是“异类”,而在我自己心里我一直都是。

  我们安宁的根源来自于与人类整体达成的一致。无法一致的部分,我们就会怀疑自己。

  仅在爱与性上,个人就会因“不同”而遭受种种痛苦,而大庭叶藏(太宰治)可是连“人不吃饭就会死”这样根本的事情都无法达成一致。

  那是怎样一种孤独。

  -

  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太宰总不会是唯一一个无法与人类达成一致的人。可悲之处在于,他们这种异类是无法彼此认同的。

  有些异类最根本的扭曲之处就不同。

  有些异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些异类对自己的异常之处是如此恐惧,单是看到那样不留情面的描写就会憎恨他。

  有些异类即便被深深击中也无法坦率直言,只能若无其事嘻嘻哈哈故作调侃。

  他们站在茫茫人海中,彼此相望却孑然一身。

  孤独。

  -

  还有我一直想知道是不是自己多虑了的事情。

  《奔跑吧美乐斯》《御伽草子》都是轻松的故事。

  《美男子与香烟》之类的有颇具喜感地调侃自己。

  《道化之华》已经用了大庭叶藏这个名字,可字里行间的作者第一人称也似乎就是来故意逗人笑的。

  《斜阳》虽然也是自传类作品,也是余味不太好的悲剧,可少女第一人称叙述并不会让人觉得特别压抑。

  最后他写了人间失格。《人间失格》。

  这是精分了吗?

  大庭叶藏努力通过搞笑来接近人类。大庭叶藏也想要好好生活。大厅叶藏觉得自己似乎克服了对人类的恐惧。

  我在想,太宰是不是也像叶藏一样,一样三番两次地想要接近人类,一样终其一生祈祷着自己能与人类成为同类,最后一样认识到缘于自身的毫无希望而死去。

  是不是这样?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像我这样的异类,根本没有资格被称为人类。”

  最后一次,他说“不要绝望,在此告辞”。

  不要绝望。

  那一刻他仍然觉得,世界是好的,是自己错了。

  -

  而重点在于,无论我们觉得“人类”是多么平淡、安宁、和谐、水到渠成、无可置疑,这世上是有无法如此理所当然地活着的灵魂的。

《人间失格》读后感5

  我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的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

  ——《人间失格》

  大概是时代潮流所趋。时隔一年,我重新拿起这本《人间失格》。虽说温故而知新,但读完感受却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对如今网络社会现状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厌恶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太宰治。在写完这本书后,他对生活丧失了希望,或是抑郁到了极点,便于1948年投水自杀。

  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说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因此,《人间失格》算是太宰治半自传性作品。

  这是一本优秀的小说,也是太宰治的创作巅峰。他永远不会想到,自己的心血和情感在几十年后成为了人们在网络上博取他人同情的消费品。

  一个音乐平台“网易云音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便开始在歌曲的下方写一些伤心语句和悲惨经历,立马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同情和关爱。这初衷固然是好的,然而渐渐的,这种丧文化播及了整个音乐平台,人们开始说自己患有抑郁症,事实却是无病呻吟——这种就是“网抑云”现象。

  譬如“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经典丧句,被强行出自《人间失格》,于是一些反“网抑云”的人便谩骂这本书,侮辱这本书的作者。他们自以为是“正道的光”,殊不知自己在无形中不仅伤害了真正患有抑郁症的人的心灵,还助长了网抑云现象的气焰。

  网络社会原有的优秀在腐化,自豪变成了傲慢,包容变成了偏见,这是青年的悲哀。创造“网抑云”的人本没有错,而盲从是当代青年要治的病,这病不只B站,微博、抖音、快手、网易云——这是当代青年的通病,是网络发展的弊病。

《人间失格》读后感6

  《人间失格》中篇小说,不长,陆陆续续地看了一段时间才读完,没有特别急迫地去读,因为不像侦破或推理小说,情节并不是那么吸引人,有些文字还需要慢慢地咀嚼消化。作者将自己内心“撕开”,其直白真实的描述方式还是很特别的。有些章回仍忍不住回看N遍。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人们常说,如果饭盒里剩下三粒饭,一千万人一天都剩三粒,那就等于白白浪费了好几袋大米;还有如果一千万人一天都节约一张擤鼻涕纸,就会汇聚成多么大的一池纸浆啊。这种“科学的统计”曾经使我多么胆战心惊啊。每当我吃剩一粒米饭时,或是擤一次鼻涕,我就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堆积如山的大米和纸浆。这种错觉死死地攫住我,使我黯然神伤,仿佛自己正犯下重大的罪孽一样。但这恰恰是“科学的谎言”、“统计的谎言”、“数学的谎言”。在黑灯瞎火的厕所粒,人们踩虚脚掉进粪坑里的事,会在多少次中出现一次呢?还有,乘客不小心跌进车站出入口与月台边缘缝隙中的事,又是会在多少人中有一个人发生呢?统计这种可能性是愚蠢可笑的,与此相同,三粒米饭也是不可能被汇集一处的。即使作为乘法除法的应用题,这也是过于原始而低能的题目。尽管它的确有可能发生,但真正在厕所的茅坑上踩虚了脚而受伤的事例却从没有听说过。不过,这样一种假设却被作为“科学的事实”灌输进我的大脑。直到昨天我还完全把它作为现实来接受并担惊受怕。我觉得自己是那么天真可爱,忍不住想笑。我开始一点一点地了解“世间”的实体了。”

  当我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我的内心一震,“假如每人浪费一粒饭,那么……”这是也是我曾经说过的话,而今在作者的笔下呈现,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感慨于如此的巧合及作者深刻的剖析。

  每个人都是无法重来的一生,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虽然每个人的境遇和选择不同,但至今我仍无法理解书中作者“荒诞”的生活,为什么生活如此的颓废,郁闷,短短的人生有着如此复杂、紊乱的感情生活,正当壮年却“满身疲惫”,垂垂老矣;以至让自己感觉“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但作为作家的太宰治是成功的,他的文字,他的作品记录了他的人生和他的内心,说出了很多读者想说却不敢说,不好说的话。他的作品让我们以另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让我们反思生活,反思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珍惜现在的生活。

  阅读不同的书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种不同的人生,看到了不同人的内心世界。喜欢阅读,因为书籍丰富了我两点一线,单纯的生活及精神世界。

《人间失格》读后感7

  这不是那种可以一气呵成看完的流量小说,这是需要细细品的那种书,要周围安静,月色如水。

  很好玩的一本书,大多书里都是女人出示色相,这里偏偏男人出示色相,有点镜花缘的味道,却又不尽相同。食色性也的世界里,在写者笔下,都是假来假去的一时相互利用,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上。虽然笔下冷酷,现实也正是如此。只是,写者对男人偏爱,粉饰得太好,对女人不但少几分笔墨,还会刻意让其格外“生动”,似乎不如此不尽意,倒也的确有奇特的味道和效果。其中一篇,似乎终于让女人美了起来,却又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也许写者眼中,女人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垃圾场,可能是写者的理想吧,或者如柏杨所说,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难。

  原以为是应该抱着严肃认真地面孔去面对字码的',读书的过程中却是其乐无穷。因此,不得不感叹写者的精神之高,如此丑陋的世间,能写出漫画的效果,如此的少。

  叶藏的搞笑,也许就是写者对自己的无奈,自己笑对生活做不到,不如看他人欢笑。很有趣的人,一边流泪,一边笑,也许是笑着走的。

  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书,很棒!

  《人间失格》读后感《人间失格》和《自深深处》一样,讲述了本身内心扭曲的艺术家在他人引导下走向毁灭的故事。不同之处在于,《人间失格》的主人公也就是太宰治本人,并不是始终对世界充满恐惧的,而是一度在无限信赖他的妻子身上看到了希望,这为更大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信任破碎后是彻底的堕落与绝望,“无限的信任是罪恶的根源。”

  分析这样悲剧的根源,一方面是他本人的过度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面前的荒诞不经所产生的人世是完全虚假的错判,以及在此基础上从小积累养成的伪装,这样的伪装不仅加剧了被戳破的恐惧,也让自己置入不真实的绝望的境地;另一方面,也有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没有人情味的家庭环境让他遇到疑惑得不到解答,直面丑恶最终加深自己内心的黑暗。而与《局外人》一样,不能理解或者说对社会虚假的一面充满批判的人,最终只会受到社会的遗弃。

《人间失格》读后感8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太宰治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小说与1948年在杂志《展望》上作为全三回的连载小说发表,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令人生厌、如此难看、猴子的笑脸、极其怪异、死相、令人毛骨悚然的脸,小说开篇便用这些词描述了三个男人的照片,也就是主人翁叶藏在不同年龄段的缩影。序章便奠定了全书压抑扭曲的基调。

  叶藏,是个胆小鬼。他害怕的东西太多了,让他悲伤的事物也太多了。快到二十岁时,才突然明白,床单、被套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必要的实用品,于是,不禁为人类的俭朴而悲从中来。他对人类极度恐惧,他怯懦地顺从、讨好每一个人,父亲、亲人、同学、女人甚至家丁。他用搞笑来掩饰自己的恐惧,却陷入越是搞笑、越是恐惧的恶性循环,渐渐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搞笑的怪胎。一步一步地,用他自己的话说,丧失了为人的资格。

  在我看来,叶藏实际上拿着令人非常羡慕的剧本。他出生在富贵家庭,衣食无忧;他头脑聪明,不用太努力学习也能拿到高分;他容貌俊俏,轻易就可以获得不少女人的青睐;他会“搞笑”,在许多地方都有很高的人气;他对待事物有独到的见解,有绘画才能,等等。但他却说:“那些说我幸福的人远比我快乐”。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特别是有关“搞笑”和“怪异的笑容”的描写。看看现实社会,世人都在用某些东西来掩饰自己,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那些痛苦的人,幸福的人彼此欺骗,又神奇般的毫发无伤,还是一样在夜晚睡去,又在清晨醒来。

  这两个故事都太压抑了,看完后感觉心脏哪块儿卡了块石头,也没法伸手去取。人生是一场必输的赌博,每个人都会死去,我从没有因为某个人的'死亡而伤心过,但却常常因为他人认真生活的模样而感动不已。

  我不喜欢这个故事,尤其是在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

  但并不否认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或许在哪个孤独的夜晚,就会对书中那些句子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尽管过往的人生中,我曾无数次希望有人能杀了我,但我从为想过要杀人。因为面对可怕的对手,我反而只想着要如何让对方幸福。

  我并不怕死,但若是受伤流血,变成残废,我可不要。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

  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

  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一旦别人问起自己想要什么,那一刹那反倒什么都不想要了。

  对同类的恐惧,反而更加期盼能够亲眼见识令人可畏的妖怪,越是神经质、越是胆怯的人,越是期盼着强狂暴风的到来。

  我急切的盼望着可以经历一场放纵的快乐,纵使巨大的悲哀将接踵而至,我也在所不惜。

  而那些相互欺瞒却又过着单纯生活的人,亦或是相互欺瞒却又胸有成竹面对生活的人,着实令人费解。人类终究未能让我明白其中真谛。若我能明了,或许就不必如此的畏惧人类,也不必竭力讨好众人,更不至于与人类的生活对立,夜夜遭受地狱般的苦难。

《人间失格》读后感9

  文章讲的是主人公叶藏的故事。曾经,他是一个自闭的孩子,总是喜欢迎合别人,通过搞笑的方式让身周围的人欢乐,在读了中学后,父亲把他接到东京去读高中,在高中认识了绝木,一个跟他性格很像的混混,在绝木身上,他学会了吃喝嫖赌,后来还因为殉情与父亲决裂,殉情后父亲不再给叶藏寄钱,失去经济支柱的叶藏,深刻的`体会到了钱断情亦断的人间冷暖,并由此沉沦。

  读完这篇小说,我第一的感受是:其中的主人公看似一个三观不正的混混,实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从他小时候说起,他活着就是为了别人,他极尽一切的搞怪,仅仅是为了博身边人一笑,但从他的行为中,我看出了他的恐惧,那种时刻得不到认可的恐惧,就如同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一样认为周围的人,是吃人的野蛮人;不过细细品味,我倒觉得,主人公是一个追求“真”的人,追求一种狭隘的“真”,他认为周围人做的一切都是虚假,你对他们真,他们对你反而有很大的看法,甚至排挤你,而如果你对他们假,他们反倒会哈哈大笑,无比快乐。他定义的“人”终究是要成为人们满意的“人”如若不然他们便会视你为垃圾,使你受尽折磨,而他正因如此便失去了自我。不过他忽略了一点,就是人性的善和美,亲人对他的爱都是纯粹的亲情,但在他的眼里,却成了虚伪的。所以当父亲问,他要什么礼物的时候,他并不想满足父亲这种虚伪的满足,于是就拒绝了父亲对他的好意,其实父亲那并非是为了寻求虚伪的满足感,那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美好和温暖的亲情。

  叶藏还是个懦夫,他不敢接受现实,只会通过嗜酒抽烟和使用药物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当他因殉情自杀父亲不再跟他汇钱后,他开始一蹶不振,过起了无业游民的堕落生活,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他。

  人世间本来充满了美好的东西,但他却不曾拥抱它,而是去以狭隘的眼光去判断它,曲解他,那只是会让你沉沦。

《人间失格》读后感10

  《人间失格》真的是一本很奇妙的书,人人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于这本书而言,我认为它只有两个方面积极和消极,它是一本能让你自我审视的书,从主人公的身上,你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可以发现自己身边人的影子,这些影子在我看来,都是缺点。

  主人公叶藏就像是集世间所有不幸于一身的人,爹不疼娘不爱,家庭富裕可人情冷漠,在叶藏的身上我看不到一点正常的人的样子,他隐藏了关于自己的一切,情绪、想法,甚至是欲望,从他出生开始,他就已经是一个伟大的表演者,那是他与生俱来的能力,靠着这项能力,他好像活的游刃有余。

  我认为叶藏最大的不幸在于压抑自己的内心去讨好别人,这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是完全不同的,松子的讨好是发自内心的,无比的炙热真诚,而叶藏的内心战栗不已,脸上却强颜欢笑,这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失调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叶藏的精力,使得他心力交瘁,并且悲观的认为人们对他的有好全部建立在自己的搞笑上,他曾经说过“搞笑是他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所以一方面他极力的压抑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又为这种欺骗的行为感到不耻。

  叶藏的结局是悲惨的,尽管经历了消极,颓废,吸烟,酗酒,多次自杀,吸毒,他的人生依旧没有迎来光明。在他吸毒欠下巨款,又患上肺病后,他写了封信给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然而他等来的,只是一座精神病院,在那里,他结束了一生。文学史库里,很少有一个人像叶藏一样,一生尽是黑暗,光亮全无。

  合上书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没办法理解太宰治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绝望亦或是救赎,都没有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叶藏似乎在多次自杀中寻找着救赎,又好像在救赎中渐渐走向绝望,这种复杂的情感,我是没办法理解的。就我自己来说,这本书树立了一个反向的“榜样”,太宰治似乎在告诉我们,你看,我都替你们写尽了苦痛挣扎,你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追求所热爱的事情了。

  即使这样,仍有不解。叶藏的性格无疑是造成他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可这种性格又是如何养成的呢?按理来说,叶藏出身于富贵人家,他不应该形成这种讨好型人格。翻阅资料,我似乎找到了原因。叶藏所处的年代正值战后日本的道德体系崩溃,诸多政治党派群魔乱舞,悲观厌世,失去信心的情绪成为时代的普遍心理特征时期,而叶藏,正是这一时期的牺牲品,无论是从他的行为还是他的心理上,都体现着这一特征。由此看来,叶藏也是一个被时代戕害的年轻人。

  很多人对《人间失格》有着很大的成见,认为它的思想内容不健康,精神内核不积极,但从这两点去判断它是不是好书,实在是有失偏颇。共性是普遍的,叶藏可以存在于过去的.日本,也就可以存在于今天的中国,尤其是经历了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大幅提高,给了当代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压力,他们估计自己也没想到,经历了教育的毒打之后,社会的洗礼竟这样惨烈。于是,当代的年轻人开始了自己的“内卷”。

  所谓“内卷”,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无数饥饿的人去争夺一块小蛋糕,如果你想活下去,就必须比别人跑的更快,更稳。听起来像不像一种被动的鼓励机制,用丰厚的奖励吸引无数的人为之拼命,随之而来的,就有无数的人为之牺牲。

  有多少人在日复一日的努力而又看不到希望的生活中意志消糜?有多少人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消耗热爱?又有多少人在独居的房间里崩溃大哭?这样的事情还少吗?不少了,每当我看见类似的社会新闻报道出来,我都在想,我们明明生活在一个称心如意的时代,为什么诸如此类的事屡登热搜?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社会和人心。

  社会大环境下的“内卷”无可避免,将来这个漩涡会波及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态势下,我们能做的,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热爱,奔赴山海。我想太宰治想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

  还有两天就开学了,开学就进入高考倒计时了。我曾对高三有过无数的幻想,想着我怎么努力把分数提上去,想着我是不是可以复制一下“科比的洛杉矶”,想着被咖啡堆砌起来的日子……我始终明白我不是一个意志力坚定的人,面对诱惑,我不会立刻说“不”,面对迷茫,我不会立马脱离,而叶藏,就像是一颗燃烧的火球,跟在我的身后,我意识到,无论如何,我一定要继续奔跑,被灼烧片刻也没关系,成功的背后本就伤痕无数。

  我想这是我能读到的最大的积极意义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11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这是我对于这本日本文学大师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人间失格》中印象最深的句子。

  我终于还是鼓起勇气提笔写下这篇文字,为什么会用“鼓起勇气”这样令人怪异的词?原因是太宰治先生在书中描绘的文字中的“丧”已经侵蚀了我,这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像毒在血液中迅速流淌,慢慢深入骨髓……

  在一位挚友的推荐下我初次接触了太宰治先生的书籍《人间失格》,我怀着淡然的心态开始读这本书,却以意犹未尽结尾。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带着魔力和侵蚀力,一点点打动我。

  查阅了关于太宰治先生的资料,才知道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豪门,一生立志文学,师从金伏鳟二等小说名家;大学时代曾积极投身于左翼运动,却中途逃脱;生活放荡不羁,却热衷于阅读《圣经》;五度自杀,四度殉情未遂,三十九岁时与最后一位情人投水自尽。若是发生在当下的话怕是媒体们大肆炒作的素材了吧?《人间失格》是他的遗作,也是最被人知晓的作品。

  回到书中的内容,作者以自传的形式诉说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真实而又深刻。小说主人公叶藏酗酒,放逐自我,用药物麻痹自我,自杀,辗转于多个女人之间,药物和酒精侵蚀了他的身体和灵魂,他痛苦不堪,却又无法挣脱。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只是叙述自己的一生吗?不是,是一种发自灵魂的的拷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虚度光阴吗?当然不是,但是这世上有很多人都在这么做,活着的每一天仿佛机械般行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生没有活出该有的色彩,枯燥无味。等到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刻,回味起自己的人生,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那些人是谁?可能是你身边的人,也有可能是你自己。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直面的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普遍课题,描写了社会中概率越来越高的自闭者、叛逆者、边缘者的悲剧。作品主人公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叶藏若是处于当下,一旦试图叛逆、忠实于自我地生活,那么社会会越来越容不下他,他就会被异化成“人间失格者”。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会受世人称赞,原因大概是悲哀的人都有叶藏的影子吧。他不断引起人们的'共鸣,残酷地给予世人痛击,甚至成为了不少人的精神导师。

  “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他从挂着失真的笑讨好所有人的童年,到挣扎于金钱与爱日渐倦怠而绝望的青年,叶藏于安乐时创作绝望之诗,于不如意时写出生之喜悦,这样的反差令人感到他的直率和悲哀。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所有人内心的无意识深处都存在着一个“永远的少年”。他不会老去,永远不会长大成人,他是永远的英雄,永远的青春。他不会定型成某一特定角色,不被世俗束缚,会一直乐此不彼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但却没有实现梦想的能力。这不是一种病态,它代表着所有人心中永不可及的“理想”。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把太宰治先生的文学称为永恒的“青春文学”。我们在他作品的主人公中发现了这一点,一个纯真的“永远的少年”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无可避免。他与这世界的人性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开了窥视人性的窗户,从中看见自己的不足,他人的弊端,呼唤起心中一直藏起的胆战和寒栗。

  开头的语句的确是我感触最深刻的,我想作者能写下如此笃定的肺腑之语必定是经历了社会的险恶,人性的冷漠以及自我的摒弃吧。一个仅三十几岁的人能看透这一切,用尽一生才学写下不朽佳作,必定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学,这是太宰治先生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惊喜。

  “人间失格”中的“格”一词我将之理解为对待人生的态度,谁没有过痛苦和折磨?人间失格者不论何时都会存在,只是存在皆有意义,不论何种际遇都必有其须经历的因缘。与其凝望着深渊,不如怀抱温柔,明媚地活着。这是最基本的积极处世之道。

  生而为人,实则我幸

《人间失格》读后感12

  在我读的有限的中外文学作品中,仍觉得读外国文学,其文字表述及意境上,总觉得不够清透、流畅。像是隔了层什么,也许有翻译的缘故,更多的应是文化差异,不易共鸣吧。

  读太宰治的这本《人间失格》,这种写法和我之前读过的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很相似,内容也大体也相近。小说是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写下自己人生经历的心理、思想、感受。整书读到后半部分,要比前面部分感觉清透顺畅些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私藏的内心世界,并每个人也都要面对外部的世界。有人想敞开内心,把自己的软弱、卑微、猥琐、消沉、堕落,暴露出来。总会有同类人产生共鸣。

  太宰治用序言,讲述自己对见过三张照片的印象,引出那男人---叶藏。然后是叶藏的三篇手记,以叶藏叙述了自己的幼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的人生状态。作者以后记的方式做了结尾。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人间失格的人,其短暂的人生。

  先不论这本书,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的观点是明确的,即像叶藏这样的人生,懦弱、堕落、嗜酒、沉沦于女人、做低级卑微绘画工作、嗜毒成瘾。这样的人是不配称其为人的,属于人间失格。这部小说也算是太宰治的半自传体,是其对自己人生的自我忏悔和救赎吧。

  对于读过这本书的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我却想探究,有这样人生的人,其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叶藏出生在旧社会的日本。地主家庭,家族富足,在当地显赫。但其家族财富的来源并不见得光明正大,带有阶级压榨,因此就显得猥琐了。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叶藏的童年是充满阴暗和压抑的。虽然他没有感受过饥饿和劳作的痛苦,但他并不快乐。从他所描述,他讨厌父亲的刻板,家族沉闷而形式化的就餐,以及佣人们对他父亲的趋炎附势,卑微猥琐。可以得出,从小他的童心受到压抑,并未感受过疾苦与挫败,虽自幼就伴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但缺失童真。他所见到的是违背人心的不真实。在他的心里没有驻足过善良和同情。因此其内心注定潜藏着厌恶、软弱、摇摆、不坚强。而他又并非是一个愚钝的人。他有思想,又敏感,也有才华,很想融入到外部的世界里,但对他来说却很艰难。于是内心挣扎、摇摆、苦恼、困惑、飘忽不定。当他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时,就显得愚笨,不知道如何与外界打交道,于是采取自嘲的方式,搞笑去迎合别人。迷茫的跟从着崛木这样的“朋友”鬼混。

  叶藏自幼家庭的成长环境,是缺失父母的正面教育的。在文章的结尾:“都是他父亲不好”,也印证了这一点,并且叶藏在外漂泊游荡混乱的生活中,他苦恼的根源也是来自其父亲。被父亲赶出家门,断绝关系,在他的内心种下深深的伤痛,一个无爱,无助,又软弱的人,必定导致了他悲哀的人生。他从小并没有在父母的正确教导下树立笃定的人生观。他试图从基督耶稣那里找到寄托,而最终也正是受宗教的'影响,以多次自杀死亡的方式证明或解脱自己。日本的文化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中国古老的文明几千年,人们受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人在找不到自己内心的归宿而迷失时,是需要不断的修炼自己,以克制、隐忍、容纳、宽恕。因此,在中国会出现,隐居深山,归于佛门,等方式超脱世俗或修炼自己的人。而并不像小日本国的日本人,选择嗜酒、滥情、沉沦、放荡、自杀的方式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小日本民族表现出的是一种病态的人生。

  读了此书,给予我们有很多的启示:人总是要面对外部的世界的,认识世界,成长自己,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当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要勇于面对,敢于挑战,不断的修炼,提升自己,战胜自己。不要像叶藏那样,懦诺、软弱、沉沦、嗜酒、放荡、自杀,成为了一个人间失格的人。

  从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及影响是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同时人在社会成长环境中,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也很重要。当一个人在消沉迷茫时,如果遇到良师益友,能帮助自己走出迷茫,会变得更好。如果遇到像叶藏遇到崛木那样的朋友,也便随之被带入沉沦与消极。

  但无论,最根源的,人还是要靠自己,剖析自己的内心,去战胜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融入、去享受这个外面的世界,那多好。

《人间失格》读后感13

  把每个明天当做世界末日,从现在起迈出第一步——题记。

  初次听闻这本书,是在与朋友的一次闲聊之中,随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边去书店买来了这本书,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细细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单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为搞笑;

  也行因为怕父亲扫兴而在半夜潜入客厅在父亲的本子上写上‘狮子’二字,只为不让父亲因自己而扫兴……”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他对这个世界太过畏惧,认为世人比狮子、鳄鱼甚至恐龙都要可怕。他曾说过“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到发抖”他太过敏感,太过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面对世人,他总是怕到发抖,而面对这个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太宰治不过是因五次自杀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认为他的作品中传递的是使人愈来愈消极的负能量,可当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时,才会发觉他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他的一生,一个使自己绝望的人生。当自己读过他的`三五本书后才发现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恶”“罚”为主题创作,反而是以“爱”与“善”为主题创作。他写每本书的目的都不是为让读者致郁自杀,而是使读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赎,不落到与自己相同的下场。

  “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地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得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地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在我眼中,《人间失格》或许就是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

  当世人知道书中的叶藏被送入疯人院时,书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杀,我想这或许便是最精彩的悲剧。

《人间失格》读后感14

  曾经下载过这部电影,但是没怎么仔细看。现在看到原著,觉得写的真是好。形式上类似于《狂人日记》,但是这部小说是自传色彩的,和太宰治的经历密不可分,札记就像真的作者写照。

  不太懂得是主人公抛弃了社会,还是社会抛弃了主人公。他从小对社会、对人们感到害怕,彻底的逃离是不可能的,所以耍宝以掩饰自己,以免让人们发现这个异类。他的早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不乏有些真知灼见。早熟的人与世界格格不入,他发现了人们之间的欺骗,而且越是欺骗的好越是被人称为完美的人。对于年少的人来说,这大概是个可怕的发现,因为知道了如果自己不能行使欺骗,那么就有可能在人们之间呆不下去。当然,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太宰治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些,而是他长大后明了这些,再把这种看法注入到年幼的主人公心中去,为他今后的'行为奠定基础。

  人们称太宰治的文学为“无赖派”文学,如果只是就“无赖”的中文字面意思来理解,我觉得对于太宰治是不确的。我倒是觉得小说的人物有些存在主义文学主人公的意味。都明白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之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大概也是消极的抵抗的,不反抗也是抵抗,要被社会抛弃,排除出人的行列。序言里说到的三张照片,可以看到全没有人间的气息,脱离人间,脱离社会。或许看起来他是懦弱的,靠女人扶持,没什么出息。可是他年轻时画画,画自己是梵高式的“魔鬼”,而且以此自得,后来却没再画类似的画。这未尝不能说是他对自己的认识,最根底的是一个恶魔。但是一直没有爆发,虽然一直“祸害”着人间。他的一直酗酒,以及后来的药瘾,是对社会的逃离,还是对自己本性的压抑?

  说起女人,完全可以看做是太宰治本身的翻版,他本人是帅的,电影里的主人公也是帅的,这一点对于女人的魅力是不能忽视的。另一点就是那种颓废的忧伤的气质,也对于女人们有吸引力,觉得有些神秘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颓废忧伤完全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表面化的,而是骨子里的,是从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而来的。他完全有机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社会上的普通人,但是如果是那样,就不会有多么吸引女人了。

  有意思的是,札记的最后提到了他的父亲,觉得这一生好像是与父亲拔河一样。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一切都是父亲造成的。但是父亲也有很重的影响。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对于子女的不真正了解,都是塑造他的性格的原因。(男孩仇恨父亲:三岛《午后曳航》里小孩子的筹谋,父亲是敌人,是英雄的敌人。)但我不认为这就是一出性格悲剧,不能简单地划分。他看起来是被社会抛弃了,但是方方面面还是在社会中,即使成为一个“废人”。他思考到,“所谓的世人,也就是一个人”。单数复数的指称已经不足以概括这其中的关窍了。面对一个人的嘲笑和指责,与面对全部人们的嘲笑和指责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人们有这样的本事,“在互相欺瞒的情况下,居然双方都没有收到任何伤害,甚至几乎没有受骗的感觉”。大概所有的人早已融为一体了,只有主人公不是,所以他感到很“抱歉”。

《人间失格》读后感15

  如果说有哪一部书可以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如同被鬼压身一样,喊也喊不出来,动也动不了的恐惧,《人间失格》绝对可以排进前三。人间失格的色调是暗淡无光的,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以至于竟然不能一口气读完,我必须要歇一歇,缓一缓,带给自己的冲击实在太大。读书最怕的是和作者产生共鸣,因为那样你一下子就陷进去了,无法自拔!

  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如此压抑的气氛导致他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小叶藏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也许是因为生来就体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阴郁,以及少与人接触,让他只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人之初,性本善,他从书本中学到的绝对的善恶是非中为自己戴了枷锁。当他看到世间与他所想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正常的。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众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视人间,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间。他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挣扎而痛苦。颇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可这只不过是他自以为的。

  他缺少人类跟动物共有的最根本的执念、对于生存的欲望。在他父亲问他想要什么时,他无法回答、只是黯然的想:“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快乐”。世俗的、对于“物”的欲望,他完全欠缺。的确,他曾沉迷酒色,和睦的人类社会只能建立在互相欺骗上。之中能开朗的活下去的人,不是笨到什么也察觉不到,就是聪明到学会了麻痹自己。叶藏卡在两者之间。他聪明得恰到坏处——看了清一切,却无法麻痹自己。也许酒色的温柔,正是一种良药吧。

  直到他遇见好子,他似乎又有了一种安慰与平静,死寂之前的平静。在好子被侵犯之前,叶藏把自己的`痛苦归于他不能相信、依赖人类的这个个人缺陷。这个信念同时也成了他对于世间、对于人类最后的希望——不是人类无可救药,错都在不正常的自己——他一直是这么想而活下来的。当信赖天才好子的信赖被玷污时,他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粉碎。世界上已是一片没有指标的荒野。“难道信赖也是一种罪过吗?”之后,叶藏终于步向完全的毁灭。他没有反抗,所以被关进了在精神病院里、变成了疯子。“不抵抗也是一种罪过吗?”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这是叶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选择。与他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每一个关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着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选择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间失格,读过便相当于一次心灵的洗礼,洗礼过后,依然要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并告诫自己,要好好的活……

【《人间失格》读后感】相关文章:

阅读《人间失格》心得04-14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02-12

《人间失格》心得体会01-30

人间失格读后感03-29

《人间失格》读后感03-09

《人间失格》读书心得09-28

读人间失格有感01-13

人间失格读书心得05-22

读《人间失格》有感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