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艺术通史》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艺术通史》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艺术通史》的读后感1
20世纪来临,西方艺术进入一个实验时代,意图突破之前已有的艺术形式的界限。
立体派与抽象派艺术的追求既非壮士亦非再现,而是探寻观看世界的新方式。
科技不断进步,电影、汽车、电灯和飞机的出现也使得艺术发生了变化,未来派便是一例。
先锋艺术家纷纷发表宣言,鼓吹和推动形形色色的艺术运动。这些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战”中还偶然产生连当政者庇护豢养的“战争艺术家”,这就像是古老的艺术赞助人或保护人制度的复活。
战后,一种文化危机感到处蔓延,但后果却是多样的。有些艺术家努力寻找新的艺术准则或者回归古典主义,有的也完全颠覆经典,崇尚非理性并打破禁忌。
个人风格和各种相互抵触的流派蜂拥而起,欧洲的独裁主义也风起云涌。
纳粹和法西斯都彻底摒弃没落的'资产阶级艺术,极力推崇一种英雄主义的艺术再现形式,以歌颂其独裁政权。
这一切乱象造就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现代主义莫名地变成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象征,“二战”之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成为美国抽象派艺术家的一个赞助来源。
美国经济的强大必然导致其艺术的兴盛:美国成为艺术生产中心,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之都。
《艺术通史》的读后感2
艺术的分门类的变革和发展并非孤立,其微观特质中反映着宏观的规律,并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总体艺术现象的一部分。
是否有可能为中华艺术写一部具有内在整体性的真正意义上的通史,而非诸多历史现象与事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堆积,成为争论的焦点。
《中华艺术通史》还原艺术史生态性的.历史关联图景,却没有因为追求整体图景而使具体的事象描述混沌交织、眉目不清。
时尚文化广为流行的表象之下,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不为时尚所动的厚重、稳固、纯正、常态的文化层。
百多位学者将他们学术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献给了《通史》,两名学者在编纂过程中积劳早逝。
《中华艺术通史》将不同时代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论述与时代思潮和文化整体发展联系起来,这是过去各专门艺术门类史著述中所缺失的。
《艺术通史》的读后感3
这是一本艺术类的目录型书籍。
几乎可以说是把全世界所有的艺术时期,艺术作品,还有各个门派的艺术作品都一一列出了。让你的大脑有一条很清晰的时间脉络图。但是,如果您对某个时期的作品很感兴趣,还要通过其它书籍查阅。本书展开的内容不是很多。阅读此书感觉就像读了1000本书的目录一样的感觉。
不过,它是本不错的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买的。这是我见过时间轴最清晰的一本艺术史类型的图书。值得收藏和阅读。
印刷也不错。
另外要说的一点就是,有关一些工作美术史的章节,有一些文物是我从来都没有在中国美术史类书籍中见到过的,有的来自大英博物馆,有的来自美国。估计都是被掳走的.文物。见到“他们”。也算是看到一些没有见过的中国的文物吧。
这本书对于要考艺术类研究生的读者也许是本不错的书,对于很多主义啊,派别也好,是一本可以“扫盲”的书籍。虽然都不细致,但是包罗万象。
特别要说的是,它的第六部分是1946年至今的作品和门派,在本书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
【《艺术通史》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界通史读后感11-17
全球通史读后感05-03
《全球通史》读后感10-19
《全球通史》读后感(精华)11-07
《中国通史》读后感02-23
(推荐)《全球通史》读后感02-18
中国通史读后感04-29
中国通史读后感05-18
《中国通史》读后感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