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桃花扇》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扇》读后感1
初次接触《桃花扇》,看的并非原著,而是欧阳予倩先生的戏剧版本。所以看之前,早已在心底作了建设,因为戏剧和原著毕竟会有差别。不过,所幸还好,两者在内容上除了结局有很大的改变,其他倒是没有什么。
看戏剧版的《桃花扇》,起初我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来看的。早在高中时期就听说过《桃花扇》了,只因种种事情以及个人惰性一直没有碰过,所以总是有种好奇心性的。虽然对于自己第一次接触此书看的竟然是戏剧有些不满,可看到内容后就不那么认为了。曾经我看过老舍先生的《茶馆》,这是一本话剧,我不知道戏剧和话剧究竟有什么差别,可是共性我是看在眼里的。
戏剧本《桃花扇》在前面内容与孔尚任先生的原著基本一致,只是语言更质朴些,神态动作更细致些,结局大相径庭了些。原著的《桃花扇》结尾是侯朝宗与李香君双宿双栖、子孙美满,而戏剧版则改成了朝宗在新朝再求功名,香君羞愤而死。不得不说两者各有千秋。孔先生的男女主人公志行高洁,从一而终。侯朝宗虽有一时昏聩,但被香君点醒,随后一直坚守本心,忠贞为国,改朝换代后,无心功名利禄。而香君更是一柔情烈女,誓不向恶势力屈服。两人最终在战争结束后,团圆,可谓是合情合理。而欧阳先生的戏剧便不同了,他让侯朝宗心性并不那么坚定不移,虽然对于香君“磐石无转移”,可是最终为了自己的生活求了那虚浮功名。而香君更是刚性裂心,弃扇,血溅当场。这样一改,显然更加戏剧化了些,不过,正因为如此,才让其更有吸引力,毕竟戏剧究竟是戏剧,有起伏才有精彩。自然的,这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对于两种艺术,其实我都很喜欢。
《桃花扇》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因为乱世,所以里面免不了有一些丑恶嘴脸。在乱世中苟且偷生、攀附权贵、藏污纳垢、诬陷忠良、只图享乐、视他人性命如草芥的阮大铖和马士英,丧尽天良,做尽了坏事。将李香君逼的无路可走,将侯朝宗逼的有家不能回、四处奔波。凡此种种,都叫世人所不齿。不过,里面有一个人我倒是很感兴趣,就是杨文骢。这个人在交往上有点本事,用我们现代的环境,就是黑白通吃。不论是侯朝宗一派还是阮大铖一派,他都能混的如鱼得水。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处事圆滑吧。比起阮大铖、马士英乃至侯朝宗、李香君,我觉得这才是个厉害人物,懂得抚弄人心。说他墙头草随风倒,可是他并不偏向于哪一方,他并不针对香君他们,之所以听从权贵的,也是为势力所迫。然而,究竟他还是有谄媚的嫌疑,可是他还是能够得到香君他们的尊敬,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好像哪一方都不会特意针对他,他就是一个中间人,却是两头都讨好。说不上喜欢这样的'人,可是仍旧佩服这个人的社交手段。当然了,说到榜样,大家都会说像李香君这样的人,当是为人的典范,我也是赞同的。做人就该有一个原则,并不能随意改变自己,要坚守本心。
读《桃花扇》,一方面我感受到的是书中塑造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乱世人心的感慨;另一方面,我体会到的则是艺术的魅力。孔先生塑造人物相当成功,个个形象鲜明,具有特色,于写作方面我收获良多。
好书自有其千金的价值,学不到什么,只能是自己太不用心。我该庆幸我还能看到些价值。
《桃花扇》读后感2
《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桃花扇》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活法读后感06-07
读后感 将心比心读后感06-07
读后感面人的读后感06-07
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06-07
读后感集结号 读后感06-07
读后感触摸春天 读后感06-07
童年读后感600字读后感06-07
900字读后感言:家的读后感06-07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读后感06-07
《简爱》读后感_《简爱》读后感范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