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寒夜》有感

时间:2024-04-19 16:48:23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寒夜》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寒夜》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寒夜》有感1

  汪文宣是个孝子,他孝顺到可以委屈自己来成全母亲的意愿。在第六回他下班回家,心情很不好,没有胃口吃饭,但还是一口一口地咽着饭,一筷子一筷子地夹着红烧肉。他在母亲面前永远是个温顺的孩子。这样好的人,偏偏上天又捉弄他,她的妻子,严格来说只是他的姘头,树生非常不受他母亲的欢迎。

  但是一家人的开销,几乎都是树生赚来的'。所以汪文宣夹在里面很难做人。他既没有能力解决她们的矛盾,也没有勇气在她们之间选择一个。

读《寒夜》有感2

  一年前,“非典”的时候我拿了好多书放在床头准备看。结果一直都没有看,那些书被我找了一个纸箱子放起来了。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郭敬明的书,这两天很想看小说。本想好好地构思一下我写的那个故事,可它已经向悲剧发展了,我写不下去了!

  打开箱子,全是纯文学的书,我还算是最喜欢看巴金的小说,箱子里有一本巴金的《寒夜》。《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于是拿出《寒夜》来看,二百来页。中午值班是看了一百来页,晚上下班后倒头变睡着了,8点多醒来继续看,快十点时就看完了。

  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和鼻涕已经一起流了下来……

  虽然穿着露胳膊露腿的单薄裙子,但身体上却不曾感觉到夜晚的冷,可心里却似乎已悲凉得不知怎么形容!

  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写小公务员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亲和妻子的吵架,最后这个可怜、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的小公务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

  这一切虽然是发生在八年抗战时期的事,可我看着他却如此真切,仿佛是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只是我们现在再也不会有人隐患肺病、霍乱、痨病而死去了,现在社会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了。可仍然会有一些人因贫穷,因善良,因无能而向汪文轩一样,妻离子散,最终走向毁灭。

  至少,我就觉得我和汪文宣一样!一样的彷徨、一样的无助、一样的懦弱、一样的会忍耐……

  心,真得很冷,很冷!想想我才21岁呀,我却感到了如同汪文宣的那种无奈和无助,甚至是认命!他的明天是死亡,而我的`明天肯定不会是死亡,那会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不知道啊!我是如此的茫然……

  记得四年前,我才17岁,大专刚毕业。在交大幼儿园实习时,我是那么的出色,至今仍对指导老师的话记忆犹新。她劝我改行,利用假期重新学个什么东西,只是千万、千万不要到幼儿园工作。她们都说如果我不听劝告,以后会后悔的!我很喜欢小孩子,所以我当时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幼儿园工作。那时的我,感觉前途是一片光明!可上班后,我便再也不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前途?我再也没有接触过光明了!现在的我,更是不知道光明是什么?

  记得刚刚工作时,我便慢慢地绽放出了自己的光芒,可能是那光芒太刺眼了吧,但我自己却没有察觉到。所以,我便遭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排挤,那更是一种刺骨的寒冷啊!我向指导老师求助时,她告诉我:“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现在,的确是变好了,我对工作本身丧失了热情!但是由于我是发自内心的、一如既往地喜欢小孩子,所以我现在还在幼儿园工作。我总觉得,我会很快离开这里,在我失去所有热情和激情的那一天!

  曾有很多次,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未来时,徘徊着,徘徊着。上班后整整一年的时候,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就决定日后考公务员。听说考公务员必须有计算机2级证和英语4级证,于是,开始为计算机2级证奋战,可考试时间却和单位最忙的时间冲突了。我只好放弃了考试,结果到现在也没有拿到这两个证。

  紧接着,便是妈妈让我考本科,选来选去,觉得还是自考可以学到一点点东西。而且自考的文凭会有二十多个国外的大学承认,便想早一点考完自考,然后出国继续深造。可每年单位最忙、事最多的时间便是4月和10月,很多活动同时展开;而我的自考时间正好是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三个周末。于是,又常常为工作让步,以致于出国一事连想也不敢想了。

  终于在今年4月初受到老猫哥哥的影响,决定考完本科后考研。可本科对我而言,其实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呢!我的思想已乱了,不知道一天想什么,我知道这是与学习很远、很远的。正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初三时的政治老师,如今他已退休。他告诉我,工作一定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但是应把自己的学习深造放在首位,单位的那些奖项拿得再多也不如在社会上获一纸小奖!他的话更加坚定了我日后考研的决心,可现在呢?我却仍然不知所措……

  我深深地清楚,如果我再这样消沉下去的话,我便会和汪文宣一样,走向死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可他也比我幸运。他至少还有过一个深深爱着的人,他们曾经还有过追求,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他们曾经还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与勇气!而我呢,我还不曾留下一点时间给过爱情!

  此刻,我只想到一个词,那便是:despair(绝望)!也许,真的有一天,我会疯掉!我的心会冷到冻结起来……。

读《寒夜》有感3

  抗战的坏消息不断传来,树生的公司要转到兰州去,他的经理陈奉光爱慕树生,为她买了去兰州的飞机票。此时,树生面对爱情以及事业的选择。她的事业并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用她的话来说是为了整个家庭。真的`这么伟大吗?其实她早已经向汪文宣表白过心声:

  她不愿意在34岁的年龄就一直活在这间昏暗不见天日的屋子里;她不愿意每天看着母亲的臭脸;她更不愿意看见丈夫汪文宣懦弱、只会哭鼻子的样子。我可以否定她的想法吗?可我也是一个女性。

读《寒夜》有感4

  带着满心的愤怒和悲哀读完了整本书。

  可能中文系真的会把女人变的更加感性,更加民主。树生对文宣是有爱的,她爱的深沉,她可以不要名分地和他生活在一起十多年,她可以为他生育后代,她甚至可以为了他忍受汪母的恶语相向。在去兰州之前,树生是有过犹豫的,她说过只要文宣可以挽留她,她就会留下,可是文宣并没有这么做,她一次次的让步给自己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很多人说树生是个自私的人,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抛弃孩子,诚然,她是个不称职的母亲,或许以前我也会有和大多数人同样的看法,但是现在我觉得能够理解她,我不是一个母亲,我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但是现在一个女性的角度,我真的理解她在压抑了很久时候的释放,那种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努力时的不顾一切和洒脱。你不该一味妥协和压抑地活,女人的时间太短了……

  对于文宣,我是抱有同情式的厌恶,可以说厌恶远大于同情。作为一个男人一味的“忍让”,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在乞讨爱,一旦别人离开了自己就感觉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这种表现在我看来无非就是懦弱的表现。他只看到了树生离开后他自己的悲痛,却不曾看到过树生在时他给树生带来的悲痛。他总觉得自己为了这段感情付出了太多,隐忍了太多,但是恰恰是这种隐忍才最伤人。总给自己贴什么善良和孝顺或者老好人的标签,殊不知以爱之名去伤害别人才最让人恶心。你的境遇是时代的悲剧,但是活在这个时代里的'不止你一个人,生活很苦,不只有你一个人壮烈!

  汪文宣和曾树生式的爱情悲剧是他们双方和汪母共同造成的,也是万恶的旧社会的产物。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自由而不能,渴望幸福而不得,人们有的是满心的压抑,每一天都是压抑的。

  巴金说他要让蒋介石看到在他的统治下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安排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死去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举国狂欢然而抗战胜利并不能解救他们,“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才疏学浅,不想过多提升主旨,这本书是真正的寒夜,刺骨的寒冷,读完以后压抑,压抑,还是压抑……

读《寒夜》有感5

  农历二月二十八是村里的集会,从这天起会在村里庙台旁起一台戏,一直唱到三月初二。后者是我们村全村动员的日子,是个盛大的宗教庆典,俗称打醮,历史成因不明。当天会有很多象征性的和表演性的活动,请神、送神、巡游、迎神、抬花轿、武术表演、唱小戏、打扇鼓和秧歌等。其中,秧歌和打扇鼓的说唱与跳舞相结合的形式,最招人眼馋。上岁数的男人女人,一身艳亮的装束,一脸桃红柳绿的年轻扮相,加上有点荤腥的言情挑逗,表演者和观看者的脸和心都热热的痒痒的。喜气洋洋的氛围极其热烈。而往日不多照面的远亲近友,也会在这时一而再地热络寒暄。

  言归正传,迟子建老师根植于市井阡陌的写作,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如在旁侧,亲近的爱与恨是那么的分明与强烈。在《秧歌》中,各种写作手法的天然游刃,在丰富人物形象的同时,令我感觉到其中影影绰绰的经典印象。如《红楼梦》中流动视角对一个人物的塑造数见不鲜,在《秧》一文中集中体现在众人对于小梳妆的烘托。再如《雷雨》中作为人格化的环境——风雨雷闪,在《秧》中为雪、灯、戒指等。还有不可靠的叙述视角运用等。

  名声在外却迟迟不肯登场的小梳妆,在众人的口耳声行之中——特别是女萝她爹,遗愿中念念不忘小梳妆,死时头指南天阁——有了神秘的先声夺人的气势。这种手法,与《红》中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物行为之间浅显的相互影射与照应,是靠读者的推理来完成的,一来节约文笔行文流畅自然,二来激发读者的探知欲增强参与感。如女萝在给爹煎药时把臭虫放进去道明了她爹的病,而她爹的死则照应了女萝煎药的行为。这里还有一些薄雾笼月的神秘可以推敲,女萝爹是病重而死?还是女萝在煎药时放的臭虫之类导致的慢性中毒?又如银戒指事件,是龚友顺是偷而藏匿于羊肚之中呐?还是捡拾之后藏匿?无论做何种推断,人性的阴暗自不必说。

  在女萝家药店的椅子上出现的宝石戒指是付子玉与小梳妆情人关系的间接证据。而车夫李师傅的`遭遇则是间接的人证。

  非常规的叙述视角通常有疯子、老人和儿童,《秧》中的会会,被作者赋予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情节上他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比如人物的历史,借由他从墓碑上拓下来的名字由其母亲女萝讲述。还有对于真相的揭露,比如会会好奇于小梳妆的长相而挖掘其坟墓,与成人的悬殊认知制造语言裂缝,产生轰动效应。

  《秧》是关于几个女人的有些悲惨的故事。作者没有给予她们悲悯的人文关怀,而是对她们的遭遇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小梳妆追求从一而终的感情,没有嫁做付子玉的四姨太孤独终老一鸩香陨。与小梳妆相伴而生的猫的结局跟她是同构的。女萝娘粳米丧夫后转嫁刘八仙,过着忍气吞声夫唱妇随的日子。利欲熏心人格沦丧的羊肉面馆老板龚友顺,其媳妇不堪他的龌龊行为悬梁自尽。付子玉的三个姨太太,对于付子玉的沾花惹草也只有听之任之。洗衣婆对老伴李老头光头的无心嘲笑,间接地断送了老伴的性命,最后老无所依,寄居在义子王二刀的檐下。臭臭娘在丧偶后带着两个孩子,被公公嫌弃是吃闲饭的,她明里暗里与王二刀胡混。臭臭祖母是个卖菜婆,任劳任怨,只有在吃饭时臭臭祖父才去替换。女萝在被父母冷落之下失去两根脚趾,继之对父母心灰意冷,在自我幽闭的意识中再遭王二刀的强暴与戏耍。而让人惊诧的是,她在悲愤之后选择了自责与顺遂,只为有个丈夫、孩子与一个完整的家庭。

  《秧》中的女性委顺于男性,她们对生活的安之若素等同于接受束缚所带来的苦难。迟子建对于苦难的书写不仅仅局限在认同,更是对女性摆脱束缚、寻找出路超越苦难的一种探索

读《寒夜》有感6

  《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来,小宣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暂且不说,其余的三个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个最亲最爱的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偏偏要相互伤得很痛很痛,难道说爱真的要与痛永远相伴吗?

  巴金写《寒夜》显然是在控诉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是为生活在水生火热战争年代,穷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泪流满面,我倒不是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时代已经让人很无奈了,为什么一家人还要无休止地争争吵吵?当时社会大家庭已经让人不得安宁,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处,齐心协力去面对一切呢?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怜他们,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

  旧社会、旧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难过,叫苦喊冤少不了争吵。今天衣食无忧难道每家的日子就过得快乐幸福吗?离婚率越来越高,婆媳关系还是一对矛盾。来自外来压力,外界因素的烦恼或许少不了,我们也或许管不别人、更管不了社会,为什么一家人还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认、相互尊重?是呀,一个人想得开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开,一个人明白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为好。

读《寒夜》有感7

  如今已是二月初,深圳的天气总是与凛冽的寒风擦肩而过。独自凭窗阅读,轻掩书卷,喟然长叹。阖上双眼,眼前闪过的却是一幕幕《寒夜》中的情节,以及那体弱多病的汪文宣,装束入时的树生,老妈子一般的汪老太太……

  无须写出轰轰烈烈的生活,不必描绘凄凄惨惨的境况,只用轻描淡写就显示出抗战时期的艰辛。无须豪门富翁的奢侈生活,不必穷苦百姓的惨淡境况,只要描写一个经济相对稳定的中等家庭就可以记叙中国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这也许只是巴金先生才有的能耐,难怪《寒夜》是巴老最满意的作品……

  汪文宣与其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中国封建社会中,媳妇必须遵从三从四德。汪家恰好处在旧新社会相交的民国时代,汪老太太作为缠过脚的旧社会媳妇,而曾树生则是近乎新社会的媳妇。汪老太太脑中充斥着旧社会的规条,所以对于曾树生追求自由的行为非常厌恶。而曾树生,这个试图让自己过上一些应得的好日子的女人,的确找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却在归“家”之时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比自由更珍贵的很多东西——丈夫汪文宣病逝,汪老太太和儿子小宣不知去踪。而小说的最后却是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那个烽火连三月的`时代,烽火连天,饿俘遍野,的确需要久违的温暖。而她寻求到温暖,却要重新找回温暖。这,是对矛盾人生的一种哂笑,还是对中解放的一种讽刺?

  汪文宣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巴老赋予他的却是懦弱和体弱多病。对于抗战胜利的遥远,以及肺病的折磨,汪文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抗战胜利再给家人过好的生活。但,他意想不到的却是,当别人在庆祝抗战胜利时他却因肺病折磨而英年早逝。更意想不到的应是,抗战胜利之后的生活与之前丝毫未变。生命到达尽头,梦也支离破碎。巴老笔下平淡的生活却使人心中荡起一阵阵的涟漪。最难忘记的应是汪文宣病逝前不能说出话来的情节,但仔细一想,即使汪文宣能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那个时代也不允许。普通的一个情节却震撼人心,让人心酸。

  思绪飞扬,阅读时的感受已不在,惟在脑海中拾起那点点滴滴……

读《寒夜》有感8

  作者:秦言。巴金先生转型之后的作品,没有了“爱情”、“激流”的呼喊,通篇的破碎、痛、苦难。

  汪先生是整个的破碎,破碎的爱情、家庭、身体、工作,观摩妻子和母亲的争吵,读者都是深深的无力,何况夹在中间的汪先生。

  母亲和妻子的不和,间接导致了汪文宣的死,但究其深层还是其本身的软弱性,通篇的汪先生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一句硬话,他一直在退让忍耐。在选择上汪先生和妻子形成对比,一个是完全为他人活,一个是衡量之后的个人本位。

  如何担当人性的最大可能,首先是一定程度的自由,曾树生选择自由,选择离开,她身上是女性知识分子在特殊背景下依旧残存的'浪漫与个性。而汪文宣则是完全的压抑,如果在工作上的忍耐是一个中年男人面对养家糊口的不得不,那么在家庭中的屈就又该怎么解释?母亲的形象,令人想到曹七巧,但他并非不爱儿子,他完全被封建观念束缚。面对儿媳的狠戾,完全像是早年丧夫压抑下的变态人格。

  母亲的强势,妻子的不满,工作的压榨,一直强撑的汪先生终于支撑不住,他的思想和身体一起破碎。

读《寒夜》有感9

  虽然汪文宣处处显得懦弱,但是树生很理解他。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成的.。如果他活在国泰民安的社会里,大可以施展拳脚,毕竟他是大学毕业的,对办教育怀有满腔热情。现实很残酷,出于种种压力,两人的爱情最终破灭。

  关于破灭的原因很多,各有各的说法,在这里仅谈谈个人看法。

读《寒夜》有感10

  又在手机上看完了一部小说,感觉开始喜欢拿着手机看小说了。这样确实挺方便的,随时可以看。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读《寒夜》有感11

  作者简介: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两人也曾经有过教育救国的理想,但现实往往总是相反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逃难到了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做着枯燥单一的校对工作,曾树生是一家商业银行的行员。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两人中间受气,而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生活拮据。战局愈发严重,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陈主任逃离到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到了老家昆明,在两个月后的一个夜晚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发现已人非物是,悲痛不已。

  在我看来小说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悲惨的人物形象,虽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懦弱,但在家庭中是一个孝顺母亲、深爱妻子的形象,一直深陷在婆媳矛盾的`漩涡之中。在工作上为了几个钱做着单调无趣的事情,受到老板的严苛对待与剥削。“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专挑苦命人”,生活中也是一个苦命的人,疾病缠身口吐血痰。最终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正在庆祝胜利的鞭炮声中离去。

  “家,我有的是一个怎样的家啊!”这句话给我感悟很深刻,表面上看只是汪文宣在反思他的家为什么会这样发出的感叹,从更深处反应出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境况和动荡之下人们的悲惨生活,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在这个新时代,希望我们不会像被社会压制的汪文宣一样唯唯诺诺,不为家庭琐事而烦恼,能够意气风发的做自己。

读《寒夜》有感12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寒夜》一书很值得一读,我个人觉得此书有几条线索,主要是通过讲述了汪文宣一家四口人的故事,来反映抗战时代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在抗战时代,小知识分子纵有满腔热血,怀有教育的大志,也会因时代而使心中的美好理想变得一文不值,成为一大笑话。《寒夜》中的主人公汪文宣就是一位小知识分子,与老婆曾树生在青年时代有教书育人的大志,但是在抗战的年代,他凭着自己微小的力量根本无法去实现自己的鸿鹄大志,他在一家图书文具公司做一些文字功夫,看校样,做翻译,赚点小钱还不够养家糊口。文宣为人老实,可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要做为妻子与母亲日常吵架的"调和剂",事实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老婆曾树生在银行上班,赚的钱比他多,而且还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小宣在贵族学校读书,每个星期偶尔回来一下。而汪文宣的妈妈以前也读过书,是文化人,无法像一些老妈子一样干粗活,就在家里做家务,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我们看来,原本这样的家庭应该会比较美满,每个人的日子容易过。可是汪文宣的妈妈算是很不懂理的人,树生和文宣都有小孩,还要那么憎恶她。文宣母亲虽很爱他,但是却不爱自己的儿媳妇,总是时不时地辱骂树生,说她并非文宣明媒正娶,只是文宣的"姘头",说树生并非老实女人,在外面有男人。文宣的母亲可以不顾及媳妇的感受,恨不得媳妇离开儿子,但她是否想过自己的儿子,媳妇是自己儿子的心灵慰藉。()文宣的`母亲爱文宣与小宣,为什么就不能爱树生一点点?她也是导致树生离开文宣的一个主要原因。曾树生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很爱文宣,即使在外面她能够拥有好的生活,即使战火快到他们家乡,她可以与爱慕她的上司离开,但她还是会想到文宣,文宣生病,她会很细心地照顾他。她也是个会忍受的女人,面对婆婆对她的恶语相向,她有时也会选择忍受,不计较。可她在做母亲方面却没有尽到职责,小宣与她不是很亲密,但她却没有尝试去改变,虽说能给小宣好的教育,但是小宣得到的母爱却太少了,以致小宣催生式的成长,十多岁就变得老成,孤言寡语。

  小说的高潮是汪文宣的肺病病情越来越重,可他仍坚持去上班,直到后来他好友钟老去世,自己卧床不起才没去上班。这时树生也跟着她的上司去了兰州,时不时会写信回来。但"走在这条阴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时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光会被寒风吹灭,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最后的结局是树生离开文宣,文宣痛苦不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那天飞向了美好宁静的天堂。而文宣的母亲与小宣离开了家乡,没给回来找他们的树生留下半点音讯。

  寒夜真的太冷,在这个时代的人无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什么,更何况知识分子,他们也无法靠自己绵薄之力去实现什么,反而因时代,自己渐渐走向了悲惨。

读《寒夜》有感13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思想主题上和“激流三部曲”相比显得更加的深沉,反映的生活视角更加的深入,他所描绘的不再是大家庭里轰轰烈烈的的重大变故,而集中的反映了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

  男主人公汪文宣在小说里从头到尾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吴科长可恨,却不能反抗。他看见妻子和陌生男子在一起,心里虽疑惑,但他却没有勇气去询问妻子。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是社会的黑暗,权力者和资本家们对普通大众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迫,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亲不能调和的矛盾以及无止尽的争吵所带给他的痛苦。在公司里他要遭受周主任和吴科长的白眼与压迫,遭受同事的嘲笑与冷落。在家里他要尽力调和妻子与母亲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变成不可调的时候,她的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奈,他感受到他只能在妻子和母亲之间选择一个,但这两个女人都是她这一生之中最爱的人,他无法抉择,内心更加的自责,在重重的压力下他最终患上肺病,当妻子选择去兰州离他而去时,他更加没有了活下的勇气,他认为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宣判了死刑,最终他在抗战胜利的那个夜晚悲惨的死去。社会的压迫和家庭的压力使他患病,社会的不平等是宣判他死亡的根本原因,他不仅有才,也有抱负,其实他的理想很简单只是想与妻子合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连这一点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在压迫下他变成了一个忍耐者,在精神上也出现了病态,甚至连他主任随意的一个咳嗽,他都以为这是不怀好意的,而充满着恐惧。他用责备,委屈自己来换取妻子和母亲的同情与安慰。正是他的软弱可欺,成为了上司和同事欺负他冷落他的根源,他在工作上和家庭上都软弱到了极点,但在小说中从树生的信中可以了解到汪文宣原来不是这样怯弱的人,在结婚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文宣的.性格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宣是生不逢时,他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的压迫,而不自觉变成的可怜的“弱者”。

  但文宣对母亲与妻子的爱是伟大的,我被这爱深深的感动着。他为了给妻子买蛋糕,他拖着病也要去上班赚钱,给她过生日。他对母亲的孝顺和遵从,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尊重的。但偏偏他最爱的两个人水火不容,在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母亲和妻子的水火不容实质是新思想与旧思想,新道德与旧道德的水火不容。树生爱美,爱打扮,这对一个女人而言她没有错,她追求自由与独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她也没有错。但文宣的母亲却一直用传统道德思想来要求树生,显然像树生这样的新女性,是不符合文宣母亲的思想价值观的,因此她在内心上认为树生抛头露面,伤风败俗,并从内心上讨厌树生。但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到树生从始至终都没有背叛过文宣,她和陈主任去兰州只是把他当做了一根救命稻草,如果她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可能文宣一家早就只能去要饭了,这并不夸张。文宣的同学柏青,一个文学硕士。最终不也沦为乞丐,最终被车子碾死,悲惨的死去吗?虽然文宣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但这是读书人在那个时代的悲惨宿命,文宣也不能够逃脱。因此树生的经济独立是之所以可以维持这个家不用讨饭的支柱点。但文宣的母亲依然不理解她,还误认为她傲慢和轻浮。但她们两个人的矛盾是新旧时代必然要经历恶阵痛,并没有谁对谁错,大家只是持着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罢了,我们从小说看到旧的思想和道德观是很难一下就被肃清恶,人们的封建思想也是很难再短时间改变的。

  树生是爱文宣才跟他结婚的,但这种爱到最后变成了同情,可能女人真的不会爱上一个她们认为懦弱和无经济能力的男人吧。或者说我们脱离物质去讲爱情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巴金《寒夜》让我感到深沉与刺骨,这种感觉久久回荡在我的心里,不能褪去。

读《寒夜》有感14

  一捧眼泪,有颜色的眼泪。

  汪文轩的眼泪是红色的,有爱,但一颗懦弱、善良、敏感的心,最终却成了浊世中一个不被人注意的伤心祭品。

  曾树生的眼泪是咖啡色的,有梦。母亲的眼泪是灰色的,有怨。婆媳俩有太多的冲突,也有太多的相同处:爱同一个男人,不甘平庸,有太强的自我意识,情感的篱笆设限太低,常常被烦闷的火烧坏。

  巴金的眼泪是白色。我想象他是在下雪的时候看着窗外无情无义的.雪花编织着有情有义的故事,雪花飘落,冻成冰,那是痛苦的形状。痛苦是透明的,如同作家的心。

读《寒夜》有感15

  巴金的小说电影在中国文坛、影坛都很有成就及影响力。我接触到巴金的作品就是通过看《家》这部电影了解的。黑白银幕非常适合表现那个时期的大家族的压抑黑暗,几个鲜活的女性都在家族的阴霾下萎靡消失,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真是一个旧社会啊!太压抑了!

  也许是作家的立意的缘故,那时的大家族想必不都是这样的,没有阳光。像鲁迅家的鼎盛时期,就很令人艳羡的。还有许多贵族之家都是很有氛围的成长起来的,受到的传统教育都是立身处世的经典指教。因此,可以想见,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主要的写作方向的。不能说巴金的文学就是为了革命而文学的,不是这样,每一个人对事态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也需要异样的见地。后来我又是先看了电影《寒夜》之后,才看的小说,我都同样被打动。被爱情、被凄苦、被短暂的片刻欢愉、被深藏在树生内心的爱怜、难以割舍的情所感动。贫贱夫妻是从浪漫中走来的,那些在校期间的热恋方式与当代人没有多大区别,同样是新潮的,为他们的爱而欢愉;结婚后,总要现实的生活,书生意气、叱咤方遒渐渐淡出,本份与循规蹈矩还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路,这也意味着男主人公生存能力的缺失,然而适合职场的树生,却能在近似交际场合的应酬中获得很大的青睐,身边不乏关注的目光,来自老板的亲切关怀。看到这里,我为男人的无奈感到悲凉,似乎女人的清丽气息即时能救助这个家,但也埋下了与迂腐之气暮气很重的家庭格格不入的距离感。这才是《寒夜》当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悲凉之感。这部书的压抑油然而生,读者在为之叹息中期待,在期待中还是悲叹。

  巴金写足了处在那个尴尬位置的中年人的凄凉,谁是让树生离家的人?婆婆?宣?树生自己?都可能。寒夜留下的思考很多。也因此打动了读过它的不同时代的人。总的来说,《寒夜》尽管凄凉还是一部令人心动的爱情小说,是混乱年代的人性牵挂,是人间永久常新的道不尽的情愫。这部小说无论在何种时代,就如同一缕阳光,他们的那点可怜的爱像是一盏暖灯,让读者为之叹息和同情,原来,我们的巴金先生在平静的外表下除了控诉大家族以外,还能通过普通的小家庭轶事写出这样撼人的作品,《寒夜》的成功足以比其他作品更能传世。

【读《寒夜》有感】相关文章:

初冬寒夜的经典美文06-16

读《窃读记》有感01-07

读《等》有感05-30

读《窃读记》有感【热】08-09

读《水》有感04-16

读《登山》有感04-23

读《射雕》有感04-24

读《童年》有感07-24

读《项链》有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