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观后感精品(3篇)
观看一部优秀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乐之城》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乐之城》观后感1
动人歌舞、真挚情感,导演信手拈来地控制着观众的嘴角与泪腺,让我们在幸福的微笑中猝不及防地落泪。正如影片预告片所说:“再也没有人这样拍电影了。”感谢达米安-沙泽勒,在这个年代还能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电影。
开场很华丽,一段长达5分钟的高速公路上进行的歌舞,一个长镜头就定下了全片的基调。绚丽的歌舞场面现代感十足,却又同时宣称本片是用"Cinemascope"——好莱坞黄金时代风靡一时的宽屏拍摄技术——拍成的,“复古”与“现代”的冲突贯穿全片。
随后,我们见到了两位主人公:做着明星梦、却在试镜中屡屡碰壁的米娅;帅气却老套死板、一心想着开音乐酒吧拯救奄奄一息的爵士乐的塞巴斯蒂安。两人相遇、相知并相恋。他们走遍阳光明媚的洛杉矶的每一个角落,在彼此的身上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朝着各自的梦想义无反顾地奔去。
《爱乐之城》的画面色彩有着50年代歌舞片的饱和度,运镜流畅而大胆,却保留着复古的转场方式以及棚拍感,这在男女主角在格里菲斯公园共舞的那场戏里表现最为突出:山下的夜景明明真实,却有着棚拍背景版似的勉为其难,一场显然是在模仿弗雷德-阿斯泰尔的舞蹈,暴露了沙泽勒的别有用心。好莱坞歌舞片黄金年代的生硬质感不断闪现,除了共舞段落的穿插,连米娅工作的咖啡馆也被安排在离摄影棚仅有10米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歌舞片常见的环境设置。她常常走过正在拍摄的剧组,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就如同置身于拍摄现场中。而爵士乐与摇摆乐肆无忌惮的登场,更把这种致敬表达得登峰造极。
这和《爆裂鼓手》如出一辙。
但这一次比《爆裂鼓手》更加残忍。
影片的最后几分钟,塞巴斯蒂安想象了一下两人重新来过的美好结局,此时此刻,所有那些曾经被我们嘲笑过的好莱坞套路,都变得令人心碎,因为就像瑞恩-高斯林在片中所唱的那样,这是“另一个我所不能实现的梦”。
但《爱乐之城》终究不是一部传统的好莱坞歌舞片。传统的歌舞片中,酣歌畅戏是为了将观众代入主人公们的美梦,而《爱乐之城》中的戏仿场景,只是主人公们自己的幻想。导演沙泽勒只想用歌舞割裂他们现实的人生——歌舞场景越是梦幻,我们就越发心疼音乐结束之后幻想的分崩离析。当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命中注定的分道扬镳来临之时,沙泽勒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来打碎自己一手创造的梦。《爱乐之城》是关于偏执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而这样的人通常都会走向两种结局,一是撞到南墙立即折返;二是撞破一面又一面的南墙。而等在最后的究竟是深渊还是辉煌,全凭个人天赋。
这是达米安-沙泽勒在《爆裂鼓手》中,就讲述过的主题。这位31岁的年轻人仅用三部长片就奠定了自己在好莱坞新一代创作者的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抛开鲜为人知的处女作《公园长凳上的盖伊和艾德琳》不提,沙泽勒在《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展现出的非凡控制力令人咋舌。无论是《爆裂鼓手》帕金森症却不失逻辑的超快剪辑,还是《爱乐之城》中返璞归真、行云流水的运动长镜头,他都手到擒来,如同一个在业界浸淫多年的`老手。
沙泽勒毫不掩饰对《瑟堡的雨伞》的喜爱,这部曾拿过金棕榈大奖的法国经典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歌舞片最好的浓缩。而在《爱乐之城》中,对那个时代的呼应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不仅仅有直白的海报张贴(《卡萨布兰卡》、《黑猫》),也有从形式到剧情上的完整致敬——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艺术影院看完《无因的反叛》之后,就驱车前往影片中著名的取景地格里菲斯天文台,并在那里上演了一出浪漫无比的星空舞蹈。
你很难找到一个词去形容《爱乐之城》,因为它太过于丰富。它关于爱情,也关乎理想;它讲述成功,又不避谈失败。它是艾玛-斯通的轻吟浅唱,是瑞恩-高斯林的钢琴恋曲,更是他们两人在格里菲斯公园浅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可以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也可以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它是对歌舞片黄金时代的完美致敬,更是电影的本真。
《爱乐之城》观后感2
其实我觉得《爱乐之城》要讲的还不止是对于电影的热爱,或用电影填补现实的缺憾。更多时候,电影用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要说的是电影(或艺术)对人深远的“影响”。在电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为对艺术的共同喜好相识相知,他们除了互相鼓励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对方的影响。
就像斯通本身并不热衷爵士乐,但高斯林却改变了她对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派对认识一些上流社会的导演或制作人,以实现自己的演员理想,但高斯林却让她去学习创作,而有趣的是,当斯通开始写自己的剧本时,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们(她们不免热衷于结实权贵)却统统离场不再出现,而斯通则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如若不是因为这样,她亦无法在最后那次面试中打动制作人(因为制作人说她需要的是演员的“创作”能力);同样,当高斯林为了生计跟随乐队长期巡演,差点放弃自己的理想时,只有斯通告诉他,那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她甚至为他设计他未来爵士酒吧的名字,让他免于噱头,回归音乐本身。
其实电影之中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细节:比如斯通最后走进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为她的老公听到了爵士乐而提议一起进去听听——她最后找的老公也是喜欢爵士乐的,谁能说这不是高斯林带给她的“影响”呢?再比如电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开场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于音乐,但电影中却安排她最终嫁给了一个黑人,这里面又是否有高斯林与爵士乐的“影响”?
而电影中真正点题的,其实是斯通在面试时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说了一个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个演员,对她“影响”甚巨,阿姨从小带她看老电影(包括《卡萨布兰卡》),培养她对于电影和表演的热爱,告诉她从事艺术虽然难免需要承受伤痛,却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斯通唱得动情,但歌词却显示了那份“影响”的深远,包括最后斯通自导自演舞台剧,背后的窗户外就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电影中虽没有展现舞台剧的细节,但却显露了斯通对“艺术”感知的那份初衷,是来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这份关于“影响”的主题,其实不但存在于这个爱情故事之中,也存在于本片的电影形式本身。导演在这部电影之中,刻意选择胶片,并用老旧的cinemascope变形宽银幕拍摄,致敬那些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电影。要知道,无论是胶片还是cinemascope,或是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片,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统统落幕,如同电影中那间放映《无因的反叛》的电影院一般,最终以结业收场。
这一切不正就像电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爱情故事一样吗?虽曾经美好最后却不无遗憾与伤感。可是,这些电影留给人的“影响”与“振荡”,却是隽永而深刻的。就像达米安·沙泽勒拍了这部风靡全球的电影,不就是告诉世人这些电影、音乐、艺术给予自己的养分吗?一个创作人用一部电影慨叹艺术对人的`影响,以此致敬影响过他的电影和音乐,抒发对电影对音乐的热爱,再借此影响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当我看到故事的最后,当斯通回头与高斯林对望时,虽然充满着感伤,但最后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份温暖、一份抚慰。因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谢、感恩——感谢我们曾经相爱,感谢我们的生命中有过彼此,感谢我们在逐梦之路上并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响,将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灭。
我很喜欢作词人黄霑填过的一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我想,世事变幻,电影不也是永恒的吗?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开之前说的:“我会永远爱你”,其实说的,不过就是“电影”吧。是的,就让他们在“电影”之中永远相爱吧,至死不渝,永不分开。就像我们知道,我们从今往后还会继续热爱电影一般。
笃定,确信,并一生一世地。
《爱乐之城》观后感3
我理解的是,那是导演故意的。你因为是你你才精彩,你因为做你你才精彩。因为她们的坚持最后都在那个行业有了一个创新的举措。女主的自我发挥舞台剧或者电影是一种,男主的爵士乐队俱乐部是一种。她们都因自己的热情,让不了解的人同样和他们自己一样爱上了她们所爱的东西,他们不仅是模仿者更是创造者和传播者,就像马云。
因为所爱的人,向命运和社会妥协,接受了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一份稳定的收入,做了别人的傀儡,做了自己不爱做的事,因此没了热情。当女主看到这一幕时,看到男主脸上的表情,听到他谭出的音乐,他明白他不在做自己了,不再和命运抗争了。曾经这个给他最强大的抗争支柱抽走了,所以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才有了出走,抽离、逃避。曾经她爱的人不见,她相信的那些信条在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上不见,她强大的挫败感,她坚持不下去了,她要逃避这些让她感觉不好的一切。因为交流,也让男主开始反思,在现场在拍照不断的叩问自己的内心,发现那个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爱我的人都是因为我是自己才爱我,只有这我也才是在热情和激情中。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一定没有回报。你不断的像世界发出信号,终有一天伯乐会收到。女主同样是在自我治愈,思考后的男主推动下,实现了再次尝试,这一次成功了。
两个相爱,彼此支柱彼此,彼此都希望对方成功,因为那不仅是你的梦的可能也是我的梦的可能。女主试镜成果后,一个是确定了可以勇往直前追寻的梦;一个是……或许可以的梦。但是两人实现梦想都需要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就不再一起。(这里没看懂,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的,或许是电影的手法)就我而言,结局其实不太重要,他或许是假的。这电影中间的冲突和内心的矛盾的真是才是最重要的。这让你明白什么品质才是最重要的`,大胆、勇敢、热情、激情、你所爱的、坚持,你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你不知道大海里突然飘来什么帆,又何惧呢,过好当下。我认为最好的爱就是,让彼此都做自己。你认为好的自己,你喜欢的自己。我理解的事,那是导演故意的。你因为是你你才精彩,你因为做你你才精彩。因为她们的坚持最后都在那个行业有了一个创新的举措。女主的自我发挥舞台剧或者电影是一种,男主的爵士乐队俱乐部是一种。她们都因自己的热情,让不了解的人同样和他们自己一样爱上了她们所爱的东西,他们不仅是模仿者更是创造者和传播者,就像马云。
因为所爱的人,向命运和社会妥协,接受了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一份稳定的收入,做了别人的傀儡,做了自己不爱做的事,因此没了热情。当女主看到这一幕时,看到男主脸上的表情,听到他谭出的音乐,他明白他不在做自己了,不再和命运抗争了。曾经这个给他最强大的抗争支柱抽走了,所以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才有了出走,抽离、逃避。曾经她爱的人不见,她相信的那些信条在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上不见,她强大的挫败感,她坚持不下去了,她要逃避这些让她感觉不好的一切。因为交流,也让男主开始反思,在现场在拍照不断的叩问自己的内心,发现那个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爱我的人都是因为我是自己才爱我,只有这我也才是在热情和激情中。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一定没有回报。你不断的像世界发出信号,终有一天伯乐会收到。女主同样是在自我治愈,思考后的男主推动下,实现了再次尝试,这一次成功了。
两个相爱,彼此支柱彼此,彼此都希望对方成功,因为那不仅是你的梦的可能也是我的梦的可能。女主试镜成果后,一个是确定了可以勇往直前追寻的梦;一个是……或许可以的梦。但是两人实现梦想都需要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就不再一起。(这里没看懂,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的,或许是电影的手法)就我而言,结局其实不太重要,他或许是假的。这电影中间的冲突和内心的矛盾的真是才是最重要的。这让你明白什么品质才是最重要的,大胆、勇敢、热情、激情、你所爱的、坚持,你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你不知道大海里突然飘来什么帆,又何惧呢,过好当下。我认为最好的爱就是,让彼此都做自己。你认为好的自己,你喜欢的自己。
【《爱乐之城》观后感】相关文章:
《爱乐之城》观后感03-10
爱乐之城观后感11-19
《爱乐之城》观后感11-07
爱乐之城观后感04-28
《爱乐之城》观后感11篇12-01
《爱乐之城》观后感 3篇12-03
《爱乐之城》观后感9篇12-04
《爱乐之城》观后感15篇02-25
《天空之城》观后感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