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01 08:38:2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荐】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从陈嘉庚的语言、行为中,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想法,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陈嘉庚的具体言行。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

  教学重点:

  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质疑

  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要办学、怎么办的?陈嘉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课件:

  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实业家。

  (1)读句子,画出重点词语。

  (2)根据重点词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是“爱国”?)

  三、深入学习,感悟人物内心

  1、默读课文,用笔划出陈嘉庚的语言、动作,把读的感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

  2、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对妻子说:“……。”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

  (1)对比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一起来看看陈嘉庚在南洋的.生活,出示资料。

  陈嘉庚能够把自己的血汗钱,拿来为家乡人民办学,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陈嘉庚在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时,他回到家中又会怎样对妻子说?

  4、填空:

  课件:

  陈嘉庚在海外拼命打工,是为了( )。

  四、深化体验,运用语言

  1、如果你是集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你会对陈嘉庚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又会说些什么?

  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语言。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学习写读后感。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陈嘉庚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实业家。今天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二、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

  1、理解字词

  华侨 重洋 诚信 积蓄 耽误 欺侮 简朴

  2、基础练习

  (1)形近字组词

  桥() 赚() 悔()

  骄() 谦() 诲()

  侨() 歉() 海()

  (2)总结规律

  三、指导写读后感

  1、你认为陈嘉庚是个怎样的人?概括的说说。

  2、文中陈嘉庚的哪些语言、行为最令你感动?小组交流。

  3、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4、试着动笔尝试写一篇读后感。

  5、全班交流评改。

  四、布置作业

  以读《陈嘉庚办学》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小学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回忆自己小时侯是否做过类似的事情。

  4.课文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二、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思想主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把课文翻到第186页,看图,说说这里两个小朋友都在干些什么?

  2.大家在午睡的时候有没有干过一些有趣的事情呢?把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二)学习课文:

  1.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两遍。

  2.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1.给课文标自然段。2.找出生字。3.画出自己不懂的句子。)

  3.学习生字。(1.带读生字。2.让学生组词。3.让学生自己动手写,看谁写得好,并给以鼓励。4.让学生说出记好字的'方法,并加以讨论)

  4.带着刚刚学习过的生字来理解课文。(默读课文,发现并积累词语:噘不省人事仿佛昏睡眯缝反抗奥妙罢了等)

  5.重点学习一二自然段。(范读1.让学生找出我和弟弟做游戏的句子。2.你能读好它吗?并加以指导)

  6.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朗读说说现在为什么作为妈妈的“我”不再去逼自己的孩子午睡了?)

  7.展开想象:说说将来的某一天我作为一位家长,我让孩子午睡,而他们却以假睡来蒙骗我,我该怎么做?为什么?

  8.开火车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三)复习:

  1.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仿写185面作者和弟弟一起游戏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将课文复述给家长听

小学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物性。

  3、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

  2、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螺的生活环境,田螺的外形,田螺活动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提取信息,看图复述。

  1、接力朗读,感受文情文脉,明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2、自由阅读,圈点批注重点。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以下信息:

  (1)作者是在哪儿发现田螺的?田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田螺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3)田螺初到“新家”以后是如何表现的?第二天又是如何表现的?

  (4)田螺是怎样生殖后代的?

  4、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1)田螺的“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

  (3)“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作者通过坚持不懈地观察,发现田螺真的很奇妙。田螺的奇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形奇妙:身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2)生活习性奇妙:田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它在没有受到外来干扰时,会将身体从外壳里伸出来,并能沿着玻璃瓶爬到水面以上,身体紧紧地挨着水面。但是,一旦遇到干扰,它马上将自己的身体缩进硬壳内,并将硬壳的洞口盖得严严实实,落入水底,一动也不动。(3)生殖方式奇妙:不用产卵,可以直接生出小崽儿来。

  5、看图复述,巩固知识。

  (1)多媒体出示田螺外形、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产崽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对照课文熟悉内容。

  (2)学生自由复述。

  (3)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6、总结交流。

  (1)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2)从“我”身上,你学到哪些科学精神?

  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田螺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当遇到不测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硬壳里,并用硬片将壳口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通常生活在池塘、水田、小溪或河沟里。田螺的这些特点都是“我”观察到的。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学习“我”善于质疑,勤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一定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品味语言,填表比较

  1、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小品的语言,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语句、段落,同桌共同品读精彩语段。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学生在讨论研读中互相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2)赏析重点语段。

  重点可放在“田螺外形”、“田螺默躺不动”、“田螺活了”、“田螺下崽”等语段。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师可点拨指导:

  ①描写田螺不同状态的语句。重点体会动词的准确与生动。

  ②表达“我”情感的语句。重点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动作描写。

  ③哪些语句体现出说明的准确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描写的生动形象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情感的真实性?

  2、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3、求同此异,填写表格。

  (1)再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将本文与《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组交流,填写下表。

  课文题目

  表达形式

  说明方法

  语言风格

  结论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

  《奇妙的田螺》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两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3.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3.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重、难点:

  (1)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开阔视野,扩展课外。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习,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平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开始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请点击***到寓言之家做客吧。

  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入校制网页《寓言之家》,这里有寓言知识、动画寓言、连环画寓言、连接相关网站(《伊索寓言》、拉封丹、中国古典寓言网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同时让孩子领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寓言之家”有趣吗?谁能说一说做完客,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收获?

  读了这么一则小寓言,你们有了这么多问题,又有了这么多收获。使老师想到一句话: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我相信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善问、会问,在问中获求更多的知识。

  板书:29、亡羊补牢

  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得

  流程图:

小学语文教案6

  一、教学现象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恐龙》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二、教学过程

  老师:关于恐龙的什么消失,至今还是一个谜。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位未来的考古学家,你猜猜它们是怎么消失的?

  学生1:我想可能是由于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它喷出来的高温岩浆把恐龙烫死了。

  学生2:我猜想是由于恐龙与恐龙之间爆发了一场灭绝性的战争,恐龙们自相残杀,所以恐龙从此消失了。

  学生3:我认为是因为地球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地球上突然变得很热很热,或者突然变得很冷很冷,恐龙忍受不了这种突然变化,所以恐龙灭绝了。

  学生4(突然站起来):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恐龙也和人一样,曾经统治着地球,可是后来却全军覆没了,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呢?

  学生5:是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我们现在的一些行为,如:乱扔垃圾、制造大气污染、砍伐森林,是否会让我们人类将来的命运也和恐龙一样呢?

  学生6:恐龙与恐龙之间的自相残杀是否就像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战争呢?是否有一天我们人类也会和恐龙一样要去寻找生存的乐园呢?

  学生7: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全世界提出这样一个口号——为了我们的明天,请维护世界的和平。

  学生8: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发出这样一个倡议——为了人类的命运,请保护地球。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我们确实应该从恐龙灭绝这件事中受到教训。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如: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办化工厂,将一些有毒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并将污水投放到河流中,使得我们这个江南水乡都找不到一条干净的水源。我们的这些行为确实是在剥夺我们子孙的生存空间。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三、评析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有重视备课的好传统,许多老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并按着教案上课。但是,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就以本片段为例:教师原本设计的问题是询问学生恐龙灭绝的原因,学生却在回答的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碰撞擦出了火花,将它延伸到我们人类是否应该吸取教训这个问题上去了。这一环节是教师没有经过预先设计的,但我认为它却达到了这堂课的.最“精彩”。

  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果教师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过程教学,课堂就好像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它所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情况自然就会产生。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和形势相比,教材和教学设计往往有滞后性。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就必须跟着变化,死守着原有的教学设计而不顾及形势的变化,无异于“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所以说新课程的备课要从“技术”走向“人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冥思苦想,在设计的精巧上下功夫,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孩子们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在感悟人生。他们将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视人的资源因素,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将会闪耀着语言、思想、精神和生命的光辉,走进一片更加灿烂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看懂图意,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同时,受到爸爸、妈妈、尊敬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读懂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受到爱爸爸妈妈的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

  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们,对吗?那么你们爱爸爸妈妈吗?你们平时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第1课,看看书中的这样小朋友是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的。

  板书课题:1.爱爸爸妈妈,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

  1.实物投影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她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怎么样?

  2.学生看图,教师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指着图上相关内容。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他们在干什么?

  4.请认字多的同学读第二段,再请一名学生用教鞭指图中相关内容。

  5.请同学照图再说说。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读多读几遍。

  2.抽读生字卡片。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4.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和句子。(2个自然段,每段两句话)

  四、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第一段

  (1)提问: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妈妈在干什么?田方是怎样做的?“早晨”是指什么时候?早晨当妈妈扫地的时候,田方看到了想到了什么?田方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早上妈妈扫地,田方擦桌子

  (2)讨论:看图说说为什么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3)教师范读指导,注意读出句子的停顿和重音。

  (4)学生感悟,体会练习朗读。

  (5)指名读,其他同学说说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太好?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从哪儿看出来的?

  (3)爸爸在干什么?这时田方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板书:晚上爸爸看报,田方送茶。

  (4)为什么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

  (5)学生自己照着学习第一段读的方法,再读第二段。

  (6)同学互读,相互指导。

  (7)指名读,然后评议。

  4.出示句子。

  (1)妈妈笑了,田方也笑了。

  (2)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

  通过读两个句子体现“也”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用“也”练习说一句话。

  5.课文中田方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板书:

  6.说说你平时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爱爸爸妈妈的事例,非常好!爸爸妈妈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尊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最后我们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8

  设计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第一课时教学紧紧围绕“读好书、写好字”两大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将识、读、写结合,让学生学出乐趣,学出信心。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新偏旁“风字旁”和“衣字旁”,写好“飘”、“装”这两个生字。

  ★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能了解课文大意,让学生感受到水乡秀丽的风光,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难点

  写好“飘”、“装”这两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路,激趣导入。

  师:还记得《江南》这首诗吗?(生背)《江南》是一首描写水乡风光的诗歌。今天,我们要伴着另一首《水乡歌》去水乡尽情地游玩,高兴吗?(生答)

  1、板书课题:水乡歌

  2、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过渡:瞧,游览水乡的小船来了!(课件)在上船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水乡。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30页,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1、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船票,如果你们和船票上的字词宝宝交上朋友,就能上船了。

  (1)带拼音认读生字词。

  ①学生自己练读。

  ②指名读,相机正音。

  (2)去拼音认读生字词。

  (3)打乱顺序认读生字词。

  (4)相机出示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5)学习生字。

  ①用“摘果子”的游戏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②指导学习“飘”、“装”这两个生字。a、认识新偏旁“风字旁”和“衣字旁”。b、请学生说写时要注意什么。c、生跟课件书空生字,教师范写,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d、小组拿出预习时写的生字互查、互评,再次书写,师展示点评。

  3、把生字词放到课文里再读。

  三、读顺课文,整体感知。

  师:生字词同学们掌握得不错,现在我们可以上船去游览水乡啦!

  1、(放课件:水乡景观)

  学生看后,师:水乡怎么样?(生答)板书:美。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看水乡美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把相应的词语圈出来。(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2、师:在诗歌里我们称自然段为小节,看看《水乡歌》有几个小节?(三个),请标出来。每个小节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句子,你找到了吗?这个句子后面是个什么符号?(认识问号)谁来把这句话读好呢?(指导生读)

  3、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生个别读,比赛读,师生一起读)

  四、拓展作业。

  这首诗歌很好记,同学们回去可以尝试背诵你喜欢的小节,也可以收集关于水乡的图片欣赏一下。

  板书:水多

  水乡歌船多美

  歌多

小学语文教案9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二、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三、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一、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二、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介绍有关文学常识

  二、 理清文章思路

  三、 结合问题分析人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参。

  二、 介绍作者:

  1、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3、创作风格: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这是其创作宗旨的形象概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他认定:“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初的欲望。”他创作时往往会去除现实中残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然、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其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的特色。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三、关于《边城》

  1、 湘西地域小说:

  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宝、傩送。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两兄弟不是互相争斗,二是互相谦让。当地有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风俗,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也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不想跟弟弟争。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溺水而死。弟弟十分爱翠翠,曾有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觉得自己十分对不起哥哥,因为哥哥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自己应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傩送一走对老船夫打击很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而死的,时他含辛茹苦的养大了这个外孙女,眼看就要得到了美满的婚姻,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一个风雨之夜去世。留下孤苦伶仃的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这时许多人都热心的来照顾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也来照顾他。而翠翠却在孤独的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3、 创作动机:

  见书前提示。

  四、 理清文中人物与情节:

  1、 主要人物:翠翠、爷爷、天宝兄弟

  2、 主要情节:

  13章:翠翠的心事

  14章:爷爷的心事 心事——翠翠的爱情

  15章:祖孙谈唱歌——为了心事

  五、 读第13章,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有些凄凉。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恰是翠翠刚刚迈进十七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他唯一的依靠又不再她身边,去忙他自己的事了,似乎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是融合在一起的,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景,又有人物的内心感受,那一点都有些,那一点又都不是主要的,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很觉得悲伤”从凄凉到哭,又至于悲伤,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祖父又说:“不许哭,……这块土地上”如何从这段内心独白看到祖父的性格?

  明确: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伤痕,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是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深悔自己对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再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这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

  5、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翠翠“心中压上了……挪开”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法挪开又反映出翠翠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说了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的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钟爱的憧憬,有又对那钟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派遣。

  六、 品析第14章:

  1、 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2、在他梦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尾草,是说说虎尾草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虎威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

  虎尾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他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他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做伞。虎尾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文章末尾“我又摘了一把虎威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威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威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3、船夫“忧愁而快乐的听下去”。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忧愁而又快乐的.?

  明确:老人的女儿因为做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小心的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落网里不安的挣扎,他隐隐感到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孙女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4、去暗访大老。

  5、天宝大老轻轻的说与老船夫轻轻的说,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的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揣摩的悲哀与无奈。

  6、 什么爷爷回来时脸色难看?

  明确:没料到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矛盾。

  七、 品析第15章:

  1、 “月光及其柔和、……太美丽了”这一段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这时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雾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境平添了无奈与遗憾。为下文翠翠的活动买下伏笔。

  2、“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明确: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确定,单纯的只是想去听歌,听完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

  3、 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段首写她“心理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他已经有了对爱的渴望,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中。

  4、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八、 布置作业:

  1、 试总结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2、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分析讨论文中人物见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

  2、 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 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文章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此刻占据她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企盼,猜忌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节选部分的三个主要人物,虽然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感情:爱、矛盾和孤寂。

  二、 分析文中的爱:(亲情)

  1、 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

  (1)翠翠对祖父的爱: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主要表现为对祖父的依恋。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倍至。由于他感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他就设想自己出走给外公带来的惩罚,课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是的无奈,又为他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再如翠翠为爷爷做饭。

  (2)祖父对翠翠的爱:

  祖父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他也是关怀无比,不让她坐热石头,唯恐她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2、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与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3、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总结: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三、矛盾与孤寂: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彩。

  1、 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它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他说:“不许哭……”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宝兄弟俩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青,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他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的受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的等到什么时候。

  文章最精彩之处就是翠翠的哭。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

  2、 祖父:

  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热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独。祖父对翠翠

  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她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她的唯一的生活目标是要是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的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来安慰他。它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演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将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没有把天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给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被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和谈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写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到老人心目中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寂。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最让人感动的情节:他对死亡的感受。

  3、 天宝兄弟:

  天宝: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推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有流露出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矛盾。为了爱,他孤独的外出闯滩,有为了爱,孤独的客死他乡。这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他也可以说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的出走,不知漂泊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可以说,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着,最后“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是孤独中的自我安慰罢了。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1、 第一节中

  2、 第26节中的作用:月夜是如此静谧、安详,又吐明丽纯净、纤尘不然的童话世界,翠翠母亲为爱殉情的故事,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中,更显得热烈、执著、与浪漫。

  3、 第71节中

  4、 环境描写的共同点: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草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

  5、 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重要的是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或以黄昏的温柔、魅力和宁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与人物的心境密切相关。

  五、 处理课后练习二、

  六、 总结全文:

  《边城》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得珠玉”。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七、 布置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

  八、板书设计:

  13章:翠翠的心事

  14章:爷爷的心事 心事——翠翠的爱情

  15章:祖孙谈唱歌——为了心事

小学语文教案11

  麦哨

  课型: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德育目标: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课前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12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孩子们,猜猜它是什么呀?(风)

  2、真聪明,那你知道风有什么用处吗?(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3、揭题:今天我们请来的新朋友是来自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出示图片)——风娃娃。(板书课题)

  4、读题目:你想和风娃娃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

  5、过度:这几天,风娃娃碰到了一件烦心的事,这不,它写信向我们求助来了。想和老师一起看看这封求助信吗?(课件出示求助信)

  求 助 信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我是风妈妈的孩子风娃娃,我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大伙儿都夸我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前几天,风妈妈见我已经长大了,就叫我去帮助人们做点事。你们知道吗?我可喜欢帮助人们做事了,可是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人们有时还要责怪我?呜……

  你们的朋友:风娃娃

  20xx年10月12日

  (1)质疑:风娃娃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呀?

  (2)是呀,看到风娃娃这么伤心,你一定想帮助它。可是,风娃娃到底做了哪些事,求助信上可没告诉我们,怎么办?那就赶紧请出手中的“小博士”(晃动书)吧!让我们一起到书里弄个明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第一次读课文,你想个小伙伴提点什么要求呢?(学法渗透)

  1、相信有了大家的温馨提示,我们一定会把课文读好,开始吧。(学生自由读)

  2、趣味识字

  过渡:风娃娃看到你们读书这么认真就吹来了许多智慧蘑菇,吃了它们我们就会变得更加聪明了。(课件:带生字词语的慧蘑菇出现。)

  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生字词。

  现在,淘气的生字宝宝跟着风娃娃去野外玩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课件出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

  交流识字方法。

  玩生字词语魔方,巩固生字词。

  3、过渡:刚才我们玩得很开心,现在生字朋友跟着风娃娃回到课文里去了,我们也跟着再次回到课文跟他们打打招呼吧!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风娃娃都到过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情?

  2、交流: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田野 吹动大风车

  河边 推动帆船

  广场 吹跑风筝、衣服、吹断小树

  3、那你们知道风娃娃做的事情哪些让人们高兴,哪些让人们伤心吗?

  4、过渡:是啊,做了好事人们当然高兴,做了坏事人们能高兴吗?那风娃娃知道自己做了坏事了吗?所以他要求助我们呢,我们要想帮助他还真得好好了解一翻呢,下面我们先去田野看看吧!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你从那里读懂风娃娃做的是让人们高兴的事情?

  2、交流:结合重点句指导读中感悟(下面是预设教案,实际操作要看课堂)

  u “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也高兴极了!”(谁来当当开心的秧苗和风娃娃?——指导读)

  风娃娃是怎么帮助秧苗的?

  u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指名表演:这风大不大?为什么这么大?那该怎么读?)

  这么大的风使风车发生变化了吗?(慢慢转动 断断续续 转得飞快 奔跑着)

  风娃娃吹动了大风车,小秧苗可享受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都成了小秧苗了,瞧,小秧苗正喝着风娃娃送来的甘露呢!来,可爱的小秧苗,你现在什么感觉?和风娃娃说句话吧!

  3、过渡:风娃娃使秧苗喝足了水,秧苗表示感谢,风娃娃给我们带来课堂的快乐,我们也向他表示感谢!下面我们就来写“表示”这两个字。

  五、写字指导

  1、引导观察:你写这两个字前要提醒大家什么呢?

  2、学生仿写

  3、展示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13

  目标设计:

  1、认识八个字,认识五个偏旁。氵、扌、纟、火、礻。

  2、认识一些简单的家庭陈设用品,并能将它们与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

  3、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认识5个带新偏旁的`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有一位小姑娘叫小红,她是苗苗小学一年级二班的学生,今天班上要评选几位在学校表现好,在家里表现也好的学生,可是老师不知道小红在家里的表现怎样,想请大家一起到她家去看看,再评一评。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在家里》。(板书:在家里)

  2、齐读课题。

  三、看看图,说说话。

  1、出示书上的课件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并讨论: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桌听听。

  3、大家交流,看谁说得最通顺,最清楚。

  四、图文对照,认读字词。

  1、出示课件(观察图上箭头所指图形,借助拼音,读准词语,注意读准翘舌音、后鼻音。如:沙、纸、视|(翘舌音),灯(后鼻音)。

  2、齐读词语。

  五、自主探究,识记字形。

  1、读词语,找出词语中的八个生字。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反馈:这些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的?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通过用熟字换一换,部件拼一拼的方法来记。

  (1)找一找,生字中哪的字的半边见过?

  沙氵 + 少:学习偏旁三点水氵。

  报扌 + :学习偏旁提手旁扌。

  灯火 + 丁:学习偏旁火字旁火。

  视礻 + 见:学习偏旁示字旁礻。

  (2)其余的生字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台:云、去的下半部放在上面,下面放口|。

  电:给曰加一笔 就是电。

  纸:学习偏旁绞丝旁纟。

  5、用新的生字组词,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多。

  六、巩固练习。

  1、游戏(摘苹果)请学生将苹果上的字正确认读,认读后,将苹果奖励给学生。

  2、抽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词语。

小学语文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P7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准备:课前建议学生了解关于桥的知识,如,桥有哪些种?中国著名的桥有哪些?世界著名的桥有哪些?可以通过文字、邮票或图片来获取这些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洨河、相互缠绕、相互抵着、砌成、相互抵着、前爪”等词语,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词语表词语。

  2、了解赵州桥的知识,以“赵州桥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为切入点,感受赵州桥历史悠久、雄伟坚固的特点,初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为之自豪。

  教学设计:

  一、欣赏中国名桥,并谈谈感受

  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桥,我们来欣赏一下。

  2、课件播放中国名桥的图片。

  3、欣赏了这些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引出课题

  1、师:这些桥千姿百态,瑰丽多彩,它们有的气势雄伟,有的精巧别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我们中国还有一座桥,被称为“天下第一桥”,被誉为“世界奇迹”和神桥,它就是——生齐答:“赵州桥”。

  2、板书课题,指名读,注意翘舌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桥才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桥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落字,不添字。

  2、生自由读课文。生思考:赵州桥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3、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检查“洨河、相互缠绕、相互抵着、砌成、相互抵着、前爪”的字音和“相互抵着”的意思并演示。

  4、理清课文脉络。赵州桥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雄伟坚固美观

  能找到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吗?划出来读一读。(出示2、3两个自然段)仔细观察两句话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找到了课文重点段的总起句,并找到了总起句中的重点词,我们就理清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起读一读两句话。

  过渡:这节课我们来学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四、感受赵州桥的历史悠久

  1、认真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了赵州桥的哪些信息?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指名学生说,并随机出示李春图象。

  3、根据同学提供的信息,出示: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一千四百多年河北省赵县的'洨河安济桥

  4、你能否用自己的话组织,为大家介绍一下赵州桥?

  (过渡)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也知道了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它之所以世界闻名,肯定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五、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1、仔细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赵州桥独特的建筑特点,划一划有关词语和句子。

  2、教师组织交流:

  研读句子: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1、板书“没有、只有、各有” 讨论独特设计及如此设计的好处,指名读句子。

  2、理解“横跨”及“37米长”,感受雄伟,再读句子。

  3、师:1400多年前的隋朝,没有起重机,没有挖土机,更没有钢筋水泥,但人们却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架起了这么一座全部用石头砌成的没有桥墩的石拱桥,并在14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领略到它的风采,这让我们不得不为李春的设计而叹服。再次齐读。

  研读“创举”,再次感受设计的巧妙:

  1、本段中,有一个词语高度赞赏了这种独特的设计,你们能找到吗?(板书:创举)出示: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2、什么是创举?举例理解“创举”。回归赵洲桥的创举。完成板书。

  3、 师:正因为这个创举才造就了坚固的石拱桥,你们知道在1400多年中,赵洲桥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吗?阅读补充材料。

  (赵州桥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

  邢台的7.6级地震,离赵县只有40公里,当时赵县也有四点几级地震。但是赵州桥没

  有被破坏。

  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法国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

  ●看了以上资料,你想说什么?

  ●师:赵州桥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马重压和风化腐蚀等考验,至今仍然屹立在小河上,这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让我们一起再次读这个句子,体会设计的巧妙。

  六、写字指导

  1、指导学生写“县、设、参、部、横、跨、举”,“县”字的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左竖相连;“设”字的右上角,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横”字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要把其中的“由”写成“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2、学生认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笑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小学语文教案03-28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4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

小学语文教案01-01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4-17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