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9 09:22:0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实用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幼儿平时在吃饭后,或者脸上有东西的时候会去照照镜子,但是他们不明白这里面的科学原理。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以及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们感知镜面反射原理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

  2、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

  3、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的习惯。

  活动准备

  1、镜子人手两面。

  2、写有幼儿自己名字的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镜面反射现象。

  1、用镜子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

  :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块小镜子,你可以用它来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一边照要一边动脑筋,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你看到这些东西时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请小朋友回到位子后和小组里的好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发现。

  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当时你是怎么看的,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3、:小朋友用镜子看到了在我们身后和旁边本来我们只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这是镜子的反射现象。

  二、探索镜子内外影像的关系。

  1、讨论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镜子的这项本领用处可大了。能帮助我们人类解决很多问题。请你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的反射原理。

  2、材料,幼儿操作。

  老师把你们的名字都写在了纸上,现在请你将纸放在桌上然后用小镜子在旁边照一照,你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幼儿操作。老师巡视。

  3、小组交流。

  将你的发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集体交流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发现。

  5、

  原来镜子里的`东西和镜子外的东西方向是相反的。有趣吧。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三、多面镜子尝试。

  1、小组操作。

  刚才小朋友只用了一面镜子就发现了镜子的小秘密。老师这里还有很多镜子,你试一试用两面镜子一起照名字,看看和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

  一边照一边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看看你们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2、集体交流发现。

  四、延伸。

  :镜子的秘密真多,看来我们光靠上课的时间是发现不完的。老师会把小镜子放在区角里,你们可以去继续探索观察,发现它的更多的秘密。

  那如果同时用很多面镜子一起照,又会看到什么呢?你可以和小小朋友试一试。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两只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等量的淡水和盐水)、鸡蛋、盐、勺子、碗,水彩笔,记录表,抹布等,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看,这两杯水一样多吗?(出示装有等量淡水、盐水的杯子,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做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么样呢?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2、展示幼儿记录纸,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3、交流实验情况。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4、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活动延伸: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一直是我比较薄弱的的领域,对于科学领域的特征和环节把握都比较模糊。此次活动的设计,在准备阶段我借鉴了网上的《有趣的蛋》,在此基础上修改了第一次——将环节留下,内容更换。在请教其他老师以后,发现对幼儿的提升较少,科学性不强,可实施性也不强,所以进行了第二次的更改设计。

  将几位教师的建议融合,加上自己的理解,生成了最终教案。整个活动下来,环节还是较为流畅的,但是评课以后发现了更多的问题。首先,班级日常工作在此次开课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问题,比如班级座位安排问题。由于班级空间不大,区域柜子摆放后,孩子们的作为受到了影响,平时挨得较近就让孩子分排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视角问题,疏漏较大。

  小百科:蛋指的是某些陆上动物产下的卵,胚胎外包防水的壳。鸟类、爬行类以及哺乳类的鸭嘴兽和针鼹科都下蛋。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教案 篇4

  验证:

  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评价表

  效果及原因

  一、知识展示台(30分,每空2分):

  三、谨慎选择区(20分,每题2分):

  (2)升温和保温的措施:(4分)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本活动源自南京版教材小班第二学期的《动物朋友》主题。在进行该活动时,《动物朋友》主题的开展处于第二阶段,即“动物身体器官”。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阶段一:动物的种类”,在《动物朋友》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动物模型、图片,认识了各种常见的动物,并知道其生活习性。

  一天,我在开展活动《尾巴妙用多》时,一个孩子突然说:“大象的鼻子很厉害的,可以给树浇水,给车洗澡”其他孩子也纷纷响应:“对,大象的鼻子最长”、“老师,为什么大象的鼻子和我的不一样?”、“妈妈说用手挖鼻子会流血的”……看到孩子们对动物对人的鼻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主题内容和小班幼儿及年龄特点我特意设计了《不一样的鼻子》这一活动。希望通过开展本次教学活动帮助小班幼儿从认识动物鼻子到认识自己的鼻子作用,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鼻子,特别是不能像日常生活中有个别孩子把小异物塞进自己的鼻子这一危险行为,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以更好地健康成长。

  活动目标:

  1、知道人和动物都有鼻子。

  2、了解鼻子的作用,知道保护鼻子的方法。

  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积极参与的快乐。

  活动准备:

  水果:芒果、榴槤、香蕉

  小动物图片、动物的鼻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猜动物,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鉴于幼儿已经对身边动物的习性具有一定的认识,一开始老师模拟动物鼻子,让幼儿猜一猜是谁的鼻子,让幼儿自己充分想象,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1、师:“今天有三只不同的动物来我们班做客,他们都有一个非常有用的鼻子。”

  2、教师模拟几种不同动物鼻子的动作,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3、揭示谜底:大象、蝙蝠和猪。

  二、介绍三种动物鼻子的不同用途。

  (这个环节主要利用图片让幼儿了解一些不同动物的鼻子的.不同作用,使孩子知道一些动物的鼻子的特殊功用,如:大象、蝙蝠和猪鼻子,并为第三个环节“鼻子用处大”做好过渡和铺垫。)

  1、逐一出示三种动物的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三种动物的鼻子有什么作用吗?

  2、大象:长鼻子能帮助喝水,并可以吸足河水,然后将水喷在自己的身上洗澡,还能像手一样捡食物、搬运东西等;

  3、蝙蝠:鼻子很厉害哦,可以发出超声波来探路,就像眼睛一样。

  4、猪:鼻子可防毒

  三、游戏:鼻子用处大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为了达到目标,我分层次引导幼儿探索鼻子的作用。首先让幼儿通过闭上嘴巴、捏住鼻子,体验鼻子能够帮助人呼吸的作用。然后教师喷香水,让幼儿闻一闻,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的。最后再出示各种用布遮住已切好水果,请幼儿用鼻子闻的方式来猜出不同水果的名称。老师作为一个智慧的发现者,努力寻找方法让幼儿体验到鼻子的作用。从而让幼儿知道保护好自己的鼻子。)

  师:小朋友,你们的鼻子跟动物的鼻子有什么不一样?你的鼻子有什么用呢?

  1、请幼儿闭上嘴巴,捏住鼻子,体验并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闭上嘴巴,捏住鼻子,你有什么感觉呢?

  教师喷香水,让幼儿闻一闻,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的。

  师:你们闻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呢?

  3、猜水果

  出示各种用布遮住已切好水果,请幼儿用鼻子闻的方式来猜出不同水果的名称。

  师:谁的鼻子最灵,你能闻出里面的是什么水果吗?

  四、保护鼻子好方法

  (引导幼儿通过讨论保护鼻子的好方法,当然因为小班孩子经验少的原因,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作适当的引导及帮助,让他们在探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怎样保护鼻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

  师:鼻子能够帮助人呼吸、嗅闻、过滤、加温等的作用,我们要保持鼻子的呼吸通畅。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鼻子呢?

  1、鼓励幼儿讨论

  2、小结:教育幼儿不能用手挖鼻子,不把小玩具或物品塞进鼻子里,不能让重力撞到鼻子。

  五、结束活动

  (以游戏“找一个鼻子碰一碰”来结束活动,目的在游戏中让幼儿熟悉不同动物的鼻子,且进一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发幼儿今后对此类学习活动的兴趣。此游戏可交换进行两次)

  1、玩“找一个鼻子碰一碰”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熟悉各种动物的鼻子。

  师:以前我们玩过“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的游戏,今天我们来玩“找一个鼻子碰一碰”的游戏吧!你们手里拿着一个动物或是动物鼻子,音乐停止时请找到动物自己的鼻子碰一碰。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

  在科学区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及它们鼻子的图片,请幼儿为动物找到它们的鼻子。

  2、亲子活动

  家长协助幼儿进行《闻闻啥味道》活动,进一步尝试嗅觉辨别事物。

科学教案 篇6

  农村的孩子对青蛙和蝌蚪非常熟悉能很流利的说出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生活习性。通过活动在了解青蛙的出生和生长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幼儿特别喜欢动手操作我把快乐诗画与本节活动相结合更符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2、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使幼儿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

  活动准备:

  青蛙卡片、青蛙头饰、稻田背景、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

  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活动过程:

  一、课题导入

  找朋友。“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和你们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听辩,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未见面的青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兴致,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认识青蛙

  1、“小朋友你见到的青蛙是什么样子的?”谈谈自己认识的青蛙。

  课前幼儿在观察发现:

  (⒈)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长尾巴,尾巴外面包着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软软的、象鱼一样的皮;

  (⒉)小蝌蚪穿着黑衣裳,在水里游泳;

  (3.)有的已经长出了短短的后腿。

  幼儿提出问题:

  (⒈)为什么有的已经长出后腿,有的还没有?

  (⒉)小蝌蚪有牙齿吗?

  (⒊)小蝌蚪它需要吃什么?

  课前幼儿继续观察发现:

  (⒈)有的小蝌蚪已经长出了1条前腿,有的长出了2条前腿;

  (⒉)有的怎么还没长前腿呢?

  (⒊)有的小蝌蚪四条腿长出来了,小尾巴变短了;

  (⒋)怎么小尾巴还在呢?

  幼儿提出新问题 :

  (⒈)小蝌蚪在什么时候才会变成绿色?

  (⒉)是尾巴不见了以后才变成青蛙的吗?

  2、教师总结幼儿的回答,并引导幼儿观察青蛙的外部特征。(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详细讲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卵→小蝌蚪→中蝌蚪(长出前腿)→大蝌蚪(长出后退)→小青蛙→大青蛙

  3、学学青蛙跳一跳。首先,让幼儿观察青蛙前腿和后腿的区别,通过课件展示、幼儿观察、教师总结让幼儿知道青蛙蹦跳的.原因是前腿短、后腿长而有力。然后让幼儿模仿青蛙的跳,进一步加深幼儿的理解。

  三、总结

  小朋友在这段时间里的观察、记录让老师与小朋友都获得很多收获。每天都坚持、主动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观察得很仔细。比如: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程度有快有慢,有的长出后腿,有的前腿也长出一条等。小朋友基本上能在同一时间把小蝌蚪的不同程度变化分别绘画下来。小朋友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通过自己直接观察、记录后,有了很深的印象,也初步证实了小蝌蚪可以变成青蛙。

  活动延伸:幼儿把观察到的青蛙生长过程按照顺序画出来。

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通过观察牵牛花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发现牵牛花的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对种植活动的兴趣。

  准备

  种植园地、塑料杯、牵牛花种子、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 育苗

  1、请幼儿观察牵牛花的种子。讨论种植牵牛花的方法。

  2、发给每个幼儿2~3粒种子,让他们按自己的方法在塑料杯中种植牵牛花。 并将自己的名字标签插在杯子里。然后将杯子放到阳光下或背阴处(暂不要纠正幼儿的错误,通过实践,检验自己行为对否)。

  3、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讨论:为什么有的种子发了芽,有的种子不发芽?

  (二) 移植

  1、请幼儿挑选较壮的小苗,移植到园地里。并在自己移植的小苗旁边插上姓名标签。

  2、教师在适当时帮助幼儿给小苗搭上架子。并让幼儿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

  (三) 管理

  1、幼儿自己给牵牛花浇水、施肥,并做好观察记录。

  2、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的变化。

  讨论: 牵牛花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它能直立起来吗? 牵牛花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花像什么? 牵牛花都在什么时候开花?早晨、中午和晚上牵牛花有什么不同? 牵牛花凋谢以后变成什么了?花籽是什么样子的?

  (四) 自然角

  1、将收获的牵牛花种子保存在玻璃瓶中,瓶上贴好画有牵牛花的标签,放到自然角。

  2、让幼儿把观察日记画册,放到自然角展览。

  建议

  1、教师要创设条件,鼓励幼儿主动观察,积极探索。

  2、要结合当地的物候条件,扩展种植活动的内容。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极为普通的科学活动,把介绍蚯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没有花哨的准备和内容,也未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其中,但这节普通的课却运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把蚯蚓的各部分特征展示给幼儿,让幼儿直观而又全面的接受知识,同时,取得了用图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本节课中,又利用了因特网,随时解决幼儿所提出的、想知道的各类问题,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对知识了解不全面,从而面对幼儿提问时束手无措的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知道蚯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2、充分感受因特网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事先听过《小蚯蚓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细细长长像条虫,没手没脚会劳动;天天躲在泥土中,钻来钻去把土松。猜猜这是什么?(点击谜底)

  二、蚯蚓的特征。

  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蚯蚓的各部分特征。

  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的、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三、蚯蚓的用途。

  用多媒体课件了解蚯蚓各种不同的作用。

  四、游戏“蚯蚓爱吃什么”

  请幼儿根据蚯蚓的爱好有鼠标挑选蚯蚓爱吃的食物。

  五、延伸活动。

  用因特网查找关于蚯蚓的资料。

  1、师:你们想知道蚯蚓的哪些事情呢?(教师记录)

  2、师生共同上网查找资料。

  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预设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二、隐身妙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师:小动物们也在捉迷藏,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 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点击出现相应字宝宝和相应动物的头像)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四、表演防身术。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