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8 07:57:2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背景分析:

  《五彩池》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屏幕)谁知道五彩池在哪里?

  教师点明: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谁去过那里?说说那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五彩池,感受一下那里的优美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优美画面。

  读了课文,你对五彩池有什么样的感受?(神奇、美丽)。

  三、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想课文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五彩池的?(池、水)

  四、品词析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划出来,好好读一读,也可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理解重点词句。(随机出示)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A:“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写出了水池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

  B:理解“漫山遍野”就是遍布山野,到处都是。

  C:指导朗读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A:(出示池水色彩图),看作者把什么比作地毯,把什么比作宝石。宝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够这么比?(是啊,五彩池像宝石一样美,那么我们就把它读得更美。)

  B:有感情朗读,体会美。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读后有什么感受?

  大的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过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

  指导朗读。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形状,有像葫芦的,有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A:理解句子。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从省略号里,你又读懂了什么?想象一下,水池可能还会像什么?

  B:有感情朗读。

  C、背诵第二自然段。

  (3)小结过渡:欣赏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五彩池的水。

  2、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小朋友思考:究竟惊奇在哪儿?

  (2)指导朗读。

  (3)思考:这里只有四种颜色,但课题是写五彩池的呀!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颜色呢?这么美的池水你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说它的美吗?

  3、小结过渡:池水颜色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自然段

  (1)带着上面的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2)交流。(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原因有三:

  一是石笋凝结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

  二是阳光的折射。

  三是周围花草树木的倒影。

  (3)学生齐读原因。(同学们,这就是科学知识呀!那我们把这种知识告诉我们的家里人,好吗?)

  (4)理解重点句:

  原来池边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A:出示石笋图:讲其成因。

  B:体会作者这么写的好处。

  C:有感情朗读。

  三、总结谈话:

  这么美的池,加上这么美的水,真是人间仙境啊!怪不得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四、拓展练习

  这么美的五彩池,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讲给爸爸、妈妈听。

  分析:

  本节课,本人通过深入钻研教材,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遵循学生认知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充分自读,在读中体会、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这一思想,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阅读课文,一开始便不加任何羁绊,只是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坐汽车到藏龙山去玩一玩,看一看,这是让学生披文入境、循文明像,轻轻松松地进入情境中,接着巧妙设疑:你们看到五彩池了吗?(这一问,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匠心,这是激趣,这是让学生入境,这是让学生读到课文当中去。有的学生第一遍可能未入神读,他就想了,我怎么没看到,再读时,他就会细细体味,漫漫游赏。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动而辞发,当教者问及你们看到什么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便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读,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说话练习是太少了,也太难了,教师分析的时间还嫌少,哪能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积累。学生肚子里没有,你让他怎么说?

  教者在学生练说后,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深入感悟课文内容,直至把该段读通、读懂、读好。自始至终教者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能在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方面受到有益的启示

  1、经验之一:让学生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反复读,有必要的最好能熟读成诵

  以往教学过于注重思想教育,重视语言文字的繁琐分析,重视语法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东西,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牢牢记往的往往是中心思想、各段段意、词语解释,而课文却还没读熟,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没读通顺。试问记住那些中心思想、记住段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什么帮助?

  而在本节课上,教者摒弃了这些不足,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边读书,边体会,边体会,边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更将将文中的优美语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2、经验之二:让学生练说,把文中的好词语、好句子迁移内化运用起来

  本节课安排了多次练说,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灌输到学生脑海里,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特色。

  三、根据课文特点,巧妙安排迁移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改成导游词。这样迁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有意识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的,也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这节课上,这一点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天鹅的美丽、可爱,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渗透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环境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图片,能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天鹅的美丽、可爱。

  教学难点:体会孩子们对天鹅真心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有关课文内容的天鹅图片及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天鹅吗?在哪儿见过?什么样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你们现在想见一见吗?

  (设计意图:以天鹅为话题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唤起学生已有对天鹅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出示课件(天鹅的图片):看着眼前的这两只天鹅,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什么样的天鹅”吗? (出示:( )的天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天鹅有更形象和客观的了解,并学会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学生边读边思考:天鹅是怎样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第二自然段,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2.指生回答,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3.出示课件(天鹅在湖面抖翅膀、找东西吃):认真观察图中的天鹅,你能找出哪只是“抖着翅膀欢快地叫着”的天鹅吗?

  ①指生到大屏幕上指一指,教师随即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做抖这个动作的天鹅以理解“抖”这个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从图中理解“抖”这个词,培养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能力。)

  ②谁能像图中的天鹅一样做做动作?指生做动作表演,其他学生也可跟着做。

  (设计意图:爱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做动作演一演,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学生对“抖”的理解,使“抖”这个词更生动更形象了。)

  ③听声音想象:这只天鹅抖着翅膀还在欢快地叫着,他们好像在说些什么呢?(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天鹅的高兴。)

  (设计意图:听着天鹅欢快地叫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激发学生们的想象,也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天鹅的高兴,促进学生更好的读出天鹅高兴的语气。)

  4.同样让学生到图中找到“伸到水里找东西吃”的天鹅,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天鹅会找到什么好吃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的想象扩展知识,使学生对天鹅有进一步的了解。)

  5.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读第二自然段。

  6.看视频(天鹅在水上展翅飞跑):天鹅们在水上跑来跑去,多高兴呀!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真实、直观、生动等多种优势,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天鹅高兴的心情,并被其所感染,激发学生有更强烈的情感去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边放课件边叙说:天鹅们一会儿在水上跑来跑去,一会儿飞上天空,一会儿又到岸边去走一走,时间过的真快,太阳就要下山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湖面上,也洒在天鹅的身上,吃饱了的天鹅又在干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听边欣赏天鹅的美丽图片,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欣赏天鹅的同时感受到时间流过的过程,为后边课文理解孩子喜欢天鹅做好铺垫。)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便读边思考问题。

  2.指生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3.看课件理解:

  ①找一找:第一幅图:这些天鹅在干什么?(在岸边散步)

  第二幅图:这些天鹅在干什么?(在水上轻轻地滑行)

  ②问:你们怎么知道是“滑行”?什么是滑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从图中找答案:滑行就是慢慢地向前游。)

  (设计意图:在本自然段中,“滑行”一词的理解是个难点,借助直观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自己去感悟“滑行”的含义,这样的理解一定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深刻的。在这个观察与感悟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借助图片信息自读自悟的能力。)

  ③对比两幅图理解:为什么说“那些滑行的天鹅如同一只只美丽的小帆船。”?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喻句,通过两幅图的直观对比,使学生非常形象的认识到天鹅与小帆船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明白为什么说天鹅如同小帆船。)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看课件(缺少词语的第四自然段):指生把缺少的词语填上。

  (设计意图:加深对“躲”、“悄悄”、“尊贵”词语的感悟,为指导有语气的朗读和下面的质疑做好铺垫。)

  3.学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躲”在芦苇丛中?为什么要“悄悄地看着”? 为什么把天鹅称为“尊贵的客人”?……

  (设计意图:从词语入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4.学生解疑,从中感受孩子对天鹅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课文:

  1. 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的读一读。

  3. 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选择,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有感情的朗读,并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读能力。)

  四、作业:搜集有关天鹅的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和浮,会用这两个词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用简单的符号做实验记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

  三、教学难点

  创造性活动:怎样让小瓶沉下去?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四、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或水盆)、石块、木块、橡皮、橡皮泥、乒乓球、泡沫塑料、铅笔、钥匙、钉子、硬币、牙膏皮、带盖的小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水槽

  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仪器叫什么?它有什么用?(装水)我们今天要用它来做实验。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认识水槽: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盛水容器,它叫“水槽”。

  (2)小组观察:把石块和木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3)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沉”和“浮”来描述这两种现象。)

  (4)教师小结:把石块和木块放入水中,我们看到发生不同的现象。像石块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做沉,像木块这样浮在水面的现象叫做浮。在这节课里,我们就学习“沉和浮”的知识。(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识记“沉”和“浮”两个字。)

  2.指导学生实验: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1)观察:看一看要做实验的物体是什么。

  (2)指导学生实验

  ①讲解实验的目的:实验一下,这几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②实验方法:把物体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看一看它是沉还是浮。

  ③试一试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④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中第8页下面的表格里。表格的第一行是物体的种类,如果你实验的物体在表中没画出来,可以在后面的空格里补充上,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拼音写出这种物体的名字;表格的第二三行用来记录物体的沉浮情况,如果沉,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二行的格子里画一个“√”,如果浮,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三行的格子里画一个“√”。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了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平时在生活中还应该注意观察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了解这些知识很重要,例如我们在做米饭的时候,总是先用水洗米,借助水把米和稻壳分开,就是因为米要沉在水底,而稻壳要浮在水面的缘故。

  3.指导学生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方法

  (1)怎样让小瓶沉下去?

  ①观察:把带盖的小瓶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②讨论:怎样让这个小瓶沉入水底?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2)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①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把橡皮泥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边说边演示)我们能想办法让它浮在水面吗?

  ②小组讨论、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可以边汇报边演示)

  ④讨论:如果有一块铁,我们也把它做成中间是空的,它也能浮在水面吗?

  ⑤教师演示:把牙膏皮放入水中,沉底;把牙膏皮捞出来,折成一个碗状,再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

  ⑥讨论:你们看,这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和牙膏皮像什么?(像碗、盒或船)

  (3)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是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如果在瓶内放入水或沙,增加了它的重量,就会沉入水底;本来是沉在底的橡皮泥团或牙膏皮,如果把它做成空心的(船状、碗状或盒状),就能浮在水面。这个道理很重要,在生产和生活中很有用,例如很多船是用钢铁做的,却能浮在水上,就是这个道理。

  做游戏

  (1)讲解游戏方法: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赛小船装东西的游戏。各组的橡皮泥团都是一样大的,用这块橡皮泥做一个小船,比一比哪个组的小船装的硬币多。做之前,先商量一下,然后再做;做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做;往船里放硬币时要轻,一个一个地放,直到小船没入水里,减去最后一个,就是这个小船能装的数量。

  (2)小组讨论、制作、试验。

  (3)汇报制作、试验结果。

  (4)演示。(请制作得比较好的一二个组在讲台上给同学们演示。)

  (5)观察、分析:取得优胜的组制作的船有什么特点?

  (6)小结:通过比赛和分析可以知道,把同一块橡皮泥捏得越薄,做成的小船越大,装的东西就越多。

  (三)巩固新课

  1.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分别说出三种在水中沉浮的物体。

  (2)怎样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底?

  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水面?

  (四)布置作业

  1.把鸡蛋、苹果、梨、桃、桔子、番茄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是沉还是浮?

  2.观察刚下锅的饺子和快要煮熟的饺子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六、参考材料

  (一)物体沉浮的条件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当物体的重力大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就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就上浮;当物体的重力等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而是悬浮在水中。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水的重力。因此,也可以说当物体的重力大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上浮;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不上浮也不下沉而悬浮在水中。

  (二)空心球制法

  将中药丸的塑料壳或乒乓球的外面包上一层薄橡皮泥即可。用空心球和橡皮泥球可做浮沉实验。

  (三)物体在水中悬浮实验的做法

  把鸡蛋放入盐水中,调节盐水的浓度,当盐水的浓度合适时,鸡蛋就可以悬浮在水中。

  板书设计

  第二课沉和浮

  1.沉(沉入水底)

  石块、钥匙、橡皮、铁钉

  2.浮(漂在水上)

  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2.熟读短文,了解短文含义,知道数字12的趣味所在,由此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词语中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激发学生探索数字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歌谣,学习3个一类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2”这个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十分有趣的,我们的生活与12有什么联系呢?

  同学们说出了很多,几天我们要读的这首短歌谣,精练地概括了12这个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还十分有趣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朗读歌谣:

  1.数字12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歌谣。

  2.指名读文。

  3.通过读文你知道了数字12有趣在哪里?关于12你还知道什么,补充一下。

  4.再读文,理解“学习总觉新知少,探索奥秘靠钻研”

  三、学习一类生字。

  简jiǎn 扩词:简单、简便、简化

  反义词:简(繁),简单(复杂)

  成语: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深居简出

  肋li 胸部的两侧

  扩词:肋骨、两肋、肋条

  奥o 部首“大”含义深,难于理解

  扩词:奥秘、奥妙、奥运会

  重点注意强调:奥字的上半部分不封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练习扩词。

  简(简单)(简洁)奥(奥秘)(奥妙)

  2.想一想,这些词句中的数字表示什么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理解,汇报,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3、毛笔写字练习

  可结合写字课进行渗透和教学。

  二、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一类生字并扩词练习。

  2.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有特殊的意义。

  三、板书设计:

  有趣的十二

  简 肋 奥

  分别扩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针对这些情况,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浪接一浪,其中以单元整组教学的呼声最为热烈。

  杨再隋教授以《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一文呼吁全体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背景上研读,最后回归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时至今日,在整体思想的引领下,单元整组教学、主题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整体教学形式应运而生。我镇在20xx年进行单元模块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将一组课文分成三个模块的操作达到整体教学的效果,分别为单元导读,整体设计,回顾拓展。本文将具体介绍的是第一个模块,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也可称之为单元整体感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思考。

  夸美纽斯指出: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我认为单元导读课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灌”为“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形成知识的体系。因此,“单元导读课”值得老师们在实践中去尝试实践,进一步探索完善。

  第一,精设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所以在设计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保证本课堂的教学有序有效进行。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与生命。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

  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本单元教学目标除了认写生字、理解积累词语、感情朗读及背诵以外,还要体会课文主要内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引发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据此,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制定了本节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艺术与生命”,并能根据主题搜集和整理资料,加大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发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感,为深入感悟单元主题打下基础。

  2.知道抓住“艺术与生命”的主题进行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习围绕课题学习联想和想象的读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欲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初步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行感知性阅读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还需要做的课前准备:一是让学生浏览本单元;二是师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共同搜集有关“艺术与生命”这个主题的图片、故事和名言警句,以丰厚知识的、语言的和情感的底蕴。

  第二,精心激趣,揭示单元主题。

  正如俗语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在“导入新课”这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创设出激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的学习目标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单元导读课中,激趣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关系到一节课的开端,还关系到一个单元的开端。所以在激趣导入的环节中,精心设计,揭示主题,务必激发孩子学习本组单元课文的兴趣。

  (1)以图引文,激趣学习。

  直观的形象,有迹可循,是小学生获得阅读兴趣的源泉。在单元导读课中,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看着图片,学生心里产生很多的疑问,求知欲被成功挑起,阅读期待初步形成。《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课文插图,我们也应该重视。这里所指的插图既包括单元导语中的插图也包括课文中的插图。有的插图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有的插图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学习中有非常的插图资源,其中导语部分的插图就描绘了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一位善良的护士抱着一个初生的婴儿,

  这些都为我们揭示本单元的主题:生命。它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的心理。

  同时,文中插图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的`高潮,有的会再现主人公的形象或重要的环境??因而,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快速成地把握课文的重点,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2)初解课题,引发兴趣

  课题既是一篇文章的总的概括又是一部著作的灵魂,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在教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一组单元的课文的题目往往反映这组课文的主题,抓住这些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这些课题的思考中,找出它们的共同主题。这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中,包含《画风》、《邮票齿孔的故事》等,这两篇都是以思考为主题,老师这两篇文章题目的介绍,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对于如何引入单元主题的学习还可以利用各种的形式,如: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

  其中“巧设悬念”就是在导语中巧设“悬念”,引入主题,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而“创设情境”则需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触景生情,融入主题,从而迸发智慧的火花。

  “游戏竞赛”则是学生最为喜爱的学习方式,其形式活泼多样,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通常以常见的语文课堂游戏提示主题,如:猜猜一个有关春天的谜语,从而提示学习有关春天的单元的内容。当然其他形式还有:夺红旗、找朋友、接力赛、角色表演等。

  第三,精读单元导语,引入方法。

  何谓单元导语?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本单元课文的语言文字。单元的导语就是学习本组课文导读的内容,它引领学生如何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是学习本组课文的钥匙。单元导语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别一方面是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读导语,找出这两部分的内容,然后依照找出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语文。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对导语只是走过场读一、两遍,学生对于导语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认识与体会,难以对其描述的内容透彻理解。因为导语的内容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要正确理解导语的内容要做到精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学习中,王成友老师是如此教:第一,初读感知。

  师请一生读全部的导语。

  师:请一位同学读导语的第一部分。

  生:读文“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受到美的熏陶”。

  师:老师认为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赞同吗?

  生:赞同。

  师:请另一位同学读第二部分。

  生:读文“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更多地了解艺术”。

  师:老师认为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什么?

  生:学习方法。

  师:大家都认同吗?

  生:认同。

  第二,再读理解。

  师:把书打开,把红体字的部分画下来:“艺术、魅力”等。

  生画书。

  师:边画,边想:假如让你给这段文起个小标题,你会起什么?

  生:艺术的魅力。

  师:不错。

  生:艺术在我们身边。

  师:艺术离我们很近。

  生:各种形式的艺术。

  师:你讲出艺术形式的多。其实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与生命。

  第三,三读体会。

  师:把艺术与生命两个词放在一起,赋予了艺术更深刻的内涵。每一件艺术品,每一首曲,它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是每一位艺术家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创造的,所以这题目有深远的意义,请大家读主题。

  生:艺术与生命。

  师:再来看,老师画了联想和想象,请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习哪些单元有接触过联想和想像的。

  生:第一单元的课文。

  师:由景物引起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我们这段文字的学习方法的介绍,这将成为我们学习本组课文的重要的关注点。

  从以上的几个部分的学习,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单元导语的内容和方法,为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精选导读课文,运用方法。

  导读课的时间有限,要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读完本单元的课文根本很难办到,而且做到每篇文都讲,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对学生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所以在导读课的教学中要精选导读的课文,选择的课文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能抓住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并能通这篇文的学习,对其他课文的学习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学习中,王

  成友老师选择了《月光曲》作为导读课的课文,因为这篇课文既体现了该单元的主题的内容,又运用了该单元联想和想象的学习方法。

  总之,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前要上的一种课型,把握好详略程度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技巧。如何把握,关键在于课前的研读教材和设计教法。所以,要想上好单元导读课,教师务必要进行单元整体备课,从整体出发,准确地把握整个单元的内涵和特点。此外,还要不辞辛苦地广泛搜集和整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准备丰富的单元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素环:《依据学段特点,上好单元导读课》《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xx年01期

  2.赵飞君:《“单元整组教学”策略谈》——《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23期

  3.曾玲莉:《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施》《江西教育》20xx年第四期

  4.周建姿:奏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音——谈语文教学课堂导语设计[J];南平师专学报;20xx年01期

  5.魏书生:《掌握方法,事半功倍》《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xx、5

  6.郑金洲:《教育碎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0

  7.刘士秋:《掌握了方法和规律,想不学好都难》;中国教育报;20xx、5

  8.《话说单元导读(三)》——人教小语论坛网刊《论.语》第二期“研”

  9.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4期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叫“卢沟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卢沟桥的狮子的看图学文。

  板书课题:

  1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听录音朗读。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歇 雕 厘 甚 至 蹲 概 异 侵 衅 驻 具

  “甚”、“至”是翘舌音;“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异”上半部是巳”。 “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歇后语 雕着 厘米 甚至 大概 形态 各异 淘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侵华 挑衅 驻守 具有 建筑

  五、 初步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写了卢沟桥的什么?着重写了桥上的狮子的什么特点。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抄写生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5、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法学法:导学互动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视频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课件出示:

  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 颇)

  破釜沉舟——(项 羽)毛遂自荐——(毛 遂)

  纸上谈兵——(赵 括)卧薪尝胆——(勾 践)

  背水一战——(韩 信)田忌赛马——(孙 膑)

  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阅读课文。

  3、生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二、导学互动

  1、出示导纲探究性问题。

  2、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交流汇报,师相机引导、点拨。

  出示导纲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怎样?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抓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齐、赵两国之间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出示导纲探究(二):故事结果

  1、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付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2、对比阅读前后语段。

  过渡:起初魏军是多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现在怎么就成了这样的状况呢?首先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接下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导纲探究(三):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出示第7段: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分角色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想一想孙膑为什么要齐军不直奔邯郸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郸的劣势和直取大梁的优势并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抓住“胸有成竹”、 “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并朗读出他的“胸有成竹”。)

  2、抓住“乘虚而入”理解魏国虚在哪?

  3、“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与哪些事实相符?孙膑采取了哪些行动逼迫庞涓回师自救?

  (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孙膑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最终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庞回师,逼庞回师不但能救赵国,而且能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打败魏军。)

  4、齐军“以逸待劳”又体现在哪?

  5、孙膑为何要在桂陵布下天罗地网?

  (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6、总结出示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战术上: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知己知彼

  行动上:佯攻襄陵、直奔大梁、桂陵设伏

  7、你理解“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引申义吗?

  三、导学归纳

  1、孙膑,我__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的军事家!

  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反馈训练

  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一、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

  二、复习生字,理解本课生词,要求掌握:古怪、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变化多端、生气勃勃,会用"任凭"、"生气勃勃"造句。

  三、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方法。

  四、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投影幻灯机及课文配套的幻灯片。或用图画。

  [课时准备]

  第一课

  一、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亲切感)。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叙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书),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课本上《猫》。

  二、自学课文。

  △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不懂的自己做上记号。

  △查字典: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

  (让学生抓住组成词的关键性字眼,查字意,然后理解词义)

  △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些猫?(大猫和小猫),分段就可以把前面写大猫的作为一段,把后面写小猫的作为一段。小朋友再读一遍。划分段落。分好段想一想:课文第一段,主要写大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段,写小猫的什么特点?把能概括它们这一特点的句子划下来。

  (第一段: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三、讲读课文。

  第一段:

  1.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当你读到这一句时,你是怎么想的。

  2.下面就写它怎么古怪,它古怪在哪儿呢?听老师读课文。

  3.范读第一段。

  4.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叙述的内容里,我们看到了猫的几种不同的形象。

  结合放幻灯,以及平日观察,具体描绘一下猫的这些形象。每叙述一个形象,要求概括一下自己对猫的印象。

  △(放幻灯①:猫在睡觉)学生叙述:猫很老实。(释:无忧无虑)

  △(放幻灯②:猫出去玩)学生叙述:猫很贪玩。

  △(放幻灯③:猫等老鼠)学生叙述:猫很尽职。(释:尽职)(突出:"非┉┉不可┉┉")

  5.点拨: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你们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

  ("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①说它老实吧

  6.比较读 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②它很老实

  ①说它贪玩吧

  比较读 再比较比较,体会体会

  ②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并不完全这样)

  7.根据板书指点:

  说它 老实(可是)贪玩

  贪玩(可是)尽职

  指点:说它老实,它是乖,可是,它又贪玩;说它贪玩吧,它是贪玩的,可是,它又尽职的。所以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些就是猫的古怪的表现之一。

  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8.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9.继续往读,猫又怎么古怪,这一节中,你觉得哪几句是主要的,能概括全小节内容的,把有关的语句划下来,准备自己讲书。

  (可划的词语: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一声不响。)

  这一小节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想、讲讲。例如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样运用的什么表现手法,用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的作用都可以讲。

  自己讲书要点:

  (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

  (2)高兴时的温柔可亲是详写的,不高兴时一声不响,写得简略。

  (3)写高兴,着重写了猫的不同叫声。突出有关词语:

  长短不同

  丰富多腔 变化多端

  粗细各异

  (4)猫并无高兴与不高兴之分,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感情。

  10.指名读第二节,要把你们刚才讲的冒号、层次、感情,用停顿和语调表达出来。

  四、巩固词语。

  任凭、无忧无虑、温柔可亲、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古怪,从中挑出两到三个,写出猫给你的印象。

  五、各自练习背诵一、二两节。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庐、瀑、炉”三个生字,有韵律地、有感受地吟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课文注释或、体会诗句含义。在反复诵读中,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个体探究后,小组合作交流中,质疑解难加深体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感受诗人李白奇丽、大胆的想像,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美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

  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品读重要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

  音乐、板画

  教学流程:

  一、创境导入,初读感知。

  1、配乐范读

  2、谈话揭题,揭题。学习“瀑”字。

  3、版画,引趣:李白看到了怎样的瀑布。

  4、组织初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古诗。要求读正确,有节奏。

  二、学生选择学法,批注学习古诗。

  1、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

  2、自己先学学,拿着笔,圈圈、写写、画画,把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三、小组交流,市参与讨论。

  四、互动对话谈瀑布。

  1、交流体会诗意及想像画面。

  2、根据学情,结合板画、配乐,通过想像,诵读互动对话,相机引导读悟,体会情感。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a、学生说感受,生再补充(香炉指香炉山)。

  b、引导其他学生想像,想像大河。

  c、教师相机板画,引导再想像:瀑布还像什么?

  d、体会“生、挂”字用得生动,形象。

  e、引导学生再读。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生说体会。体会“飞流、直下、落”用词准确,感受瀑布高,水流快急的特点。

  b、生补充“银河,九天”传说的资料,感受祖国民间动人传说,丰富学生。

  c、启发想像。

  d、旁征博引:“白发三千丈”,“危楼高百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等诗句与“三千尺”的用法相同。

  e、朗读。

  f、引导感受诗人李白神话般的想像风格。

  (3)放乐闭眼,在脑海中勾画,庐山瀑布图。

  五、吟诵升华,谈感受。

  1、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们就站在庐山脚下,眼前就是这一帘瀑布,你想说什么?

  2、当小诗人,吟诗。

  六、拓展积累。

  1、赠送叶圣陶的《瀑布》,让学生诵读。

  2、吟诵积累。

  七、作业: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八、结课。

  九、板书: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

小学语文教案01-01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4

小学语文教案03-28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0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