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7 12:01:4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合集)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任务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请参考课本62页介绍)

  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放录音,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絺(chī)譬(pǐ)雠(chǒn)嚭(pǐ)赦(she)鄞(yín)蕃(fān)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疹(chē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通“哺”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勾践灭吴》说课稿教案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ō.“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

  1、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董荐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2、通过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训练学生运用如果就、宁可也的句式和课文中的词语说话、写话,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课文5-7节

  三、教学准备:(1)放像机 (2)彩电 (3)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根据意思听定词语。(坚毅、眺望、嘹亮、恳切)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段让我们带着仇恨,坚决的语气齐读第二段。

  3、那么董荐瑞是怎样逼近暗堡,炸毁暗堡的,我们用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董荐瑞的精神;通过读和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就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第三段

  1、自由读5、6两节:①用 划找描写战斗环境的句子;

  ②从这些战斗环境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在这样一个抢林弹雨,生命危险的战斗环境中,董荐瑞是怎样冲向暗堡的呢?用划出描写董荐瑞冲向暗堡动作的词语。

  3、从这些动词中可以体会到董荐瑞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4、引读第6节。

  师:敌人看到抱着炸药包猛冲而来的董荐瑞,内心感到无比害怕,知道自己末日来临了,但是,他们还要垂死挣扎。

  生接读: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全是血。

  师:血,更加激起了董荐瑞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时候,他只有一个信念,冲上去炸掉它。

  生接读: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荐瑞扫射猛冲到桥下。

  (三)学第四段

  1、董荐瑞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桥下,出现了这最壮丽的一幕,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第七节。

  思考: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播放枪林弹雨的录音)

  2、万分紧急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万分紧急指出什么?

  3、这时候董荐瑞是怎样想的呢?出示练习题,见作业 练习(二)

  4、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舍身炸暗堡这部分内容,体会董荐瑞的哪些动作、态和话语最使人感动?(用标明)板书见后

  5、那么炸毁暗堡这一段该怎么读呢?板书:稍快、沉缓、有力。

  (四)录像激情,训练读写。

  1、学生观看董荐瑞舍身炸暗堡的录像片。

  2、看了录像,有什么感想,把激动的心里话说给董荐瑞叔叔听。

  3、学生做作业

  (三)。

  4、反馈矫正。

  5、全体起立配音朗读第七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理念】

  凭借文本,科学地展开训练,做到设计有目标,落实有途径,切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超越文本,开发资源,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创设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特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课程计划标准》中的理念适应孩子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在教学各环节中。

  【教学特色】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读准儿话音(“鱼儿”)和读好轻声(“种子”、“我们”、“的”)。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的含义,让学生懂得祖国是我们的家。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演示:房顶下一户人家养了一两只小猪的图片,点击房顶演变成宝盖头,点击小猪演变成。合在一起变成“家”字。

  2、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能告诉老师,你们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感到怎样?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生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是多么的温暖,多么的幸福,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自觉地引入到课题中去,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2、师:家是爱的港湾,是最温暖的地方。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歌——《家》,(板书课题:5家,在板书的过程中学习新笔画“弯钩”)

  3、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老师配乐范背课文

  【“以情传声,以声带情”,运用声音的艺术,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意境,进入艺术的天地,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使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大意又悟得了朗读的技巧。】

  2、学生自读,老师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注意词儿连读。

  3、检查学生生字字音掌握情况、检查学生词儿是否连读。

  4、再读课文,老师提高要求:

  (1)把这首儿歌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去品味,感悟语言的意蕴。】

  三、精读感悟,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后提问: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1、学习第一句。

  (1)电脑屏幕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创设质疑活动,捕捉疑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过渡: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那么它们各自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怎样呢?

  ①多媒体配乐动画演示,学生边看边想。

  ②看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更要重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他们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亲身地去感受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各自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自由、快乐的情景。】

  (3)过渡:是呀,你看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呀!假如你现在就是快乐的白云、小鸟、鱼儿或者种子,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

  ①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②交流、总结方法:读——评——读——评——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并熟记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使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老师。

  2、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

  1、揭题,理解题意。

  2、看了题目,你有什么要问?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进行群体诊断与矫治。及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细品读,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不理解的词语做好标记。

  (2)

  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a理解关键词语“浸透”、“蕴含”。

  b改换句式:“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那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朗读体会语气的不同。

  c用自己搜集到的事例进一步体会教师的崇高。

  (3)

  指导朗读

  2、用学第一段的方法,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朗读指导,读出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四、总结全文。

  1、练习背诵课文,自主性诊断。

  2、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感想?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小练笔:老师,我想对您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前两篇课文导入新课:

  父子深情→母子深情→兄弟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三、出示小黑板,读准字音:

  猷()笃()了()舆()奔()调()

  掷()恸()

  四、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五、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师补充解释:

  俱:都。既:已经。笃:(病)重。

  掷:扔。何以:即以何,为什么。因:于是,就。

  索:要。而:表承接,不译。恸:痛哭,极度悲哀。

  琴:弹琴。绝:气息终止。卒:死。

  2、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小组互译,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改错。

  六、指导学生: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并背诵。

  七、小结:

  八、作业:

  1、翻译句子:

  语时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人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其他的故事吗?

  教学内容 : 十三、人琴俱亡

  课 时 : 2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在理解大意基础上理解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教学重点 :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情,语言简洁。

  教学准备 :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课文比赛:

  分三大组,指名各组推荐的学生代表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的不同感情。

  二、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体会“至爱亲情”:

  1、学生讨论并交流两段文字内容。

  2、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特别明确“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3、分析理解子猷的'个性特点,从而理解本文所表现的主题。

  4、了解语言简洁的特点。

  三、拓展训练:

  1、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 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人琴俱亡(网友来稿)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人琴俱亡(网友来稿)教案,

  (1)下列各项中,“故”字含义不同的是()

  A、依然故我B、故作镇静

  C、故态复萌D、故步自封

  (2)解释加点的词:

  A、捉刀()B、异曲同工()

  捉弄()异想天开()

  (3)翻译句子:

  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掷而掷去之。

  B、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你读了短文后,有什么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