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5 13:37:28 教案 我要投稿

(荐)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荐)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经验。

  2、指导幼儿尝试观察记录的方法,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小陀螺、纸花片、长方形小积木、风车、球形插塑每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这儿有五种不同的物体,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这小陀螺会怎样?

  这几种物体都会转动吗?

  二、幼儿预测结果

  请幼儿把你自己认为转或不转的想法记录在表的第一行格子里。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样记录的?

  三、幼儿操作,验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并及时进行记录。

  要求幼儿动脑筋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转动的`?

  四、讨论记录结果

  请幼儿告诉大家玩的结果与开始认为的一样吗?你又是如何记录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物体。

  六、再次探索物体转动的现象。

  请幼儿再玩一次,仔细观察它们转动时有什么不同?

  活动延伸:

  制作风车,玩风车。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科学教案 篇3

  目的: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准备:

  1.“主蜡烛”一支。

  2.幼儿每两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托盘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瓶两只、碗两只、泡沫块、颜色水、抹布等。

  过程:

  活动一 看蜡烛燃烧

  1.引出活动,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固定蜡烛?(如插在泡沫块上或小瓶子里。)

  2.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点燃蜡烛?

  3.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火焰会随风“跳舞”;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一股特殊的气味,等等。

  活动二 自制蜡烛花

  1.幼儿手持燃烧的小蜡烛,将蜡烛油滴到盛有清水的碗里。

  2.观察“水中蜡烛花”,说说它像什么,还发现了什么奇特的现象。(它会像荷叶那样飘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

  3.尝试将蜡烛油滴到黑纸上、蓝布上,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活动三 蜡烛熄灭

  1.请幼儿先将两支相同的蜡烛固定在同等大小的泡沫块上。

  2.请幼儿分别点燃蜡烛并罩上玻璃瓶,观察并介绍看到的有趣现象,如瓶身会发烫、瓶壁上有水蒸汽、火焰是慢慢熄灭的,等等,鼓励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3.请幼儿两人一组,再次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同时罩上一大一小两只玻璃瓶,观察蜡烛熄灭的现象,互相讨论实验结果。

  活动四 水中的蜡烛

  1.在托盘内倒人浅浅的`一层颜色水,然后点燃放在水中的蜡烛,再罩上玻璃瓶,引导幼儿观察蜡烛熄灭后瓶外的颜色水进入瓶子内壁的现象。

  2.引导幼儿讨论:这瓶壁上的水是哪儿来的?为什么?

  建议:

  1.材料中提供的“主蜡烛”由教师点燃,幼儿可以在“主蜡烛”上引燃小蜡烛,以避免使用打火机或火柴等引火工具,保证操作安全。

  2.当幼儿解释错误时,教师切勿当场纠正,可引导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在再次实验或寻找相关资料后,再进行讨论。

  3.本活动适合在区角或分组活动中进行。因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故活动应以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现象为主要内容,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进行交流。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现在是春天的主题,春天又是万物苏醒,气象更新的季节,结合课改精神和“科学认读”的理念与计算活动相整合,设计了这个活动。因为数字1――10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已相当熟悉,而“科学认读”是以感官刺激让幼儿逐步认识汉字,同时,还要以幼儿感兴趣的或能吸引孩子的内容来刺激孩子的感官,让孩子自由学习,自己去找答案。所以,我觉得数字1――10与汉字中的量词的念法相同,但写法不同,还有大小写之分,对于好奇的孩子来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更便于孩子记忆和认读。

  活动目标:

  1、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知道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

  2、初步了解汉字中也有表示数量的字。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一幅春天的画面,练习纸、记号笔、汉字卡,数字卡等

  活动过程:

  1、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春天)你怎么知道是春天啊?(泛讲)是啊,春天是万物苏醒,气象更新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我这里也有一幅春天的画,你们看看有些什么?(幼儿讲述,并找出相应的汉字)

  2、幼儿操作:你们看到那么多景色,我再请你们帮忙数一数有多少,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并把他写在这张纸上。

  3、师生共同检验:填上数字。

  4、认识汉字中的大小写数字:我这里还有一些字宝宝,他们说,他们也叫1、2、、、、、、、10,而且,他们还是双胞胎,名字一样,长的不一样,你们认识他们吗?(幼儿操作,幼儿自由选择摆放)

  5、再次检验:

  (1)纠正错误

  (2)整理区分大小写汉字。

  6、结束活动,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操作。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找到目标物的成功感。

  2、能根据多种特征标记找到目标物。

  3、学习根据物体特征用排除方法找到目标,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活动准备:白板课件、幼儿操作材料各种糖果、饼干、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学习兴趣。师:今天鲍老师带来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怪物们》,小熊一家喜欢旅游,瞧,他们又出发了,他们走得又累又饿,这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城堡,进入城堡看到一桌丰盛的食物,小熊一家太饿了,坐下来就吃了起来……

  二、讲述故事,学习用排除法找目标.

  1、继续故事情节,提出要求。

  (1)师:就在他们吃的正开心的时候,一群怪物进来了,小熊数了数,这群怪物有20个呢!

  (2)师:小怪物们看到自己的食物被吃了,会怎么样?他们会怎么说呢?谁来学学非常生气的小怪物会怎么说话?

  (3)师:是的,你们学的真像,他们嚷着要把小熊一家关起来,这时一只小怪物跳出来说“等等,我们来玩着找人游戏,我们的大王就在我们中间……只能提5个问题。”

  2、根据标记图,提问问题。师:小熊仔细看了看小怪物,提出第一、二个问题,引导幼儿问第三、四、第五个问题。(要求幼儿观察画面、语言完整。)

  3、根据标记图,验证结果。师:大王长什么样子的呢?幼儿看着标记验证。

  师:你们觉得小熊怎么样?是的,从此小熊和小怪物成了好朋友,而且小熊也喜欢上玩猜谜的.游戏了,你们喜欢玩吗?

  三、幼儿操作,体验找到目标物的成功感。

  师:过了几天,小熊过生日,请你们一起来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小熊听说你们也喜欢玩猜谜游戏,想考考你们,可以吗?

  1、根据多种标记图,找出糖果、饼干、玩具。出示标记,理解标记含义,明确要满足所有标记的要求,才能找出目标物。

  2、幼儿自主合作,操作材料。

  幼儿自主结伴操作,教师观察。

  3、幼儿展示操作结果。

  教师和幼儿一起验证操作结果,并请幼儿并说出理由。

  四、游戏“找朋友”,尝试在生活中运用。

  师:你们太棒啦,帮助小熊找到最喜欢吃的和玩的,小熊想找好朋友和他一起唱生日歌,找谁呢?请仔细挺好哦!

  1、介绍游戏方法。

  (1)小熊说好朋友特征,幼儿听指令并做动作。师:全体起立,如果你不是我的好朋友就要坐下来了。“我的好朋友是女生,我的好朋友扎着两个辫子,我的好朋友穿(红)色上衣。我的好朋友是谁?请你站上来。

  (2)请个别幼儿帮助小熊找好朋友:(可以是同伴或是客人老师)

  (3)师:大一班的小朋友太棒了,我喜欢你们,这次我要多选一些,请全体起立,如果你不是我的好朋友就要坐下来了。我的好朋友是所有女生。我的好朋友是剩下的男生。

  2、师生齐唱唱生日歌。师:太棒了!你们都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一起唱一支生日歌吧!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对食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指纹" 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总结归纳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教师之前组织了艺术活动"有趣的手指画",因此导入活动可以让参观小朋友的手指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以前画的手指画好吗?"(好)

  幼儿观看手指画,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孩子们都回答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幼儿回答指纹在手指肚上)

  教师每组给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

  (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

  (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七、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同,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让幼儿了解了指纹的三种类型及指纹的用途,激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保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藕与荷花之间的关系,了解莲藕的生长过程。

  2.通过多种感官感知荷花、莲蓬、莲子的特征。

  3.能关注水中生长的植物,喜欢探究其中的奥秘。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相关PPT。

  2.莲藕一根、莲蓬7个3.小篓子、小盘子每组1个。

  活动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莲藕的生长过程。

  难点:通过多种感官感知荷花、莲蓬、莲子的特征。

  活动过程

  1.感知荷花的特征。

  教师出示荷花PPT引导幼儿观察并自由交流已知经验。

  师:这是什么呀?(荷花)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很多花瓣,有长长的根,有圆圆的大大的荷叶,还有一个莲蓬,像家里洗澡用的花洒喷头呢。)长在哪里?(水里)那你们知道荷花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吗?(夏天)小结:荷花是在夏季的时候开放,它是生长在水里的植物。

  2.感知莲藕的特征。

  (1)教师出示莲藕PPT引导幼儿观察并自由交流已知经验。

  师:这是什么呀?哦,小朋友都不知道,别着急,老师来告诉你们。这是荷花的茎,它有一个小朋友熟悉的名字,叫"藕"。它是什么样子的?(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长在什么地方?(水底的泥土里)为什么说莲藕是一节一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很光滑)猜猜藕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和黄瓜一样里面有许多籽,和苹果一样里面有五角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切开藕,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藕的内部构造。

  师:你发现了什么?(切开的藕有丝连着)小眼睛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它有一个好听的成语,叫"藕断丝连"。切开的藕是什么样子的?(有很多圆圆的洞)师:你有吃过莲藕吗?它是什么味道的?

  小结:藕是横着长在水中的泥土里,是一节一节的,切开后里面有许多孔,藕丝还会连着,它有一个好听的成语叫"藕断丝连"。

  3.感知莲蓬、莲子的特征。

  (1)教师出示凋谢的荷花图片。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荷花怎么了?(凋谢了)荷花凋谢以后出现什么了?荷花中间长成的果实叫什么?(莲蓬)

  (2)教师出示莲蓬图片,引导幼儿感知莲蓬的特征。

  师:莲蓬是什么样子的?(像伞)上面有什么?(许多小圆圈)好多小圆圈里面是什么?剥一个下来看一看。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莲子的特征。

  师: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莲子是什么样子的?

  师:莲子外面是什么颜色、形状?(绿色的小球)剥开后又是什么颜色的呢?(白色)莲子的中间有什么?(莲心)请你将剥下来的皮放在中间的篓子里,莲心放在小盘子里。

  总结:荷花谢了长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个莲子,莲子里面还有莲心。

  活动延伸:

  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自然角种植莲藕,平时观察莲藕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科学教案 篇8

  科学意图:

  孩子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也渴望获得新知,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知识,而且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幼儿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适合班级:

  中、大班

  材料准备:

  任意两本图书

  制作方法与步骤:成品

  实验操作:

  请幼儿自由尝试把两本书的书页交叉在一起,交叉得越多越好,然后拉开,会发现书页交叉得越多越难拉开。(见“拉不开的书图”)

  教师指导建议:

  ● 幼儿可以随意把两本书交叉在一起,教师不要过多干涉。

  ● 交叉书页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如有的书页交叉后重叠的面积大,有的重叠的面积小,有的交叉的页数多,有的交叉的页数少,教师应鼓励幼儿尝试,比较拉开书时所用力的不同。

  拓展与替代:

  用各种各样的纸、塑料布等材料代替书进行实验。

  小知识:

  交叉在一起的两本书拉开的难易程度与摩擦力有关。当两本书的书页交叉在一起时,重叠的面积越大、交叉在一起的页数越多,摩擦力越大,就越难被拉开;重叠的面积越小、交叉在一起的页数越少,摩擦力越小,就越容易被拉开。

  活动反思:

  科学,是奇妙的,许许多多平凡小事里也在不经意间也透露着科学原理。只要留心于生活,就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 (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精选】科学教案09-06

科学教案【经典】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