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品评语言文字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2、体会理解学生的顽强及智慧的退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3—4)
1、在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里,有大自然留下的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指名答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迅速从课文中找到它的谜底吗?(补充板书:底)指名用书上的话回答。
原来是因为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板书:雪松)。揭开这谜底的人是谁呢?(板书:旅行者)
3、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也带上行囊跟着这两位充满智慧的旅行者,通过这记载着智慧的文字(板书:课文)走进加拿大魁北克这条神奇的山谷,靠近那充满智慧的雪松,一起去探索生存的智慧吧!那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齐读课题)
二、 精读课文
1、明确小组自学要求:(2)
(1) 师:这树,这人,这文,无不充满着智慧,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有选择的去探究,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把他们综合自来共同探究都可以,让我们去品读、去批注、去思考,一会我们来比比谁的背囊中采集到的智慧最多。
(2) 各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以及需要的大概时间
(3) 班内简单交流时间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10)
读文、批注、找收获、谈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自学所得(20)
(1) 交流从雪松身上品味到的、获得的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读好描写雪松的语句。
(2) 讨论、交流、理解旅行者的话中蕴涵的智慧
a: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个旅行者的话。
b: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引向深入:(什么时候应该去正面抗争?什么时候需要适当的让步?)
c:把思维引向更广的空间:古今中外,有那些人就具备了雪松的这种智慧?
(3) 你能从课文中选择一句最简洁而又最能概括这一道理的.话吗?
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节,背诵这最后一节。
(4) 交流这文章写法上的智慧:学生汇报体会到的精彩写法,教师适时点播
4、给学生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 师:我想各位同学的背囊(包)里,一定装满了智慧,收获不小。
我知道我们六(1)班的同学喜欢创作,你能用一段话或者一首诗、一支歌或其他方式来谈谈你的收获吗?
(2) 班内简单交流
三、 、作业
1、师:听了同学们精彩的点评与创作,我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把所有的智慧都装进我们的行囊中,去展开我们人生新的旅程,愿我们今后能够凭借智慧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2、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智慧背囊》。
3、完善自己的创作明天的语文课继续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①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 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 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 (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 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 清凉,要我梳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 邀我唱喝 快乐,幸福
瀑布: 雄浑,有气势
悬崖: 身躯挺拔
白云: 谈风景
【教学总结】
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关于桥的课件;
2.学生搜集桥的图片;
3.学生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图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在学习了《兰兰过桥》一课后对桥非常感兴趣,在课余时间搜集了不少关于桥的图片老师也搜集了不少,你们想不想看呢?
2.播放有关桥的课件(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等)
3.师:也把你们搜集到的图片拿出来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学生相互交流)
4.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看到了哪些桥呀?(指名学生汇报)从古至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桥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在这么多桥当中,你最喜欢什么桥呢?(先同桌练说,再指名说;引导学生先说喜欢的桥的名称,再说喜欢的原因)
5.引导生生互评,初步渗透交际时的文明礼貌,让学生学会倾听。(引导语如:他为什么把这座桥说得这么好呀?他把这座桥说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呢?他在介绍这座桥时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6.小结过渡:小朋友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知道了你们心中最喜欢的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变化着,同学们充满想像力的小脑瓜里,未来的桥是怎样的?请把你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图纸高高举起吧!(板书:未来的桥)
二、交际训练,教给方法
1.指名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师生模拟对话。
师:××同学,你设汁的是什么桥呀?
生:我设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它有什么特点呀?(或“有什么用途”……)
生:这种桥的'特点是__________。(或“这种桥的用途可多了,可以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等)
2.引导学生归纳交际的基本方法:先介绍桥的名称,再说桥的特点或用途
3.在小组内交流,评出“最佳设计者”。
三、再创情境,扩展训练
1.师:在南宁市邕江河面上,不久的将来会建起邕江六桥,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设计推荐给市长伯伯呢?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已评选出来的“最佳设计者”的“未来的桥”图样,讨论一下,该怎样向市长伯伯介绍,才能让他采用你们的设计方案
2.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态度大方 彬彬有礼 条理清晰)
3.小组内商议介绍词,准备交流。
4.小组问互相交流。
(1)每个小组选代表向市长伯伯(另一小组的同学扮演)介绍本组的“未来的桥”设计方案,介绍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其他小组对他们进行质疑(可以从桥的造型、材料色彩、承重力等方面质疑)
5.评选“最佳桥梁”(只要方案有特色,就予以充分肯定)
四、总结
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真大,你们设汁的各式各样的桥让我大开眼界。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打牢文化基础,相信在我们这些小朋友当中,将来一定会有人成为出色的桥梁专家:
五、课后延伸
将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方案介绍给家人或好朋友。
语文教案 篇4
课 题
入学教育课型新授课时2双基
目标
1、新生大体了解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受教师的温暖、同学的友爱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进行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道德情
感目标 教育学生热爱学校、喜欢上学、喜欢老师、喜欢同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课本、爱护课本。
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高兴吗?
2、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吗?跟录音齐唱《上学歌》。
二、讨论学习
1、你们喜欢学校吗?为什么?
2、讨论(出示投影):
(1)看图说说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
(2)小学生在学校里都可以做那些事?你听说学校里还可以做哪些事?
三、情景练习
1、那么,图上的老师和小朋友分别说了什么?读一读你认识的'字。
2、鼓励认识这些字的同学,提倡大家向他们学习。
3、模拟练习
(1)情境一:师生交流(上学路上)老师:清早,我在上学路上遇见了王小明同学……王小明(起立、鞠躬):老师早!老师:王小明同学,你早!
(2)情境二:生生交流(自我介绍)A、与同位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自己的姓名和所在的班级及其他情况。B、游戏:找朋友。学生在班内自由结交朋友,其他同学齐唱《找朋友》。
(3)情境三:自由交流A、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创设一个情境。想好时间、地点、人物,可以有老师、家长、同学,自由练习对话。B、小组表演。
3、结合自己谈谈成为小学生以来上学的感受。
4、口语交际:根据画面内容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二、指导观察,了解图画内容。(出示投影片)
1、讨论:图上画了什么?
2、指导学生按照图画内容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3、他们说了些什么?请认识这些字的小朋友来读一读?
三、看看我们的语文书。
1、写上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
2、看看目录有什么用?
3、怎样找第4课?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找找第16课、第67页、写字表、查字表)
4、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爱护课本?(1)轻翻轻放(2)双手要保持干净(3)不乱写乱画(4)包好书皮(5)不乱仍课本
5、今后我们要经常比一比看看谁的课本保护得最好。
四、再唱《上学歌》。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唱《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采用讨论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
以游戏的形式创设情景,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做中练。
放手让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认识这些字的同学,提倡大家向他们学习。
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营造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
作业
要求 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
设计 入 学 教 育
挂图课后
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语文教案-》。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l.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
2.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精彩优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先自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应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作者描写景物四季的不同特征。
解决方法:反复吟诵、体味。
2.难点: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怎样在写景中渗透感情的,意图是什么?
解决方法: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软件(《三峡风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反复吟诵,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我们一起背诵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都知道,这一段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美、强的特点,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逦道元的《三峡》,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
(-)整体感知,突出重点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略,副词;大略,几乎。阙同缺。自,假设连词。若,羲,日光,此指太阳。襄,冲,漫。沿,顺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流而上。或,副词,偶或。虽,假设连词,纵然,即使。奔,名词,指奔驰之马。湍,激流。潭,积聚的`深水。绝,副词,极。()(yǎn)极高的山巅。漱,冲洗。其,代词,指“怪柏”。良,副词,极,实在。涧,此指峡谷。肃,寂静。属(zhǔ)引,连续不断。响,名词,回声。绝,动词,消失。沾,浸湿。
2.学生简单叙述作者写景思路。
作者先总写山峡山势,再写夏季三峡的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秋天山峡的景色。
3.教师范读,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
总特点:峰峦绵延,山势雄伟峻拨。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凄凉。
4.学生自由读,反复吟咏体会以上特点。
(二)突破难点
教师讲解 多种艺术手法结合,突出重点。
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体现山峦绵延,山势高峻;“夏水襄陵,沿沂(sù)阻绝”,体现夏季水大流猛。
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不见曦月”突出山高;“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势迅猛。
生动写实: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用了“略”字,就极有分寸。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与“沿溯阻绝”不相矛盾。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冬春之时的山水草木,则用“清荣峻茂”四字。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
小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写实与形象夸张相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读者如临其境。
(三)解决疑点
1.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2.各组出一名同学发言
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高明的作家,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末了特别点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而从笔下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四)总结、扩展
总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用字遣词的简练及其作用。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蟑,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却又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
扩展:体会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情趣。
作者精妙的文字、姻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都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观察。世上万物都是写作素材,如细致观察,到处都有可写之景;如仔细品味,随时都有可抒之情。
八.布置作业
l.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略无阙处( ) 自非亭午夜分( )
虽乘奔御风( ) ( )绝()(yǎn)( )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的一角,要求用词准确,仔细观察,写出特色。
九.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经典】09-26
语文教案[精选]10-19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绝招》教案03-31
[经典]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