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热]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为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游历俄国,参观托尔斯泰墓后写的一篇游记。表面看这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表现作者对朴素、恬淡人生的追求,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介绍人物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引导讲述、学生讨论把握课文语言,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3.掌握对比手法和衬托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命终结无可避免。古往今来,世人对生命的最后的驿站——坟墓作了各种不同的诠释。坟墓通常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坟墓是美的.坟墓?让学生思考:(答案不定).世间有哪些美的坟墓?
课件展示世间公认美的坟墓的图片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幻灯片2--5)。请同学们概括出这些坟墓的特点(幻灯片6)
作者认为上述的坟墓都不是最美的!作者是何许人?
作者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7)
到底在他眼里怎样的坟墓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来到俄国参观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的坟墓!(课件展示托尔斯泰的坟墓的图片,幻灯片8),并介绍托尔斯泰其人
3.托尔斯泰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9---14)
二、引导点拨,展开教学
(一)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墓与前面列举的名人的坟墓的差异(课件出示图片,幻灯片15,使学生直观地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试用一词概括对托尔斯泰墓的整体感觉——朴素。
(二)听读课文(课件出示幻灯片16,播放课文朗读),划出值得注意的字词以及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
1.正音(课件展示:幻灯片17)
2.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生回答后用课件展示:幻灯片18)
师点拨:托尔斯泰墓的周围,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可见的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四周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听到的只是清风拂过树梢时发出的“飒飒”声响。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那便是文中的一个词——逼人。的确是“朴素”扑面而来,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了没有。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三)感受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1.请一些同学谈谈读完了这些文字,除了“朴素”,还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不一)
师小结:我们还感受到了一种“美”,这里景色优美,环境宁静,很美。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亲临墓地的人们有什么感受吧!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明确: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震撼每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课件直观展示,幻灯片19)
3.再找出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明确: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4.师点拨、引导: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心里受了强烈的震撼,作者更是用了三个“之最”来表达感受——世间最美、最宏伟、最难忘的坟墓。感受都比我们深刻。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托尔思泰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墓冢的朴素,与人们的崇敬形成了怎样的联系,这种关系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幻灯片21)
(四)探讨:请同学们谈一谈对美的认识。
1.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2.师点拨:托尔斯泰坟墓的美,其原因不仅在于它的形式,还在于托尔斯泰本人的一种人格的美!是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其实“美”不仅仅是指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有形的东西,它还包括那些强烈地冲击人们的心灵的、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力的事物。震撼越是强烈,审美的效果便越好。“美”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幻灯片22)
(五)思考:文章结尾为什么要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
课件展示三位伟人的坟墓图片及简介(幻灯片24,25,26)
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明确:对比。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他们的坟墓虽然豪华、华丽,但这并不为过,这和他们伟人的声名是和谐统一的,而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是一致的,因而人们认为它是最美的,那就让这位伟人享受这种自然、宁静,幸福地安睡在这片远离尘嚣的林阴里,让我们默默地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吧!
三、拓展延伸
讨论:对学生化妆,穿高档华丽服装的看法。
四、作业
(一)读一部托尔斯泰的名著
(二)预习新课
媒体和资源: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 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 烈士 暮年 不已 盈缩之期 养怡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厂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 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 前致词 新战死 长已矣 无完裙 逾墙走 语声绝 泣幽咽 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指导学生看注释⑦。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妪”、“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 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 煜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 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导入
火柴的作用在于引火。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为人类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甚至有时会关系到人的生存。这篇小说就讲了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评析、小结。
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确定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这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他实际上起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作者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
2、分析第一部分(开头棗“……发现它”)
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概括一下:卢进勇碰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阅读、概括,然后明确:
①“整个草地……给遮没了”棗荒凉
②“天,还是……一朵朵浪花”棗冰雹
③“因为小腿……他掉队了”棗伤病
④“一阵凉风……湿透了”棗阴冷
⑤“他下意识……‘没有发现它’”棗饥饿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卢进勇碰到的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只是卢进勇一个人遇到的吗?
学生分析、明确:这是为了自然地引出卢进勇对“火”的向往,同时还点明红军过草地时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如果不依靠崇高的理想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红军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由此可知,无名战士也遇到了这些困难,暗示出他是在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保存了七根火柴。
教师提问:“他也知道这是妄想棗”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明确: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语,既突出了火柴的极端重要性,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师提问:本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喑自庆幸”等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明确:“小心地”说明惟恐丢掉一点点,突出粮食的宝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于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地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即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战友埋下了伏笔。这里又一次交待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分析第二部分(“已经一昼夜……前进的方向”)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安排了几个情节?
学生分析,然后明确:三个情节,即呼唤战友,拒绝帮助,托付火柴。
教师提问:在托付火柴之前,小说怎样通过声音、肖像、动作和语言具体描写了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
学生思考、明确:
声音:“低低的”,“微弱、低沉”,“就象……”
肖像:“倚着”、“身子底下”、“脸色”、“头发”、“眼眶”、“眼睛”
动作:“喉结……抖动”、“嘴唇……发出”、“呆滞地望”,“吃力地……推开”、“嘴唇翕动”、“齿缝里挤出”
语言:“不,没……没用了”
这些具体、细腻、感人至深的描写,是为托付火柴作了充分的铺垫。说明无名战士怎样顽强地与困苦、与死神搏斗;崇高的信念,部队的安危凝结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的生命;为保存七根火柴,他作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牺牲。身体的衰竭与一定要把火柴交给战友的顽强意志形成了强烈反差,使得故事格外地悲壮。
教师提问:“托付火柴”这个情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有哪些重点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分析并明确:
①“指火柴”:“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棗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
②“看火柴”:“打开”“揭开”“并排摆着”“干燥”“红红的”“压”“像……”棗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③“数火柴”:“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拨弄”“数着”“望”“好像说”棗清楚地交待,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比寻常
④“交火柴”:“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叮着”棗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地托付,殷切地期望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特意写出“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无名战士说的话?为什么一词一顿?
学生思考、明确:这是无名战士对卢进勇的嘱托,也明确地揭示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思想基础:大公无私。这一句话表现了无名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
一词一顿,既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
教师提问: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学生思考并明确:不矛盾。“模糊”是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4、分析第三部分(小说结尾)
教师提问:结尾有三段,每一段都怎样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的巨大意义?
学生分析、明确:①“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托付火柴的.举动和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②写篝火,点明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暗示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赞颂无名战士的精神。③写卢进勇递交火柴,并特意重复数火柴的细节,显示出火柴的不同寻常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四、小结
1、第一部分写卢进勇处境的恶劣是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暗示出无名战士的顽强意志。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与托付火柴的情节形成鲜明对照,小说结尾点明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而歌颂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
2、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情节的安排和重点词语与语句。同时要透过语言的表层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烘托和映衬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小说所以写的感人至深,除了立意深刻,用多种描写方法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采取了有效的写作手段。
二、分析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师提示: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师提问: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
“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提问: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点燃篝火卢进勇
有堆火烤需火堆托付火柴用上火柴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问:小说有两个人物,卢进勇贯穿全篇,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卢有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师提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三、小结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是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七根火柴”是小说的线索,线索的延伸就是情节的构成和发展,就是小说主题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小说采用的不同写法各有不同的作用和体现,但目的是一个,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认识三个偏旁 “三点水、提手旁、火字旁”。
2、正确识记生字。
3、引导按顺序看图,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读8个生字,会写“上”“下”两个字。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平时在家里都干些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平时,我在家里帮妈妈扫地……)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朋友。(课件出示自我介绍的小女孩)她叫小红,她邀请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她家做客。你们愿意去吗?(愿意)
2、出示课本插图,小红在哪呢?(在家里)板书:在家里。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生动活泼的人物介绍,以做客的方式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图说话,学词识字
1、小红家里的东西可多啦,请同学们按顺序找一找,小红家里都摆放着哪些物品?(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按顺序出示带有音节的词语认读。
沙发 茶几 报纸 书架 台灯 挂钟 电视 电话
强调:灯,钟是后鼻音。 电是前鼻音。
2、图上有哪些人物呢?他们在干什么?(通过说爸爸在看报纸出示“报纸”读。)
总结:对,晚上,小红一家人都在家里,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电视,小红给他们送去水果。爸爸妈妈高兴地笑了,小红也笑了。
3、出示课件:我会读
沙发 电视 台灯 报纸
A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B 出示生字条,圈画生字。
沙 发 报 纸 台 灯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请大家打开语文书49页,借助生字条,把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找出来圈住,一边圈一边读,圈完以后再读一读。
4、出示带音节的词语
沙发 报纸 台灯 电视
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齐读
5、去掉音节读词语
自由试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课中操
设计意图:
(初入学的孩子好动,坚持不了一节课,课中休息一下,学生的积极性会和刚上课一样高。)
6、出示单个生字认读
沙 发 报 纸 台 灯 电 视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看图说话简单识记生字,再通过分步学习进一步巩固生字。使学生的生字认得更牢固。)
三、识记生字巩固练习
1、这节课的生字里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偏旁呢,板书:三点水、提手旁、火字旁领读
2、你能找出这三个偏旁藏在哪个生字里吗?
课件出示:
沙-------- 三点水
报-------- 提手旁
灯-------- 火字旁
(读报纸要用手,“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火”是在《口耳目》里学过的,它当偏旁的时候要把捺变为点)
请同学们再读一次。
3、交流识字方法
我们今天学的这些生字里的'某一部分有你们认识的吗?你能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报”的右边在“服”中见过,把“服”的“月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报”。
对,这种识字方法叫做:换一换。生跟读。
三点水+少=沙 示字旁+见=视 火+丁=灯
对,这种方法叫:加一加,生齐读。
带有这三个偏旁的生字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希望大家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认识更多的生字。
现在呀,老师要考考你们了,看看你们这些字认得怎么样。
4、出示:我会读
沙发 沙子 出发 头发;电视 电报 电灯 电视台 一台电视机 电话;
报纸 白纸 纸飞机
5、我能用它们说一句话
报纸 台灯 电视 沙发
爸爸在看报纸。
我坐在台灯旁写作业。
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7、摘苹果
设计意图: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
四、拓展延伸
回家后和爸妈一起做家具和电器名称的卡片,贴在物品上,认更多的字。
五、写字教学
指导书写“上”“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绝招》教案03-31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