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时间:2024-01-20 08:32:0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3、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重点讲析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设疑讨论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典题拓展(可作为课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4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3、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重点讲析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设疑讨论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典题拓展(可作为课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英雄豪杰,像孙仲谋一流。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只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伴侣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合伐中原,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癸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隆兴北伐失败对今四十三睥,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逢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问顾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相关文章: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12-1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3篇04-1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范文6篇05-11

《永遇乐》教案08-27

《赤壁怀古》教案03-1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1-05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2-27

《独坐敬亭山》教案03-04

独坐敬亭山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