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0 08:51: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书的排序,巩固一至十的成语。

  1、幼儿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

  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四、通过看图片,巩固所学成语,并对成语给以分类。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汉语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的不同意思。

  2.学习成语,收集十二生肖图象及儿歌,初步学习积累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3.学习仿照例子写句子,要做到清楚、完整。

  4.读、背《九九歌》,初步感知冬春季节的变化。

  5.阅读短文,了解传说中龙的样子、龙的本领以及人们对龙的尊敬。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十二生肖图片、“龙”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会怎样向别人表达祝福,如何与他人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百花园,进行一次快乐之旅吧!

  2、板书:百花园。

  二、出示《百花园》中的第一题

  1、指名读一读。

  2、说一说,这些字有何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

  三、出示龙的挂图

  1、指名说一说龙的词语

  2、齐读第二题

  3、说说这些成语有何特点

  四、出示第三题

  1、指名读一读

  2、引导学生写一写

  3、指名说一说

  五、出示九九歌

  读、背《九九歌》,了解冬春季节的变化。

  六、阅读《龙》这篇短文

  1、指名朗读,并说说你们小组读完这篇短文后,知道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说话,相机出示一朵樱花。

  2、.在神话传说里,龙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他本领高强,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子孙!让美丽的樱花把我们带人龙的世界,欣赏一下龙的风采!出示龙的挂图,学生欣赏。

  七、认识生肖动物,鼓励学生与生肖动物打招呼(如:鼠,你好!)o

  1、教读十二生肖歌。

  2、看图背诵。

  3、你知道生肖歌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4、教学小结:《生肖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内涵丰富,如果你喜欢可以抄在你的采集本里。我们在日常生活,常常听到长辈说一些反映生活常识的句子,都可以像书中的学习伙伴一样,收集起来,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八、总结收获

  同学们,在这个百花园里。你们识记了不少的成语,区分了一些词的不同意思,并阅读了短文和背诵《九九歌》。多有趣啊!请把《龙》的特征讲给别的小朋友听,把《九九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

  (3)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4)比喻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拓展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

  ④作者将书比作人。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有情。作者读书,就如与人在交谈一样。

  ⑤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这正是与题目相呼应,《走遍天下书为侣》。书,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的伴侣。这个比喻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补充积累: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

  (5)列举

  作者将自己读书的方式方法详尽地叙述下来,给我们以启发指导,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反复读一本书,不断体会新的收获。

  以上几种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机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多种表达方式把自己对书独特浓厚的情感贴切地表现给我们的。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阅读链接

  朗读补充诗歌《神奇的书》。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4.背一背这首诗歌。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

  2.说说自己对书的感受。

  六、漂流谷

  现在,你的小船来到了惊险的漂流谷,要找对途经才可以顺利通过哟,准备好了吗?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4.奋力向前:继续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读书,注意及时记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爱好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春天来了,人们都忙着栽花种草,看,可爱的小鹿也不例外,它也栽了一丛玫瑰呢!

  2.板书课题,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如:(1)利用图画或实物帮助识字。

  (2)利用汉字的特点识字。如表示动作的字“瘸、拐”等。

  (3)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正音。如,“玫瑰”的“瑰”单字读第一声,在“玫瑰”一词中读轻声;“骨”多音字,在“花骨朵”里读一声;“莺”是后鼻音。

  (4)在组词中识字。

  (5)在创设情景中识字。如,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表示“惋惜”呢?“惋惜”两个字都有竖心旁,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围绕课后“泡泡”里的“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感知。

  2.结合上下文对比朗读感悟下面的句子,说说鹿弟弟这样说的原因。

  (1)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也没看着。”

  (2)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3.展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如,第三、四自然段读得稍慢,在句中体会“惋惜”的意思,读出遗憾的心情。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高兴、欣慰的语气,表现小鹿因为给人带来花香、带来美好生活而感到欣慰的情感。

  4.分角色小组朗读,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体会表达的思想内容。

  5.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感悟。

  (1)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要演的角色,研究他们的表情和语言,然后在组内分角色试一试。

  (2)指名表演,加深理解。

  指导演小鹿

  要创造性地表演小鹿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没见到玫瑰花的情景。提示学生可将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人物的独白,在表演中揣摩小鹿的心理。

  要细心揣摩小鹿玫瑰花的心情。提示学生可以将小鹿的心理活动用语言表演出来。

  表演小鹿听到了黄莺和微风的述说后高兴的样子,体会他心情的变化。

  指导演鹿弟弟

  鹿弟弟心情有什么变化?(由“惋惜”到“也高兴地笑了”)玫瑰花开的时候,虽然小鹿自己没有看到,但是花儿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因此,他感到高兴,觉得这玫瑰花没有白栽。

  指导演黄莺和微风

  表演黄莺和微风说的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赞美)体会黄莺和微风欣赏到玫瑰花时的快乐。

  四.实践活动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查查有关资料,再替黄莺和微风写几句台词。然后可按自己编的内容,进行分角色对话或表演。

  第二课时

  一.诊测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认读“我会写”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

  2.扩词练习,看谁组得多。

  3.想办法记忆字形。

  4.指导书写。

  (1)学生认真观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式的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由——抽,射——谢,歌——哥,别——拐,青、争——静。

  (2)结合上学期学过的“游、倒、啊”等字,再次强调这类字的书写要点:三个部分要尽量写得瘦长。

  (3)“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是横折,下边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中的“车”下面要变横为提,比顺为先竖后提。

  5.学生书写,老师行间指导。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嫩绿 浓密 惋惜 终于 渐渐地 静静地

  2.完成课后“我会读”的练习。

  (1)展示读词语和句子。

  (2)仿照例句,进行扩展练习。

  6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7 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

  8 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请用“……像……”的句式说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导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导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

  1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何其芳。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 肥硕(shu ) 栖息( qī ) 归泊( bó )

  寥阔( liáo )枯涸( hé ) 清冽( liè ) 梦寐( mèi )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4.把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 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忧愁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简介作者:(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 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指名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质疑探究: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讨论、明确: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 图画?

  讨论、明确: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品味赏析:

  1.要求学生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讨论、归纳:

  农家丰收图:清 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 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 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3.找出你最喜欢的 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讨论归纳:

  (1)伐木声飘出幽谷——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6)秋天梦寐在 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7)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 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七、教师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九、布置作业:

  1.以“秋天”为题写一 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2. 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 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答案:(1)老师的粉笔

  (2)排比;设问

  (3)各种颜色的粉笔

  (4)最后一句

  (5)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儿,(听的过程中说)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2、对,我爱北京天安门。古老美丽的北京城我们祖国的`首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北京》

  板书 北京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大家先听一遍课文,注意听清生字的音。

  2、你也想来读读书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画下来,借助拼音朋友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3、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现在请组长领着小伙伴学生字,读一读,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4、刚才同学们在小组里学的真好,现在我们请5位小朋友来把课文分段读一读。咱们听听他们音读准了没有,课文读通顺了吗?(读一段就相机正音)难读的长句子相机指导停顿,使之正确,多指名读,变花样读。

  A、天安门在……(读的不好,就再请个学生读,全班读)

  B、立交桥……(注意停顿)需要练读,再全班读。

  C、北京有许多……(范读)如果读得好,表扬他,让该生领着男、女生分别读。注意在和字前面停顿。

  5、同学们课文读得正确通顺。生字读得准。

  离开了课文,你还能这些生字的字音读准吗?。(拿出生字卡)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A、阴 前鼻韵母 开火车读 B、川 分组读)

  这里还有几个要求会认的字,大家一起读一读 矗 似 厦

  6、(拿小黑板)这几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吗?

  阔 碑 雄 迹 川 相机写 碑 左边是石字旁,注意右边的写法,拿出手,跟老师一起边说笔顺边写字。先写一个白字,再写一撇,最后再写这个十字。一横,一竖。注意这个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结构紧凑,这个字就写好看了。练习写一写,注意写字姿势。同位互相帮助,相互欣赏一下。

  二、朗读课文

  生字学好了,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指2人读。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赶快到美丽的北京城去看看。(出示挂图1 )

  A、看看图,再默读第2自然段,看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可以划下来。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指名说。(老师引导出三种建筑,相机出示三种建筑物的图片。如果学生问便相机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

语文教案 篇8

  一、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有7道题。主要让学和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和意思相近的词,以此来巩固生字新词,还让学生巩固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7题是根据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能注意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 会比较形近,并用形近字组成词语。

  3. 能正确选用近义词,用好反义词。

  4. 能将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注意分句内容间的因果关系,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 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主面安排材料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7题。

  教学难点:第6题。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若干块。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能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给形近字组词,正确选用近义和反义词,完成第1-4题。

  2. 能把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完成第5题。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完成第1题。

  (1) 读题,审题。

  (2) 自由读,读准这8个音节。

  (3)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读准确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正音。

  (4) 独立完成音节、生字的接连。

  (5)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词,并正音。

  2. 指导独立完成第2题。

  (1) 学生独立完成组词练习。

  (2) 以馈时说一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或混淆?

  (3) 订正。

  3. 指导完成第3题。

  (1) 自由讨论这三组近义词使用时如何区分?

  (2) 交流,归纳:纯洁与整洁,都有洁净的意见,但使用的对象不同。纯洁一般形容思想、心情、感情,整洁一般用来形容场所、场地。战斗与战役的意思都是打仗,但使用范围大小。战役是一定时间内,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大。温暖与温和都含有暖和的意思,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温暖侧重于暖,温和侧重于和,常用来形容态度、脾气等。

  (3) 填空并反馈,矫正,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4. 指导完成等4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反义词。

  (3) 交流、反馈、订正。

  5. 指导完成第5题。

  (1) 审题并读懂例句的改法,即把否定说法改成肯定说法,一般把否定说法句中的没有就没有改成肯定说法的有了才有或有了才会(才能)

  (2) 学生独立完成改写任务。

  (3) 交流反馈并订正,注意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漏词理解或改变了句义。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初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书的排序,巩固一至十的成语。

  1、幼儿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

  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四、通过看图片,巩固所学成语,并对成语给以分类。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汉语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的不同意思。

  2.学习成语,收集十二生肖图象及儿歌,初步学习积累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3.学习仿照例子写句子,要做到清楚、完整。

  4.读、背《九九歌》,初步感知冬春季节的变化。

  5.阅读短文,了解传说中龙的样子、龙的本领以及人们对龙的尊敬。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十二生肖图片、“龙”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会怎样向别人表达祝福,如何与他人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百花园,进行一次快乐之旅吧!

  2、板书:百花园。

  二、出示《百花园》中的第一题

  1、指名读一读。

  2、说一说,这些字有何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

  三、出示龙的挂图

  1、指名说一说龙的词语

  2、齐读第二题

  3、说说这些成语有何特点

  四、出示第三题

  1、指名读一读

  2、引导学生写一写

  3、指名说一说

  五、出示九九歌

  读、背《九九歌》,了解冬春季节的变化。

  六、阅读《龙》这篇短文

  1、指名朗读,并说说你们小组读完这篇短文后,知道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说话,相机出示一朵樱花。

  2、.在神话传说里,龙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他本领高强,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子孙!让美丽的樱花把我们带人龙的世界,欣赏一下龙的风采!出示龙的挂图,学生欣赏。

  七、认识生肖动物,鼓励学生与生肖动物打招呼(如:鼠,你好!)o

  1、教读十二生肖歌。

  2、看图背诵。

  3、你知道生肖歌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4、教学小结:《生肖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内涵丰富,如果你喜欢可以抄在你的采集本里。我们在日常生活,常常听到长辈说一些反映生活常识的句子,都可以像书中的学习伙伴一样,收集起来,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八、总结收获

  同学们,在这个百花园里。你们识记了不少的成语,区分了一些词的不同意思,并阅读了短文和背诵《九九歌》。多有趣啊!请把《龙》的特征讲给别的小朋友听,把《九九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

  (3)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4)比喻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拓展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

  ④作者将书比作人。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有情。作者读书,就如与人在交谈一样。

  ⑤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这正是与题目相呼应,《走遍天下书为侣》。书,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的伴侣。这个比喻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补充积累: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

  (5)列举

  作者将自己读书的方式方法详尽地叙述下来,给我们以启发指导,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反复读一本书,不断体会新的收获。

  以上几种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机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多种表达方式把自己对书独特浓厚的情感贴切地表现给我们的。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阅读链接

  朗读补充诗歌《神奇的书》。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4.背一背这首诗歌。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

  2.说说自己对书的感受。

  六、漂流谷

  现在,你的小船来到了惊险的漂流谷,要找对途经才可以顺利通过哟,准备好了吗?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4.奋力向前:继续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读书,注意及时记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爱好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春天来了,人们都忙着栽花种草,看,可爱的小鹿也不例外,它也栽了一丛玫瑰呢!

  2.板书课题,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如:(1)利用图画或实物帮助识字。

  (2)利用汉字的特点识字。如表示动作的字“瘸、拐”等。

  (3)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正音。如,“玫瑰”的“瑰”单字读第一声,在“玫瑰”一词中读轻声;“骨”多音字,在“花骨朵”里读一声;“莺”是后鼻音。

  (4)在组词中识字。

  (5)在创设情景中识字。如,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表示“惋惜”呢?“惋惜”两个字都有竖心旁,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围绕课后“泡泡”里的“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感知。

  2.结合上下文对比朗读感悟下面的句子,说说鹿弟弟这样说的原因。

  (1)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也没看着。”

  (2)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3.展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如,第三、四自然段读得稍慢,在句中体会“惋惜”的意思,读出遗憾的心情。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高兴、欣慰的语气,表现小鹿因为给人带来花香、带来美好生活而感到欣慰的情感。

  4.分角色小组朗读,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体会表达的思想内容。

  5.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感悟。

  (1)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要演的角色,研究他们的表情和语言,然后在组内分角色试一试。

  (2)指名表演,加深理解。

  指导演小鹿

  要创造性地表演小鹿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没见到玫瑰花的情景。提示学生可将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人物的独白,在表演中揣摩小鹿的心理。

  要细心揣摩小鹿玫瑰花的心情。提示学生可以将小鹿的心理活动用语言表演出来。

  表演小鹿听到了黄莺和微风的述说后高兴的样子,体会他心情的变化。

  指导演鹿弟弟

  鹿弟弟心情有什么变化?(由“惋惜”到“也高兴地笑了”)玫瑰花开的时候,虽然小鹿自己没有看到,但是花儿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因此,他感到高兴,觉得这玫瑰花没有白栽。

  指导演黄莺和微风

  表演黄莺和微风说的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赞美)体会黄莺和微风欣赏到玫瑰花时的快乐。

  四.实践活动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查查有关资料,再替黄莺和微风写几句台词。然后可按自己编的内容,进行分角色对话或表演。

  第二课时

  一.诊测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认读“我会写”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

  2.扩词练习,看谁组得多。

  3.想办法记忆字形。

  4.指导书写。

  (1)学生认真观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式的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由——抽,射——谢,歌——哥,别——拐,青、争——静。

  (2)结合上学期学过的“游、倒、啊”等字,再次强调这类字的书写要点:三个部分要尽量写得瘦长。

  (3)“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是横折,下边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中的“车”下面要变横为提,比顺为先竖后提。

  5.学生书写,老师行间指导。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嫩绿 浓密 惋惜 终于 渐渐地 静静地

  2.完成课后“我会读”的练习。

  (1)展示读词语和句子。

  (2)仿照例句,进行扩展练习。

  6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7 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

  8 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请用“……像……”的句式说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导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导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

  1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何其芳。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 肥硕(shu ) 栖息( qī ) 归泊( bó )

  寥阔( liáo )枯涸( hé ) 清冽( liè ) 梦寐( mèi )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4.把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 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忧愁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简介作者:(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 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指名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质疑探究: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讨论、明确: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 图画?

  讨论、明确: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品味赏析:

  1.要求学生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讨论、归纳:

  农家丰收图:清 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 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 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3.找出你最喜欢的 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讨论归纳:

  (1)伐木声飘出幽谷——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6)秋天梦寐在 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7)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 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七、教师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九、布置作业:

  1.以“秋天”为题写一 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2. 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 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答案:(1)老师的粉笔

  (2)排比;设问

  (3)各种颜色的粉笔

  (4)最后一句

  (5)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儿,(听的过程中说)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2、对,我爱北京天安门。古老美丽的北京城我们祖国的`首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北京》

  板书 北京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大家先听一遍课文,注意听清生字的音。

  2、你也想来读读书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画下来,借助拼音朋友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3、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现在请组长领着小伙伴学生字,读一读,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4、刚才同学们在小组里学的真好,现在我们请5位小朋友来把课文分段读一读。咱们听听他们音读准了没有,课文读通顺了吗?(读一段就相机正音)难读的长句子相机指导停顿,使之正确,多指名读,变花样读。

  A、天安门在……(读的不好,就再请个学生读,全班读)

  B、立交桥……(注意停顿)需要练读,再全班读。

  C、北京有许多……(范读)如果读得好,表扬他,让该生领着男、女生分别读。注意在和字前面停顿。

  5、同学们课文读得正确通顺。生字读得准。

  离开了课文,你还能这些生字的字音读准吗?。(拿出生字卡)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A、阴 前鼻韵母 开火车读 B、川 分组读)

  这里还有几个要求会认的字,大家一起读一读 矗 似 厦

  6、(拿小黑板)这几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吗?

  阔 碑 雄 迹 川 相机写 碑 左边是石字旁,注意右边的写法,拿出手,跟老师一起边说笔顺边写字。先写一个白字,再写一撇,最后再写这个十字。一横,一竖。注意这个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结构紧凑,这个字就写好看了。练习写一写,注意写字姿势。同位互相帮助,相互欣赏一下。

  二、朗读课文

  生字学好了,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指2人读。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赶快到美丽的北京城去看看。(出示挂图1 )

  A、看看图,再默读第2自然段,看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可以划下来。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指名说。(老师引导出三种建筑,相机出示三种建筑物的图片。如果学生问便相机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

语文教案 篇8

  一、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有7道题。主要让学和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和意思相近的词,以此来巩固生字新词,还让学生巩固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7题是根据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能注意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 会比较形近,并用形近字组成词语。

  3. 能正确选用近义词,用好反义词。

  4. 能将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注意分句内容间的因果关系,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 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主面安排材料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7题。

  教学难点:第6题。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若干块。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能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给形近字组词,正确选用近义和反义词,完成第1-4题。

  2. 能把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完成第5题。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完成第1题。

  (1) 读题,审题。

  (2) 自由读,读准这8个音节。

  (3)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读准确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正音。

  (4) 独立完成音节、生字的接连。

  (5)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词,并正音。

  2. 指导独立完成第2题。

  (1) 学生独立完成组词练习。

  (2) 以馈时说一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或混淆?

  (3) 订正。

  3. 指导完成第3题。

  (1) 自由讨论这三组近义词使用时如何区分?

  (2) 交流,归纳:纯洁与整洁,都有洁净的意见,但使用的对象不同。纯洁一般形容思想、心情、感情,整洁一般用来形容场所、场地。战斗与战役的意思都是打仗,但使用范围大小。战役是一定时间内,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大。温暖与温和都含有暖和的意思,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温暖侧重于暖,温和侧重于和,常用来形容态度、脾气等。

  (3) 填空并反馈,矫正,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4. 指导完成等4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反义词。

  (3) 交流、反馈、订正。

  5. 指导完成第5题。

  (1) 审题并读懂例句的改法,即把否定说法改成肯定说法,一般把否定说法句中的没有就没有改成肯定说法的有了才有或有了才会(才能)

  (2) 学生独立完成改写任务。

  (3) 交流反馈并订正,注意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漏词理解或改变了句义。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初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经典)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