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

时间:2024-07-28 10:10:30 教案 我要投稿

《跳水》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跳水》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跳水》教案

《跳水》教案1

  一、课题的提出

  作为一所市级示范学校,陇西文峰中学历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在学校占地面积小、人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对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和尝试,曾经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活动项目,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有很多项目因受场地限制达不到效果或根本无法开展。寻找一个既适合文峰中学实际、有特色的且有利于学生体质提升和终身锻炼的活动项目是我们急需做的。

  在综合分析、学习借鉴基础上,我校决定以创建绳类特色学校项目实施作为突破口,希望通过“绳”将文峰中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提升。原因如下:首先是绳类项目所需器材简单,活动所需场地小,活动时间地点都可因人而异,适宜于所有的学生参与。其次,绳类项目在我校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校的跳绳队在陇西有一定的知名度,我校跳绳队在全县跳绳比赛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的精英队员是班级学生的偶像,每届体育节都保留集体跳绳项目。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跳绳可以最便捷地提升学生的体质,辅之以花样变化,学生们喜欢,容易学会、乐于接受,掌握一两项技能可以确保终身锻炼的需要。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跳绳体育特色校本化实施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跳绳项目”体育特色创建研究,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互助共进合作精神的同时,切实做到增强学生体质,并让学生感受跳绳带来的成功体验。

  具体目标为:

  1、每位学生都能了解跳绳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套学校自编独创的绳操;

  2、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跳绳”技能,熟练掌握2~3种花样“跳绳”方法,并能在日常锻炼中应用,为未来d 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3、通过扎实地推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提升;

  4、在开展学校“跳绳”体育特色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校本化实施形式,努力形成学校绳类体育特色文化,争创“跳绳”体育特色学校。

  三、研究内容

  1.不同年级跳绳项目开发研究;

  2.跳绳项目实施途径研究;

  3.学生体质状况研究前、后对比分析研究;

  4.跳绳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跳绳形式多样,易赋予变化;

  2、简单易学,便于普及;

  3、场地要求低,便于小场地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创新之处:本课题站在师生是教材的共同开发与创造者,学习的内容大部分源自于学生的生成,教师再加以选择、提炼,最终形成以跳绳为特色的体育校本化实施方案。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座谈、问卷、观察、个别访问。

  2.个案分析法:找出理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

  3.归纳整理法:搜集、整理调查、考察所得的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

  六、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根据文峰中学学生实际自编一套适合学生的`绳操。

  2、不同年级跳绳项目开发研究。

  3、跳绳项目实施途径研究:课内如何确保基本技能的达成,课外如何调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大课间、活动课、体育节如何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各种途径实施的有效性。

  4、学生体质状况研究前、后的对比分析研究。

  5、跳绳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研究计划;

  2、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

  3、具体化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跳绳”特色学校实施方案并落实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之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创编文峰中学特色绳操并在校内推广;

  2、不同年级跳绳项目的开发并实施;

  3、跳绳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1、课题总结、反思:学生体质变化对比分析;

  2、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绳类校本特色提炼、成型;

  3、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七、本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组老师已经开发出《跳绳》校本教材一套、绳操一套;主动参与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研究活动,能主动反思并撰写质量较高的案例与论文等;有4位老师在市级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

《跳水》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特写的基础知识及写作特点。了解课文内容,欣赏描写,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体特点;阅读分析课文,合作探究;品析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学习吕伟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心。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闻特写的基础知识及写作特点,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感受中国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和为祖国夺得金牌的精神。

  2、难点是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叱咤泳坛的跳水皇后,以她那舒展优美,出神入化的高台跳水动作,而使世界泳坛为之一震,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检查预习,补充资料:

  1、检查基础:结合ppt(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凌空(líng)翘首(qiáo)屏息(bǐng)敛声(liǎn)....敦煌(huáng)悄然(qiǎo)沸腾(téng)刹那(chà)....眼花缭乱(liáo)震耳欲聋(lóng)..(2)解释下面的词语。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敛声:暂时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缭乱,纷乱。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轻盈: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新秀:指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2.补充资料:ppt展示(1)关于亚运会

  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主要由亚洲地区举行,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参与国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第9届亚运会于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此次亚运会,中国队共夺得61枚金牌、51枚银牌和41枚铜牌,在奖牌榜上超过了历届亚运会第一名——日本队,首次居于第1位。中国开始称霸亚洲体坛。

  (2)关于吕伟

  吕伟:20世纪80年代中国跳水队优秀运动员。1982年、1986年连续获得亚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1987年世界杯跳水赛女子团体冠军成员。

  (3)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4)新闻特写主要表达方式:描写;

  (5)新闻特写选材: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

  (6)新闻特写的特点: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感应过程;放大细节。

  (7)新闻特写的分类: 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

  人物特写:以人物为报道对象,截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加以描绘,从而生动的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面貌。

  场景特写:以新闻事件中的场景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典型性场景的描绘来反映整个事件。

  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人物特写,速读课文,找出这个人物是谁?试着对这个人物作简要介绍。本文特写的人物是吕伟,“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10米跳水运动员。

  2、特写的选材是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这篇特写选取的特写局部是什么?

  本文选取了吕伟10高台跳水的“一刹那”这个“点”作为“局部”和侧面进行了放大,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3、通过对人物这个局部的描写反映了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通过对人物这个局部(吕伟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积年累月的训练成果,高超惊人的技艺,为祖国夺得金牌的过程,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四、深层探究,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

  在第二、三、四段,作者对吕伟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画面进行了分解。请概括这几个“定格”的'画面,并分析这样细致描写的作用。

  第二、三、四段对吕伟的自选动作“5136”进行了细致分解,用了几个“定格”的画面:对“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放慢“镜头”,细致描绘,用文字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让人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效果;同时,这样细致的描绘也突出了吕伟自选动作“高、险、难、美”的特征,让我们读者了解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精湛的技艺和高水平的发挥。自由朗读,体会: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学习吕伟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我们强烈的爱国之心。

  五、语言赏析

  特写浓厚的文学色彩往往借助修辞方法、动词的恰当运用等手段来完成。本文也不例外,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如:修辞:“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向空中飞去的身体比作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富于想象力,画面唯美。对吕伟高难、惊险的动作赋予了动态美,而且洋溢着艺术美。

  动词:在文章的二、三段,记者用了“轻舒”“举起”“蹬”“飞去”“托住”“衬着”“翻腾”“转体”“展开”“插进”等一连串动词,把吕伟高难、惊险、舒展、优美的跳水动作,用一组组叠加的特写镜头,描写得逼真洗练,生动传神,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和精湛技艺。

  六、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手法丰富多彩,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如:1.以动衬静。特写开头,记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是“动感”环境的烘托,头顶飘浮的白云、掠过身旁的飞鸟、8千名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观众。寥寥数笔,像一曲动静融合的交响曲,像一幅精彩绝伦的场景画,将吕伟跳水前的神态、风度和赛场氛围、全神贯注的观众勾画得活灵活现,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即将开始的高难精彩自选动作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2、侧面描写。第五段通过外国记者的动作、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吕伟跳水技艺的精湛。

  七、总结:强调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ppt展示

  新闻特写,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没有现场观察,记者是无法写出特写来的。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跳水》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 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 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跳水》由 “跳水”所激起的……

  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备课笔记上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碧红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跳水》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xx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xx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xx跳水之前的场面,xx跳水动作全过程,xx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xx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xx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xx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xx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xx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xx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

  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xx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xx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

  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xx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xx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运动员xx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xx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xx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xx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xx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xx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xx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xx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xx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xx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xx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跳水》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从35~40厘米高处自然跳下,能做到落地轻稳。

  2.了解跳水的简单规则和几种不同的'泳姿。

  3.喜欢和同伴一起参与运动活动,有愉快的运动体验。

  4.能主动帮助收拾整理运动器材,并整齐地放回原处。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单元筒6个、体能棒3根、双单元砖12个;小椅子10把、35~40厘米高的

  桌子4个。

  经验准备:已经掌握单双脚跳、正面钻等基本动作。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进场,四散站立,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做热身操。

  2.集体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及规则。幼儿先跨跳过“跨栏”(用单元筒、体能棒组合成

  的);爬上“跳台”(小椅子或小桌子充当),然后跳进“游泳池”(双单元砖、小椅

  子和小桌子围成)。

  (2)教师带领幼儿开始游戏,指导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

  3.放松整理

  幼儿四散站立,在舒缓音乐的伴奏下跟老师模仿自由泳、蛙泳、仰泳的动作。稍事

  休息后,教师带领或指导幼儿将材料归放好。

《跳水》教案6

  [教学片段]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

  生:老师,我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画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掉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船长做法的正确性,只好把这个难题又还给了学生。

  师: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他说得有道理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经过一番议论,学生的讨论开始了。

  生: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水里呢?

  生:我也看了图,横木和船之间还有许多条绳索连接,万一孩子挂在绳子上,也挺危险的。

  生:即使孩子跳到了水里,可如果正好遇到鲨鱼怎么办?

  生:孩子吓坏了,如果不敢往下跳,船长真的会开枪吗?

  ………………

  这时,大部分学生已对船长做法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边听学生的发言,边思考着。

  师:大家说的也有道理,如果你遇到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开始沉思,然后议论纷纷,既而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生:我会让一个水手也爬上去,把孩子救下来。

  没等我开口,已有学生发言了。

  生:这行不通,横木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吗?如果断了,孩子救不了,水手的性命也难保啊!

  生:赶快拿被子,垫子铺在甲板上,万一掉下来,顶多受一点伤。

  生:可船上哪里有那么多的东西来铺呢?即使铺了,横木那么高,能起多少作用呢?

  生:我们可以说服孩子自己从横木上滑下来,这样最安全了。

  生:可是,这时候孩子已经吓坏了,哪里还敢动弹啊?

  ………………

  学生想出了很多解救办法,可都被自己否定了,不是行不通就是更危险,这时,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对学生说。

  师:大家想了这么多,可大多费时,无法及时把孩子救下来,我们现在再来看看船长的办法,让孩子跳水,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船长的办法费时少,虽然有危险,但起码给了孩子一个脱险的机会。

  生:对,“跳水”这个办法虽然是冒险之举,船长也一定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在当时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他也只能这样做了。

  看到学生们赞许的神情,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认识到这个经验丰富的远洋船的船长,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他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学生经过合作讨论,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这节课也就在争论声中圆满结束了。

  [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激发学生勤于思考,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体现呀?何不鼓励更多的学生去思考,去争论?

  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议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就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凸显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辐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正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所需要的,所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应该结合文本具体情况,抓住教学时机,既重视问题的`“多解”,又要引导问题的“一解”,以达到求异与求同的辨证统一。

  通过教学反思,我得到这样的启示: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它们是智力活动中求同与求异的两种形式。求异强调主体去主动寻找问题的“一解”之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求同强调主体找到对问题的“正确答案”,强调思维活动中记忆和分析的作用。求同是求异的基础,求异是求同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离开了过去的知识经验,即离开了辐合思维所获得的一个“正确答案”,就会使思维失去了出发点;离开了发散思维,缺乏对学生灵活思路的训练和培养,就会使思维呆板,即使学会一定知识,也不能展开和生发创造性,进而影响知识的获得和辐合思维的发展。

  [问题设计]

  1、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2、在教学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跳水》教案7

  【解词造句】

  [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课指最上面即船面的一层。例:游客站在甲板上观赏岸上的景色。

  [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例:猴子很机灵,能够模仿人的动作。

  [显然]清楚明白,很容易看出来。例:这道题的答案显然是错的。

  [取乐]寻求快乐。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取乐,是不道德的行为。

  [放肆]任性,一点儿也不受约束。例:小明一离开爸爸,便放肆起来。

  [戏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例:你戏弄一个残疾人,太不道德了。

  [失足]走路时不小心跌倒,比喻人堕落或犯错误。例:违法乱纪的事不能做,一失足将成千古恨。

  [桅杆]本课指轮船上悬挂信号、装设天线、支持观测台的高杆。

  [醒悟]头脑由模糊而变得清醒。本课当明白讲。例:不要再糊里糊涂地混日子了,赶快醒悟吧!

  [不然]不这样。例:放下武器,举手投降,不然我开枪了!

  [风平浪静]水面没有风浪,比喻平安无事。例:这海面,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尺,哪有风平浪静的日子?

  【近义词】

  放肆(放任、肆意)醒悟(清醒、觉悟)

  不然(否则)戏弄(捉弄)

  【反义词】

  风平浪静(狂风巨浪)

  【难题讲解】

  1.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这句话说明猴子很明白水手们的心理,所以更加放肆。这是它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原因。

  2.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

  孩子遇到了生命危险,船长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急中生智。船长不但想出了办法,而且做得很果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船长经验丰富,沉着勇敢,当机立断。

  【佳句赏析】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

  这两句话,文字简明朴实,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环境,为全文作了必要的铺垫,可以“一笔两用”: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条件。正因为风平流静。水手们才会轻松悠闲起来,才有兴趣拿猴子开心。②暗示了事情的结局。这艘船环游了世界,安全返航,不难推想,这艘船的船长一定是一位久经风浪、经验丰富的人,他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坚定、果毅的品质,想出了妙策挽救孩子:正因风平浪静,孩子跳进水里才能被水手迅速救起,转危为安。由此可见,这两句话的含义是跟事情的发生和结局密切相关的,在文章的开头作了简明的交待,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内容提要】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的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地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章法结构】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小节):讲轮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第二段(第2~3节):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第三段(第4~7小节);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

  第四段(第8~9小节):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

  【中心思想】

  通过对船长在紧急关头,果断命令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的描述,表现了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

  【写作特点】

  一、人物线索较多,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二、抓住事情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展开情节。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就是在事物的这种变化中形成的。

  学习要点提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扩展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列宁称他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跳水》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3、感情朗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策略:

  运用“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特色:

  以学生的问题提出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疑引读,将读、思、议、练贯穿

  全过程,进行自主、互助和师生伙伴式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线索。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刻谁能根据

  板书和故事之间的联系,说说《跳水》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取乐,逗、追、命令、跳水)

  二、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自主合作式教学。

  1、课件出示问题并读题:昨日,经过合作学习,大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一、一顶帽子并不值钱,孩子为什么非要去夺回它?

  问题二、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其它人都束手无策,刚从船舱里出来的船长却为什么能这么快这么果断地作出跳水的决定?

  问题三、“40秒——大家已经觉得很长了。”40秒的时光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很长?

  2、师:中国有句谚语:勤学又勤问,不愁没学问。我相信,会提问的同学都是会思考会学习的同学。今日,教师加入你们的'讨论,倾听你们的发言,共同参与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读自悟,展开辩论;释疑解难,适时点拨。

  (一)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书。

  (二)围绕问题,自主合作;展开辩论,发展思维。

  问题一:

  1、师:同学们,你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你学习的欢乐。谁读懂了第一题?

  2、放录像帮忙理解课文。

  3、感悟:经过生动的录像,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3、指导朗读: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划一划,读出猴子的放肆,孩子的气恼。喜欢读描述猴子的句子,还是喜欢读描述孩子的句子,自愿选择练读。

  4、投影出示猴子和孩子的句子:请喜欢读描述猴子的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其它同学读描述孩子的句子。(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5、教师小结:

  问题二、

  1、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其它人都束手无策,刚从船舱里出来的船长却为什么能这么快这么果断地作出跳水的决定?

  2、 导读:船长的命令。

  3、点拨难点,激发情感:

  同学们,孩子的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父亲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爱子,这时的父亲他要用一切力量挽救孩子的生命。他用尽了全部的气力高喊,那声音充满暴发力,十分响亮,甚至带点嘶哑,让我们一齐去感受那伟大的父爱,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全班同学读船长的命令。

  4、求异、发散与辩论:

  除了跳水,你还能不能想出别的办法?同桌交流。

  5、学生自主板书:

  你觉得船长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板书,其他同学做有关《自主练习设计》。

  问题三:

  1、积累练习:学生用40秒的时光把课文中或想到的形容处境危险或情景紧急的词写在《自主练习设计》上。

  2、师:就这么不够写几个字的功夫,可课文中为什么说“40秒——大家已经觉得很长了。”呢?引入第三题,学生自由发言。

  3、在读中体会40秒钟的意味,齐读第五节。

  四、拓展迁移,入境明理;师生合一,领悟中心。

  1、事后,经历了这场生与死的考验的孩子、船长、水手们会说些什么?展开你的想像,四人小组分主角互相说一说。

  2、合作学习小组演示人物对话:

  3、师生合作,主角表演,揭示中心。

  4、总结全文。

《跳水》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4.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5.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2.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育活动吗?(跳水)

  你们喜欢看跳水吗?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走近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航:舟字上撇要短、下框窄长、中横稍向上提,亢字横稍长、弯钩的钩向上提。

  帽:巾字下框窄小、中竖要长,上边日字扁宽,下边是目字要窄长、里边是两横。

  逗:先写豆字、再写辶。豆字要窄、下横稍长,辶的横折折撇要窄、捺要长。

  钩:左右匀称,钅的竖提不能连接上横,勾字横短折竖要长、注意里边别写错。

  咧:列字是左右结构、上横要短、上撇短下撇要长,右边竖钩的竖要长。

  鸥:区字右框短窄、里边的点稍长有力,鸟字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些。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重点)

  3.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难点)

  二、品读释疑

  1.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2.讨论交流:船上的水手在干什么?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无所事事,才有时间逗猴子玩。

  3.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猴子和人熟悉,人们心情很放松。

  4.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第一段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2)不可以。因为这一段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写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等,为下文做铺垫。

  5.拓展:说说水手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开始有了水手取乐猴子,才会有猴子摘撕孩子的帽子,再加上水手的大笑,更让孩子觉得没面子,所以追猴子,爬到了横木的最高端,处于危险的境地。

  6.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踏入险境的?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猴子找了个年龄小的孩子逗乐。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3)“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猴子为什么这么放肆地气孩子?

  因为它和大家很熟悉,又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不会对它怎么样,还觉得逗引一个小孩更能取乐,所以就放肆了。

  (4)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点明孩子和水手的不同表现。

  ②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因为猴子放肆撕咬他的帽子,任凭他怎么喊叫都不听,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去追猴子。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5)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

  (6)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①孩子气极了,不顾后果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②水手们为什么全都吓呆了?此时他们可能会想什么?

  因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生命危险。

  玩笑开大了,怎么光顾拿猴子取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保护好孩子呢?

  7.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由得”是“不禁”的意思,孩子往下一看,这么高,也感觉到害怕了,吓得两腿发抖了。

  8.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看到儿子有危险,立刻想到让孩子跳水。

《跳水》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孩子得救的过程。

  三、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跳水的比赛吗?(有或没有)下面老师带大家到跳水比赛的现场去看一看(播放一段我国运动员跳水的录象),大家看后有什么感受?(同学谈感受)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跳水》,但和刚才看到的跳水却是完全不同的。想不想知道课文中是谁跳水,怎样跳水?(想)那么同学们赶快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二)读中感悟,质疑问难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大概可归纳为:

  1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后来孩子得救了。

  2文中船长给人的印象最深,他的办法很好。

  2.质疑问难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自己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个别问题边问边解答,归纳出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1这个孩子为什么走上最高的横木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3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4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

  (三)合作学习,讨论释疑

  1.对以上问题,自由结组,和自己喜欢的人、采取各自喜欢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比如:读、说、画、演等。

  2.同学和老师一起交流学习结果。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难堪。)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1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2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语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5)课件演示:孩子走上桅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出处境的危险。

  (6)引导:此时,当孩子站在横木顶端,回过神儿来以后,他可能会想到什么呢?

  (7)边听录音边训练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逼孩子跳水?”要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1)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一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促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跳水之后,马上让水手把孩子救上来,孩子会很快得救。

  (3)这样看来,你怎样评价船长这个人?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船长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机智、果断、做事考虑后果)

  (四)练中运用,延伸创新

  1.你还能想出抢救孩子的其他的办法吗?(课上交流)

  2.孩子被救上来以后,可能会想到什么呢?请写下来。(课下作业)

  五、文本框:气极了板书设计

《跳水》教案11

  跳绳能促进儿童健康发展,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跳绳项目所需器材简单、活动所需场地小,活动时间地点可因人而异,适宜于所有的孩子参与;其次,跳绳类项目在我校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最主要的,跳绳可以最便捷地提升学生的体质,辅之以花样变化,孩子们喜欢,容易学会、乐于接受,掌握一两项技能可以确保终身锻炼的需要。

  在确定了以跳绳为特色的阳光体育课程建设课题实施方案至今,课题组老师依据研究计划,自主搜集并集体学习绳类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并对我校学生绳类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实验样本年级进行体质状况研究,根据研究目标,课题组老师将课题实施方案和掌握一两项技能作为终身锻炼的需要。“跳绳”特色实施方案正逐步落实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之中。

  一、集思广益,创编特色绳操和教材

  1.在确保了学生人手一根跳绳的基础之上,课题组老师积极主动地交流学生有关跳绳学习的一些情况,主动学习,发挥特长,自主创编了适合学生的、活泼有趣的绳操,并在学校内进行推广。除此之外,学校还专门为此拍摄花样跳绳教学视频。

  2.根据各个水平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自主开发创编了适合各个年级学习的绳类校本教材,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有趣的绳类游戏令学生激动不已、快乐无限,如快快跳起、跑跳绳接力、踩龙尾、头顶胯下传绳接力等。在单元教学方面,课题组老师改进原有的内容,使其更好地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促进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二、多点开花,根据不同水平展开教学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对绳类技术掌握的层次差别,课题组老师经过多番研讨,最终确定在不同年级对跳绳技术进行分水平阶段的教学。

  三、全面落实,充分挖掘教学实施途径

  在课题实施过程之中,课题组老师主要以学校为载体,充分挖掘教学实施途径,对绳类特色课程进行教学,并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表现为各个年级学生除了掌握基本跳K技术之外,也都能够基本掌握1~2种花样跳绳。

  1.体育节

  作为学校的特色活动――体育节,学校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时间从第十一周到第十四周,确定体育节活动宗旨:全面性、趣味性、综合性,课题组老师以此为平台,在项目设置上增设了一系列有关跳绳的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更加丰富了体育节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以及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课堂教学及体育活动课

  课题组老师集体学习了跳绳的校本教材,根据各单元目标有效地展开教学。每节课5分钟的跳绳热身练习已经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课题组老师们还利用体育活动课的时间,制订了详细的活动安排表,对各单元教学的内容进行技术上的巩固,及时发现并解决在练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跳绳的效率。

  3.学生社团

  花样跳绳社团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一些跳绳技术掌握良好的学生,在社团中,课题组老师主要教授了一些动作难度较大、花样多变的技术以及组合,通过长期的练习已经有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并有所推广。

  4.校园吉尼斯挑战赛

  课题组老师打破年级限制,在全校大力宣传并精心组织了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目前仍然在进行之中。在挑战赛中,主要设置了单人跳绳、双飞、双人跳绳(间隔跳、合作跳)、鱼贯跳长绳,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跳绳的练习中,效果显著。

  5.家庭活动

  为了使学校、孩子、家长能够更好地交流,课题组老师研究出以跳绳为媒介,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练习跳绳,在家长的监督下,提高跳绳技能的水平。

  四、注重反馈,初步建立评价体系

  课题组老师针对学生在各个水平阶段中基本跳绳能力、花样跳绳能力(个人技能、合作技能)以及基本绳类知识进行考核,从学生的技能掌握、学习态度、合作技能等方面综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跳水》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跳水》教案13

  活动目标:

  1、知道儿歌的名称,学念这首儿歌。

  2、幼儿能向小青蛙学习,游泳不怕水。

  3、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过程:

  出示青蛙,引起幼儿兴趣。

  ――它是谁?它有什么本领?

  欣赏儿歌

  ――教师边念儿歌边放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胆子大?

  ――它是怎么跳下水的?

  游戏――跳水

  ――幼儿学做小青蛙(每个人站在自己椅子上往下跳)

  讨论:

  我们怎么像小青蛙学习?

  附:跳水

  小青蛙,胆子大,跳水游泳都不怕。

  “扑通”一声挑下水,心里乐的笑哈哈。

  活动反思:

  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所以孩子们整个活动很积极,效果很好。

《跳水》教案1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最终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景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资料。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样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境?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景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到达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明白什么?板书:怎样办?结果?

  8、怎样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明白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境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明白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之后教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教师的板书,大家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经过自我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经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能够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经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此刻,教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述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境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能够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述仅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此刻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述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到达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我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学习,基本到达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到达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到达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简便,学生学得愉快,到达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跳水》教案15

  体育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幼儿的体育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增强幼儿体质,减少生病的几率。

  一、 活动目标

  1. 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 能勇敢,不怕困难,有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二、 活动准备

  高20—30厘米的平衡凳三至四条,放在场地四周做“游泳池”边。

  三、 活动过程

  1. 开始部分 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跟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模仿操两遍(动作可自编)。小小运动员(上肢运动),动作真好看(体侧运动),跳台高又高(下蹲运动),跳水真勇敢(跳跃运动)。

  2. 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往下跳。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正、侧、背示范三次。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请跳得好的幼儿做示范。

  (3)玩“跳水运动员”的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从平衡凳上跳下,在平衡凳中间的“游泳池”模仿游泳的动作。当教师说:“休息一会吧!”幼儿游回“池”旁,游戏重新开始。

  3. 结束部分: 游戏“冰雪融化”

  四、 活动建议

  1. 幼儿在“池内”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用高度相同的小椅子或台阶代替平衡凳。

【《跳水》教案】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03-05

《跳水》优秀教案12-15

《跳水》教案15篇03-05

《跳水》教案(精选20篇)05-22

《跳水》教案(通用18篇)12-05

《跳水》教案(通用15篇)11-08

托班珠珠跳水科学教案01-08

教学反思《跳水》04-04

《跳水》教学反思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