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5 12:04: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花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花的教学反思

花的教学反思1

  《对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小调。通过让学生学习歌曲《对花》,学习手绢舞,从中了解华北民间音乐的地域风格色彩,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理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来演唱歌曲《对花》。本课的两个音乐知识(对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学习我放在唱歌的教学中,一方面,我要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活动中去进行对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两个知识点与对花调的风格形式紧密相关,如:曲调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现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装饰,演唱是要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风格,就必须唱好上滑音。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运用手绢舞这种形式表现歌曲《对花》。引导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创编歌词、进行表演。所以在介绍手绢舞时把舞蹈的要求讲的清楚,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在创编歌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一年四季花开的自然生长规律,了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张冠李戴。在示范是还可以提到“反对花”即由冬季对起倒摊到春季。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式想问题。

  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学做为重点,从舞蹈导入歌曲时我启发学生说说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现愉快的心情,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而导入表演唱和对唱,层层深入,引入歌曲《对花》。在这个环节的把握上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的巧妙设计在上滑音演唱时教师让学生发现乐谱上的记号,从而讲解上滑音,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演唱加深学生对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动活泼表现出来。

  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感觉自己对本课的一些设计听、唱、跳、创编等环节中都与以往设计类似,所以在唱歌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了分句对唱的方法。在设计本课的导入时,我也绞尽脑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游戏法,情景导入法、师生表演法、等等,最后我采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手绢,让常见的手绢花出示起来比较新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基本动作、学习歌曲、 创编歌词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课学习河北民歌,让学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间舞蹈,弘扬了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体现新课标“弘扬了民族音乐”的新理念。同时,在教学中我还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还不够,情绪不够,没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不能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太平稳。在语言组织表达上更亲切更有趣,示范时表情更丰富,表演时更夸张到位,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绪很好的表现出来。其次,做为年轻教师,自己的经验不足,在时间的把握上还要善于控制有待加强。

花的教学反思2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是我国著名的戏曲黄梅戏中的《打猪草》选段,按照唱腔来说属于“花腔”,即民间小调,我浓郁的地方特色《对花》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民歌。它热情欢快,节奏鲜明,结构严谨,采用呼应句式,歌词为问答体,用了一些衬托词来烘托气氛。表演的时候采用对唱式。

  记的小的时候就痴迷于马兰老师演唱的黄梅戏,觉得旋律是那么动听,声音是那么柔美,自己也能哼唱那么几段。在我的脑子里对黄梅戏是有一定的印象的。,只不过当时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好听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教学工作中又遇到了黄梅戏,在教的过程中感慨很多,首先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问学生知道不知道黄梅戏,很少有学生知道,我还问了他们对中国的戏曲知道多少,他们也就回答知道京剧,其他的不多,从这一点也说明了现在的学生对一些中国的国粹,以及千百年来的艺术精华在渐渐的与他们远去,这也许是一种社会的`进步的原因吧,以前电视少信息产业相对落后,人们闲杂之于只有听听戏,而现在电视节目多,休闲的场所也多,这也是现在唱戏的人越来越少,社会懂的人少了,学生知道的当然也就不多了。

  在本课中我介绍黄梅戏的起源,以及发展相对多一些,这是为了让学生多了解了解,学生学的也非常的认真,认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首歌的情绪欢快,曲调婉转朗朗上口在加上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打击乐器,所以时学生听了非常的有劲,当然我也是摇头晃脑的带领学生去唱,所以这首曲子学生不到一节课他们都已经会背了。学会之后我在向他们介绍其他的黄梅戏著名选段如《天仙配》,《打猪草》等等。

  由本课让我想到,我们还是应该多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多以点的中国戏曲的。否则会随着人们的少听少看少唱而逐渐丢失的。

花的教学反思3

  《七色花》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一位名叫珍妮的小姑娘,因为迷路,从老婆婆那里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就用这七片花瓣实现了她的七个愿望,用最后的一片花瓣,帮助残疾人维佳恢复了健康,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有意义的事,要做一个善良的好人。

  在《七色花》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体现“以边阅读边猜想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如: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等,把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讨论中,我又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争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交流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一下子激活了他们的思维火花。

  课堂是幼儿舒展灵性的空间,只要留给他们一定的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幼儿畅所欲言,再加上老师的引导、鼓励,那么孩子的灵性可以进一步得到舒展。这一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动,让我发现孩子们都有一颗善良、美丽的心灵。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这节课中幼儿的思维始终都在活动。

  2、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教育。

  3、激发了幼儿阅读童话的兴趣。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个别回答时给孩子们更多地表述机会。

  2、充分运用好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合理引导幼儿的想象力。

  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让幼儿拥有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勇于表述自己见地的机会,给孩子们创造自主、宽松、充满乐趣的互动环节,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学得本领。

花的教学反思4

  《多变的纸拉花》是岭南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堂手工制作课,属于“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

  本课课题的设计思维意念重在“变”与“拉”这两个字上。课标要求作业练习既要灵活,能适应不同的学生,也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先从最简单的拉花制作开始动手。于是我采用了新课程改革下的罗湖区美术“三段N式”教学模式,渗入“化繁为简,分段教学,逐个击破”的概念。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以后让学生进行尝试,其助于理解和内化,也更利于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成目标,突破难点,实现高效课堂。

  本课中,我一步步引导示范,带领学生掌握两种纸拉花的制作方法,并学会简单的拼贴技巧,学生体会到了剪纸拉花的乐趣,肯定了学生的课堂表现,最后拓展介绍拉花在生活中的应用,布置学生课下继续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通过观看自己的上课视频,聆听结对研课跟组专家王婧老师以及四所学校各位老师的建议,许多的问题值得我去思考和探索。为了更好的展开以后的教学,特作教学反思如下:

  一、在课前准备方面。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首先准备好学具,需要用到彩纸、剪刀和固体胶等,而我也精心制作了课前导入需要用到的纸拉花魔术道具,以及课中需要用到的魔术教具,并分别制作了由简到难的两个纸拉花制作方法微课示范,当然也少不了思路清晰的教案和精美的课件。

  二、在课堂教学方面。

  1、首先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的关键,我精心制作了三个纸拉花魔术道具(帽子、机器人、花环),让学生发现普通的纸也能制作魔术道具,顺势引出课题,学生带着好奇与期待愉快地投入课堂。

  2、导入之后,我安排了三个清晰明了的新授课环节:魔法剪刀试一试,套环拉花做一做,魔力拉花变一变。首先第一个环节是观看微课示范,学生制作条形拉花。第二环节观看微课示范,学生制作套环拉花。第三环节是引导学生在做好的套环拉花上贴装饰。每一个环节都强调合作互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最后每个小组都能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学会两种剪纸拉花的方法,但由于时间关系,第三个装饰拉花环节有部分学生未能及时完成。

  3、结课拓展部分我以表扬激励的语言肯定了学生本节课的表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点评,并展示拉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提出课后要求:课下能用废旧物继续体验各种手工制作,做个环保小卫士。

  三、在评课方面(集体评课):

  1、亮点:

  ①导入环节:变魔术导入快速吸引全班同学投入课堂,引出主题。

  ②思路清晰,环节安排合理,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③微课的.制作清晰明了,达到了正确引导学生制作要领。

  ④拓展部分引导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⑤教师语言引导生动、高效。

  2、待改进:

  ①评价语言要丰富。

  ②使用剪刀的安全问题要多次提醒。

  ③新授环节的三课改为三招、三关等。

  ④剪贴部分学生可以徒手剪,不用画。

  ⑤PPT制作太俗气,可向优秀教师请教制作方法。

  ⑥三个新授环节如果关联起来做一个系列作品可能更有意思。

  ⑦本课可分为两个课时来上:第一课时讲解条形拉花制作方法,布置探索作业;第二课时重点在于装饰的引导以及纸的各种剪法,可用学习单锻炼学生图像识读能力,从学习单上选择各种剪法,课后进行进阶训练。

  以上是我执教《多变的纸拉花》的几点反思,总的来说准备得较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体验得非常开心愉快,但需要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待以后加以改进。我会不断研究探索,争取更好。

花的教学反思5

  《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讲课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一开篇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户户的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由衷地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多么地耐人寻味;课文的最后,作者谈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对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赞美。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有两个地方值得我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

  一、提倡“慢”课堂,把“以生为本”牢记心头

  本课的教学一共用了6课时,原本我计划将第1.2课时放在熟悉课文内容上,包括扫除生字词障碍、规范手语表达、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等等。按照之前的预设,用两课时来疏通课文,在时间上应该是较为充裕的。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教学时间超出了预设。由于课文中出现了好些个四字成语,这对理解力较弱的聋生来说很是晦涩难懂。像“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耐人寻味”等成语,让学生乍一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借助《完全解读》这本书初步理解词义,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做到“词不离句”,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番,之后我请学生上台说说他(她)对这几个成语的理解,再由老师进行更正并尝试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成语造几个句子,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由于在学习字词上用掉的时间超过了计划用时,所以我本能地放慢脚步,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将之前定下的5课时教完本课增加至6课时,从容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我们的教学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学生跟不上老师预设的教学步伐,那么这时“以生为本”是我们最应坚守的唯一的指导教学的底线与原则。

  二、直面“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教学中的彩虹

  都说好的课堂大多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这一课的教学也给了我始料未及的惊诧与挑战。在读到课文中“……他们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时,有一位思维很活跃的学生立马站起来问道:“德国人脑子坏了吗?把花种在窗外,自己看不到,那为什么还要种?”我原本以为学生读到德国人种花给别人看会觉得他们很无私、很值得大家向他们学习,而这位学生表现出的不一样的脑回路着实令我有些缓不过神来。

  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质疑,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表扬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接着我出示备课时上网找到的在沿街的窗口各种花儿竞相怒放的图片,请同学们观赏美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快被图中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吸引住了,我赶紧追问大家,这么美的街道你们喜欢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是不是很愉悦?而且老师相信爱拍照的同学一定会在这里拍下很多美美的相片去发朋友圈的。可是,这些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人种在窗台上,那我们哪能置身于花海而心旷神怡呢?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德国人很勤劳、很爱花、很爱美?你们再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把花种在自己家里,那这条街道还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美吗?听老师这么一说,还有同学认为德国人的脑子有毛病吗?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以摇头回应我。我最后进行小结:其实这正是本文作者要大力称赞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美好境界啊……

  在我看来,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珍视学生带来的计划外的“课堂彩虹”,这是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的一条捷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对生成的课堂“温柔以待”,努力使每一堂有“生成”的语文课都能成为我和学生共同的、不可重来的、令人欣喜的生命体验。

花的教学反思6

  《花钟》是一篇带有浓厚的科学美和语言美的说明文,在讲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对花开的形态和花钟有更感性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的三个部分:展现不同时间鲜花开放的美态——分析鲜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描述生物学家制作花钟的创意,我也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欣赏花钟——认识花钟——探秘花钟——形成花钟,并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争取把课文讲得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在导入部分,我先播放了一组鲜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鲜花的美丽,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形容,对课文产生一个总体的认识,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浓厚兴趣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认识花钟”的环节,我注重让学生融入情境,自主学习。首先自由朗读,找出本段的中心句“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再让学生围绕这一句,找一找有几种不同的花,并设计了“谁的发现最准确”这一环节,通过填写表格“花的名称、开花时间、作者的描写”,放手在小组中开展自主学习,充分了解这一段的内容。并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展示,让学生感受花开之美,接着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文,并说出理由,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境,用词的准确。经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后,学生对花的美感受更深了,读得也更有感情了,甚至配起了动作动情地读了起来。

  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句式,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

  与课文中的句子对比,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明白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我又回到本段,让学生带着生动、形象的美的感觉,再读全文,与文本融为一体。最后,及时进行拓展练习,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更多的花和它们不同的开放时间,让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具体的修辞手法,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读练结合,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本单元习作埋下伏笔。

  在探秘花钟和形成花钟的教学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理解了“又大又娇嫩”的花瓣和它深夜绽放的原因。通过资料的查找,让学生认识了更多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体现了“新课标”里课程资源的拓展。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学生自主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为他们出示了词语的准确意思,让他们通过对比,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本科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图片、视频、概念的展示,使课文内容更形象生动,让全体学生自主、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调动了他们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金无足赤,课无完美”,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由于这节课的知识量和训练量较大,担心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环节我讲得较为简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探究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充分结合的更好的方法!

花的教学反思7

  本次初涉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至今对综合实践活动还处于迷茫中,下面试通过本次活动的一些感悟和认识。

  一、教师方面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不只限于纸上谈兵。

  2、转变了学生观,由原来的不放手、不放心,到相信学生,信任学生。

  3、注意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

  作为综合实践教师的我,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我不能去“教”,而又不能推卸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责任。而对学生放手, 指导与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二、学生发展变化分析

  1、学生在小组中选择自己的任务,可以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

  2、学生逐渐喜欢上了小组合作的方式。

  3、通过演示小组搜集资料过程,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无形中得到强化。

  4、每人一份的手抄报锻炼了学生的.拍板,审美能力。

  三 、 学生的体验

  首先就是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有人说现在孩子对周围的-切以都不再感兴趣,可现在我敢说那是没有深入到他们的所需,在这次活动中走进花的世界里从确立主题到命名,再到预设方案,再到收集、整理资料,学生们前所未有的高涨的,始终感动着我。

  其次,在兴趣的启动下,学生那广博的天地,我和学生们共同走进花的世界,和他们一同走近花,探究新理解,新感受……孩子们语言虽稚嫩感受却是深刻的。比喻虽不一定准确,体验却是深刻的。 是的正如学生所说:困难是人生路上常常会遇到的,就看你如何去面对,遇到了也是给了我们新的机会,战胜了就进步了。

  但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明白,既然是实践活动课,那么重点在于实践,关键让学生动起来,亲身去体验,参与,探究,感悟,而并非一味听老师的安排布置,基于此点,我觉得课堂上更应灵活一些,重在过程,就拿分组来说,让学生自由结合,分工的过程实际就是一次实践的过程,是对学生个人素养的一次挑战,但如何把握灵活度,做到活而不乱。上好综合实践课是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急待学习与提高。

  最后,我想说,我愿我和我的综合实践活动所作的每一点每一滴都能成为提高孩子们综合素质中堆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花的教学反思8

  课程它既包含静态的计划、安排,更包括动态实施的过程。静态的计划与安排是教学的准备阶段,可称之为课前“预设”;动态实施的过程则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特征。充分预设是课堂生命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的苗,无线的风筝。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的生命体现。没有生成,课堂便是一潭平静的湖水。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的课堂是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

  本学期,我有幸听了新城小学单慧英老师执教的《花钟》一文,课文的第一段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各种花儿开放的美丽形态。教师通过精美的课件,丰富生动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的境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片段一: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鲜花吗?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配上轻音乐)

  (学生或陶醉或惊叹)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一下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吗?

  生1:鲜花朵朵。

  生2:争奇斗艳。

  生3:芬芳迷人。

  师:小朋友说的词都很美,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连成一句很美的话来读一读,可以吗?教师美美地读句子。(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小朋友能不能也这样美美地来读一读呢?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

  师:有谁能告诉大家,这个大花钟上有哪些美丽的花呢?

  生:这个大花钟上有牵牛花、睡莲、蔷薇花、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教师依次将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些花是怎么开放的呢?(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和文字相对应)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反复读读,想像它是怎样开放的?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习)

  师:老师看小朋友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谁愿意来做花仙子,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开放的?

  生1:我喜欢这句:“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你知道万寿菊“欣然怒放”的样子是怎样的吗?

  生1:就是开得很大。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它是怎样开放的吗?

  生1:动作演示(两手做花含苞状,由胸前突然向上张开)

  生2:老师,我觉得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就像我们过年时放的烟花一样,突然向外面爆开来,五彩缤纷,十分地美丽。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是的,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就像突然绽放的烟花那样,当你看着那绽放的美丽烟花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好吗?

  生3: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读这句话。(读到“欣然怒放”时声音提高)

  师:老师听出来了,这朵万寿菊正努力地绽放着,还有谁能让这朵花开得再大点,再美点?(边说边做手势)

  生4:(脸带微笑,充满向往地读)“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生5:老师,我觉得他读得很美,但如果配上动作就会更美。(师示意该生读)边读边配上动作。(可谓声情并茂,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师:让我们这些花仙子一起来“欣然怒放”一次吧,请大家边读边做动作,好吗?(学生齐读)

  在这个片段中,因为教师的精心预设,才使课堂精彩纷呈。我们知道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的话题范围,课堂的节奏与进度,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期。因为真正平等的对话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挑战。

  1、教师对文本的精心预设。语文文本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构建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必须先学生而学,先学生而揣摩、体验。在这个片段中,单老师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各种花的特点(包括花的外形、颜色、香味等)了如指掌,同时又深深陶醉于文中优美的文字,正因为单老师对教材有如此透彻的理解,才会对文本有独到的解读。如:学生欣赏了花的课件之后,他们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由此可见,他们的感受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单老师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巧妙地一引:“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连成一句话读一读,好吗?”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个由词语到句子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头脑中对花的表象更加丰富、完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2、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做好生本预设。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学;预设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学生学习路上生成的个性化体验,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望;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细腻的观察,往往就发现不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现不了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的课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欣然怒放”一词的意思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当第一个学生说“欣然怒放”就是开得很大的时候,单老师亲切地对她说“你能用动作来表示万寿菊是怎样开放的吗?”学生的动作表演只能说是一般花儿开放都有的样子。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欣然怒放”就像过年时燃放的烟花。这一描述实在是太精彩了,单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一来自学生的生成资源,要求学生带着观看烟花绽放时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这时学生对“欣然怒放”这一词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学生脑海中不仅有丰富的表象,还有对情感的顿悟。也正因为此,学生的朗读才能如此到位,声情并茂。而这都该归功于单老师对教材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归功于单老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

  片段二:

  师:还有哪个花仙子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开放的,好吗?

  生2:我是蔷薇仙子——“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师:我看你满脸都是笑,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生2:因为我特别美丽啊!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懂的?

  生2:我是从“艳丽”这个词语中读懂的,“艳丽”就是颜色非常鲜艳美丽的意思。

  师:你真会读课文,你能配上动作读一读吗?

  生2:(配上自编的动作,满脸笑容)有声有色地又读了一遍。

  ……

  师:还有哪个百花仙子也想介绍一下吗?

  生:我喜欢昙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生:我还知道昙花只开两个小时,开花后就枯萎了。

  师:你能配上动作读一读吗?想想昙花开了又收,该怎么用动作来表示呢?(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生:我还喜欢月光花——“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舒展开”是怎么样的呢?(教师示范动作)这句话该怎么读呢?引导学生用稍慢的语速读好这句话。再指导学生配上动作来读。

  ……

  其它几句的指导与上面相仿,都是学生先说句子,然后教师指导朗读,再配上动作朗读,最后齐读。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是很到位的。她对课堂的预设也是充分的。但在这个案例中,对于描写各种花儿开放的句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方法比较单一。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难以调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尽管教师想尽方法加以引导,但学生还是不能入境,读悟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可以这么说,学生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他们与文本的对话是浮于表面的,至于对花开的美,对大自然的神奇的感悟更是不够的。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中预设要有弹性,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所以我认为,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有重点地加以指导,而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读,或画,或表演,或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要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贵在平时意识的养成训练,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总之,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花的教学反思9

  《花钟》第一段的描写尤其美。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于学生体会到各种花的美,并读出这种美。通过两种句式的表达,学生体会到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另外,我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花朵开放的样子”,朗读自己喜欢的花的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和动作读。我利用图片展示,让孩子们感受花的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利用自制花钟,让孩子感受花钟的样子。

  但由于课程时间紧凑,我忽视了很多,以至于这节课出现了很多瑕疵。一、朗读不到位。这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缺憾。文章第一自然段语言运用想当出彩,但是我却没有让孩子充分读出,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韵味美。所以这是我以后要注意重点。二、生字词语教学时间过短。由于自己对课标没有深入挖掘,所以误认为三年级学生生字词语不是教学重点,忽视词语掌握的重要性,一次课让我认识到要研读《课程标准》,加强生字教学。不过我觉得此环节我的朗读方式多样化,这是我以后要继续发扬的。三、我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意识不强的弱点。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一问题。不能以教师的意知为转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知《课标》的重要性,也许我有很多的创新点,但是我忽视了教学的任务,所以接下来我要利用充裕的时间研讨《课标》,从基础做起,真正做到充分利用每一堂课。

花的教学反思10

  记得在上《小鹿的玫瑰花》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然后抛出一个大问题:“小鹿虽然自己看不到玫瑰花,但是他知道自己种的玫瑰花的颜色吗?知道自己种的玫瑰花有香味吗?”

  生1:他开始不知道,因为在玫瑰花开的时候他腿扭伤了,后来他知道了,是别人告诉他的。

  生2:他知道,因为黄莺告诉了他玫瑰的颜色。

  生3:他知道,因为微风告诉他说玫瑰有香味。

  生4:这篇课文写得“不对”,我觉得想不通。小鹿既然有弟弟,怎么会看不到玫瑰花呢?在他腿扭伤的时候,完全可以由弟弟扶他到花坛里去看呀!干吗让别人来告诉他?

  其他同学先陷入沉思……后都好象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小鹿应该能看到玫瑰花,是不是课文弄错了。”我先一惊,继而说:“对呀!那么不妨以你们的想法来写写这篇课文,好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上了这一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作为担任“组织引导者”角色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打断了自己上课的思路,把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扼杀了,把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给抹杀了,而应该根据课堂的.生成,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作为教材里的课文最好能自圆其说……

花的教学反思11

  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尝试用折剪的方法探究团花设计、制作的奥妙,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引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课前我从多方面搜集资料,并仔细阅读,分析与课题有关的作品,然后进行试制范画,努力把教材理解深透。课堂上,我首先用直接剪纸教具导人新课,然后利用课本上几组民间团花作品,从而了解到团花在生活中的用途,进而激发学生要亲手设计的热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不同折法,了解对边折和对角折两种折纸方法。为了解决“折”的方法正确而进入“剪”的环节,尝试让同学先进行思考、研究,剪去哪一部分才能出现圆的外形,然后再强调“捏住圆心”剪去一角。通过欣赏百变团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采用演示法,直观材料进行示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学习对象和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时也采用讲授法,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启发思维以及进行思想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二年级的儿童。这些天真浪漫的孩子,既渴望增长知识,又需要愉快地玩耍。教师利用范图欣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激动不已的时候,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些团花吗?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些团花啊?在引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时候,演示讲解折、剪纸团花的制作过程,学生都能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展示不同纹样后,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喜好设计纹样,在设计剪纸时,给同学们放音乐欣赏,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折、剪团花完成作业时,将团花作品展示在准备好的剪纸花瓶上或用来装饰教室,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1、课前可安排学生搜集团花在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剪”团花的外轮廓时,语句啰嗦;

  3、可启发学生再用不同折法剪制出更丰富的团花作品,如十六边、六边形。

花的教学反思12

  教学中我基本是根据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是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重点体会了鲜花开放的'特点,会用不同的说法表示同一个意思。所以我的重点放在第一自然段。了解不同的说法展示花开的样子和形态,并应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抓住这个句子的写法进行训练比如:太阳出来了,太阳______出来了等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学以自用.在最后让学生观看了花钟的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了各种不同的花分别在哪个时间里开放的花钟的样子.

  教学中不足的地方有很多:

  1、教学中朗读训练不多,而且形式单一。没有充分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以及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2、时间安排的不是很合理,第一段虽然是重点,但是还是占时过多。

  3、知识点的教学不够细致,比如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在教学中只是过一遍,学生未能正确掌握。

  今后的教学中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课前作好细致精妙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

花的教学反思13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深有体会。匆匆忙忙把教案定稿后,我在二班进行了一次试教,请同年级及有经验的老师来看课并指导。她们给我提了众多的宝贵意见,我采纳了。自己觉得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在此,我要谢谢她们对我的帮助。

  语文课唯独不能少的就是语文味,最能体现出语文味的教学方式就属朗读了,因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我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整个课堂上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那么教师的范读能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在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倾听教师范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后,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阵清香飘过,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一阵微风拂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通过有层次地几次想象,学生的思维也迅速地得到拓展,学生有了独特感受,自然能读出心中所感。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吧课文内容背诵下来。

  朗读指导设计的有层次,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情感的'调动还是有所欠缺,效果不明显。在学生感受到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的高尚境界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有没有发生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事情呢?学生从身边助人为乐的小事谈到512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树大地震等国家、社会、民族的大事。可见课堂的适当迁移,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理解重点句子时,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有些泛泛之谈,没有说出深层次的内容,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去认识,去理解。以后我要讲究方法,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这一堂课讲下来,非常有收获,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

花的教学反思14

  这位年轻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丁丁和牵牛花》。从整节课上老师的表现来看,在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环节的过渡上显得轻松自然,游刃有余,而与学生的对话也显得驾轻就熟,富有亲和力。

  作为一节研讨课,我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阅读教学总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学习内容和目标。那么,就一篇具体文章而言,“读什么”和“怎么读”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读什么?当然是读文章的重点,读文章中作值得体会、体验和感悟的文字,读文章中饱含着作者情感的文字。所以,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丁丁和牵牛花》的课堂上,让学生读丁丁表达愿望的句子,选择是对的,但只选择这部分文字,又不合适。因为文中描写牵牛花的句子是文章表达美好情感的更值得品味的文字。怎么读?当然是在充分会文、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读。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读书过程。首先是读懂,接着是联系全文的理解,再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在探求了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思想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来。所以,课堂上必须有一个读书思考的过程,要有一个科学引导的过程。

  二、在如今阅读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下,教师似乎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运用,尤其在公开课上,喜欢在教学的形式上做文章,而对“双基”的重视显得不足。这节课也有这方面的不足。例如,教师过于关注让学生从技巧上读好丁丁表达愿望的句子,过于关注“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学生思考有没有别的方法让牵牛花攀上去),却忽视了重点词句的理解。“双基”是什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强调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试想,失去了“基础”的和“基本”的,语文素养怎么可能得到提高?

  三、现在,我们谈到语文教育,总离不开“创新”一词。因此,许多教师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钻进文中找到那么一个或几个“创新点”。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做的事。阅读的任务包括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是人与外部世界沟通,帮助人融入社会,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发展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生命活动。比如,这节课中,老师要学生想出别的方法让牵牛花攀上王奶奶家的阳台,就是一种脱离了文本的创新教育。如果一定要进行创新教育,最好是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一致,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帮助王奶奶吗?

花的教学反思15

  《七色花》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全文紧紧围绕神奇的七色花从得花到用花,层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详有略地写,条理清晰。语言重复较多。除了第6件事略写外,其他几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结果怎样的方法叙述,写法相似。因此,教学中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

  2.根据童话的特点,应加强朗读练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感悟蕴含的思想内容。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童话充满兴趣,且想像丰富,估计对课文《七色花》较为喜爱。

  1.通过自学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好课后习题的三个句子。

  3.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学生进入童话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小女孩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双腿有病的小男孩,培养乐意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感情。

  (一)激情导入,入情入境

  1.板书课题《七色花》读题。

  2.同学们你们见过七色花吗?你们猜猜七色花在你的印象中会是什么样的?

  生1:我猜是七种不同颜色构成的一朵花。

  生2:我想这七色花具有神奇的魔力。

  生3:我想这七种颜色构成的一朵花一定很美而且花蕊也许也还是各种不同色彩的,美极了。

  3.大家都想知道七色花是什么样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珍妮手中的七色花是怎样的,它又为珍妮带来了什么呢?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做简单批注,在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师巡视。

  3.检查预习中生字词,出示部分字词,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着重指导以下生词:

  招牌

  舔

  陌生

  合拢

  羡慕

  小心翼翼

  (三)细读体味,了解大意

  (导语:这真是一朵神奇的七色花,每撕一片花瓣,就能实现一个愿望,你觉得哪个情节最有趣,你就选读那一段读。)

  指名分段朗读,知道文中讲了七色花的什么事?

  生A:课文讲珍妮得到了七色花,她分别用它来做了七件事。

  生B:课文讲珍妮去买面包圈回家时不小心被狗吃了,这时她意外得到七色花,她每次都用一片花瓣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四)合作探究,比较发现

  (导语:同学们,经你们这么一读,老师觉得七色花更美了,也更神奇了,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从用第一片花瓣到用第七片花瓣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的。)

  1.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后,一定会有许多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请你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把你感兴趣的内容用?n画下来;有疑惑的句子用―画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受,解决问题。

  以下句子要重点理解:

  (1)她想:六片花瓣都浪费了,这最后一片,要它做什么事,得好好想一想。

  (这句话是在珍妮只剩下一片花瓣时的想法。得好好想一想,说明她此时已经意识到了前六片花瓣的`使用意义及作用不大,因此,对最后一片花瓣显得格外的珍惜,她要让最后一片花瓣充分发挥作用,要充分体现它的价值。)

  (2)珍妮想买巧克力糖,买蛋卷可是吃过就没有了;买三轮小车,买电影票不,等一等,让我再想想看。

  (这句话写出了当剩下最后一片花瓣时,珍妮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她脑中闪过了不少念头,然而又被她一一否决了,因为她发现如果买吃的,吃过就没有了;买玩的,玩一段时间就腻了;看电影,看过就完了让我再想想,说明她想用这仅有的一片花瓣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给他人带来一些帮助)

  3.生自由讨论完成,畅所欲言。

  生A:珍妮用七色花来回家,到北极去,补花瓶、买玩具等,我认为她这七件事中许多都白用了,她最有意义的是最后一朵,为小弟弟治好了脚,帮助别人。

  生B:我觉得珍妮用七色花来合拢了打碎的花瓶这样做不好,因为这是欺骗妈妈,不诚实。我认为她最后用七色花来救助小弟弟才做得对,这样让小弟弟也能快乐地生活学习。

  生C:老师,我也认为她最后一朵用得对,这样既帮助了小弟弟,也让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使自己得到快乐,这正是助人为快乐之本,如果我能有一朵就好了。

  4.总结升华,巧妙引导

  (1)师:大家都说得真好,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把你认为珍妮做得不对的或者你十分欣赏珍妮的地方都拿来说一说,并讨论一下你如果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做?

  (2)生再次讨论、交流。

  (3)指名发言,说说如果你有七色花你会怎么做。

  生A:老师,我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我要让那些在农村受冻受饿的人们都过上幸福生活。

  生B:我假如有一朵七色花我会让那些上不了学的孩子们重新走进校园。

  生C:我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我会让世界上所有战争消失,到处都充满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生D:我如果有七色花我要利用它们为我的祖国做七件大事,让祖国富强起来。

  生E:如果我有七色花我会让所有病人康复,减轻他们痛苦。

  师:说得真棒,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A:我认为七色花应该是大家的,所做的事也应该是为了人民。

  生B:我觉得七色花应该用在帮助人们,就像珍妮最后用七色花帮助了小弟弟那样。

  生C:我认为七色花既然这么宝贵就不应该随便花掉而应当将它用在最有意义,最能帮助别人地方,助人为快乐之本。

  (五)想像延伸,扩展阅读

  过渡:多么神奇的七色花呀,要是我也能拥有一朵,那该多好,同学们,你们想要吗?好,闭上眼睛,伸出双手,嘘――听,七色花和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飞来了,小心,合拢双手,拿好了。(出示:七色花)现在,这朵神奇的七色花就属于你了,你想用七色花实现什么愿望,找好朋友说

  1.找朋友。

  2.交流:刚才,从你的好朋友那里你听到了什么?

  3.小结:其实,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七色花就在你的心中。

  七色花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七色花》是一个传统的教材,故事中的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瓣实现了七个愿望,而只有最后一片帮助别人的橙色花瓣珍妮才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活动中我力求让孩子们能跟随珍妮置身于奇幻的童话世界,从而感受七色花的神奇,萌发帮助别人的美好愿望。整个活动非常荣幸得到了徐流芳老师的指点,现将所学总结如下:

  一、了解幼儿,深挖教材。

  我班的幼儿对听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发展的比较好,他们特别是对于情节丰富的故事更为喜爱,所以在选材上是符合幼儿的。但是《七色花》这个故事有其一定的教育意义,七色花的神奇意味着要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橙色花瓣珍妮帮助了别人意味着要提升幼儿的情感,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来突破这个难点将是关键。但是在活动中,从孩子的回答看,孩子们没有充分地感受到七色花能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这个神气的功能,孩子的情感提升也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如果教师能稍加点拨,在欣赏完故事后增加这样的提问:“你觉得七色花神奇吗?它神奇在什么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提炼,幼儿就能充分地理解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接着再分析珍妮哪一片花瓣用的最好,萌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情感。

  二、设置情境,有效提问。

  《七色花》的故事篇幅较长,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时间就很容易拖堂,造成幼儿学习的疲劳感。所以在活动中,我牢牢地抓住故事的主心杆,珍妮是怎样用这七片花瓣的?珍妮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的心情是怎样的'?以分段的形式展开讲述,在讲述中我以第一片和第二片花瓣为讲述重点,让孩子体验心情,学会说故事中的语言,从而为接下来的想像、讲述做好了铺垫。所以孩子学说珍妮的话学的较好。但在活动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提问比较无效,其实活动的开头只要让孩子感受七色花的颜色和美丽,接着引出故事即可。

  而在活动的结尾可自然地问到孩子假如你也拥有一片七色花瓣,你想帮助谁?在孩子讲述自己愿望的过程中也可让幼儿结合珍妮的话来说,这样更能体现完整性。

  三、有效回应,突破难点

  本堂课的难点关键在于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也就是珍妮第七片花瓣的使用。在活动中我也通过师幼的互动表演,让孩子体验神奇和快乐,但是在角色的分配上显的不是很合理,可让幼儿做小男孩,教师做珍妮。在让幼儿回答珍妮哪一片花瓣用的最好时,一个孩子讲到了橙色花瓣最神奇,而没有及时地回应、提炼他的回答:你觉得橙色花瓣用的最好,为什么?发而被孩子带过去了,也跟着说橙色花瓣最神奇,给了孩子一个误导,所以在课堂中我对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应该更明确些,要善于去引导幼儿,从而一步步达成教学的目标。

  此外,在课堂中的教学形式还可以再丰富些,可采取幼儿间的商量、讨论,在学说对话中也可让幼儿间分角色说和小组说。教师的身体语言也可以在丰富些,适当时要离开自己的座位,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和幼儿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总之,专家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感谢徐老师!我必将学以至用!

【花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茂密的花教学反思04-14

花钟教学反思11-18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02-22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3-15

《花潮》教学反思12-09

《花钟》教学反思02-15

自己的花教学反思02-11

《茂密的花》教学反思02-18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