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3 06:58: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

  本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教学中:

  首先,我从整体入手,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将、相原来是和睦的,后来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这条线,为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了初步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

  最后,又从部分升华到整体,三个故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教学中,我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形式,体会全文。使学生民主,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但对学生的评价我感觉有不到位的地方,原因是对历史了解还太少。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2

  一、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广泛查阅资料(上网、看书、收集图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关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战国七雄秦为盛,这句话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掌握这一要素对学生深入体会秦王的骄横贪婪,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强化语言感受:

  本课的'一大教学板块是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语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读训练的成果。例如:马逸舒同学汇报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中的为,她分析为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为,是对赵王的侮辱,这一分析赢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惊叹不已,要知道,这个为字,就是我在备课中也没想到,足见学生是花费了相当的功夫预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两个都是在课标和单元训练要求指导下实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本课教学值得注意的方面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结构方面略显零散。在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到担忧的地方时,有学生提到了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表现,我引导了学生分析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品质,显得脱离了课堂主线,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词汇的贫乏也暴露出平时阅读、积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进。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3

  今天早晨只有一节语文课,《将相和》上完课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主要有两个板块:第一、速读课文,巩固旧方法,学习新方法;第二、细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

  一、速读课文,巩固旧方法,学习新方法

  在这个环节开始,我们一起复习了昨天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一起板书: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紧接着,我又明确了今天的学习要训练的主要方法(板书):连词成句地读。并简单说了说什么是“连词成句地读”。然后,打开计时器,让学生拥上这两种方法,快去默读课文,读完后记下时间,并保持安静不打扰其他同学。

  孩子们读得很认真,一个个的脑袋不停地左右摆动,教室里很安静,我感觉得到他们确实在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速度。

  孩子们用时不一,三四分钟左右的居多,有一两分钟的,也有个别用时即将达到了十分钟。我先让用时一两分钟的孩子站起来,出示一些问题检测他们的速度质量。我问了两个平时学习比较弱得孩子,他们基本上都能正确回答。可见,孩子们的速度也是有质量的。

  在这个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导课用时太长,一些要求重复了多遍,课堂语言不精炼,导致后面得学习时间不足,有些紧张。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注意精炼自己的语言,有意识地避免重复、啰嗦、多余的的语言,对学生的要求和指令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二、细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

  课文中有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那么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三个故事当中,在“将”(廉颇)和“相”(蔺相如)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由“不和”到“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默读结束小组四人合作完成作业单。

  《将相和》课中作业单完成作业单后,请一两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由于时间不足,即将下课,小组的汇报变成了直接展示他们完成的作业单,大家一起根据展示的.作业单进行补充、梳理、总结。

  在共同学习中我们明确:因为再“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中,因为蔺相如的能说会道,为赵王化解了微机,所以两次升官,官职高于廉颇,身为将领的廉颇不服气,导致他们不和。最后他们都顾及国家利益,廉颇“负荆请罪”,因此和好。

  这个环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再小组合作开始前,应该明确告诉学生,完成表格时可以写关键词,提高效率。

  2.三个故事全部完成,量有点儿大,应该将这三个问题分派给不同的大组,学有余力的可以完成其他的。

  3.汇报应以学生为主,老师更多的是补充,不能老师代替学生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走真正的成长。

  补充:因为本单元是训练阅读速度的教学策略单元,所以教参上说不建议预习。因此,这篇我要求学生不要预习。但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中下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很不熟悉,仅仅时课堂上的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的。对于这样的学生,还得下功夫啊!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4

  一、关于本节课

  (一)亮点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文中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由于课时限时30分钟,我重点讲解蔺相如这个人物,通过第一个故事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个性品质。为此,教学中我以读、说、悟、演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领悟蔺相如的特点与品质。同时考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主体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对“和”字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祖国思想文化的认同感。以“不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辅以《史记》中描写二人的片段,通过读体会廉颇的“不忿”、“不服气”。以“嘴”为探究对象走进第一个故事研读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三句话。抓住“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和语言对话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理不失礼、顾全大局的品质。期间在讲“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一句时,在理解蔺相如说此话的用意后,用语言将学生带入当时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师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愤怒、无奈、不甘等情绪,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生深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结尾总结学法,让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和形象,也为学习后两个故事奠定了学习基础。

  (二)不足

  首先,设计本文我本着“返古”的理念,尽量通过语言来进行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古代”,但由于课堂语言设计上存在缺陷、繁冗拖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时间的利用率;其次,教学过程中有“绑架学生”之嫌,整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去感受,我未对其独特的见解有所引导。就如同摆在我们面前有很多路,皆能通向终点。却偏偏要求他们跟着我走最为平坦、开阔的那条路。究其原因,一是源于本人自我意识过强,忽略主体存在。二乃设计存在缺陷,不敢大胆创新;最后,情境教学模式运用不够成熟,使其过于表面化,未能贯穿始终,即使在情境模块也未完美呈现。如在让学生表演秦王听完蔺相如说完的第三句话后的'样子,未让学生准备就直接表演,缺乏内化吸收的过程,难免会走马观花。

  二、情境教学我之建议

  全中国都知道誉满天下的北京烤鸭,食肉知味,赞不绝口。但绝对不会天天吃的,天天吃的是什么?那是家乡菜!就像是久居外地的新疆人若是没有拉条子、烤肉、抓饭的陪伴决计是难以适应的。情境教育人人皆知,但传统课堂又已经让大多数人适应了,即便有情境的样,那心却不是情境的心,不免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局。

  1。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自主练”的方式,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转变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新教师的观念。将这部分教师作为推进情境教学模式的生力军。

  2。整合教材,通过归纳整理将适合全情境教学模式的文本进行整理,组成团队进行教学设计。

  3。非适合全情境教学模式的文本,可着力开发、打造情境模块。

  4。情境模式下的教学除利用现代化技术等外物,更重要的是体现语文性,通过语言创设将学生带入情境。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5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引人入胜。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一、通过人物间的对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节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那么如何引导更好地学生学习《将相和》呢?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功夫。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重要人物蔺相如,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简单地评价文中的人物,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重要的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我让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到同一小组交流学习,以读为本,并进行汇报,从各个小组的交流汇报中,学生读懂了蔺相如的品质:胆识过人,洞察人心,宽宏大量。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1、新课伊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同学带着大家提出的问题开始自主学习。

  2、有相同体会的.学生到一个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第一小组: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第二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才取得斗争的胜利。

  第三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感觉到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蔺相如的美好品质。

  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解决第二小题时,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了汇报,没有深入地学习研究。所以最后我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第三课时,让学生在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地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会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能力,能更灵活地驾驭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6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教学过程中,我是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积极地搜集有关的资料,也让学生进行搜集,让学生自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的时代背景。

  3、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写批注、小组讨论、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人物的精神,从方法上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课文、如何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并且从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4、通过讲故事、演故事、谈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讲演中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对历史故事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

  课堂上的教学与设计总有一些出入和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教学和课后的思考,我想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语文教师的`语言的精炼: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不应该出现的口误,这对于严谨的语文课堂来说是很不应该的,这还需要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提高。

  第二、虽然给了学生10分钟的时间进行感悟,8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但在我的设计中这是不够的,应该还在前段的教学中进行精简,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第三、在学习方法的提炼上总结得不够。

  第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探究的含量还不够,学生的质疑时间淡化了。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7

  《将相和》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确定了蔺相如和廉颇

  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着三个故事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不断反思,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于课堂气氛及学生精神,思维的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片段一

  师:请大家看小黑板第一自然段是这个故事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小故事的结果。你会填吗?

  生甲:我认为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这个故事的原因。负荆请罪是第三个故事的结果。

  生乙:我不同意他的看法,秦国强盛才敢赵的和氏壁,赵国不交和氏壁就会被秦国攻打,蔺相如挺身而出,利用他的机智和勇敢保护了和氏壁又避免了一场战争,因此完璧归赵才是原因。在渑池会上蔺相如立了功,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产生了矛盾,才有后面的负荆请罪。因此,《渑池之会》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结果。

  师:说得非常好,分析得很透彻,说明你理解课文深入细致。大家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略)

  〖片段二

  师:分析一下蔺相如和廉颇从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前因后果。

  生甲:完璧归赵蔺相如立了大功,受到赵王重用,让他随行渑池会。在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秦王想到廉颇大将把守边界,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击缶,将相共同保护了赵王的利益,他们是赵国的功臣。

  生乙:他们的矛盾是渑池之会以后才产生的。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职位比廉颇高。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我儿女外三个故事就是只样联系起来的。

  师:精辟,在自读自悟中,同学们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现在看看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提出问题,师生同来解决。

  【反思】

  1、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节分析课,我抓住了《目标》中的一道作业提和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文中难懂的词句进行了讨论,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中,提高了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

  3、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看到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为学生的发言感到欣慰。但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却是我遗憾的'一面。这主要从中差生的作业中反映出来,完成的质量不高,表现在答案上不完整,对个别词语理解也不够准确。

  4、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通过以上四点教学反思,我对课程标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就是双基教学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挺进的新路子。在坚守语文本位,打好语文基础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兼顾双基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8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围绕“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精读各个小故事,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廉颇。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关于蔺相如的高尚品质,学生也很容易分析出来。关键就于,学生对于廉颇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知错就改”的层面,所以需要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去了解廉颇威震朝野,耿直豪爽的一面。

  本单元的`课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去看名著,热爱名著。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有意思的作业:赵国既然“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为什么还会被秦国灭了呢?这一问题极大地引起了学生阅读《史记故事》的兴趣,甚至有学生当天就拿出书与我讨论。可见,有时候,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比一次精彩的讲解来得重要。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9

  今天讲《将相和》一课,感觉整体思路是按自己课前备课设计的,起初孩子们还不能进入状态,但在剖析课文时,表现越来越好,几乎达到人人都有话要说。现反思如下:

  一、导课。抓住了课题中的三个多音字,虽然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但学生明确每一个字的读音了。(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这样处理:我在引出三个多音字时说:起初不敢读题目,读了几遍课文后才回过头来读题目的。既然这样说,何不就势顺推,找一两个孩子读,然后读课文验证哪个同学读的对,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着急揭秘,效果会更好。)

  二、围绕“和”展开学习。找到将相不和的句子,少增一下子就找到了,并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环节处理得很是顺利。然后在这个点上及时补充廉颇和蔺相如资料,让学生明白两人起初身份悬殊很大,为下文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我们围绕廉颇句中的那句话“仅靠一张嘴”展开讨论,这是这课重点,孩子们这时也已进入状态,由上课初的冷场进入你追我赶的火热场面。

  无论找到哪一部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不是仅靠一张嘴官职升到廉颇之上的。(这一环节,有一个很大很大,很亮很亮的生成点,我没有把握住,当孔焱说出,蔺靠的不是一张嘴时,她找到了渑池之会上蔺的表现,勇敢果断,为赵国挽回了面子,并一块提到,当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守候,也就作罢。我这时总结“原来渑池会上廉颇也有功劳啊!”这一节就过去了。如果当时我继续问“可是,看渑池会回来之后,赵王做了什么?”学生一看就明白,赵王只奖励蔺,忽视了廉颇。所以才造成廉颇不服气,再读廉颇的话,学生就更能理解廉颇当时的态度了。唉!大的'失误!这也造成这课上的比较平淡。包括课前准备的补充蔺在渑池会上的表情,也给忘掉了。)

  明天讲时,一定再回头找找这个地方,让学生真正体会每个故事每个环节,当时人物的想法。看来平时就要把每节课都要准备细致一些,一定一定及时写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0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从整体入手。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初步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将、相原来是和眭的,后来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这条主线,为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了初步基础。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最后,又从部分升华到整体,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我积极组织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1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问题涉及到这三个故事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的完整性,我便让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白,通过三个故事的具体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写蔺相如抒璧斗秦王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这与后面“负荆请罪”中廉颇、蔺相如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情景丝丝入扣,正如蔺相如所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文章前后呼应,自然有机联成一体。前面浓墨重彩大写智勇,在结构上是为后面直接写“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虽是进一步写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不顾,敢斗秦王,但是,它明白地表现“和”的重要。“赵王决定动身……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由于有坚强的武力作后盾,所以,“渑池会上,……只好放赵王回去。”廉配合蔺,一起与秦国作斗争,使赵国获得胜利,这说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作了铺垫。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两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尖锐的个人矛盾,在为了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后得到解决,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

  通过讨论,学生领会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一再为赵国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廉颇不满,后来蔺相如的高尚品德感染了廉颇,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2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又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3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时,我的思路是第一课时先解决字词以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第二课时通过文章的具体语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进而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故事讨论,每个学生经过讨论都有了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小组汇报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分析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不畏强权和顾全大局的人,分析出廉颇也同样是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人。

  不足之处:

  1.最大的问题是语音语调太过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朗读时,学生朗读的比老师还要有感情。

  2.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开始时候有些松弛,没有很好的把握时间,导致后来时间不够充分,很多问题讨论的不充分,应该展示的图片也一闪而过,最后的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因为对时间的把握不准确,导致没有展示一节完整的课堂。

  3.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不默契,不能很好的接住学生的回答,没有适时的小结,使得课堂上学生与老师有些脱节,没有融为一体。

  改进措施:

  1.最重要的是多听听朗诵,改善自己的.语音语调,多些抑扬顿挫,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会把握课堂,与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适时的小结学生回答的要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点。

  3.时间的把握上,要灵活,时间不够的时候适当的调整时间安排,给学生展示的时间,读一读自己写的小练笔。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4

  自己长期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后要向“观众”说明你为什么要这么演,使每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我校老师的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板书了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评价我总觉得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这类历史性的课文,要鼓励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5

  再没有恨,再没有泪,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在激昂的歌声中,我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长嘘了一口气,回想起来喜忧掺拌。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历史,就意味着过去,如果不让孩子们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就不能游刃有余,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很难把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放手,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我只是起了一个影响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及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朗读中,在表演中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激起孩子们的阅读欲望,从而使他们领会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引导他们会结合生活实际往高处想,往远处想,不要就事论事,学会深一层挖掘它的思想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辨证主义观点。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演说使我感到看上去很乏味的历史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却充满了神奇和幻想。

  可惜的是这节课在我的前怕狼后怕虎、顾此失彼的思想下却成了败笔:分析过细,语言有重复,没有把握好长课文短处理的方法,没有很好地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就像袁校长、姜主任、王主任、吴主任给我评课时说的那样,文章只需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项就够了,而这节课我有些写面面俱到,结果却是一大败笔,有损了这节课的形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课后练习中出现的题都没有逃出我的所讲范围,同学们掌握的非常牢固,我心里才有了点安慰

  课讲完了,就自身而言,还是缺少锻炼,临场应变能力太差,研究教材太肤浅,不够全面,一意孤行,缺少和大家的沟通,闭门造居。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了很多,也有了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有句话说得好,打铁自身要硬,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硬是指:语言要硬,应变能力要硬,坚持不懈的精神要硬,驾驭教材的能力要硬,文学底蕴要硬,从我身上缺少的恰恰就是硬,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课堂。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能关注我的课堂,并给予指导,给我指点迷津,更希望各位老师能在教学中给我帮助,我不胜受恩感激!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04-21

将相和教学反思06-28

《将相和》教学反思11-28

《将相和》教学反思02-20

《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03-06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反思02-24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将相和教案02-08

《将相和》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