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3 15:28: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门]《透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透镜》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透镜》教学反思

《透镜》教学反思1

  养成积累记录的习惯

  学问靠积累,有积累才能创新。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本子,使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积累探究方法的习惯。

  如教学《凸透镜》时,学生观察镜片特点时,有的想到了与平面镜片相比较。接下来讨论设计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许多学生自然想到了应用研究平面镜的经验,在仪器的摆放,怎样得到清晰的像,像与物体比较找出像的特点等方面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学生对一些科学探究的'积累,使学生有了科学探究的思路,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量变会促使质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新的探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透镜》教学反思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透镜》教学反思3

  我们知道复习课难上,因为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习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复习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透镜》教学反思4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

  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

  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电脑动画画图来表示光行进的路线

  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

  4.思考后师演示电筒的光通过这两块透镜,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5.适时提出问题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聚焦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5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 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透镜》教学反思6

  《透镜》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第四章的光线、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光的色散等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节主要研究的是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我认为教学过程应侧重于凸透镜、凹透镜、光心、主光轴、焦点、虚焦点、焦距、会聚、发散等概念的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教学以及三条特殊光线。

  在这一节中,开头我使用了亚运会和全运会主火炬点燃方式的不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第四章已学内容,学生能顺利说出点燃原理,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本节内容。

  在感知透镜的结构差异方面,让学生亲手触摸透镜,明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紧接着用作图法说明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举例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不同,找出辨别透镜的多种方法,探讨是否存在别的方法,根据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进而引出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也有区别。在实验教学这一部分,使用了激光演示仪,由于小透镜对光起的作用现象不够明显,于是采用大的透镜,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通过实验教学明确焦点、虚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说明会聚与发散的奥秘,利用“小试牛刀”,让学生产生困惑,然后释惑。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与两条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凸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靠近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与两天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凹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远离了。采用分割法,结合上一章所学折射知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在最后结合前面所学,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重点强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光线是发散的,但不是任意发散,而是反向延长线要经过虚焦点,强调作图的规范性。

  在教学过程中,概念讲解清晰,过程流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以下主要阐述本节课后我的一些思考,谈谈我的不足。

  首先,本节中的难点之首先是对于刚接触透镜的学生而言,要理解实验中以立体形式呈现的实验现象较难,主要障碍在于:将“会聚作用”和“会聚光线”混淆,将“发散作用”和“发散光线”混淆。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排除课堂时间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这样去释疑,第一步:用激光光源演示“会聚光线”和“发散光线”。“发散光线”和“会聚光线”是相对于平行光而言,会聚光线沿着传播方向会相交于一点,发散光线沿着传播方向不会相交于一点,而是逐渐远离。第二步:用两个激光光源作为平面平行光,演示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通过凹透镜后发散。第三步:演示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并不一定使折射光线成为会聚光线,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不一定使折射光线成为发散光线。最后强调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与两条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凸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靠近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与两天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凹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远离了。这样的实验现象直观,明显,能加深学生对该难点的理解。

  第二,在概念理解时,要强调与主光轴不平行的一束平行光经凸透镜后也要会聚成一点,这一点不再在主光轴上,而在焦平面上(经过焦点且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完全可以通过激光演示仪演示出来。

  第三,对于光心的特点,教师可以强调“经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改变”,有的学生会错误地理解为“入射光线、光心、折射光线与主光轴一样在一条直线上的特殊情况”,其实方向不改变包含两种情况:

  1)在一条直线上。

  2)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平行。

  第四,在拓展提升时,可以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平行光经凸透镜另一部分折射后还能会聚成一点吗?若能,这一点亮度如何?会聚的位置是否变化?”(这恰好是能力培养与测试的最后一题),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展示,通过结合凸透镜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的光路图来解释。

《透镜》教学反思7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透镜》教学反思8

  课前思考:

上周接到学校共同体上课的通知,要上《透镜》这节课,当时的心情很是轻松的说…因为去年培训部的老师来学校视察时,我上的就是这节课,当时备了很久。之后又仔细的反思,现在回想起来,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当我打开一年前的教案和课件时,欣喜冲昏了我的大脑,不知不觉中我的思路已经被这些资料囚禁了…于是周末两天的时间,我一直没有再做任何突破和创新!周日上午,我把成型了思路发给了我的两位师傅,感觉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中午的时候,聂老师对我的学案提出了问题!

  2.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光束会聚一些D.一定是发散光束

  3、一束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 )。

  A,原来会聚的光发散 B,原来发散的光会聚

  C,原来发散的光变得更发散 D,原来会聚的光一定还会聚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几乎没有,于是我开始设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添加这一步的讲解。想了很久,我决定放弃原有的光学试验箱,改用白纸粘贴在黑板上,直接在黑板上演示。

  下面就是课堂效果:

  这样,把实验的空间变大了,并且可以直接在白纸上描绘出光线,非常直观,如下图。

  有了上图的作图痕迹,改变光源位置,使光线从焦点处射入。不仅引出了折射光路可逆,而且很自然的实现了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变成平行光这一知识点。现象很明显!凹透镜同凸透镜,图片就不呈现了。

  然后是学生的小试身手,自己练习画光路图,效果比用试验箱要好,因为每次实验之后都有痕迹,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方便他们照猫画虎。

  接下来就是针对上面2、3题的演示实验,由于视频还没有拿到,没有截图,我就用画板简单的画一下吧。

  黑色为放入透镜前的光线,让学生猜想,放入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是什么样的。学生由于受前面实验演示中特殊光线的影响,大部分认为折射光线会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当我将透镜放入之后,一片惊叹,红色为折射后光线。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会聚是这么回事啊…接下来改变光的方向,改换凹透镜,又展示了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不一定是散开的,也有可能是相交的…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会聚和发散都是相对于原光线而言的`!

  在这里添加这么一个环节,用时3分钟,但是却省去了今后习题课上枯燥无味的长篇大论,很直接很生动的给学生感官的认识,认知效果和记忆效果都很好。

  最后一个环节是讨论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原理,按照袁老师的教学建议,我是这么引出的——其实,我们本节课研究的透镜,就两个三棱镜的组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光路图,你们能否总结出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原理?(要求用小白板展示)

  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想,五个小组全部完成了任务,学生很兴奋。只是我对小白板的使用有些生疏,抹杀了这个亮点!

  总体流程就是这样,下面我反思一下本节课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环节。

  不足:

  1.教具的组装问题,从图片可以看出,我自己搭配的器材比较简陋,而且激光笔和偏光刻接触不好,很容易就不亮了。

  2.今天天气非常好,太阳光很足很足,导致教师拉上窗帘关上灯还是很明亮,使得演示实验的光线变弱,没有昨天准备时那么清晰。这应该是备课时问题考虑不全面,以后我会注意。

  3.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还是有些乱,上课的时候有些紧张--、有待加强!!!

  改进:

  1.上面的演示实验其实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来做的,没人一组器材,自己在白纸上画光路图,印象会更深刻。积极性会更高!但是由于教具资源有限,做不到每组一套!

  2.小组合作的问题也很多

  a:各层次的组员没有全部发挥出各自的水平;

  b:组长过于强势,部分组员有旁观迹象,为参加活动;

  c:女生过于强势,对其他组员的一件置之不理,使其他组员弱化,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

  d:小白板的使用有待加强,我比较生疏。

  对于小组合作,应在每一节课中进行调整,监督学生的合作情况,给予纠正!

《透镜》教学反思9

  本周教学进入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总体上难度有所提高,尤其是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节很重要的实验课,也十分有趣。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验实验,参与实验,主动描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规律。

  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老问题,尽管再三强调课堂纪律,提前打预防针,但仍有部分学生因被实验强烈吸引而向前走动,课堂气氛有些杂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看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与高效的课堂质量之间有一个平衡点,这还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探索。

  讲课中也出现了一个另人意外的`现象,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令人吃惊。“物近像远像变大”这个规律我认为比较难以理解,就先让学生记在书上,再解释意义,可有一个学生却抢着发言,并准确地解释了这个规律。看来我还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信任,部分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放手发动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做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透镜》教学反思10

  一、教学准备: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师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并将研究所得与组内其它物理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双案的制定细节。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透镜》教学反思11

  这堂课我感觉有以下三点比较成功。

  一、引入。能抓住同学们仍然记忆犹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入,熟悉的场景和画面,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二、让孩子们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经历如何照相的过程,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通过投影仪演示,使孩子们很直观地知道投影仪的成像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三、通过照相的过程和对投影仪演示的观察及自主探究和相关拓展,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

  这节课所有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学生总结出来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透镜》教学反思12

  在《凸透镜》一课的“凸透镜的.应用”这一活动中,我首先启发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应用凸透镜的器材,并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照相机,提出“照相机什么地方安装了凸透镜”这个问题。学生联系刚刚学到的知识轻松解答出来。接着出示一张人物非常小而景物却非常大的照片,找一名学生做小摄影师,并用实物照相机为道具,进行现场表演,让其它学生对他的方法进行判断对错,使每一名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选取适当的距离进行人物摄影。这处设计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基础。

《透镜》教学反思13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可能会猜到会穿透过去,哪光的行进路线会改变吗?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光再到成像的性质。在研究聚光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提问透镜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现象的呢。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总领全课,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4、思考后让学生观察放入水中的物体,引出折射的`概念。5、通过适时提问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聚光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14

  作为一节公开课,准备之初仔细研究了新版八年级课本的内容和大纲要求,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稍作调整。最终确立了这节课的目标,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焦距的关系。我认为真正示范性的公开课应该是一堂常态课,所以撇开了许多花哨的东西,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性质提出课题;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想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

  1、尽可能地做好铺垫:

  如复习引入实像、虚像、焦距,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归纳成像特点和数据分析和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灯泡、凸透镜和白板模拟照相机和投影仪作为观察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如何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我想应该让学生首先体会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也就是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特点,这样才能最快最准确的将课题引出。

  2、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第一组实验:用学生用放大镜看书,老师模拟照相机照像、投影仪成像。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顺利猜想后,再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初步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第二组实验:探究成像规律,没有让学生设计方案,也没有让学生按照u>2f、f

  (3)第三组实验:根据数轴上的红色和黄色蜡烛,让学生猜测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当学生猜出来u=2f时后,再换不同的焦距的透镜再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顺利的猜出u=2f的时候成等大的像并及时用实验验证。

  (4)第四组实验:总结完成实像的三条定律后,对于部分学生在第一组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如果蜡烛靠的很近找不到像。进行解疑。通过观察虚像的动画降低学生实验的难度,让学生较快的找到虚像,并得出其特点。这样一倍焦距分虚实就能得出。从而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整的归纳出来。最后有时间预留了物距等于一倍焦距的实验,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下节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凸透镜做好充分的感性认识。

  3、总结内容时再次回归生活:

  将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以及投影仪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得出,从物理又走向社会生活。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才能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最后还要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意识。也为下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好的设计必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比如发现小于焦距不成像的时候,学生是经过探究后获得的成功,他们在探究中得到的知识,知识点也掌握牢靠了,这样以后在运用到这方面的知识点时,自然也轻车熟路了。所以学生们实验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应该达到一种认知的状态。

《透镜》教学反思15

  x月15日全县小学教学开放日在我校举行,我也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下面就就针对我的教学课题做一简单的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及使用。本课是个探究实验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并学习到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蜡烛成像的演示实验让每为学生大致了解凸透镜能成各种像的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遵循探究实验的要求,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由于此实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所以没有让学生猜想,直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并着重讲解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物距、像距、实象、虚象的判断。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然后统一要求,探究在物距尽量大时 ,观察像的性质及记录物距和像距。并引导学生概括出凸透镜成像的'第一条规律。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观察减小物距时,像的变化情况,并概括出另两条成像规律。这样,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进行比较顺利,由于考虑学生的原因,大多数是在我的引导、点拨下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扩展。以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规律总结的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透镜教学反思03-27

《透镜》教学反思05-30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03-01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04-18

奇妙的透镜教案02-16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03-30

初中物理透镜教案12-07

奇妙的透镜教案 14篇02-22

奇妙的透镜教案(精选13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