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装裱课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书画装裱课心得体会(荐)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书画装裱课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装裱,亦称装池、装潢、裱褙、它是随着书画艺术的生发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其他任何收藏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一门传统工艺。早在1500多年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曾提:“晋代以前,装褙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褙。”所以一件书画艺术品,只有经过装裱后,才能更完美的显示其艺术魅力。现代画家钱松嵓在《砚边点滴》中说:“国画必须经过装裱,才能成为完美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书画艺术事业的不断繁荣,与书画唇齿相依的装裱艺术也越来越被书画家和众多收藏单位所重视。但长期以来,装裱技艺大都是师徒相授、口手相传,公开技术的资料较少。鉴于笔者十几年来的装裱经验及一些案头的心得和体会,叙说如下,恳望提出批评意见。
一、装裱可以提高书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宣纸、绫、绢等材料经书画家绘画或书写,由于受水、墨、色的影响,是很不平整的。再装标过程中,通过浆水对作品的润化、浸溻及在其背面加托一层或几层宣纸,使其更为牢固。尤其用传统工艺装裱一件书画作品,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基本功和操作技能,选择良好的装裱材料,还要注意空气的温度、湿度等季侯的影响,才能使装裱的作品不空不瓦,柔软平静,神韵清晰,跃然生动。同时,经过装裱师的精心设计,书画作品的主题色调与客体的镶配色的巧妙结合,形成红花绿叶、相得益彰的较为和谐的艺术氛围。比如,一幅优美的书法或绘画作品,如果装配款式及尺寸适当得体,再配以浓淡相宜的镶配色彩,定会增添几分艺术魅力。山水则气势更加雄厚而奔放;花鸟则跃然纸,上生机盎然。如果色彩搭配不当,给人以压抑沉闷、喧宾夺主之感,定会使作品黯然失色。正如绘画大师徐悲鸿所言:“画是三分画,七分裱,合二为一,才是十分的完美。”
二、装裱对保护书画作品和拯救书画文物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书画作品一经装裱后,被柔软的宣纸、绫、绢所镶围,外层以小麦淀粉制成的浆糊托成的背纸保护着。历代传世古旧书画,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腐朽、断裂、残缺不全,要让他们起死回生,整治如初,这就需要装裱来完成。“宾主相参,丝缕相对,衬处莫分”,装裱修复一件破损的古旧书画,如履薄冰、临深渊,其风险、责任不亚于做一台外科手术。明朝著名装裱艺术家周嘉胄在《装潢志》中提到“书画装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历代书画家和收藏家都非常重视装裱。据载,上世纪四十年代徐悲鸿先生视为生命的藏品《八十七神仙卷》几经周转,污垢累累,侍女面容好似包公,破烂不堪。经装池国手刘金涛先生揭裱修复后,宝卷随手而起,画上侍女个个面如桃花。可谓天衣无缝,完整如初。徐先生观后兴奋不已,连声说:“高呀、高呀、真是神奇。”至今,仍在艺林传为佳话。由此可见,装裱对保护书画、医治书画,使其延世相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装裱可为古书画鉴定提供有力作证
社会在不断进步,每个时代的纸、绫、绢其花纹、色泽、质地、图案都不尽相同。装裱品式也风格各异,千变万化,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创作的书画作品,都会产生相应的装裱品式。盖在古旧书画上的收藏鉴赏印章、记在作品上的题跋、装潢著录等,往往会被鉴赏家所重视,提供间接的辅助依据。张衍先生曾在《怎样鉴定书画》中提到:展子虔《游春图》(画上无款)的鉴定,就是依赵吉题签,又是“宣和装”等辅助依据,在经过其它方面的综合研究,最终断为真迹的。
装裱在书画的欣赏、流传、收藏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装裱技艺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书画作品的性命。轻则使画作风韵难展,黯然失色;重则可造成破损,或将画作化为纸浆,毁于一旦。可谓“宝书画者,不可不中装潢。”
【书画装裱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书画装裱课心得体会02-25
书画大赛心得体会简短优秀02-25
书画大赛活动总结05-04
书画协会活动总结08-12
书画协会工作总结04-24
书画协会工作总结05-29
磨课研课心得体会06-24
摩课与磨课的心得体会01-16
研课磨课心得体会07-28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