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7 08:59:22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合】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拼读本课生字,能读写默本课14个生字和课后练习的13个词语。

  2.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小朋友是怎样爱护春天的。

  3.在理解句子的基础数上,做到不读破句,理解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意思。

  4.通过阅读,懂得春天来到的特征和怎样爱护春天。

  5完成小诗《春天说了什么》,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从心里喜欢、爱护春天。

  二.重点:朗读、不读破句。

  三.难点:不读破句,读好较复杂的句子。

  四.教具准备:字词卡片、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春天到了,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春天有关。出示:12有趣的作业学习生字:趣业说己对春天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题。

  说说有趣的()从生活入手,进入春天。

  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很多,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春暖花开……

  置疑合作学生字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次序贴出大问题。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学习新字,出示字词师指导插、微学生置疑,合作学习。

  交流生字学法。(多个方法)组词朗读集体书空插、微

  自主学生字,发挥集体智慧

  多个学生发言,但只提了"有趣的作业是什么?"一个问题,只是提法不同,置疑能力不佳。

  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听课文录音。

  2.有趣的作业是什么?板书:找春天

  3.出示:"王老师微笑着说:……带到教室里来。"

  (1)师问:"明天到哪里去找春天?"

  (2)把什么带到教室里来?

  (3)到哪里去找呢?把什么带回来呢?

  (4)这就是王老师交给小朋友的一项作业。

  出示填空

  认真听录音,给课文划分小节。

  几个学生快速答

  学生轻声试读。

  根据老师的引读,训练不读破句。

  生口答

  帮助学生理解句子,顺利朗读

  由扶到放

  练习不读破句

  再次明确

  有趣的作业是什么?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到大自然里”和“把美丽的春天”是各自表达一个清楚的意思,要连起来读。

  学习课文

  朗读感知

  对王老师交给的有趣作业,他们完成得怎么样?

  1他们找到了哪些代表春天的`东西。同学们是怎样把这些东西带到校园里的?(读第二节)

  2出示“课桌上……”一句,训练朗读长句说话

  3出示比较项

  学生用﹏表示,交流。

  朗读长句,不读破句,个别读后,,再齐读。学校里……个别读句,说意思

  动手找答案,培养解疑、探究能力

  放手试读

  说话训练

  理解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意思。

  重点感悟

  明理导行

  你是王老师,最喜欢谁的作业,说说理由。

  师读作者的话

  师生合作读王老师的话。

  出示比较“开、算”

  讲讲小宇、小樱爱春天,男女生读孩子的话。

  轻声读句,说意思

  学生都做王老师

  师生合作读,知道爱护春天

  史云翔道出了理由,小宇、小樱不破坏春

  拓展思路

  巩固练习

  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植物、动物

  出示填空小组交流

  出示小诗,老师示范

  交流所见,补充

  填空小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诵交流

  激发说话兴趣,明确春天特征

  时间来不及,教学任务没能完成,要加强自身素质

  分层布置

  兴趣作业

  出示作业,讲解要求

  分层练习:

  A合作题

  B选做题

  学生按兴趣、能力选题

  作业反馈时,很多孩子画出了美丽的春色,更多的学生超额背诵了春天的古诗。最后,全班响起了《春天在哪里》的嫩稚的歌声

  有趣的作业

  找春天桃花 柳枝 青草 小蜜蜂 白玉兰

  ↓ ↓

  zhaojiaoan捉、放 看、画

  爱护春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 (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 “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七、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嚼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透视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对于影子,学生都有一定的体验,也很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自我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精神。根据课文亲切自然、生动有趣的特点,以识字为基础,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放飞激情,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两个偏旁“犭”和“宀”。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 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信息资料

  1、 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 手电筒、玩具,每组一份。

  3、 铁丝。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 游戏:同学们,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在踩影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脑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边玩边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再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对影子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的丰富多彩,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回到课内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空间,热烈的教学气氛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 板书课题:影子。问:谁会读这个词?你是在哪里认识“影”字的?怎样记住它的?(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影”的后鼻韵母,“子”的平舌音,读好轻声。)你见过影子吗?在哪里见过?都什么时候能见到影子?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从已有的识字经验入手,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增强学生对识字的信心和有成就感。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 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影子的吗?请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文)

  2、 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用笔圈上,借助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 (渗透学习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交流、探讨的愿望。)

  3、 现在就用你自己的方法读书吧!(边认字边读课文。)

  4、 组内互评。

  5、 指名读文,集体评议。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朗读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狗、它。问:这两个字你认识吗?它们的偏旁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两个偏旁和这两个字?

  2、。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识汉字。)

  3、 汇报:请小老师介绍认识这11个生字的经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一下。

  4、 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5、 游戏:摘苹果。苹果树上的苹果后面藏着生字宝宝,摘到苹果把字读正确就得到苹果了。 (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熟读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给学生大胆发言创造机会,指导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3、 自由选择读,你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

  4、 多种方式练读。(自由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读,你读我评,男女生赛读……) 感悟 出示课件或挂图,指导观察:影子都象什么?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说影子是个“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 (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影子的特点以及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写字

  1、 出示田字格中的字:“飞”,看看这个字象什么?(鸟扇着翅膀在飞。)组词。指导认识新笔画“横斜钩”。

  2、 出示“九”,和“飞”比较一下,“飞”字里的“横斜钩”和“九”字里的“横折弯钩”有什么不同。

  3、 教师示范“飞”字的写法。

  4、 练写。(教师加强巡视和指导,对个别写得不成功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和提示。)

  5、 展示学生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游戏:小小擂台赛。(分组认读字词比赛。) (学习汉字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不断的复现中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2、 齐读课文。

  讨论

  1、 演示课件或挂图,影子可调皮呢,它和太阳捉迷藏玩呢!它是怎样捉迷藏的呢?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2、 汇报。(太阳在后,影子在前,太阳在前,影子在后,太阳在右,影子在左,太阳在左,影子在右。) 演读 影子可真调皮,你能读出它的顽皮可爱吗?(边表演边朗读,充分展示课文活泼、俏皮的语言风格。) (重视朗读,以读为本,边读边演,让学生在读中放飞激情,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背诵

  1、 边想象课文内容边自由练习。

  2、 教师引背,小组赛背,男女生一替一句背,齐背。

  3、 加上动作、表情背诵,展现出影子的可爱和你喜欢影子的感情。 (变“讲台”为舞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操作

  1、 拿出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的实验,看看发现了什么。(教师参与其中。)

  2、 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板书),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的朋友。(读题,注意“嘎”读ɡā)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查查字典。(学生自读)

  2.指名读。结合正音。

  抖擞(sāu)裆(dānɡ)挠(náo) 拽(zhuài)

  3.说说课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尽管我们只是初步读了课文,但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还是可以看出,小嘎子和胖墩儿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个词、每句话都读懂、读明白。然后同桌或者上下桌两位同学,可以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学生读书、表演)

  2.:现在我们请一对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动作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地方,“演员”是否表演出来,是否遗漏,“导演”指导是否到位: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着腰说,“来吧,是一*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注意爽快、无所谓惧的语气、跳”“退”“闪”(快速转身)的作和“*腰”的站立姿势的表演和。

  (2)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打架似的对起阵来。

  ──注意“虎势一站”(还有气势,以谁也不服谁、水也不怕谁的姿势站立)的表演和。

  (3)起初,小嘎子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注意:①小嘎子的“抖擞”“蹦来蹦去”“下冷绊子”(突然伸脚绊)的神情动作的表演和。②小胖墩儿“塌着腰(凹着腰),合了裆(合并两腿),鼓着眼珠子”的动作表演和。

  (4)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注意“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抓)”“推拉拽(拉)顶”“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的动作表演和。

  如果“演员”表演存在较多缺漏或不到位的地方,应要求他们再根据“导演”的指导再次比较准确地表演一次。

  四、深读课文,感悟形象

  1.: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活现出他们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3.:通过起先精彩的表演和现在会心的朗读,我想,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胖墩儿

  (关于小嘎子,可以填上聪明、活泼、调皮、顽皮、灵活等等;关于小胖墩儿,可以填上沉稳、憨厚、诚实、老实等等。)

  4.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

  5.: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人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胖墩儿沉稳,憨厚,只要读过这段文字,相信对这两个人物就会过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用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反馈: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方法,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五、齐读课文,结束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朋友。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再次走进并亲近这两位朋友。

  2.齐读。

  六、布置拓展性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徐光耀先生的中小说《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人。1980年小说和电影分别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最近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

  (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张小平)

  第二课时(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准备

  教师:小黑板、挂图等

  学生:阅读《儒林外史》,收集关于作家吴敬梓的有关资料。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社会不满与批批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与大侄子的交流

  伸出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与二侄子的交流

  越发指得紧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与奶妈的交流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把眼闭着摇头与赵氏的交流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2.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臧向飞)

  第三课时(“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楼梦》的信息,注意搜集有关贾母、王熙凤的资料。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词。

  一、激趣导入

  1.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塑造几百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贾家荣宁两府的兴衰败落,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喻为古代的百科全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文章,就是节选自这本古典文学名著。

  2.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3.教师补充:《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曾随皇帝出过兵,兄弟二人都受封国公爵位。哥哥贾演封宁国公,弟弟贾源封荣国公,两家府第相连,就叫了宁国府和荣国府。到《红楼梦》开时,第一代人贾演、贾源,第二代人贾代化、贾代善都已过世,只有贾代善的妻子贾母还在。如今虽年事已高,把家政交给二儿媳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主持,自己只带着孙儿辈寻开心,享清福,但在宁荣二府中仍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课文的生字,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准字音。

  ①读书要细心,读不通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②遇到不理解的生词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画下来留作讨论。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名接力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师生随机纠错,并适当解答同学们的有关疑问。

  3.再读课文,思考: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三、深入读文,探究性格

  :王熙凤,是贾母的大儿子贾赦的儿子贾琏的妻子,贾母二儿子贾政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那么,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下教学分三块,分别从语言、外貌、动作三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变序进行。在每一块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出同类描写,进行分析比较,体会描写方法的作用,以便掌握描写方法。

  (一)外貌描写──美丽

  (1)同学们先读读外貌描写的文字,再看图,找出谁是王熙凤。

  (2)为什么要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因为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牲进行描写。指导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抓住特征写。)

  (3)指导学生朗读。

  (二)语言描写──放纵,逢迎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有“语言学家”之称,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她的说话艺术。

  1.“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

  (1)这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王熙凤又给林黛玉留下了什么印象?(放诞无礼)

  (3)出示“这些人个个……放诞无礼?”“敛声屏气”什么意思?“个个敛声屏气”说明当时的气氛怎样。

  (4)这样的气氛下,王熙凤竟说说笑笑地进场,足见其性格放纵,不拘小节。难怪贾母称他为“凤辣子”。出示: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1)“真”去掉有什么不同?(说明之前曾怀疑过,流露出对黛玉美貌的惊叹。)

  (2)从“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有相见恨晚之意。)

  (3)你能明白“凤辣子”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这句话的意思吗?(她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4)最后“凤辣子”为什么又要转喜为悲?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

  3.“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该打,该打!”

  (1)过渡:“凤辣子”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

  (2)“凤辣子”是真的忘了老祖宗了吗?引导学生联系贾母的地位想想。(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呢。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4.“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也只管告诉我。”

  (1)如果你是林黛玉,听了这话,你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物?(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2)练习朗读王熙凤的所有语言,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动作描写──圆滑

  (1)让学生找出有关王熙凤的动作描写。

  (2)从“携、送、拭泪、拉”这些动作的描写中,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把这些动作加进刚才的对话中再读一读。

  (4)小组练习后再表演。

  三、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红楼梦》有关章节。

  (福建省福鼎市秦屿第一中心校 庄淑萍)

  B案

  课前准备

  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通读课文

  1.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是怎样描写的。

  2.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二、默读课文,畅谈感受

  1.默读课文,寻找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比如:小嘎子很机灵;凤辣子很泼辣;严监生很吝啬……

  (2)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言行的感受,比如:严监生临时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课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严监生的吝啬……

  (3)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比如:“凤辣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她的性格……

  三、深入研读,感受人物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尝试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

  (2)你所阅读的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标注在课本上。

  (3)想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2.研究同一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切磋研读成果。

  第二课时

  一、课堂交流,分享成果

  (1)交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学习情况。

  ①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起初,小嘎子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她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机灵和“狡猾”。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2)交流《临时前的严监生》的学习情况。

  ①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总部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越发指得紧了。”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从这个简单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严监生人都将死,仍恐费了灯油,是多么吝啬。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3)交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①“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认未到而声先至,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唯有她“放诞无礼”,活脱脱的泼辣相。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反思形象,感悟写法

  1.快速阅读三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注。

  2.交流讨论,学生只有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可随机点拨。

  点拨的要点:

  (1)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凤辣子”在众人面前风风火火的语言,都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很典型。如:“凤辣子”一下子转悲为喜时,一前一后说的话,就是典型的人物语言;严监生那伸着的两个指头,就是典型的动作描写。

  三、创设情境,尝试描写

  (1)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有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要典型。

  (2)回忆生活中影响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断。

  (3)讲评学生描写的片断,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点。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第一节课文。

  二、重点难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乌鸦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乌鸦”

  学生看图介绍乌鸦外形。教学乌鸦

  想办法记住这两个字。乌_______鸟进行区别。

  2、板书“喝水”教学“喝”,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喝水?根据回答教“渴”与“喝”比较。

  3、质疑引导学生提有意义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想办法。

  (2)读通句子,不连贯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

  3、分节朗读,评价。(学生评)

  4、根据反馈教学生字,纠正字音。

  5、区别形近字。

  石——右喝——喝办————力

  (三)再读知意

  1、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节,质疑。

  3、看图说说,你从哪里看出乌鸦口渴了?

  4、“到处”表演理解并造句。

  (四)写字

  1、看板书记字形。

  2、描一描右什么发现。

  3、写田字格(生说师板书)

  4、展示学生作业,评价后修改。

  (五)读文感悟

  1、自己读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解疑从课文哪里感悟到?

  3、解决知识点:

  (1)联系课文,说说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指导朗读,合课文插图想像乌鸦喝不到水的着急样子。

  (2)做实验理解乌鸦喝到水的经过。

  A 理解“渐渐”并仿造说句。

  B 看插图想想乌鸦喝水后高兴的心情,指导朗读。

  (六)总结全文

  1、理解乌鸦心情变化的心情

  着急———高兴———着急———高兴

  2、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课文。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你会夸一夸吗?

  4、指导背诵。

  (七)拓展

  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会有什么办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经典】09-26

语文教案[精选]10-19

[精选]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精选)10-16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