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管理制度

时间:2024-07-09 10:21:27 制度 我要投稿

合格管理制度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制度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制度是维护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是我们做事的底线要求。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制度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合格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格管理制度

合格管理制度1

  合格证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旨在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企业自身设定的质量要求。该制度涵盖了证书的申请、发放、管理和监督等多个环节,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企业信誉,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内容概述:

  1. 合格证标准制定:明确各类产品的合格标准,包括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安全规定等。

  2. 证书申请流程:规定企业申请合格证的`步骤,如提交资料、样品检验、审查等。

  3. 合格证发放:设定发放条件,如通过检验、支付相关费用等。

  4. 证书管理:包括证书的有效期、更新、变更和注销等管理规定。

  5. 监督检查:定期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抽查,确保其持续符合合格证要求。

  6. 违规处理:对违反合格证管理规定的处罚措施和程序。

合格管理制度2

  1、化验员检出不合格中间体或最终产品后,应做扩大取样重新分析,确认不合格后,马上报主管领导,同时通知车间不得用不合格中间体投料。出厂产品不合格的,不得签发检验报告。

  2、对于货源紧缺、生产急需但又不符合主含量要求的不合格原材料、包装材料,由供应部门和生产部门协商解决,化验员在原始记录上做好备注。

  3、检出的不合格品,化验员填写“检验报告单”留存。 作为原始记录归档和产品可追溯记录。

  4、出现不合格成品时,重调或返工后的产成品,需重新检验,合格后入产成品库存放。

  5、当不合格产成品为出厂原药主含量等不合格时,可通过营销中心寻找到特殊质量需求的用户后,开具客户要求的指标值的'检验报告。

  存放在库房的应通知库官员将不合格产成品做明显标识,并隔离放置。

合格管理制度3

  不合格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防止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出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客户满意度。通过有效的不合格管理,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降低损失,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内容概述:

  1. 不合格品识别:对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监控,如产品质量、工艺流程、设备状态等,及时发现不符合预期的状况。

  2. 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不合格品的情况,包括出现的时间、地点、原因等,并向上级管理层报告。

  3. 原因分析:对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

  4. 纠正措施: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改正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再次出现。

  5. 预防措施:基于原因分析,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

  6. 质量改进:持续跟踪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效果,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

合格管理制度4

  一、严格供方管理,优化供方结构的实施背景

  1.严格供方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供应商(即供方)是企业外部影响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的最直接因素,也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的关键因素。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需方企业拥有了选择供应方和进行价格协商的主动权。在这一体制转变过程中,现代企业经过多年的运作,已深深认识到了供应商对企业采购的重要影响作用,并把建立和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加强供户管理,不断优化供户结构作为整个采购管理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目前,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都十分重视供方管理,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2.严格供方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不断优化供方资源结构,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整个供应链的集成、高效和降低成本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供货响应速度,提高企业对原材料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供需双方共同的成本管理,运用科学手段降低供应成本,减少交易费用;通过供需双方在物资资源方面的共享融合,扩展供需双方的合作领域,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严格供方管理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需要

  由于历史原因,我公司的供应商管理在供应部成立之前,为分片区管理,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管理体系。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调研,做了大量工作,认为我公司供方管理还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1)主要原材料具规模的供户不多,具战略伙伴关系的供应基地建设不够充分。

  2)辅助材料供户过于分散,中间供应商偏多。 3)供户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渠道不尽优化。

  4)供户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较少。 5)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信息反映不够迅速。

  此外,采购部门内部缺乏监督控制,采购业务科室权力过于集中,具有资源调查权、供应商选择建议权、价格确定权、合同签订权、数量分配权、质量异议处理权、结算权等,严重缺乏权力制衡和监督控制,在市场经济中容易滋生腐败以及其他异常情况的发生,难以降低采购成本以及维护企业的形象。

  为加强企业的采购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加强供方管理。通过供应商调查,了解并掌握供应商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比较各个供应商的优劣,以便选择适应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供应商;通过对供户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实施,真正挖掘出对公司保供工作作出贡献的供户,建立严格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缩短评价与激励周期,努力巩固和迅速培育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高信誉度,愿意与XXXXXXX长期合作,互相忠诚、

  保障有力的战略供户,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采购管理基础。

  二、严格供方管理,优化供方结构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一)供方管理的内容与目标:供方管理主要内容:通过供应商调查,了解并掌握供应商的基本情况,通过供方情况分析,比较各个供应商的优劣,以便选择适应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供应商;通过对供户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实施,建立严格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真正挖掘出对公司保供工作作出贡献的供户,努力巩固和迅速培育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高信誉度,愿意与XXXXXXX长期合作,互相忠诚、保障有力的战略供户,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采购管理基础。

  供方管理的目标:

  1、获得符合企业总体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2、确保供应商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产品和最及时的供货;

  3、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和服务;

  4、淘汰不合格供应商、开发有潜质的'供应商;

  5、维护和发展良好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供方管理的大致流程、依据依据:公司供方管理标准。主要流程:

  初选供应商—→审核验证资质—→供方调查(实地调查、巡访核查、抽样统计调查)—→过程控制动态管理(质量状况、合同兑现、售后服务、使用满意度等)—→建立业绩档案—→评审—→确定合格供应商。

  供应商评审流程:

  整理业绩档案,编制评审推荐表—→制定评审计划—→拟定评审议程—→评审会(质计、企管、物资管理部、使用单位、采购部门参加)—→编制合格供方名录—→报管理者签审。

  评审重点主要是A、B类物资的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经营环境、质量过程控制能力、供货的质量状况、售后服务、合同兑现率、使用满意度等。

  (三)严格供方管理,优化供方结构的主要做法1.建立健全供方管理的组织机构

  成立供方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供应部部长任组长,组员由各采购科室、管理科室及相关物资使用单位有关人员组成。小组的职责是:建立和完善供方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供方资质标准,批准认定主要供方的供货资格,检查和监督专业评估工作小组和日常工作机构的工作情况。负责对供方基本经营资质的认定和动态的跟踪评估,对供方实物质量水平、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技术与装备能力、质量与服务的业绩进行评估,负责了解主要供方的一般经营状况。

  组建合格供方评审常设管理机构——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会授权相关常务委员,依据推荐报告和试用协议,对新增合

  作供户进行合作资格评判。每由评审委员会对新增合格供方和上合格供方进行评审和复核评审。

  2、抓好制度建设,夯实供方管理基础

  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供方管理各项制度,主要有:《供方评审规则》、《供方评价标准》等,这一切为供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供应商管理的理论水平对供应合同管理人员及有关人员进行了送外培训,举办供应商管理、 《合同法》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员讲解,向全体员工传达供应商管理和《合同法》的有关知识和理念。

  4、加强组织管理与革新,建立物资供应管理新体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了采购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物资供应组织机构。

  按照“集中”、“专业”的思路设置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把分散于各采购业务科室的计划、合同与价格、结算管理职能集中起来,设置物资计划、合同管理、价格管理和结算管理4个职能,归口计划价格科统一管理,有效地实施了权力制衡和监督控制,确保物资采购业务的规范运作。

  5、注重与内外部单位的交流、协作

  更加注重与集团公司内外部单位的交流、协作。对内,加强与各机关部室、专业厂的联系,了解公司内部各使用单位对资源的使用状况,掌握主要原材料的需求和消耗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对外,通过走访相关供户和同类型的用户,了解主要钢厂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及资源分布,学习其他单位在供应商管理方面的经验。通过学习他人之长,并结合我公司供应管理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供户评审规则,少走了不少弯路,在短期内缩短了我们与其他兄弟单位的差距。

  6、开展供应商调查,全面掌握供应商基本情况

  一是开展供应商实地调查,基本掌握供户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管理流程、质量控制、供应能力等状况,以综合衡量和评价该供应商能否满足我公司生产经营对物资的需要。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入到供应商企业的生产线、各个生产工艺、质量检验和管理部门,对供应商现有的设备工艺、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进行考察,看所采购的产品能否满足我企业的生产工艺条件、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规范的要求,为合格供方复核评审,以及对供户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依据。

  二是通过各种信息来源了解供应商。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有:供应商的商品目录、行业期刊、商业介绍、网络,以及采购人员的采购情况记录、质量异议处理记录等。

  三是开展供应商服务满意度和质量满意度调查,掌握该供应商是否能按我公司的生产需求供应,所供物资质量是否能满足我公司的产品质量要求。今年来,我们分别向物资采购科室和物资使用单位以《供户满意度调查表》和《供方产品质量与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的形式,进行了供户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作为合格

  供方复核评审的依据之一。

  7、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完善基础管理完善对供应方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其履约记录、质量记录、检测数据分析、质量改进情况、报价核价资料等各种记录,做好收集、整理、保管及提供使用的工作。根据平时对供应方的业绩动态评价情况,作为考核供应商的评价依据。

  8、严格供应商的评审与选择,建立动态评价机制物资采购供应商选择方式为:招标采购物资的供应商,根据中标单位确定;比价采购物资的供应商,由采购业务部门按照《供方评审规则》及有关规定,提出供应商或生产厂商选择建议,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审核确定,形成在供应商选择上相互制约的机制,避免了在供应商选择上“个人说了算”的做法产生。

  在供应商的管理上,采用量化的供应商评价评分标准,定期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情况进行动态评价、评审与考核,并根据该物资对生产的重要程度、市场供需状况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不断优化供应商队伍,建立起了适应我公司物资采购需求的供应商动态评价机制。

  我们对上年确定的865家供应商进行了业绩统计和资质复核,并以书面形式通知了各业务科室对过期失效和仍需完备的供应商资质材料进行了更换、补充。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了AB类物资合格供方评审专题会,整理汇编出《合格供方名录》,建立合格供户档案477户。

  三、开展“严格供方管理,优化供方结构”管理的效果1.管理理念得到更新,管理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供应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把物资买回来,更重要的是采购管理和技术合作;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保证供应,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工作的方法不仅仅谈判,更重要的是双向沟通;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节约资金,更重要的是“双赢”。

  2、供户结构趋于合理,资源渠道更加优化

  通过供户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实施,真正挖掘出了一些对公司保供工作作出贡献的供户;通过建立严格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缩短评价与激励周期,努力巩固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高信誉度,愿意与XXXXXXX长期合作,互相忠诚、保障有力的战略供户。在稳定合格供户,淘汰不合格供户,引进诚信度高、资源保证能力强的新供户,实现供户结构优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废钢采购方面,加大了川内及周边资源组织力度,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减少了运输对保供的影响。生铁采购方面,开发了峨眉、西昌及江油本地的生铁厂家,并实施了直供,真正掌握了第一手资源。合金采购方面,我们加强了与峨铁、金川等老供户的协调,不断完善了供应渠道。

  目前,供应部共有合格供户477家。

  3、横向联系得到加强,基本实现资源、价格信息共享通过市场调查和供应商调查与管理,与其他兄弟单位的横向联系得到加强,基本实现资源、价格信息共享,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也为我们在开拓资源渠道,降低采购成本方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经验与体会

  1、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处理好建立互利的供方关系与维护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是谋求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供应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这样做既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需求,也有利于供应方的利益。当然,企业与供应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供需方之间必然是矛盾的统一体,双方既要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利益,也会为争取自身的利益与对方发生矛盾,这就要从双方长期利益出发来处理。

  2、加强供户管理,建立完善的供户评价机制,巩固和培育一批重点战略供户,形成稳定的供户渠道,实现供户结构优化和采购渠道优化,依然是今后我公司供应工作的重点之一。

  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对整个采购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影响了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从而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声誉,是企业一项别有战略意义的事件。

  目前,由于调查和管理能力的限制,我们对供户的了解、

  分析和考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对供应商的生产成本分析、交货质量、速度、安全性、及时性以及供应商企业的信誉、发展前景、供户销售网络等的综合考评还不够深入,潜在供应商的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强供户管理,建立完善的供户评价机制,巩固和培育一批重点战略供户,形成稳定的供户渠道,实现供户结构优化和采购渠道优化,依然是今后我公司供应工作的重点之一。

合格管理制度5

  一、本制度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制定。

  二、本企业严禁采购、销售不合格药品,凡属《药品管理法》第48、49条规定的假药、劣品范围,均属不合格药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属不合格药品:

  1、药品包装内有异常的响动和液体渗漏;外包装出现破损、封口不牢、衬垫不实、封条严重损坏等现象;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脱落等。

  2、凡在验收和养护检查中发现不合格药品。

  3、药监部门发布质量问题的药品或检查发现的'不合格药品。

  三、发现不合格药品,各岗位负责人及时将不合格药品存放在不合格药品区内,挂上明显标志,并向质量负责人报告。质量负责人查明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分清质量责任,及时处理并制定预防措施。

  四、凡属报废药品,由药品验收员填写不合格药品报损审批表,经质量负责人签署意见,报企业负责人核准,按规定进行销毁。其中假药销毁应事先报告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

  五、特殊药品销毁事先报告聊城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由药监执法人员到场监督销毁。

  六、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应有完善的手续。

  七、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情况做到定期汇总和分析,并建立档案,作为药品质量分析的依据。

  八、不合格药品报损审批表和不合格药品销毁单由药品验收员负责填写。

  九、本制度责任人为质量负责人。

  十、本制度每季度考核一次。

合格管理制度6

  合格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它能:

  1、提升效率:明确职责,减少误解和冲突,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2、保证质量:通过标准化操作,减少错误,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3、增强稳定性:稳定的工作流程和政策,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运营环境。

  4、保障合规:避免因违反法规导致的罚款或其他法律问题。

  5、促进员工成长:通过公平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潜力,促进个人和企业共同进步。

合格管理制度7

  (一)目的

  为防止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非预期转序和出厂,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合格原辅料、食品添加剂、清洗剂、消毒剂、包装物、半成品、成品酒和顾客反馈批量不合格酒等的管理。

  (三)职责

  3.1质量管理部负责原辅料、包装物、半成品、成品酒和市场反馈批量不合格酒等不合格品的鉴定;负责上述不合格品返工后的再鉴定;负责组织市场反馈批量不合格酒的评审;对让步使用的包装物进行跟踪验证。

  3.2采购部负责组织外购原辅料、添加剂、包装物等不合格品的评审。

  3.3技术部负责组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半成品、成品酒的评审;对车间的返工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或指导;对让步使用的原辅料、添加剂、清洗剂等进行跟踪验证。

  3.4生产部负责组织贮存过程中造成的原辅料、添加剂、包装物等不合格品的评审。

  3.5客户服务部负责市场批量不合格酒的信息接收和反馈。

  3.6生产车间和生产部各库房负责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记录。

  3.7相关车间或部门负责不合格品的处置并做好处置记录。

  (四)制度内容

  4.1采购不合格品的控制

  4.1.1不合格品的识别

  ①各库房的库管员在实施进货验收过程中对不合格原辅料、添加剂、包装物等进行识别;

  ②质管部化验室在实施进货检验时对不合格原辅料、添加剂、包装物等进行识别;

  4.1.2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各库房的库管员负责对不合格原辅料、添加剂、包装物等进行标识并隔离放置,不得与合格品或待检品混放,不合格品应标识清楚,以防误用。

  4.1.3采购不合格品的评审

  (1)评审时限:进货验证和进货检验发现不合格品后,使用前。

  (2)评审目的:通过评审决定对采购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包括:

  拒收(或退货);

  让步接收:仅限于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情况。

  (3)评审程序与权限:采购部负责组织采购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同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记录》,参加评审的部门及人员:不合格品使用车间、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评审要明确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参加评审的部门领导和人员要在《不合格品评审记录》签字确认。评审结论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由采购部通知不合格品处置部门进行处置,并同时通知负责跟踪的职能部门进行跟踪。

  4.1.4不合格品的处置及跟踪

  拒收(或退货)

  采购部直接办理退货手续,填写《不合格品处置记录》。

  让步接收

  ①生产部库房按规定办理让步接收产品的入库、出库手续。

  ②实施处置的车间对让步接收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置,填写《不合格品处置记录》。

  ③职能部门负责对让步使用的不合格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并在《不合格处置记录》上记录跟踪结果。

  4.2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合格半成品和成品的控制

  4.2.1不合格半成品、成品酒的`识别

  ①质管部化验室在实施过程检验和最终产品检验时对不合格半成品、成品酒进行识别;

  ②半成品转序、成品酒入库时下道工序对不合格半成品、成品酒进行识别。

  4.2.2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生产车间和成品库房负责对不合格半成品、成品酒进行标识并隔离放置,不得与合格品或待检品混放,不合格品应标识清楚,以防误用或流入下道工序。

  4.2.3不合格品评审

  (1)评审时限:过程检验、最终产品检验和转序时发现不合格半成品和成品酒后、转序前。

  (2)评审目的:确定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包括:返工、降级、销毁。

  (3)评审程序与权限:

  技术部负责组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半成品、成品酒的评审,同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记录》,参与评审的人员:生产车间和相关职能部门领

  导和人员,评审要明确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参加评审的部门领导要在《不合格品评审记录上》签字确认。评审结论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由技术部通知不合格品的处置部门进行处置,并对处置过程进行跟踪。

  4.2.4不合格品的处置及跟踪

  不合格品处置部门根据不合格评审结论中规定的处置方式进行处置,填写《不合格品处置记录》,相关职能部门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进度及结果进行跟踪。

  返工的控制

  ①生产车间返工后及时通知质管部进行再鉴定;

  ②质管部再鉴定后及时报告鉴定结果,同时对外观质量不合格的成品酒的返工过程进行跟踪,在《不合格品处置记录》上填写跟踪结果。

  ③技术部对不合格半成品和成品酒返工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在《不合格品处置记录》上填写跟踪结果。

  降级和销毁的控制

  生产车间或库房负责对降级、销毁的不合格品按规定进行处置,填写《不合格品处置记录》,实施处置部门负责对降级、销毁过程进行跟踪,并填写跟踪记录。

  4.3贮存过程中造成的原辅料、添加剂、包装物等不合格品的控制

  4.3.1不合格品的识别

  各库房的库管员在库房自查时发现的不合格品或超期产品,必要时由质管部对贮存物品的有关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并予以识别。

  4.3.2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各库房负责对本库房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标识并隔离放置,不得与合格品或待检品混放,不合格品应标识清楚,以防误用。

  4.3.3库存不合格品的评审

  (1)评审时限:发现不合格品后,使用前。

  (2)评审目的:通过评审决定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包括:

  让步使用,仅限于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情况;

  降级、报废或销毁。

  (3)评审程序与权限:

  生产部负责组织贮存过程中造成的原辅料、添加剂、包装物、成品酒等不合格品的评审,同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记录》,参与评审的部门或人员:不合格品使用车间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人员,评审要明确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参加评审的部门领导要在《不合格品评审记录上》签字确认。评审结论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由生产部通知不合格品的处置部门进行处置,同时,通知相关职能部门对处置过程进行跟踪。

  4.3.4不合格品的处置及跟踪

  让步使用

  ①实施处置的车间对让步接收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置,填写《不合格品处置记录》。

  ②职能部门负责对让步使用的不合格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并在《不合格处置记录》上记录跟踪结果。

  降级、报废或销毁

  生产部及时办理不合格品的降级或报废手续,按规定处置,填写《不合格品处置记录》,并对处置过程进行跟踪,填写跟踪记录。

  4.4市场反馈的批量不合格酒的控制

  4.4.1市场反馈不合格酒的识别

  客服部接收到市场反馈的批量质量酒的信息后,按《质量酒处理流程》要求向质管部反馈有关信息,质管部对市场提供的酒样进行检验并识别。

  4.4.2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各库房负责对市场退回的不合格酒进行标识并隔离放置,不得与合格品或待检品混放,不合格品应标识清楚,以防误用。

  4.4.3不合格品的评审

  质量管理部组织市场反馈批量不合格酒的评审,填写《不合格评审记录》,参加评审的人员:技术部、生产车间、生产部等部门领导和人员,评审应根据不合格品的性质、影响程度确定最终处置方式,如降级、销毁,评审结论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4.4.4不合格品的处置和跟踪

  生产部按规定进行处置,填写《不合格品处置记录》,并对处置过程进行跟踪,填写跟踪记录。

  4.5纠正措施

  防止不合格品的再次发生,应制定纠正措施。

  4.5.1责任部门、车间根据《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要求分析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制订并实施纠正措施,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表》。

  4.5.2相关职能部门技术部、质管部负责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要进行跟踪验证。

  (五)工作程序

  a)采购产品不合格的控制

  1)记录:应在《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上,记录不合格情况及其后的评审、处理情况

  2)采购不合格品的评审

  ◆评审时限:发现不合格品后,应在24小时内完成评审工作。

  ◆评审目的:通过评审决定对不合格采购品的处置方式,包括:

  拒收:退货应为首选方式;

  让步接收:仅限于辅料(外包装材料)的情况下方可。

  ◆评审程序与权限:质检科主管组织综合科、生产车间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明确处置方式。

  ◆不合格品的处置及跟踪

  拒收

  有检验员向综合科主管退交不合格品,说明理由;

  供销部主管办理退货,将处理结果(如时间等)通报质检科主管。

  让步接收

  由质检员在检验记录上注明让步情况,向综合科主管移交让步产品;

  供销部主管组织办理入库。

  b)不合格的半成品及成品

  1)不合格品的鉴别

  ◆由检验员负责,生产中发现不合格品或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当事人应及时通知质检员鉴别。属于不合格品时,质检员应根据情况采取措施对以前涉及的产品进行检查,情况严重者应向质检科和总经理报告。

  ◆记录:发现不合格品后,质检员应明确不合格品的责任人,在《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上做好记录,记录不合格情况及其后的评审、处理情况。

  2)不合格品的隔离

  ◆不合格品应进行隔离放置,不得与合格品或待检品混放,不合格品应标志清楚,以防误用。

  ◆生产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可放在车间的不合格区内,不合格品在未经评审前不得动用。

  3)不合格品评审

  ◆评审时限:应在24小时内完成评审工作。

  ◆评审目的:确定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包括:返工、改为他用(降级)、报废(对于成品,只能采取改为他用(降级)、报废的措施)。

  ◆评审程序与权限:

  现场发现的个别缺陷明显的不合格品,评审工作由检验员负责。

  进货物资,最终产品批量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质检科主管组织生产科主管、质管人员评审不合格品,明确处置意见。

  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间隔时间不能太长。

  4)不合格品的处置及跟踪

  ◆质检部主管向车间下达《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组织检验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进度及结果进行跟踪。

  ◆返工的控制

  质检部主管应对返工过程进行跟踪指导。

  返工作业人员,应按要求进行返工,完成后提交重新检验;

  检验员对返工品进行检验,在《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上记载检验结果。

  3)报废的控制

  生产车间对判报废的产品移放到指定的废品区;

  生产部主管每天组织对废品进行清理、处置,质检科主管予以监督、见证。

  c)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

  1)任何情况下,发现已交付的产品出现不合格时,应当即通知质检科主管、综合科主管。

  2)质检部主管在组织确认了不合格属实后,请提供销部主管向有关顾客通报。

  3)质检科主管填写《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组织评审,供销部主管参见。

  4)通过评审,以确定:

  ◆不合格品的性质、影响程度;

  ◆拟采取的措施

  5)评审后,供销部主管与顾客进行沟通,就处理办法达成一致,通常按照订货时规定的承诺和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不合格造成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严重程度与顾客协商处理的办法,取得顾客的谅解和满意。处理的办法包括让步接收、更换、退货、赔偿等。

  6)质检部主管在《不合格品处置单》上记载最终处理决定并组织、监督实施,记录实施结果

  d)纠正措施

  1)对发生的不合格品,质检科主管应组织分析产生的原因,制订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纠正措施。

  2)应在《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上做好记录。

合格管理制度8

  一、目的

  为防止本公司发生的万一存在因微生物、异物等异常原因造成的不合格食品的扩散,尽早回收,以减轻或杜绝对社会、公众的威胁,维护企业的形象,减少公司损失,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成品的回收控制。

  三、职责

  1、公司为本程序的最高决策者,负责提供资源支持(包括人员、资金、器材等),负责配合执法部门一起进行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工作;

  2、销售部负责提供销售信息,确定问题产品的回收方案处于公司的控制之下。

  3、质检部负责发现问题,分析该问题的影响力,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4、生产车间负责在最短时间内,对问题产品进行逆向追溯。

  四、产品召回步骤

  1、厂区内部发现的问题,处理步骤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时行再加工或销毁等处理。

  2、销售商或用户发现的问题,由营销业务部负责了解并记录问题发现的地点、时间和批号等,及时向公司汇报,并保持与销售商或用户的持续联系。

  五、投诉评估

  投诉汇总报告由发现问题的归口部门如实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交质检部会签,如果发现产品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则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技术人员调查研究以确定存在危害因素,必要时请外界的研究机构来协助;

  2、立即通报公司;

  3、营销业务部部负责追溯及产品的所有标签。必须在24小时内查到问题产品的销售点;

  4、质检部、生产车间联合收集并反复阅读研究有关质疑产品,生产前后所生产的产品与质量记录。

  六、回收程序

  1、问题发现→报告召回工作组→集体调研→决定回收→产品标识→生产记录→顾客→回收→评估→处理。

  2、追回产品,直接废弃。

  3、回收结束后,填写《产品回收报告)),三日内归档。

合格管理制度9

  一、目的

  对工作的不合格和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和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品的流出所造成的影响,避免工作上的疏忽造成重大的损失。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原材料验收、产品生产过程和使用现场不合格品及成品检验不合格的控制。

  三、职责

  3.1本程序由品管科管管理。

  3.2评审职责本公司授权检验人员负责本厂内不合格品的评审现场不合格品的评审由本公司委派的人员负责。

  3.3处置职责检验人员作出不合格品的处置决定。若不能处置,则上报品管科处置生产人员根据处置决定及时进行处理。

  3工作程序原料、成品检验和试验中发现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评审,确定不合格品的范围和性质;决定并实施不合格品处置方案,并割据不合格品的严重程度和范围,通知品管领导,品管科有关负责人

  四、评审、记录

  4.1.1原料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由收购检验人员根据合同规定的相应技术标准和补充要求作出评审,做好记录,不合格原料不予收购。

  4.1.2经辅料质检员检验且判定为不合格的进货物料,辅料质检员应在不合格物料的“原辅材料进货检验单”上标识不合格,仓库保管员对其标示、隔离存放

  4.1.3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判定由生产技术人员根据标准作出评审,做好质量记录,并通知质管科。

  4.1.4对标有本厂标识的成品进行调查、评审、记录,并写出书面报告交供销科。

  4.2标识、隔离

  4.2.1原料收购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品,一律拒收。储存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由仓库保管员作出如下标识:不合格品应设立红色标志另行隔离堆放。

  4.2.2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由该岗位人员根据技术规程规定作出相应标识,有条件时,应与合格品隔离。

  4.2.3对不合格品粘贴“不合格”识别标记,并填写“不合格品通知单”及注明不合格原因

  4.2.4不合格品的隔离方法。对不合格品要有明显的标记,存放在工厂指定的隔离区,避免与合格品混淆或被误用,并要有相应的隔离记录。

  4.2.5不贴合规定检验标准的产品,不允许包装入库。

  4.3处置。

  4.3.1检验人员对不合格品评审有作来源置决定,由相关人员进行处置。若有争议,则由品管部负责人仲裁。

  4.3.2收购原料时发现不合格,由供应方自行处置。

  4.3.3生产过程中,结于标准允许返工的不合格品,生产人员应按相应标准和技术规程的操作工艺,予以返工,并经检验员重新验证合格后方可放行。

  4.3.4对已判定不合格的成品或经返工仍不合格的产品另行堆放,并做好标识。

  4.3.5原料/成品储存过程中发生的不合格品,由仓管人员进行处置。

  4.3.6已经外销不合格由本公司委派的人员和客户协商处理办法,做好记录,并写成书面报告交供销科。

  4.3.7对于制度制定不合理、执行状况不好或有差错等工作不合格,对此类不合格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五、纠正和预防措施

  质量负责部门根据数据分析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严重程度,确定实施纠正和纠正措施。

  5.1纠正措施,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

  5.2产品实现过程中出现质量不合格品并重复发生。

  5.3走访或与顾客座谈,结果对产品质量不满意,并有具体事例比较严重时。

  5.4收到反馈的质量不合格的记录。

  5.5顾客的投诉或顾客对同类问题连续提出抱怨。

  5.6供方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5.7内审和外审发现的不贴合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贴合项。

  5.8质量管理工作中,出现不贴合法律、法规要求时

  5.9质量负责部门负责对数据分析发现的不合格进行评审,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5.10职责部门负责人对确定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确定原因和需要采取的纠正措施。

  5.11经理组织项目质量负责部门对职责部门提出的纠正措施进行评价并确定所采取的措施。

  5.12职责部门负责人组织实施评价后的纠正措施。

  5.13经理组织项目质量负责部门对职责部门实施的纠正措施效果进行验证。

  5.14经理负责将纠正措施实施效果提交管理部门进行评审。

  5.15质量负责部门持续记录。

  六、其它

  6.1各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执行上述程序。

  6.2若客户要求使用不合格成品时,务必经供需双方商定,并构成书面理解文件,需要时右供销科向客户说明状况,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标识和记录。

  七、相关记录

  《不合格品处理记录》

合格管理制度10

  1·目的

  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交付后的产品发生的不合格的控制。

  3·职责

  3·1质检人员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并跟踪不合格品的处理结果。

  3·2生产主管、质检负责人负责在各自职范围内,对不合格品作处理决定。

  3·3生产主管负责对不合格品采取纠正措施·

  4·程序

  4·1不合格品的分类严重不合格

  a)经检验判定的批量不合格,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功能、性能技术指标等的不合格;

  b)一般不合格:个别或少量不影响产品质量的不合格。

  4·2进货不合格品的识别和处理

  处理方式可采用拣用、让步接收、降级处理、退货等。

  4·2·1检验员在物料上贴'不合格'标签,仓库将期放置于不合格品区,检验员将进货的检验结果报采购人员处理。对严重不合格应填写不合格品报告,报生产主管作出退货决定,然后质检员将进货的检验发给采购负责人,由采购人员办理退货手续。

  a)对一般不合格品中拣用时,由质检人员在“不合格”标签上加注“拣用”标识,由检验员依据质检人员提供的'样品进行全检并记录,拣出的不合格品作退货处理;

  b)一般不合格品作让步接收时,由质检人员批准在原不合格标签上加注“让步接收”,直接发给生产线使用。对于进货的重要物源,不允许让步接收。

  4·2·2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物料,经质检人员重检后,按上述条款执行。

  4·3不合格半成品、成品的识别和处理

  处理方式有让步接收、返工、返修、降级、报废等。

  4·3·1对于检验员能判定立即返工或返修的少量一般不合格品,可要示、求加工者立即返工或返修,并记录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情况。返工、返修后的产品必须重新检验,仍不合格或不适用者由质检主管在相应的检验记录上和出处理决定(让步接收、收工、返修、报废等),由质检员将记录发至生产线和仓库进行相应处理。

  a)让步接收时,检验员在不合格标签上注明“让步接收”,转至下道工序或入仓库。只有产品虽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顾客使用时,不能用办理让步接收,让步接收应取得顾客同意;

  b)返工、返修由生产车间执行,返工返修后的产品必须重新检验,并填写相应的检验记录。重检不合格时,生产主管可在检验记录上作出处理决定;

  c)报废产品由生产车间放置于废品区,由组织统一处理。

  4·3·2检验员判定的严重不合格,需贴上“不合格”标签放置于不合格品区,由质检主管在相应的检验记录上签字确认,并填写不合格品报告交至生产主管作出报废、降级改作它用的决定。

  4·4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应按的重大质量问题对待,除执行4·3条款有关规定外,质检员应组织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有关规定;供销人员应及时与顾客协商处理的办法,以满足顾客的正当要求。

  5·0相关文

  《检验记录》

合格管理制度11

  合格管理制度是一种企业运营的核心机制,旨在确保组织的'运作符合既定的标准和目标,提高效率,保障质量,以及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它涵盖了多个层面,包括人员管理、流程控制、绩效评估、风险管理、合规性以及持续改进。

  内容概述:

  1. 人员管理:涉及员工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和离职等环节,确保员工能力和行为符合企业需求。

  2. 流程控制:制定和执行标准化工作流程,保证业务运行的顺畅和一致性。

  3. 绩效评估:通过设定明确的业绩指标,定期评估员工表现,激励优秀,推动改进。

  4. 风险管理:识别潜在风险,建立预防和应对机制,降低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5. 合规性: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在法律框架内运营,防止违规行为。

  6. 持续改进:通过反馈和学习,不断优化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竞争力。

合格管理制度12

  一、合格供方的选定条件:

  1、产品质量好。其产品应达到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2、生产能力强,能满足公司生产的要求。

  3、价格低,作为长期供应商,供应价格应在市场上处于中低水平。

  4、付款条件优厚,公司一旦资金紧张时,能在供货上提供一定的支持。

  5、服务态度好,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到现场进行跟踪服务。

  二、对合格供方的管理:

  1、建立合格供方的档案,存放其营业执照复印件,记录其厂址、联系方式、年产能力、质量保证书等内容。

  2、建立与供方的.联系制度。

  3、对每批业务提供质保书。

  4、了解供方的生产能力,是否能满足公司对生产的需求。

  5、了解其技术能力,是否能满足公司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6、了解同类产品的市场情况,如产品的紧销(滞销)情况、价格情况等。

  7、供方的税务帐号、银行帐号的登记管理。

  三、对供方的重新选定,当供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重新选定供方。

  1、不及时开据增值税发票。

  2、出现三次以上质量问题。

  3、供方不履行合同条款对服务、赔偿制度的承诺。

  4、供方的生产能力出现大幅度下降。

  5、供方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经协商不同意降低价格时。

合格管理制度13

  1总则

  1.1为了便于理解,本手册中的不合格是指:在责任范围内,公司管理体系未符合体系要求,各工作过程未符合策划所规定的要求,设施设备及使用工具未符合使用要求,以及其它影响物业服务的事项。由于外部或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不合格均以整改项处理。

  1.2及时有效地处理不合格事项,防止因不合格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和危害,不仅是保证物业服务质量,实现顾客满意的需要,也是物业分公司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1.3各物业分公司在日常物业服务过程中,所有发生的不合格事项都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包括对不合格事项进行标识、记录、评审和处置,确保物业管理服务实施和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不合格及时得到控制,从根源上减少和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1.4为了使不合格得到纠正和预防,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发生不合格时,各物业分公司须追究造成不合格的责任。

  2职责

  2.1物业分公司各部门操作层员工负责对工作中发现的不合格进行及时纠正。

  2.2物业分公司各部门、班组负责人负责依据本程序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轻微不合格及时进行纠正、整改。

  2.3各部门经理负责对职责范围内发生的不合格和潜在的不合格,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2.4物业分公司总经理负责体系不合格的控制,主持不合格评审,批准不合格评审记录/报告和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

  2.5物业分公司品质部负责组织不合格评审,对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

  3程序要点

  3.1不合格来源包括但不限于:

  a)工作过程中;

  b)顾客投诉;

  c)顾客满意调查;d)社会传媒曝光;e)突发事故;

  f)内部检查;

  g)内审及外审。

  3.2不合格划分

  3.2.1根据性质及类型将不合格划分为:

  a)体系不合格:文件没有作出规定或提出要求;文件不相容;文件不适用;在某一时间内,不合格集中分布在个别要素或个别部门。

  b)管理不合格:没有按程序、规定进行管理和控制。

  c)实物产品不合格:采购的有形产品不合格;设备、设施、装置不合格。

  d)服务不合格:没有满足顾客的要求;没有达到公司规定的要求。

  3.2.2根据影响程度可划分为:

  3.2.2.1整改项:

  a)问题未达到不合格,但通过整改后取得良好效果,更有利于提供物业服务。

  b)外部或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不合格,这种不合格不是组织内部原因造成的,可以通过施加影响给予整改。

  3.2.2.2轻微不合格:不合格事项对物业服务提供影响不大,可以即时整改。

  3.2.2.3一般不合格:

  a)因管理疏漏、操作失误造成,对服务质量有一定影响,或存在事故隐患;

  b)擅自停止使用或替代公司文件制度,公司文件精神得不到贯彻(情节严重按"严重不合格"评定);

  c)造成轻微影响但范围较大;

  d)质量检查中同一个轻微不合格连续两个月出现;

  e)文件管理、记录填写与控制的问题中涉及到比较重要的文件资料;

  f)负有责任的(责任判定依据《物业管理合同》及物业管理方案)顾客投诉。

  3.2.2.4严重不合格:

  a)责任人在相关工作中,没有按制度规定、行业准则、专业要求进行管理,后果影响大。

  b)不合格问题所覆盖的范围较大,严重影响服务质量;

  c)质量检查中同类不合格连续或多次出现。

  d)公司文件精神得不到贯彻,造成严重影响;

  e)在上级做出工作决策、布置工作重点或多次强调有关规定后,拒不执行;

  f)在一段时间内(如一个月)单项不合格引起较多顾客投诉;

  g)对媒体曝光的消极事项负有责任。

  3.2.3在进行质量分析,问题的追根溯源时,可根据3.2.1的划分类型进行分析,便于找到问题主因,制定出适宜的纠正及预防措施。

  3.2.4需要追究造成不合格责任时,可根据本节3.2.2的划分类型进行量化考核(详见《9.2物业服务检查》)。

  3.3在质量活动中,受控状态下的质量改进不应纳入不合格范围。如上一级检查/审核发现的问题在下一级已发现,而且做了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上一级不应将其作为不合格处理。

  3.4除在工作、作业过程中由实施人员发现并立即纠正的不合格外,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不合格应由发现者(投诉处理部门、检查及审核部门)或归口管理部门按规定予以记录,需要考核的转考核部门进行。

  3.5顾客对服务结果的评价,是不合格的重要反馈途径。这种反馈可在"住户投诉"、

  "回访记录"或提供服务确认单中得到。

  3.6采购的有形产品不合格。除接收后发现的应予记录外,原则采用退货或拒收的处置方式,但在退货前应予以标识。

  3.7设备、设施不合格。除记录外,应停止使用进行检修处置。直接提供顾客使用的设备(如电梯)应设置"检修"或"暂停使用"等标识。

  3.8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轻微不合格一经发现或指出,由责任者自行纠正。

  3.9不合格的评审

  3.9.1所有不合格都必须经过评审。除3.9.2所列之外的不合格评审由检查发现部门或归口管理部门按3.2及3.9.4要求进行评审。

  3.9.2下列不合格应进行集中会议方式评审:

  a)发生严重不合格;

  b)对满意度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顾客表达的集中、突出不满意问题;

  c)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时;

  d)连续两次及以上上级检查/审核未达标时。

  3.9.3物业分公司对3.9.2所列的`不合格的评审由品质部组织,总经理主持,以公司主管经理及有关部门主管参加评审会议的形式进行。由项目所在公司或管理公司进行评审时,则由项目所在公司总经理或管理公司物业总监主持,物业分公司部门主管以上人员参与。

  3.9.4评审的主要内容为:

  a)确定责任部门或责任者;

  b)评价影响程度和范围;

  c)提出处置意见。

  3.9.5物业分公司品质部应负责建立《不合格评审记录/报告》,总经理负责批准《不合格评审记录/报告》,重大问题报项目所在公司总经理批准,送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备案。

  3.10不合格的处置

  3.10.1不合格处置有下列方式及其组合:

  a)返工;

  b)请求顾客让步接收;

  c)赔礼道歉;

  d)赔偿损失;

  e)补充完善文件、资源;

  f)对员工进行培训;

  g)按规定对责任者进行处罚。

  3.10.2凡经评审的不合格,总经理应责成责任部门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给予纠正,并给予验证。对仍不合格的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给予纠正,从根源上加以纠正。

  3.11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

  3.11.1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制定纠正措施:

  a)设备、设施由于维护检修不及时或未达到适用要求而影响服务质量48小时及以上时;

  b)发生治安、刑事案件时;

  c)检查/审核发现严重不合格时;

  d)顾客的投诉符合严重不合格条件时;

  e)不合格进行了评审时。

  3.11.2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指定预防措施:

  a)当服务质量发生周期性、系统性波动,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导致不合格发生时;

  b)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指出的潜在不合格的问题;

  c)质量体系运行不畅发生"有事无人管理"或"工作推托、扯皮"时;

  d)对顾客的意见、建议、抱怨、期望进行分析,需采取措施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时。

  3.12发生不合格的部门负责对现存不合格原因或其他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对符合上述条件需要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不合格,由不合格的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填写相关记录,报物业分公司总经理批准。

  3.13制定纠正/预防措施的基本要求

  3.13.1必须从根源上分析实际和潜在的问题的原因,不应把纠正与纠正措施混淆。

  3.13.2实际的和潜在的不合格,其根源可能是下述一种或多种:

  3.13.2.1人员:

  a)文化素质不够,不能接受或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b)缺乏必要且适宜的培训;

  c)缺乏必要的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和责任感。

  3.13.2.2设备(含设施、装置、测量设备):

  a)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设备不配套;

  b)选用的设备与服务的质量要求不相宜;

  c)维护、保养、调整无规范或未按规范。

  3.13.2.3材料(含原材料、元器件、配件、辅材):

  a)选择不当,不能满足设备需要的要求;b)搬运贮存不当造成损坏或混料(批);c)使用错误;

  d)标识错误或不清。

  3.13.2.4方法(含作业、作业流程):

  a)必须的规范作业流程不完整、不适用;

  b)规范的要求不一致;

  c)未按规范执行;

  d)使用失效或作废的文件。

  3.13.3纠正/预防措施必须具体,定量化,并落实具体实施和完成期限。措施所涉及的部门应予以实施或配合,并承担相应责任。

  3.13.4纠正/预防措施实施结束后,应提请品质部验证。措施涉及的资源配置、文件更改或增添应按公司相应程序规定办理。

  3.14跟踪验证

  3.14.1纠正/预防措施实施部门的负责人应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品质部报告,品质部应对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验证,并向总经理报告。

  3.14.2总经理应对检查和验证情况做出反应。达到预期目标的责成品质部纳入相关文件或形成新的文件予以巩固,对未按措施实施或实施结果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应予以批评、处罚并由品质部再次填发《纠正/预防措施报告》,由责任部门重新分析,再次制定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3.14.3在管理评审活动中对纠正措施的状况及其有效性进行评审,具体见9.6。

  3.15记录管理

  3.15.1应保存不合格记录,其保存期按提出记录要求的规程规定执行。

  3.15.2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验证应及时记录于《纠正/预防措施报告》。

  3.15.3品质部应保存《不合格评审记录/报告》原件(正本)和已完成验证的《纠正

  预防措施报告》,保存期均为3年。

  4记录

  4.1WDWY-FR-MM9101《不合格评审报告》

  4.2WDWY-FR-MM9102《纠正/预防措施报告》

合格管理制度14

  一、凡不符合产品图纸、工艺和技术标准的。

  产品,半成品、毛坯以及外购、外协件均称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根据其缺陷情况,对产品的使用性能、安全、可靠性等质量特性分为三类:

  1、返工:以达到规定要求。

  2、经返修或不经返修作让步接受。

  3、降级或改作他用。

  4、拒收或报废。

  二、不合格品的处理:

  1、不合格品处理程序:

  经检验确认为不合格品,检验人员应在零件上作出不合格品标识,并同时开出一式五联的不合格品通知单;不合格品通知单应以单个零件或单个产品为单位填写,以便统计和处理,不得以缺陷内容为单位填写,亦不得将若干相同零件或产品合填一份。缺陷内容应详细和如实的填写。

  经研究所研究签署“报废'、“让步'、或“返工'意见,交生产、质保部门会签;如无异议即按“报废'、“让步'、或“返工'规定办理。对于批量较大、大型关键零件或各部门有争议意见,若有需要报请总经理仲裁。

  2、不合格品的'处理方法,原则上24小时内由分厂送废品库。对于由于内部材质缺陷报废的作废料处理;由于尺寸等偏差使本零件为废品但其尺寸规格可改制成其他零件的由车间库分类保管以便改制。

  3、让步按受:凡被签批为让步的,检查员应在零件上作好让步标识,并签字转入下道工序或入库。

  4、返修或返工:凡签批需返修或返工的由车间返修或返工。

  三、发生废品的责任:

  1、操应负责任:

  首件检验合格,成批加工的不合格,而在巡检时已被检验人员发现告诉者。

  首件不交检验或不按工艺规程及要求进行而造成的废品。

  操明知不合格而弄虚作假、不论流到何道工序,一起由操负责,并由所在车间追究处理。

  2、检验人员应负责任:

  首件加工合格,由于检验员错检,认为不合格,操作员将其错加工,造成成批不合格。

  加工零件在入库时或装配时发现零件尺寸不合格。

  受到检验设备的限制,操作员无法测试,只得检验仪器测量,而检验员又错测造成不合格。

  由于通用量具计量错误造成的不合格。

  3、工检双方责任:

  首件不合格,检验时及巡回检查时(特别是关键件的巡回检查)都未发现,造成零件不合格(检验员负主要责任)。

  加工过程中,后道工序发现前道工序不合格(检验员负主要责任)。

  由于图纸、工艺、计划调度差错造成的成批不合格由相应人员负责。

合格管理制度15

  为杜绝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对公司经营药品各环节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提供准则,特制定本制度。

  一、质量管理部负责本制度的实施,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过程实施监督;各相关岗位负责本岗位不合格药品控制。

  二、不合格药品是指:药品内在质量、外在质量、包装质量及标识不符合《药品管理法》、相应的法定质量标准、《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药品,各级药监部门发文禁止使用或收回的药品,抽检不合格及所有符合假劣药条件的药品。

  三、不合格药品的确认由质量管理部负责,包括:

  1、采购来货验收时发现外观质量及包装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药品。

  2、在库养护检查和出库复核时发现包装破损、霉烂变质的及质量可疑的药品。

  3、销后退回经验收人员验收不合格的药品。

  4、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抽检不合格的药品。

  5、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文通知禁止销售使用的药品。

  6、超过有效期的药品。

  四、在入库前验收环节发现的不合格药品,验收员不得验收入库,应将不合格药品

  存放于不合格品区(不属质量原因拒收的存放于退货区,挂购进退出标志),同时填写相关单据,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五、在养护、保管或出库复核过程发现不合格药品时,应立即停止销售和发货,同时报质量管理部。

  六、上级药检部门抽检判定为不合格药品或药监部门公告、发文通知的不合格药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发运,追回售出药品,并将不合格药品移入不合格品库,待处理。

  七、不合格药品按规定的程序报损和销毁。

  八、已确定为不合格药品仍继续发货销售的,应按规定予以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按《药品管理法》规定予以处罚。

  九、对不合格药品数量和金额较大的,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制定预防措施。

【合格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不合格管理制度06-18

出厂合格证管理制度02-07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03-22

不合格食品管理制度12-31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02-07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4篇05-18

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通用14篇)09-03

产品合格保证书08-14

不合格食品处置制度03-08